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课改实验使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改变了缺乏生气的教学氛围和代办的学习方式,活跃了师生的思维,激发了师生的创新意识,但是在这华丽的外表下也存在着一些误区,本文探讨了对于这些误区应该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 误区 对策
随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进行,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也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改变了以前那种缺乏生气的教学氛围和呆板的学习方式,活跃了师生的思维,激发了师生的创新意识,促进了师生关系的融洽。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在新课标下的英语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几个误区。
一、英语课轻了“讲”
听说读写训练是初中英语教学的核心,听和读是理解的技能。说和写是表达的技能,这四种技能在语言学习和交际中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以前的英语课堂上,教师上课时滔滔不绝,黑板写得满满的,学生不停地记笔记,如此学生独立掌握知识、主动训练能力的机会就越少,学生常处于被动位置,没有时间及时思考、消化、吸收,所学知识当然没法巩固。再有,讲得过多,重点不突出,学生掌握不了要领,课堂气氛也沉闷,学生容易产生疲劳。我们反对“满堂灌”,并不是淡化教师的讲,恰恰相反,应当重视教师的讲解。关键是讲什么,怎样讲更有效。我们倡导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决不是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熟练把握教材和学情,对重点、难点、疑点不但要讲,而且要讲深讲透,使学生达到融会贯通。对题目,要讲思路、讲方法、讲技巧、讲难点,最重要的是讲学生还不懂的、经常出错的问题。
二、由“满堂灌”走向“满堂问”
在课改实验中,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式的课堂教学现象已不复存在,遗憾的是,取而代之的却是一种典型的“满堂问”式的教学。在这种“满堂问”的支配下,教师在课堂上连续提问,或是非问,或选择问,或填空问,或自问自答,学生则习惯性地举手,仓促地回答问题,或置之不理,保持沉默。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也只作简单的肯定、否定,或不置可否,然后,自己补充讲解,再提出问题……
这种“满堂问”的教学,表面看去,学生似乎是在主动学习,但其实质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预设好结论,然后千方百计引导学生猜测,并以预先设定好的答案为最终目标,以此锁定学生的思维。这种“满堂问”的教学方式,其实仍然是一方强引灌输,一方消极接受的方式,与新课程中要求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从“满堂灌”到“满堂问”应该说是一种教学方法的革新,但“满堂问”绝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课堂提问的最终目的是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能力是一切智力活动的基础,课堂提问是开启学生思维闸门的一把金钥匙。但是提问不要太碎太杂,切忌“满堂问”。为此,教师设计问题要找准切入点。这个切入点,对本节课知识而言,覆盖所有,具有“牵一发而动全篇”之效;对学生而言,这一点能开启学生的心智,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进行深层的多向的思考与探析。
三、空洞的热闹
新课标给英语教学带来了新鲜的活力。课堂上,教师不必拘泥于“教参”上的标准答案,也不必受考试内容的拘束,手脚一放开,自然就有了一份潇洒,课堂形式也随之多样起来——演讲、小品表演、时装表演……层出不穷的授课方式,让英语课有了盎然生机。然而,热闹的课堂是否就等于丰硕的收获?我们在参加英语教学交流的活动时,常看见教师们花费大量精力来设计活动,课堂上,师生之间热热闹闹,但是课本被搁置一边,一堂课下来,只见活动的热闹,不见课本知识的有效阐发、挖掘和共鸣。而且,课堂上教师的随机点拨欠缺,不能有效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结果,这样的课堂只是让人感觉“热闹得空洞”。
一节优秀的英语课究竟应该怎么上,什么方法最好,什么形式行之有效,我们很难有个一般的标准去加以衡量。然而,就英语教学来说,立足课本却是不容忽视的一个前提。所以在教学中,一方面,要服从教学目的:另一方面,又要以学生为落脚点。教师在教学时,课的组成部分和阶段要服从课的教学目的,要以学生的实际水平为着眼点,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真正做到以学生为落脚点。
四、课堂教学“虚化”
许多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学习的兴奋点,采用了新颖、灵活的教学手段,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首先,是课堂上小组讨论的问题。这种教学方式的优越性自不用说,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形式上的倾向。最明显的表现是:教师提出问题,然后一声令下:“Begin!”学生就分组围成了一团,学生的讨论声响成一片,课堂气氛非常热烈。几分钟后,教师一声令下:“Stop!”于是,学生的讨论声戛然而止。结果展示讨论成果的往往是几个优等生,大部分学生只是在那里作“看客”,不能真正起到讨论的作用。所以,真正的讨论,应该是教师提出问题后,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时间,切不可学生的思路刚刚打开就草草收场,使讨论只流于表面的形式。
其余课堂“虚化”的问题还表现在:(1)目标“虚”。目标设置得高、多,课堂上得不到落实,特别是知识性的东西得不到落实,工具性的东西被忽视。(2)评价“虚”。教师对学生参与的评价、反馈“虚”,只说“Good”,“Great”,没有实质性的评价。教学评价应包括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实现目标程度以及学习进步程度和创造力等的评价。评价要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
五、多媒体使用不当
有些教师认为,不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就是保守,就是观念不先进。为此,教师不惜花费一周甚至数周的时间精心制作课件。可效果怎样呢?有的课件不过是课本知识的搬家,只起到小黑板的作用;有的课堂干脆成了“放电影”,教师成了放映员,鼠标点点,小棒指指,学生成了地地道道的观众;有的教师把界面搞得五彩缤纷,以为这样就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常常被鲜艳的彩色所吸引,忘记了听老师讲课,忽略了课堂教学中应掌握的知识;有的教师为了展示自己精心制作的课件,忽略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有的教师因为有了多媒体,黑板干脆成了“空白板”,一节课下来,黑板上除了课题没有其它任何字迹;有的因课件制作粗糙,链接不好,弄得教师手足无措。教师跟着电脑走,而不是跟着学生的思维走,何谈课堂上师生互动,彰显个性?在许多“观摩课”上,学生看看录像、听听音乐、谈谈感想,似乎“有声有色”,热热闹闹,却往往成了中看不中用的“作秀课”。多媒体是教学的“辅助”,而不是“主宰”多媒体是辅助教学,它在课堂教学中應始终处于从属地位、起辅助和促进作用。使用多媒体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1)不能喧宾夺主,不能用课件代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否则会阻碍了师生之间的交流;(2)不能滥用视听效果,否则会混淆学生的注意力;(3)课件的内容要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关键词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 误区 对策
随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进行,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也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改变了以前那种缺乏生气的教学氛围和呆板的学习方式,活跃了师生的思维,激发了师生的创新意识,促进了师生关系的融洽。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在新课标下的英语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几个误区。
一、英语课轻了“讲”
听说读写训练是初中英语教学的核心,听和读是理解的技能。说和写是表达的技能,这四种技能在语言学习和交际中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以前的英语课堂上,教师上课时滔滔不绝,黑板写得满满的,学生不停地记笔记,如此学生独立掌握知识、主动训练能力的机会就越少,学生常处于被动位置,没有时间及时思考、消化、吸收,所学知识当然没法巩固。再有,讲得过多,重点不突出,学生掌握不了要领,课堂气氛也沉闷,学生容易产生疲劳。我们反对“满堂灌”,并不是淡化教师的讲,恰恰相反,应当重视教师的讲解。关键是讲什么,怎样讲更有效。我们倡导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决不是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熟练把握教材和学情,对重点、难点、疑点不但要讲,而且要讲深讲透,使学生达到融会贯通。对题目,要讲思路、讲方法、讲技巧、讲难点,最重要的是讲学生还不懂的、经常出错的问题。
二、由“满堂灌”走向“满堂问”
在课改实验中,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式的课堂教学现象已不复存在,遗憾的是,取而代之的却是一种典型的“满堂问”式的教学。在这种“满堂问”的支配下,教师在课堂上连续提问,或是非问,或选择问,或填空问,或自问自答,学生则习惯性地举手,仓促地回答问题,或置之不理,保持沉默。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也只作简单的肯定、否定,或不置可否,然后,自己补充讲解,再提出问题……
这种“满堂问”的教学,表面看去,学生似乎是在主动学习,但其实质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预设好结论,然后千方百计引导学生猜测,并以预先设定好的答案为最终目标,以此锁定学生的思维。这种“满堂问”的教学方式,其实仍然是一方强引灌输,一方消极接受的方式,与新课程中要求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从“满堂灌”到“满堂问”应该说是一种教学方法的革新,但“满堂问”绝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课堂提问的最终目的是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能力是一切智力活动的基础,课堂提问是开启学生思维闸门的一把金钥匙。但是提问不要太碎太杂,切忌“满堂问”。为此,教师设计问题要找准切入点。这个切入点,对本节课知识而言,覆盖所有,具有“牵一发而动全篇”之效;对学生而言,这一点能开启学生的心智,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进行深层的多向的思考与探析。
三、空洞的热闹
新课标给英语教学带来了新鲜的活力。课堂上,教师不必拘泥于“教参”上的标准答案,也不必受考试内容的拘束,手脚一放开,自然就有了一份潇洒,课堂形式也随之多样起来——演讲、小品表演、时装表演……层出不穷的授课方式,让英语课有了盎然生机。然而,热闹的课堂是否就等于丰硕的收获?我们在参加英语教学交流的活动时,常看见教师们花费大量精力来设计活动,课堂上,师生之间热热闹闹,但是课本被搁置一边,一堂课下来,只见活动的热闹,不见课本知识的有效阐发、挖掘和共鸣。而且,课堂上教师的随机点拨欠缺,不能有效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结果,这样的课堂只是让人感觉“热闹得空洞”。
一节优秀的英语课究竟应该怎么上,什么方法最好,什么形式行之有效,我们很难有个一般的标准去加以衡量。然而,就英语教学来说,立足课本却是不容忽视的一个前提。所以在教学中,一方面,要服从教学目的:另一方面,又要以学生为落脚点。教师在教学时,课的组成部分和阶段要服从课的教学目的,要以学生的实际水平为着眼点,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真正做到以学生为落脚点。
四、课堂教学“虚化”
许多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学习的兴奋点,采用了新颖、灵活的教学手段,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首先,是课堂上小组讨论的问题。这种教学方式的优越性自不用说,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形式上的倾向。最明显的表现是:教师提出问题,然后一声令下:“Begin!”学生就分组围成了一团,学生的讨论声响成一片,课堂气氛非常热烈。几分钟后,教师一声令下:“Stop!”于是,学生的讨论声戛然而止。结果展示讨论成果的往往是几个优等生,大部分学生只是在那里作“看客”,不能真正起到讨论的作用。所以,真正的讨论,应该是教师提出问题后,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时间,切不可学生的思路刚刚打开就草草收场,使讨论只流于表面的形式。
其余课堂“虚化”的问题还表现在:(1)目标“虚”。目标设置得高、多,课堂上得不到落实,特别是知识性的东西得不到落实,工具性的东西被忽视。(2)评价“虚”。教师对学生参与的评价、反馈“虚”,只说“Good”,“Great”,没有实质性的评价。教学评价应包括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实现目标程度以及学习进步程度和创造力等的评价。评价要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
五、多媒体使用不当
有些教师认为,不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就是保守,就是观念不先进。为此,教师不惜花费一周甚至数周的时间精心制作课件。可效果怎样呢?有的课件不过是课本知识的搬家,只起到小黑板的作用;有的课堂干脆成了“放电影”,教师成了放映员,鼠标点点,小棒指指,学生成了地地道道的观众;有的教师把界面搞得五彩缤纷,以为这样就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常常被鲜艳的彩色所吸引,忘记了听老师讲课,忽略了课堂教学中应掌握的知识;有的教师为了展示自己精心制作的课件,忽略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有的教师因为有了多媒体,黑板干脆成了“空白板”,一节课下来,黑板上除了课题没有其它任何字迹;有的因课件制作粗糙,链接不好,弄得教师手足无措。教师跟着电脑走,而不是跟着学生的思维走,何谈课堂上师生互动,彰显个性?在许多“观摩课”上,学生看看录像、听听音乐、谈谈感想,似乎“有声有色”,热热闹闹,却往往成了中看不中用的“作秀课”。多媒体是教学的“辅助”,而不是“主宰”多媒体是辅助教学,它在课堂教学中應始终处于从属地位、起辅助和促进作用。使用多媒体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1)不能喧宾夺主,不能用课件代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否则会阻碍了师生之间的交流;(2)不能滥用视听效果,否则会混淆学生的注意力;(3)课件的内容要有针对性和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