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应千方百计地为全体学生提供观察、操作、试验以及自主探索。互助合作等有效的学习机会,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教学成为有效教学。
关键词:有效教学;小学数学课堂; 学生主体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5-072-001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课堂教学要以教师创造性地教为主导,以学生探索性地学为主体。以发展为主线。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更要千方百计地为全体学生提供观察、操作、试验以及自主探索,互助合作等有效的学习机会,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教师必须精心组织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努力使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对学生具有一种强大的吸引力。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参与教学,使教学成为有效教学呢?
一、体现学生主体
传统的教学方式,实质是教师为中心,它强调教师如何教,不管学生怎样学。这些观念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教育者都应摆正自己的位置,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允许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例如有一道判断题“250×40的结果至少有两个零”,有的同学认为是正确的,而有的同学却认为是错误的。两种观点都有他们的道理,如果老师搞“一刀切”,否认其中的一种说法,那将会导致学生失去信心,不敢相信自己的判断能力,只能依赖老师和他人。反之,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虚心地听取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师生之间产生相互信任的氛围,学生就敢大胆思考,积极发言。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
二、激发学生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不想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懂有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再加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探究意识,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状态。例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我首先播放“金龙洞”旅游区的风景短片;然后问学生:“金龙洞的景色美不美?”生说:“神奇怪趣。美极了!”师问:“你们想去金龙洞游玩吗?”生说:“想!”师问:“那我们该怎样去金龙洞呢?”(投影出示下表)
接着要求学生根据上表提供信息,自主思考:你准备怎样去金龙洞玩?并用算式表示你所需的时间。学生1说:“我先乘汽车到达金龙洞停车场,再步行到洞口码头坐船入洞。”所需时间是(1/6 1/12)小时;学生2说:“我先骑自行车到达金龙洞停车场,然后再步行到洞口码头坐船入洞,所需时间是(1/3 1/12)小时。”师说:“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不同的方式去金龙洞玩,这些不同的方式中,所需的时间如何计算呢?请同学们先自主独立思考,然后再在小组中讨论、研究。”因为贴近生活,学生非常感兴趣。他们在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上,通过探索、研究解决了这个问题,同时,也学会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知识。
三、倾听学生交流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根据新课标的评价理念,教师应从关注“人”的发展着眼,重视多元评价,强调评价的教育发展功能。课堂评价以鼓励表扬为主,摒弃求全责备的做法,注重过程,发展思维。首先,学生回答问题不准确甚至错误,但却是经过自己思考的判断,教师理应倍加珍惜和重视。例如在教学一道相遇问题:“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相距600千米的东西两地相向开出,经过4小时相遇,相遇时甲车离终点280千米。求甲、乙两车的速度。”学生独立思考后,有一位学生说出了他的解答过程:“乙车:280÷4=70(千米);甲车:320÷4=80(千米)。学生解答完后,我没有即时评价他的解答是否正确,而是热情地鼓励这位学生阐述理由,然后在全班展开讨论,让同学们自己互相评价,最后同学们都认为这位同学的想法更直接、更简便,而且结果也是正确的。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其效果远胜于教师说教。这样的评价既让学生充分体验和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又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上进心。
四、培养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其根本就是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师要精心组织新授课程,提供参与机会,努力诱发学生积极思维,促使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结构来学会新的知识。例如’学习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为什么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长、宽与面积之间有什么联系?这些都是教学中必须突破的难点,可以让生动手操作。用12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个任意的长方形有几种拼法?拼好后思考以下问题:这些图形的面积各是多少平方厘米?这些图形的长、宽分别是多少厘米?每个图形的长、宽与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随着操作,学生的思维也随之展开。他们通过动手、动脑,小组讨论,很快发现长方形的长有几厘米,沿着它的边就可以摆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长方形的宽有几厘米,在这个长方形里就可以摆几排这样的长方形。再通过有关演示和共同讨论,发现每个长方形的面积都刚好等于长和宽所含厘米数的乘积,于是推导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的直视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不仅理解了这一公式的含义,更明白了这一公式的由来,从而也实现了有效教学和有效学习这一目标。
总之,要实现有效教学,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凡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就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学;凡是学生能自己动手做的,就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做,尽量给学生提供表现自我展示能力的机会。
关键词:有效教学;小学数学课堂; 学生主体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5-072-001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课堂教学要以教师创造性地教为主导,以学生探索性地学为主体。以发展为主线。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更要千方百计地为全体学生提供观察、操作、试验以及自主探索,互助合作等有效的学习机会,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教师必须精心组织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努力使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对学生具有一种强大的吸引力。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参与教学,使教学成为有效教学呢?
一、体现学生主体
传统的教学方式,实质是教师为中心,它强调教师如何教,不管学生怎样学。这些观念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教育者都应摆正自己的位置,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允许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例如有一道判断题“250×40的结果至少有两个零”,有的同学认为是正确的,而有的同学却认为是错误的。两种观点都有他们的道理,如果老师搞“一刀切”,否认其中的一种说法,那将会导致学生失去信心,不敢相信自己的判断能力,只能依赖老师和他人。反之,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虚心地听取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师生之间产生相互信任的氛围,学生就敢大胆思考,积极发言。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
二、激发学生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不想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懂有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再加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探究意识,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状态。例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我首先播放“金龙洞”旅游区的风景短片;然后问学生:“金龙洞的景色美不美?”生说:“神奇怪趣。美极了!”师问:“你们想去金龙洞游玩吗?”生说:“想!”师问:“那我们该怎样去金龙洞呢?”(投影出示下表)
接着要求学生根据上表提供信息,自主思考:你准备怎样去金龙洞玩?并用算式表示你所需的时间。学生1说:“我先乘汽车到达金龙洞停车场,再步行到洞口码头坐船入洞。”所需时间是(1/6 1/12)小时;学生2说:“我先骑自行车到达金龙洞停车场,然后再步行到洞口码头坐船入洞,所需时间是(1/3 1/12)小时。”师说:“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不同的方式去金龙洞玩,这些不同的方式中,所需的时间如何计算呢?请同学们先自主独立思考,然后再在小组中讨论、研究。”因为贴近生活,学生非常感兴趣。他们在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上,通过探索、研究解决了这个问题,同时,也学会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知识。
三、倾听学生交流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根据新课标的评价理念,教师应从关注“人”的发展着眼,重视多元评价,强调评价的教育发展功能。课堂评价以鼓励表扬为主,摒弃求全责备的做法,注重过程,发展思维。首先,学生回答问题不准确甚至错误,但却是经过自己思考的判断,教师理应倍加珍惜和重视。例如在教学一道相遇问题:“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相距600千米的东西两地相向开出,经过4小时相遇,相遇时甲车离终点280千米。求甲、乙两车的速度。”学生独立思考后,有一位学生说出了他的解答过程:“乙车:280÷4=70(千米);甲车:320÷4=80(千米)。学生解答完后,我没有即时评价他的解答是否正确,而是热情地鼓励这位学生阐述理由,然后在全班展开讨论,让同学们自己互相评价,最后同学们都认为这位同学的想法更直接、更简便,而且结果也是正确的。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其效果远胜于教师说教。这样的评价既让学生充分体验和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又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上进心。
四、培养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其根本就是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师要精心组织新授课程,提供参与机会,努力诱发学生积极思维,促使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结构来学会新的知识。例如’学习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为什么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长、宽与面积之间有什么联系?这些都是教学中必须突破的难点,可以让生动手操作。用12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个任意的长方形有几种拼法?拼好后思考以下问题:这些图形的面积各是多少平方厘米?这些图形的长、宽分别是多少厘米?每个图形的长、宽与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随着操作,学生的思维也随之展开。他们通过动手、动脑,小组讨论,很快发现长方形的长有几厘米,沿着它的边就可以摆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长方形的宽有几厘米,在这个长方形里就可以摆几排这样的长方形。再通过有关演示和共同讨论,发现每个长方形的面积都刚好等于长和宽所含厘米数的乘积,于是推导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的直视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不仅理解了这一公式的含义,更明白了这一公式的由来,从而也实现了有效教学和有效学习这一目标。
总之,要实现有效教学,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凡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就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学;凡是学生能自己动手做的,就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做,尽量给学生提供表现自我展示能力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