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虽然女性在化学领域的历史中长期处于边缘地位,但在漫长的社会历史演变中,女性在化学史中扮演的角色正在缓慢地由边缘向主流移位。文章从化学史中女性的角色由边缘向主流缓慢移位的现象入手,分析化学史中过去和当前的女性科研者状况,探究其解决对策。
关键词:化学;女性;边缘;角色移位
中图分类号:G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2)09-0141-02
马克思说过:“没有妇女的酵素就不可能有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性(丑的也包括在内)的社会地位来衡量。”①马克思对一般社会的论述,同样可以应用于包括化学史在内的科学社会中。
朱克曼·J·科尔也曾说:“女性争取并获得科学研究权利的历程已成为科学社会学家关注的焦点之一。”
山西大学研究者闫莉认为:“女性的历史,是人类历史的一部分,女性的命运,包括女性与社会的亲和与剥离、女性能动性的自塑与他塑,都广泛地影响人类的历史走向。”②
因此,在包括化学史在内的科学社会中不能忽视女性这个特殊对象,女性需要从包括化学在内的科学中的边缘向主流移位是人类发展的本质诉求。
1仍处于包括化学在内的科学边缘的女性
由于受传统价值取向和性别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女性在以男性为主导的包括化学在内的科学研究领域一直处于不受关注的弱势地位。一项对近代著名化学家的统计研究表明,自1661年的波义耳到1896年的阿伦尼乌斯,253年间共40位化学家中没有一位是女性。古代至近代社会的女性化学家的确凤毛麟角,即使偶尔有一两位曾经对化学界的发展起过推动作用的,也被世俗观念和男性主流的化学家所淹没。
随着工业革命、战争的爆发、新科技革命的兴起对社会变革的推进,科学研究环境逐渐民主、宽松,人类社会在变革过程中价值观念也在不断的变革发展,性别平等观念、性别多元化观念在科学界各个领域兴起并逐渐得到广泛的认可,女性的主体意识开始觉醒,女性科学家逐渐崭露头角。但是,主流科学界仍以男性话语权为主导,女性科学家未能彻底转变处于科学边缘的位置,女性科学家在科学研究领域的存在和发展状态仍不容乐观。
220世纪初期以来女性在化学研究中从边缘步入主流的希望
进入20世纪之后,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和提高,在这一阶段,为迎合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社会逐渐多元化,女性的社会参与意识逐渐觉醒,她们开始同传统价值观及社会对其角色定位进行质疑和抗争,争取与男性同等的受教育机会。教育程度的提高使女性在包括化学研究在内的科学研究中开始展露头角。在化学领域,由于学科交叉而兴起的边缘学科如原子科学、晶体学、生物化学等学科为女性的化学研究提供了极大的研究空间,这三个学科集中了当时最多、最杰出的女性化学家,被称为“女性友好”领域。许多女化学家,如玛丽·居里、艾伦·约里奥·居里、D·M·C·霍其金等,以及女生物化学家,如G·T·科里等在这三个领域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向世界证明他们拥有并不亚于男性的研究能力。
20世纪中后期,从事化学研究的女性科技者人数有较大幅度的递增,笔者在这里引用几组数据来说明。从国外的情况来看,1996年对获得美国化学会认可的化学系的全体职员进行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女性在学院中承担讲师职位的比例已从1973年的30.4%升至1993年的49.1%,承担助教的比例从同年的7%升至27.2%,承担副教授的比例从5.0%升至12.9%,承担正教授的比例从2.5%增至4.3%。从国内看,据1994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国妇女的状况》统计:1957年全国妇女专业技术人才23万,1988年女性科技人才296.9万,占科技人才总数的30.6%,1993年809.7万,占总数的35%,1994年达988万人,占总数的36%。不断扩大的女性科技人才在科学研究中逐渐具有话语权,从我国化学界来说,老一辈女化学家陈茹玉、黄量、陆婉珍、赵玉芬、任咏华等在化学研究领域基本已取得开创性的贡献,而青年化学家,如被誉为中国科学界青年女性“诺贝尔奖”的第八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青年化学家陈萍、刘浪等,正为中国的化学研究领域注入新的活力。综上,女化学家通过提高自身科学文化素养,以及勇于抗争勇于抓住机遇的积极能动性,加上社会环境的变革包括化学界在内的科研领域进一步宽松和民主,从而使女性于20世纪后期争取到与男性平等的科学研究权利,这些都为女性在化学研究中从边缘转向主流的角色移位创造了希望和曙光。
3女性在化学等科学研究中角色移位的合理途径
首先,从科学价值观念上来说,努力弱化长久以来处于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的“科学就是理性和力量”的男性认知观念,将女性认识和研究自然科学的视角和方法纳入科学领域,“将女性原则引入科学不仅使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思考多了一道风景,而且它为男性占主流的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价值观、研究方法提供了一个参照点,使具有男性特征的科学原则不致于成为貌似合理的唯一方法而被滥加使用”。②
其次,从根本上转变科学界认为性别生理特征的不同导致智力、能力及思维认知方式的差异,女性不适于进行科学研究的观念。现代生物学已经一再论证男女在智力优劣方面并无差异性。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霍林沃斯研究发现,和男性的“阶梯状”思维相比,女性的大脑进行的是“网状思维”,更善于关联思考,擅长同时处理多项事物。这些研究成果充分证明了男女在智能上并无差异,“不适合”科学研究一说实属偏见。消解这种偏见,帮助女性重建科研信心,给予其有力帮助和支持,阻止“马太效应”的恶性循环是当务之急。
最后,从构建多元化社会的角度出发,转变社会对女性的传统角色期望,为其提供更多教育机会,鼓励并引导其进入化学等科学尖端研究领域,肯定其创造的脑力劳动价值,努力消除传统社会角色上的性别差异,平等分工、平等发展,也是女性进入化学领域,转变其边缘化地位的有力支持。
综上所述,虽然女性在化学领域的历史中长期处于边缘地位,但在漫长的社会历史演变中,女性在化学史中扮演的角色正在缓慢地由边缘向主流移位也是不容忽视的事实,无数女性在化学史中作出的杰出贡献已经或者将要被历史铭记,她们向世界有力地证明:她们在化学研究中并不输给男性。
女性在进行包括化学研究在内的科研活动时需要社会的理解、信任和支持。获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三者之一的以色列女科学家阿达·约纳特说过:“在从事科学研究时,我从未因自己是女性而有所顾虑。如果能够获得鼓励,女性能有大作为。”
注 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②闫莉,孙立真.女性科学家从边缘向主流的角色移位[J].中国科技论坛,2003(2).
参考文献:
[1]闫莉.20世纪早期化学领域女性境遇分析[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1(10).
[2]夏德元.论科技女性中“马太效应”的放大和强化现象[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6(7).
[3]杨丽.中国女性科学家群体状况研究[D].中国科技大学,2010.
[4]〔美〕卡洛琳·麦茜特著.自然之死:妇女、生态和科学革命(吴国盛等译)[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5]吴淼,郑辰坤.科学和性别相关吗?——对女性主义科学观的反思[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3(12).
[6]董美珍.试论科学女性的价值取向[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0(12).
(编辑:李敏)
关键词:化学;女性;边缘;角色移位
中图分类号:G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2)09-0141-02
马克思说过:“没有妇女的酵素就不可能有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性(丑的也包括在内)的社会地位来衡量。”①马克思对一般社会的论述,同样可以应用于包括化学史在内的科学社会中。
朱克曼·J·科尔也曾说:“女性争取并获得科学研究权利的历程已成为科学社会学家关注的焦点之一。”
山西大学研究者闫莉认为:“女性的历史,是人类历史的一部分,女性的命运,包括女性与社会的亲和与剥离、女性能动性的自塑与他塑,都广泛地影响人类的历史走向。”②
因此,在包括化学史在内的科学社会中不能忽视女性这个特殊对象,女性需要从包括化学在内的科学中的边缘向主流移位是人类发展的本质诉求。
1仍处于包括化学在内的科学边缘的女性
由于受传统价值取向和性别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女性在以男性为主导的包括化学在内的科学研究领域一直处于不受关注的弱势地位。一项对近代著名化学家的统计研究表明,自1661年的波义耳到1896年的阿伦尼乌斯,253年间共40位化学家中没有一位是女性。古代至近代社会的女性化学家的确凤毛麟角,即使偶尔有一两位曾经对化学界的发展起过推动作用的,也被世俗观念和男性主流的化学家所淹没。
随着工业革命、战争的爆发、新科技革命的兴起对社会变革的推进,科学研究环境逐渐民主、宽松,人类社会在变革过程中价值观念也在不断的变革发展,性别平等观念、性别多元化观念在科学界各个领域兴起并逐渐得到广泛的认可,女性的主体意识开始觉醒,女性科学家逐渐崭露头角。但是,主流科学界仍以男性话语权为主导,女性科学家未能彻底转变处于科学边缘的位置,女性科学家在科学研究领域的存在和发展状态仍不容乐观。
220世纪初期以来女性在化学研究中从边缘步入主流的希望
进入20世纪之后,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和提高,在这一阶段,为迎合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社会逐渐多元化,女性的社会参与意识逐渐觉醒,她们开始同传统价值观及社会对其角色定位进行质疑和抗争,争取与男性同等的受教育机会。教育程度的提高使女性在包括化学研究在内的科学研究中开始展露头角。在化学领域,由于学科交叉而兴起的边缘学科如原子科学、晶体学、生物化学等学科为女性的化学研究提供了极大的研究空间,这三个学科集中了当时最多、最杰出的女性化学家,被称为“女性友好”领域。许多女化学家,如玛丽·居里、艾伦·约里奥·居里、D·M·C·霍其金等,以及女生物化学家,如G·T·科里等在这三个领域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向世界证明他们拥有并不亚于男性的研究能力。
20世纪中后期,从事化学研究的女性科技者人数有较大幅度的递增,笔者在这里引用几组数据来说明。从国外的情况来看,1996年对获得美国化学会认可的化学系的全体职员进行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女性在学院中承担讲师职位的比例已从1973年的30.4%升至1993年的49.1%,承担助教的比例从同年的7%升至27.2%,承担副教授的比例从5.0%升至12.9%,承担正教授的比例从2.5%增至4.3%。从国内看,据1994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国妇女的状况》统计:1957年全国妇女专业技术人才23万,1988年女性科技人才296.9万,占科技人才总数的30.6%,1993年809.7万,占总数的35%,1994年达988万人,占总数的36%。不断扩大的女性科技人才在科学研究中逐渐具有话语权,从我国化学界来说,老一辈女化学家陈茹玉、黄量、陆婉珍、赵玉芬、任咏华等在化学研究领域基本已取得开创性的贡献,而青年化学家,如被誉为中国科学界青年女性“诺贝尔奖”的第八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青年化学家陈萍、刘浪等,正为中国的化学研究领域注入新的活力。综上,女化学家通过提高自身科学文化素养,以及勇于抗争勇于抓住机遇的积极能动性,加上社会环境的变革包括化学界在内的科研领域进一步宽松和民主,从而使女性于20世纪后期争取到与男性平等的科学研究权利,这些都为女性在化学研究中从边缘转向主流的角色移位创造了希望和曙光。
3女性在化学等科学研究中角色移位的合理途径
首先,从科学价值观念上来说,努力弱化长久以来处于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的“科学就是理性和力量”的男性认知观念,将女性认识和研究自然科学的视角和方法纳入科学领域,“将女性原则引入科学不仅使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思考多了一道风景,而且它为男性占主流的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价值观、研究方法提供了一个参照点,使具有男性特征的科学原则不致于成为貌似合理的唯一方法而被滥加使用”。②
其次,从根本上转变科学界认为性别生理特征的不同导致智力、能力及思维认知方式的差异,女性不适于进行科学研究的观念。现代生物学已经一再论证男女在智力优劣方面并无差异性。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霍林沃斯研究发现,和男性的“阶梯状”思维相比,女性的大脑进行的是“网状思维”,更善于关联思考,擅长同时处理多项事物。这些研究成果充分证明了男女在智能上并无差异,“不适合”科学研究一说实属偏见。消解这种偏见,帮助女性重建科研信心,给予其有力帮助和支持,阻止“马太效应”的恶性循环是当务之急。
最后,从构建多元化社会的角度出发,转变社会对女性的传统角色期望,为其提供更多教育机会,鼓励并引导其进入化学等科学尖端研究领域,肯定其创造的脑力劳动价值,努力消除传统社会角色上的性别差异,平等分工、平等发展,也是女性进入化学领域,转变其边缘化地位的有力支持。
综上所述,虽然女性在化学领域的历史中长期处于边缘地位,但在漫长的社会历史演变中,女性在化学史中扮演的角色正在缓慢地由边缘向主流移位也是不容忽视的事实,无数女性在化学史中作出的杰出贡献已经或者将要被历史铭记,她们向世界有力地证明:她们在化学研究中并不输给男性。
女性在进行包括化学研究在内的科研活动时需要社会的理解、信任和支持。获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三者之一的以色列女科学家阿达·约纳特说过:“在从事科学研究时,我从未因自己是女性而有所顾虑。如果能够获得鼓励,女性能有大作为。”
注 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②闫莉,孙立真.女性科学家从边缘向主流的角色移位[J].中国科技论坛,2003(2).
参考文献:
[1]闫莉.20世纪早期化学领域女性境遇分析[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1(10).
[2]夏德元.论科技女性中“马太效应”的放大和强化现象[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6(7).
[3]杨丽.中国女性科学家群体状况研究[D].中国科技大学,2010.
[4]〔美〕卡洛琳·麦茜特著.自然之死:妇女、生态和科学革命(吴国盛等译)[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5]吴淼,郑辰坤.科学和性别相关吗?——对女性主义科学观的反思[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3(12).
[6]董美珍.试论科学女性的价值取向[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0(12).
(编辑: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