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诊断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微循环改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来源 :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CT诊断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微循环改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84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时期的健康人群84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CT灌注成像参数:脑血流量、脑血容量、平均通过时间。结果观察组的脑血容量、脑血流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平均通过时间多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灌注成像能够准确检测脑组织的脑血流量,成为临床上监测脑血管疾病发生后脑微循环血流动力学改变的良好检查手段,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CT诊断;脑微循环改变;临床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可并发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脑血管痉挛,严重者可致残、致死[1]。有研究指出,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并发症的原因与脑血管微循环改变密切相关[2-3],但是目前的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CTA(CT血管成像)、TCD(经颅多普勒)等检查只能反映颅内较大血管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而无法显示微循环的血流动力学改变。CT灌注成像是用来检查微循环血流动力学变化的一种新方法,可用于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微循环改变。为探讨CT诊断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微循环改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我院选取2009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84例以及同期健康人群84例为研究对象开展研究。
  1对象及方法
  1.1研究对象符合下列所有条件者方可成为本研究观察组受试者:①了解实验全过程,自愿参加;②CT平扫证实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③发病2周内入院并于此期间行CT灌注成像检查。
  符合下列所有条件者方可成为本研究对照组受试者:①既往无心、脑血管疾病病史;②头颅CT平扫及灌注扫描均未见异常;③同意行CT灌注成像检查。
  有以下情况之一者退出本研究:①不能遵从实验要求者;②因其他原因不能进行本实验者。
  本研究共纳入168例患者,其中2009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84例作为观察组,同时期的健康人群84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男性52例,女性32例,男女比例1.62:1;年龄32-78岁,平均年龄(56.34±8.25)岁。对照组男性51例,女性33例,男女比例1.55:1;年龄34-77岁,平均年龄(57.01±7.78)岁。两组患者性别比例、年龄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内容及方法对比分析观察组和对照组的CT灌注成像参数,包括: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CBV)、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以及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探讨CT诊断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微循环改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其中脑血容量为存在于一定量脑组织血管结构内的血容量,单位ml/g;脑血流量为单位时间内流经一定量脑组织血管结构的血流量,单位为ml/(min·ml);平均通过时间为血液流经脑血管结构时,所经过的路径不同,其通过的时间也不同,因此选用平均通过时间表示,单位s。
  1.3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6.0统计分析软件包处理,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M±SD)表示,采用t检验比较各组间差异,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由结果可知,观察组的CBV为(1.77±0.13)ml/g,CBF为(29.98±2.26)ml/(min·ml),MTT为(4.74±0.38)s。对照组的CBV为(2.28±0.22)ml/g,CBF为(47.54±3.14)ml/(min·ml),MTT为(3.09±0.16)s。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CBV、CBF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MTT多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讨论
  本研究证实,与健康人群相比,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确实存在脑微循环的改变,而且其改变能够通过CT灌注成像检查显示出来。临床症状、体征越重,脑微循环的改变就越明显。CBV、CBF和MTT对于脑微循环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及其改变程度的评估可能具有重要的研究和临床应用价值[4]。CT灌注成像能够准确检测脑组织CBF,同时可以较为清晰地显示微循环血流动力学的情况,成为临床上监测脑血管疾病发生后脑微循环血流动力学改变的良好检查手段[5]。而且其空间和时间分辨率高、影响因素较少、技术简单易行、检查范围广,且费用低廉,患者容易接受,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薛彦忠,郝培来,黄宝荣,等.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病因诊断和治疗[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4,1:411-414.
  [2]黄巍,周政,刘俊,等.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脊液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水平与脑血管痉挛的相关性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报,2009,31(18):176-1769.
  [3]Treggiari Venzi MM,Suter PM,Romand JA.Review of medical prevention of vasospasm after aneuri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l a problem of neurointensive care[J].Neurosurgery,2010,48:249-255.
  [4]陳果,马颖,程远,等.蛛网膜下腔出血S100B蛋白表达增加与脑血管痉挛有关[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8,30(18):1736-1738.
  [5]吴锦英.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脑血管痉挛[J].中国医学文摘:内科学,2004,25(4):538-540.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