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潮中的巨浪

来源 :中学生阅读(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bi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沙,是秦汉以来的历史名城,其履历源远流长;长沙,也是历代无数诗人歌哭啸傲的一方胜地,其文化辉光耀彩。作为虽不生于斯却长于斯的长沙人,我以拥有长沙的籍贯而自豪,更以长沙拥有深厚的文化传统而自豪。长沙与时俱进而与日俱新。穿行在现代的车水马龙中,长年呼吸在高楼大厦的水泥丛林里,我却常常悠然怀古,在月已不白风已不清之夜,侧耳倾听前人遥远的歌声,其中就包括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这一曲千古绝唱。
  “安史之乱”中漂泊西南天地间的杜甫,以57岁的老病之身,挈妇将雏,由蜀入鄂而复入湘。从大历三年(768年)到大历五年夏日,他在湖南漂泊了三年,一叶孤舟寄泊在长沙南门外的南湖港,如一片苍老的浮萍。因避风湿有时也寄居在湘江之畔的江阁,那是临时的不知是否有青青柳色的客舍。杜甫现存的湖湘诗有一百余首,他创作生涯中的最后一首绝句,就是写于大历五年暮春的《江南逢李龟年》。如果说湖湘诗是杜甫诗歌的澎湃的晚潮,那么,这首诗就是继初入湖南所作的《登岳阳楼》之后的又一个巨浪。在寥寥28个字中,容纳了邈远的时间与阔大的空间,而在邈远阔大的时空结构中,诗人又以今昔对比与景物对比的艺术方式,极大地加深了作品的容量。李龟年与彭年、鹤年兄弟三人,都是唐开元、天宝时代的顶尖艺术人才,其中尤以龟年为最。他善歌,又擅长羯鼓与觱篥(bìlì,古代管乐器,也作筚篥),当年唐玄宗宣诏李白立成《清平调》三章,就是由他“持金花笺宣赐”并谱曲的。岐王李范是唐睿宗第四子,雅好文艺,宅第在洛阳尚善坊;崔九,即出入禁中与玄宗关系密切的殿中监崔涤,宅第在洛阳遵化里。他们的宅第厅堂,可以说是当时洛阳的文艺沙龙和会演中心。杜甫出生于河南巩县即今日之巩义市,少年时寄居于洛阳姑母家,以才华秀发的文坛新锐身份与老一辈名流交往,颇得前辈赏识,如同他在《壮游》一诗中所说:“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杜甫年少时多次在岐王宅、崔九堂听李龟年鼓乐和歌唱,而李龟年可说是开元、天宝盛世的一个标志与象征。渔阳鼙鼓动地来,李龟年早于杜甫许多年流落到江南,“每逢良辰胜景,为之歌数阕,座中闻之,莫不掩泣罢酒”(唐人郑处诲《明皇杂录》)。杜甫是在长沙什么场合碰到李龟年这位数十年不见的故人的呢?也许是在一次聚会或者宴会上邂逅的吧?空间从北国到南方,时间从过去到现在,这首绝句前两句是忆昔,后两句是伤今,两者互为对比和反衬。“正是江南好风景”一句,暗用南朝宋刘义庆所撰《世说新语》中的故事:“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江南的风景本是而且仍然是美好的,但国事已非,彼此都已经徒伤老大,何况偶然相逢时还是在花谢花飞令人感伤的暮春。“落花时节”既是写实,也是象征,实写的是相逢的时节,象征的是国势的衰败与个人的沦落,亦如风中的落花。
  杜甫流传至今的诗作1400余首,其中五绝51首,七绝107首,约占全部作品的十分之一。在《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今昔之感,盛衰之悲,国事的沉沦,年华的迟暮,时代的巨变,个人的感怆,那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沧桑感与历史感,被28字一网打尽而又余韵悠然,刺激读者做联想不尽的审美再创造。这首诗,无论从写作时间还是从艺术价值来说,都堪称杜甫绝句中的“绝唱”,即使置于唐人杰出的绝句之林中,也不遑多让。先于杜甫的王昌龄是七绝圣手,李白也是七绝名家,可惜他们等不及杜甫写出此诗了。如果他们有缘读到,该也会击节叹赏的吧?
  杜甫,不仅是诗国的众体皆工的多面手,也是诗家的挽弓当挽强的射雕手。今天,究竟有多少从事新文学创作的诗人作家,可以和杜甫一较长短呢?究竟有多少抒写湖湘的新文学作品,可以望见杜甫湖湘诗的项背呢?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没有来过湖南的台湾诗人余光中,为了表达他对诗圣的仰慕追怀,就曾写过《湘逝——杜甫殁前舟中独白》一诗。1999年秋日他初访长沙,我曾陪他去湘江岸边仰天俯水,去千年前历史的烟云深处,寻觅杜甫贫病交迫的暮年和忧国忧民的诗篇。我指着江畔一叶颇为沧桑的帆船说:“光中兄,那就是杜甫漂泊湖湘所乘的客舟,《江南逢李龟年》就是在那船舱中写成的吧?”余光中沉思有顷,笑而作答:“你是异想天开,我是不胜低回啊!”
其他文献
有个流浪街头的老婆婆,几乎每天黄昏时分,都会在我家附近一条小巷子边上的一张废弃沙发上坐着、喘息着。灰白头发,胡乱地用草扎着,浑身上下脏得“像苍蝇的家”(我女儿的语言)。我常常会买一个面包或一袋牛奶给她,她总是面无表情地接过去。①开始我有点恼,起码你老人家也得给我一个反应,比如点头或微笑什么的。②后来,我也习惯了,心想如果她反应强烈,又是跪又是谢的,我反而承受不起,反而给自己平添许多压力。我承认自己
期刊
①地处赤道附近的尼日利亚特内雷地区是一片沙漠。这里气候条件非常恶劣,终年干旱,日夜温差极大,而且天气状况很难预测,几分钟之前还是骄阳似火,转眼间就可能狂风暴雨,有时还夹带着冰雹和风沙。所以,当人们第一次看到矗立在沙漠中的这棵金合欢树的时候,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以为这不过是个幻觉,这广袤的沙海寸草不生,更何况,金合欢树绝对不适应这里的气候。  ②但是这棵金合欢树确实是真实存在的,虽然树的主干已经
期刊
(1)在那次关于矿难的采访中,我接触到一位被双重苦难击中的中年妇女:瞬息之间,她失去了丈夫和年仅18岁的儿子。  (2)她在一夜之间变成了孤身一人,一个家庭硬生生地被死亡撕成两半,一半在阳光下,一半在尘土中。  (3)两个鲜活的生命去了,留下一个滴着血的灵魂。悲伤让她的头发在短短几天内就变白了。像过早降临的雪、  (4)一个人的头发可以重新被染成黑色,但是堆积在一个人心上的雪还能融化吗?  (5)
期刊
人都向往美好的生活。这种向往,是人生向上的动力。若没了向往,心死了,人和人生就彻底失去了生趣。  文中的一家人处于极度的贫困中,却都充满了对好日子的向往。那位父亲,过年时穷得连一张年画也买不起,却还不忘找来旧报纸,把漏风的泥墙糊一下,用这最简单的办法,给新年添一点点“新意”,这正显示了父亲是个心存向往的人,是个无论如何也不放弃向往的人。孩子们过年时盼着家里能贴上新年画,这小小的期盼里,不也蕴涵着一
期刊
细看之下,图中那棵小树定是很得小男孩宠爱,被其“娇宠惯养”,所以不可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你看那“纤纤细腰”,竟如此弱不禁风。小树就像一个久治不愈的病人,站也站不稳,腰身也佝偻着。小主人找来一根树杈,立在那柔柔弱弱的小树旁,充当它的“拐杖”,对它的关爱可谓无微不至了。  看那树杈,分明是早被人弃于一旁的“无用之材”。只因小男孩的一个小小举动,才使它又回到了大地母亲的怀抱。它有过被人弃之不顾的遭遇,更
期刊
说明:本学习内容适用于学写咏物抒情的作文。  咏物抒情,是一种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外物之中,通过对外物的描写来艺术地表达情感的写法。  很多咏物抒情散文的内在“骨架”是基本相同的,那就是,它们都呈现出比较相近的结构形式:引出事物一描叙事物一托物抒情。这种结构,也叫“三层式结构”。  如短文:《海上的航标灯》  你见过航标灯吗?(这一句是第一层,“引出事物”)  海上的航标灯,  站在最远的地方,  
期刊
从这位小男孩的所作所为中,我可以看出,他对小树苗真是呵护有加。我也可以想象出,他在这之前是多么勤快地为树苗施肥、浇水。但是,他没有认识到,这株树苗如此瘦弱不堪、奄奄一息,可能正是由于他施肥、浇水过度造成的。而他犯的更大的错误是,在这种情形下他给小树苗送去了一个“拐杖”,这使小树苗原本就不发达的根系又失去了自主生长的能力。所以就出现了这看似让人吃惊的结果——小树苗干枯了,被连根拔起,被大地残酷地抛弃
期刊
法国有一位批评家说,在当代法国并存着两种文学,一种是“读的人很少,但谈的人很多”,另一种是“读的人很多,但谈的人很少”。莫泊桑的小说属于后一种,即在报刊上很少被人们谈论,却经常出现在读者的书桌上。  莫泊桑(1850—1893)可能出生在法国诺曼底的费康,而不是出生证上的米罗麦尼古堡。他号称贵族后裔,实际上他的祖父不过是复辟时期的一个税务官,父亲则是不务正业、生活放荡的纨绔子弟。莫泊桑的母亲是一个
期刊
①米哈朵夫是一位出色的小学图画教师,在苏联一个偏远的小城中教了一年又一年图画课,直到翘起的小胡子中出现了一根根令他叹息的白毛。  ②像往常一样,米哈朵夫翘着有些俏皮的小胡子走上讲台,教学生画苹果。他在黑板上飞快地画了大大小小十几个苹果,然后让孩子们每人选一个自己喜欢的苹果临摹。  ③米哈朵夫绕着教室看了一圈,小胡子快活地抖动着,他满意极了。孩子们画的苹果简直可以拿到莫斯科去参加展览。  ④他的目光
期刊
说明:本文内容适用于学写描写景物的作文。    一    在本刊上一期《〈春〉给我们的构思启迪:画面连缀巧绘景》一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朱自清先生的《春》在文章构思方面给我们的启迪:  角度一:总叙―分写―合议  角度二:盼春―绘春(春之新、春之美、春之力)―赞春  角度三:写时―写景―写人―写意  角度四:抒情―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议论抒情  上述角度都能表现作者对文章内部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