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提问,意在激发学生思维。就文学作品的教学来说,所问能突出“品”字,掌握品评品赏的方法、途径。
一、找出新旧课文间的可“品”点
提问能促学生缘“品”延伸思维触须,创设“品”的环境,搭起“品”的桥梁。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起句不凡:“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出”,俯仰古今,境界开阔。读之,稍作点拨,学生很容易联系到苏轼的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我们先让学生思考:两句都为本词定下怀古基调,都在“千古”的背景下,把人、景联系起来写,其“情味有何不同?”前者落笔于“千古”中的一点,后者放眼于“风流人物”的“千古”。再引导学生联系作者的生平,写作背景来谈,以求“品”出深度:苏轼的笔下,有感于“风流人物”已成历史揭示一种自然规律;辛弃疾则是怅叹,山河依旧,而英雄难觅。读苏词,如见词人伫立江头,纵目远望,吟咏“逝者如斯”的哲人形象。读辛词更多地让人想见词人亭台凭望,回顾茫茫的颓然神情。
二、选准“渐入佳境”的切入点
提问要有启发性、探讨性。“问”中,可适当地导引学生的思维流向。
《项链》最后点明那串项链是假的,别有深意,我们就此设问,“这一结尾对进一步揭示玛蒂尔德性格产生的环境背景,深化主题有何作用?”问后,学生有的叹玛蒂尔德被骗,有的恨资本主义社会尔虞我诈。显然思维没有到位。我们就开导学生想想:弗莱斯节夫人为什么买假“钻石项链”,这一“导”就把学生思维引上正道:假项链——弗莱斯节夫人爱虚荣——普遍爱虚荣的陋习——玛蒂尔德性格的社会心理因素——一石三雕,这样逐层探进,便于学生以自己的“链”式思维,高速率地从“知其所以然”的层面,把握人物、领会主题、探出作家运笔之妙。
品赏作品的主要人物要找“切入点”,即使是次要人物,选准“切入点”提问,也能促进学生品赏的准确度和深度。《祝福》中的短工仅出场一次,怎样理解这一人物呢?我们抓住短工在和“我”说祥林嫂死讯时,“……淡然的回答”,设问:“短工表情‘淡然’,对祥林嫂的死不关心?”回答是否正确,在陈腐十足的鲁家祝福时,他毫无顾忌地说她“老”“死”等不吉的话,并指出是“穷死的”,还语中隐示她的死与四爷的干系,可见他关心她的死及死因。“那么他为何表情‘淡然’?”考虑到有点难度,就启发学生联系人物的处境来思考:短工身居鲁家,“我”又是四爷的亲房,且与己交往不多——他不便在“我”面前表露出真实情感——“淡然”是他目睹这一悲剧,“出奇愤怒”了的一种极度“冷静”的表现。所问能促使学生进入这一思维链,会在“三级跳”中一步步品味出看似反常的“淡然”,折射出短工这特定身份,在特定境况下的复杂心理,从而抓住了人物的性格基调。
三、扣住富有意蕴的凝聚点
一些生动的描写,恰切的语言,或一种修辞,表现手法,往往经作者再三推敲,浓缩了丰富的内涵。泛泛而读,品不出个中真味,设问激发学生扩散联想,能促其体悟独有的表达功效。
而要“品”意蕴,首先得能捕捉凝聚意蕴的点。讲到《纪念刘和珍君》,我们先问:“文中哪个词最能表现人物的性格风貌?”细细一看就发现:作者在不同背景下写刘和珍,四次突出了“微笑”,找出这一词语,就引导学生品品这“微笑”是否可称意蕴点:她“始终微笑”着,能看出人物的乐观和善,更能笑傲困难,欣然面对死亡;她的“微笑”,反衬了敌人的凶残,也是对敌人诬其为“暴徒”的回击;作者突出她的“微笑”,凝聚着对烈士的赞许,对敌人残害无辜的愤恨,味之意蕴深厚。
因此,反问设问,便于学生在拓宽的思维空间里,对比品赏参照物,多层面思考,提升“品”的质量。
作者单位:河南省汝州市职业中专
一、找出新旧课文间的可“品”点
提问能促学生缘“品”延伸思维触须,创设“品”的环境,搭起“品”的桥梁。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起句不凡:“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出”,俯仰古今,境界开阔。读之,稍作点拨,学生很容易联系到苏轼的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我们先让学生思考:两句都为本词定下怀古基调,都在“千古”的背景下,把人、景联系起来写,其“情味有何不同?”前者落笔于“千古”中的一点,后者放眼于“风流人物”的“千古”。再引导学生联系作者的生平,写作背景来谈,以求“品”出深度:苏轼的笔下,有感于“风流人物”已成历史揭示一种自然规律;辛弃疾则是怅叹,山河依旧,而英雄难觅。读苏词,如见词人伫立江头,纵目远望,吟咏“逝者如斯”的哲人形象。读辛词更多地让人想见词人亭台凭望,回顾茫茫的颓然神情。
二、选准“渐入佳境”的切入点
提问要有启发性、探讨性。“问”中,可适当地导引学生的思维流向。
《项链》最后点明那串项链是假的,别有深意,我们就此设问,“这一结尾对进一步揭示玛蒂尔德性格产生的环境背景,深化主题有何作用?”问后,学生有的叹玛蒂尔德被骗,有的恨资本主义社会尔虞我诈。显然思维没有到位。我们就开导学生想想:弗莱斯节夫人为什么买假“钻石项链”,这一“导”就把学生思维引上正道:假项链——弗莱斯节夫人爱虚荣——普遍爱虚荣的陋习——玛蒂尔德性格的社会心理因素——一石三雕,这样逐层探进,便于学生以自己的“链”式思维,高速率地从“知其所以然”的层面,把握人物、领会主题、探出作家运笔之妙。
品赏作品的主要人物要找“切入点”,即使是次要人物,选准“切入点”提问,也能促进学生品赏的准确度和深度。《祝福》中的短工仅出场一次,怎样理解这一人物呢?我们抓住短工在和“我”说祥林嫂死讯时,“……淡然的回答”,设问:“短工表情‘淡然’,对祥林嫂的死不关心?”回答是否正确,在陈腐十足的鲁家祝福时,他毫无顾忌地说她“老”“死”等不吉的话,并指出是“穷死的”,还语中隐示她的死与四爷的干系,可见他关心她的死及死因。“那么他为何表情‘淡然’?”考虑到有点难度,就启发学生联系人物的处境来思考:短工身居鲁家,“我”又是四爷的亲房,且与己交往不多——他不便在“我”面前表露出真实情感——“淡然”是他目睹这一悲剧,“出奇愤怒”了的一种极度“冷静”的表现。所问能促使学生进入这一思维链,会在“三级跳”中一步步品味出看似反常的“淡然”,折射出短工这特定身份,在特定境况下的复杂心理,从而抓住了人物的性格基调。
三、扣住富有意蕴的凝聚点
一些生动的描写,恰切的语言,或一种修辞,表现手法,往往经作者再三推敲,浓缩了丰富的内涵。泛泛而读,品不出个中真味,设问激发学生扩散联想,能促其体悟独有的表达功效。
而要“品”意蕴,首先得能捕捉凝聚意蕴的点。讲到《纪念刘和珍君》,我们先问:“文中哪个词最能表现人物的性格风貌?”细细一看就发现:作者在不同背景下写刘和珍,四次突出了“微笑”,找出这一词语,就引导学生品品这“微笑”是否可称意蕴点:她“始终微笑”着,能看出人物的乐观和善,更能笑傲困难,欣然面对死亡;她的“微笑”,反衬了敌人的凶残,也是对敌人诬其为“暴徒”的回击;作者突出她的“微笑”,凝聚着对烈士的赞许,对敌人残害无辜的愤恨,味之意蕴深厚。
因此,反问设问,便于学生在拓宽的思维空间里,对比品赏参照物,多层面思考,提升“品”的质量。
作者单位:河南省汝州市职业中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