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中国证监会发布核准创金合信基金变更股权的批复。自中欧基金率先试水股权激励以来,基金公司纷纷尝试,多家基金公司在内部实现了员工持股。
统计显示,目前有12家基金公司股权变更材料正在审批中,近年所成立的诸多新基金公司在成立之初就设定了股权激励方案,股权激励和事业部制几乎成为小基金公司的标准配置,但是对普通投资者而言,则还需辩证看待基金公司的这一举动。
随着近年来公募基金公司人才加速失血,股权激励以及事业部制的激励制度逐渐推广开来,例如前海开源基金。在成立之初,前海开源就确定了股权激励计划,同时推进的还有事业部制,在两者联动协同的推动下,前海开源吸引了大批人才加盟。
然而2018年,前海开源旗下偏股基金的整体业绩呈现较大分化:在主动管理型基金中,前海开源人工智能、前海开源优势蓝筹年度亏损幅度均超30%;此外,部分分级基金和指数基金的大幅亏损也拖累了整体业绩水平。业绩疲软也使公司整体规模出现明显下滑,2018年相比2017年缩水约30%。
除了前海开源、中欧、银华等大中型基金公司,实施或启动股权激励更多的是中小型企业,例如北信瑞丰、九泰基金、永赢基金等。自2017年起,北信瑞丰基金开始实施事业部制,2018年股权变更方案获批后,公司的基金产品始终陷入长不大的怪圈,2018年总规模同比下滑36.59%;此外,公司的权益产品同样表现不佳,2018年北信瑞丰平安中国、北信瑞丰中国智造基金净值分别下跌了32.96%和26.45%。
不過,北信瑞丰的激励举措并没有吸引到“外援”,年轻的基金经理团队并没有给基金产品带来活力,权益产品缺少亮点,多数基金规模也落到了清盘线以下。因此,股权激励并非基金产品收益的“万能药”,并非参与了股权激励就能带来收益长红。
从资本市场大环境来看,尽管股权激励制度有遍地开花之势,但是,公募行业人才流动甚至外流的脚步始终没有停歇。
在人才汇聚的同时,也有部分投研人员流出,在实行改革这几年,中欧基金先后有刘明月、曹剑飞、刁羽、曹明长等业内大咖加盟,但也有腊博、姚文辉、聂曙光等人出走。此外,伴随着人员流动,也有基金公司逐渐退出了股权激励计划。例如永赢基金成立几个月后,就有股东外的28名员工共同出资入股,但在2016年末只剩余23位自然人股东;而到2017年底,这些自然人股东已经将股权全部转让给了原股东利安资金管理公司;从投研人员看,2018年,量化投资总监张大木和固收副总监祁洁萍相继离职,某种程度上也对永赢基金的投研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不管从国外还是从内地基金的成功经验来看,实行股权激励制度将成为未来中小型基金公司和次新基金公司发力的方向。但是,国内公募基金业不过20年,股权激励具体实施的时间也很短,该机制如何长期有效而广泛地运用还有待观察。
而就普通投资者投资基金产品而言,除了对产品本身的判断外,更多的是来自于对基金经理以及背后基金公司的认可。2018年以来,公募基金的综合竞争力正被各家基金公司空前重视,基金公司股权变更有的是为了增资扩股,有的则是为了股权激励;在公募行业充分市场化的背景下,行业竞争压力空前激烈,公募内部创新、优化治理以谋求发展的需求越来越旺盛。
虽然目前来看,股权激励的成效与阵痛共存,也曾经发生过员工不适应制度出走、无法及时兑现或是利益分配不均的情况;不过,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不少基金公司崭露头角,投资者不妨关注哪些新崛起的、拥有核心投研人员的基金公司。简而言之,不管黑猫白猫,最终逮到耗子才是好猫!
统计显示,目前有12家基金公司股权变更材料正在审批中,近年所成立的诸多新基金公司在成立之初就设定了股权激励方案,股权激励和事业部制几乎成为小基金公司的标准配置,但是对普通投资者而言,则还需辩证看待基金公司的这一举动。
激励机制不意味着收益长红
随着近年来公募基金公司人才加速失血,股权激励以及事业部制的激励制度逐渐推广开来,例如前海开源基金。在成立之初,前海开源就确定了股权激励计划,同时推进的还有事业部制,在两者联动协同的推动下,前海开源吸引了大批人才加盟。
然而2018年,前海开源旗下偏股基金的整体业绩呈现较大分化:在主动管理型基金中,前海开源人工智能、前海开源优势蓝筹年度亏损幅度均超30%;此外,部分分级基金和指数基金的大幅亏损也拖累了整体业绩水平。业绩疲软也使公司整体规模出现明显下滑,2018年相比2017年缩水约30%。
除了前海开源、中欧、银华等大中型基金公司,实施或启动股权激励更多的是中小型企业,例如北信瑞丰、九泰基金、永赢基金等。自2017年起,北信瑞丰基金开始实施事业部制,2018年股权变更方案获批后,公司的基金产品始终陷入长不大的怪圈,2018年总规模同比下滑36.59%;此外,公司的权益产品同样表现不佳,2018年北信瑞丰平安中国、北信瑞丰中国智造基金净值分别下跌了32.96%和26.45%。
不過,北信瑞丰的激励举措并没有吸引到“外援”,年轻的基金经理团队并没有给基金产品带来活力,权益产品缺少亮点,多数基金规模也落到了清盘线以下。因此,股权激励并非基金产品收益的“万能药”,并非参与了股权激励就能带来收益长红。
人才流动仍是公募痛点
从资本市场大环境来看,尽管股权激励制度有遍地开花之势,但是,公募行业人才流动甚至外流的脚步始终没有停歇。
在人才汇聚的同时,也有部分投研人员流出,在实行改革这几年,中欧基金先后有刘明月、曹剑飞、刁羽、曹明长等业内大咖加盟,但也有腊博、姚文辉、聂曙光等人出走。此外,伴随着人员流动,也有基金公司逐渐退出了股权激励计划。例如永赢基金成立几个月后,就有股东外的28名员工共同出资入股,但在2016年末只剩余23位自然人股东;而到2017年底,这些自然人股东已经将股权全部转让给了原股东利安资金管理公司;从投研人员看,2018年,量化投资总监张大木和固收副总监祁洁萍相继离职,某种程度上也对永赢基金的投研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不管从国外还是从内地基金的成功经验来看,实行股权激励制度将成为未来中小型基金公司和次新基金公司发力的方向。但是,国内公募基金业不过20年,股权激励具体实施的时间也很短,该机制如何长期有效而广泛地运用还有待观察。
而就普通投资者投资基金产品而言,除了对产品本身的判断外,更多的是来自于对基金经理以及背后基金公司的认可。2018年以来,公募基金的综合竞争力正被各家基金公司空前重视,基金公司股权变更有的是为了增资扩股,有的则是为了股权激励;在公募行业充分市场化的背景下,行业竞争压力空前激烈,公募内部创新、优化治理以谋求发展的需求越来越旺盛。
虽然目前来看,股权激励的成效与阵痛共存,也曾经发生过员工不适应制度出走、无法及时兑现或是利益分配不均的情况;不过,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不少基金公司崭露头角,投资者不妨关注哪些新崛起的、拥有核心投研人员的基金公司。简而言之,不管黑猫白猫,最终逮到耗子才是好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