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趣是探究某种活动的倾向,兴趣是求知的起点,是思维的培养和能力提高的内在动力。如果学生对数学没有兴趣,就不会把精力投入到刻苦钻研数学知识中去,反之,如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究数学。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呢?
一、以“巧”激趣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讲授新知识时,如引导的好,定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授“有理数的乘方”以“印度国王奖赏国际棋发明家的故事”为素材引入,让学生尝试“从第一格、第二格……以此类推第五格、第六格中各放多少粒麦子?”再列出计算各格中麦粒的算式。以此来引入,增加了趣味性,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学习新知识的必要性,并依据问题与故事中麦粒放置规律,引发联想,使学生思维迅速活跃起来,便把学生的情绪调到最佳状况,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把学生推向主动学习的情景。
二、以“多”激趣
这里的多,并非多讲,多练,搞满堂灌题海战术。而是抓住数学问题中的一题多解、多变、多问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多解,激发学生在数学天地里寻求最简捷、最独特的解法。例如:设P是正△ABC外接圆的劣弧BC上任意一点,求证:PA=PB+PC
分析:这道题可以采用截长、补短、相似性等方法解。
多变,既提高学生的综合判断、推理等能力,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天地的广阔。变式提供了综合思维的一个模式。加强变式训练,可把教师和学生都从“题海”中解放出来。在讲概念、定理、例题时,不失时机地作变式示范,指导学生作变式训练。在习题课上串讲串练,选择典型习题,组织学生讨论各种变式,引导学生摸索变式与学习处理变式的方法。
如:如图已知ΔABC中,D是AC上一点。
求证:∠1>∠A
变1:条件不变,求证:∠1=∠A+∠ABD+∠ACE
变2:求两内角平分线的夹角与第三个的内角关系
变3:求两外角平分线的夹角与不相邻的内角关系
变4:求一外角与一内角平分线夹角与外角不相邻的另一内角关系
多问,促使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以问促解,以问促变,以问激趣,开拓思维。
三、以“疑”激趣
在教学,教师适当的设疑,就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注意力和求和欲。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由启示铺垫到逐步放开,层层深化。学生通过解答不断思考、联想,进而释疑,这就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享受到对未知探索的愉快,焕发起学习兴趣。如:在学习观察与猜想“发现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一节内容时,我没有直接将知识“奉献”给学生,而是首先安排了这样的游戏,由学生随意写出一道一元二次方程,并求出它的根,然后让学生说出两根及二次项的系数,我来猜学生所写的方程,一个,二个……,学生争着出题,结果被我一一说中。“真奇怪,老师怎么知道我出的方程?”这就引起学生的疑问,从而激起了求知的欲望,促发了学生主动学习,质疑探究的劲头。
四、数形结合,激发兴趣
数与形的结合是一个完美的结合。形中有数,数中有形,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及和谐美。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如能仔细挖掘题目中数与形的结合点,通过数形结合即可化难为易,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在讲授“黄金分割”一节时我举了这样的例子:如图,点P是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且AP>PB,设以AP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为S1,以PB和AB为边长的矩形的面积为S2,试比较S1与S2的大小。在这里将APAB=PBAP这个关系式以AP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为S1,和以PB和AB为边长的矩形的面积为S2,来表示。把这一抽象的数学问题形象化,具体化。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以“误”激趣
欲话说:“吃一堑,长一智”,从一定意义上说,学生的思维发展是与错误作斗争并取得成功的过程中实现的。当代哲学家波普认为“发现的方法就是尝试错误的方法”生活中许多成功的范例往往始于失败,如爱迪生发明电灯等。在教学中教师如能选择典型例题,让学生在尝试失败之后继续探索,就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4-10 = 9-15=>22-2×2×5/2+(5/2)2=32-2×3×5/2+(5/2)2 =>
(2-5/2)2 = (3-5/2)2=>2-5/2=3-5/2=>2=3。2=3这一不可能的结果必会激起学生查明缘由的兴趣,从而理解掌握知识a2=│a│。
六、以“爱”激趣
没有爱便没有一切。一名教师如果不爱学生,那么多好的方法都不会使学生产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在各方面关心学生,激励学生,让学生从教师的期待、信任、关怀中得到鼓励和勇气;教师应有不厌其烦的耐心和高度的责任心,消除学生的自卑感,维护学生的自尊心,鼓励学生的上进心;应提倡民主,鼓励学生提问题时讲出自己的见解,即使错了也要尽量做出积极评价。当学生取得成功时,应及时给予表扬。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亲其师而信其道”。
总之,激发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在工作中应根据学生情况,灵活具体的处理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以“巧”激趣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讲授新知识时,如引导的好,定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授“有理数的乘方”以“印度国王奖赏国际棋发明家的故事”为素材引入,让学生尝试“从第一格、第二格……以此类推第五格、第六格中各放多少粒麦子?”再列出计算各格中麦粒的算式。以此来引入,增加了趣味性,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学习新知识的必要性,并依据问题与故事中麦粒放置规律,引发联想,使学生思维迅速活跃起来,便把学生的情绪调到最佳状况,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把学生推向主动学习的情景。
二、以“多”激趣
这里的多,并非多讲,多练,搞满堂灌题海战术。而是抓住数学问题中的一题多解、多变、多问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多解,激发学生在数学天地里寻求最简捷、最独特的解法。例如:设P是正△ABC外接圆的劣弧BC上任意一点,求证:PA=PB+PC
分析:这道题可以采用截长、补短、相似性等方法解。
多变,既提高学生的综合判断、推理等能力,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天地的广阔。变式提供了综合思维的一个模式。加强变式训练,可把教师和学生都从“题海”中解放出来。在讲概念、定理、例题时,不失时机地作变式示范,指导学生作变式训练。在习题课上串讲串练,选择典型习题,组织学生讨论各种变式,引导学生摸索变式与学习处理变式的方法。
如:如图已知ΔABC中,D是AC上一点。
求证:∠1>∠A
变1:条件不变,求证:∠1=∠A+∠ABD+∠ACE
变2:求两内角平分线的夹角与第三个的内角关系
变3:求两外角平分线的夹角与不相邻的内角关系
变4:求一外角与一内角平分线夹角与外角不相邻的另一内角关系
多问,促使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以问促解,以问促变,以问激趣,开拓思维。
三、以“疑”激趣
在教学,教师适当的设疑,就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注意力和求和欲。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由启示铺垫到逐步放开,层层深化。学生通过解答不断思考、联想,进而释疑,这就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享受到对未知探索的愉快,焕发起学习兴趣。如:在学习观察与猜想“发现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一节内容时,我没有直接将知识“奉献”给学生,而是首先安排了这样的游戏,由学生随意写出一道一元二次方程,并求出它的根,然后让学生说出两根及二次项的系数,我来猜学生所写的方程,一个,二个……,学生争着出题,结果被我一一说中。“真奇怪,老师怎么知道我出的方程?”这就引起学生的疑问,从而激起了求知的欲望,促发了学生主动学习,质疑探究的劲头。
四、数形结合,激发兴趣
数与形的结合是一个完美的结合。形中有数,数中有形,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及和谐美。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如能仔细挖掘题目中数与形的结合点,通过数形结合即可化难为易,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在讲授“黄金分割”一节时我举了这样的例子:如图,点P是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且AP>PB,设以AP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为S1,以PB和AB为边长的矩形的面积为S2,试比较S1与S2的大小。在这里将APAB=PBAP这个关系式以AP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为S1,和以PB和AB为边长的矩形的面积为S2,来表示。把这一抽象的数学问题形象化,具体化。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以“误”激趣
欲话说:“吃一堑,长一智”,从一定意义上说,学生的思维发展是与错误作斗争并取得成功的过程中实现的。当代哲学家波普认为“发现的方法就是尝试错误的方法”生活中许多成功的范例往往始于失败,如爱迪生发明电灯等。在教学中教师如能选择典型例题,让学生在尝试失败之后继续探索,就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4-10 = 9-15=>22-2×2×5/2+(5/2)2=32-2×3×5/2+(5/2)2 =>
(2-5/2)2 = (3-5/2)2=>2-5/2=3-5/2=>2=3。2=3这一不可能的结果必会激起学生查明缘由的兴趣,从而理解掌握知识a2=│a│。
六、以“爱”激趣
没有爱便没有一切。一名教师如果不爱学生,那么多好的方法都不会使学生产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在各方面关心学生,激励学生,让学生从教师的期待、信任、关怀中得到鼓励和勇气;教师应有不厌其烦的耐心和高度的责任心,消除学生的自卑感,维护学生的自尊心,鼓励学生的上进心;应提倡民主,鼓励学生提问题时讲出自己的见解,即使错了也要尽量做出积极评价。当学生取得成功时,应及时给予表扬。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亲其师而信其道”。
总之,激发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在工作中应根据学生情况,灵活具体的处理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