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语文学科的教材全部都是文本的精粹,并已形成了固定的编排模式,这种编著形式直接影响着教师对语文教材的处理。那么,究竟是该“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如何深刻地解读文本,从而将文本解读所得融入教学行为和教学策略中,这成为我们语文教研组的研究命题。
现在,本文以《鞋匠的儿子》一文为例,谈谈我们的有关想法和实践,希望得到同行们的指正。
一、教学前要深入透彻地理解文本
学期初,我们经过几次交流,达成共识:在阅读教学层面,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不仅是以读者的身份对文本内容、价值主旨等理解层面的把握和概括,更要以教者的经验去确立有效、精确的教学内容。
(一)三个问题解文本的精妙
1.“是什么?”文本的主要内容和价值主旨。如《鞋匠的儿子》一课借助林肯在大选成功后的演讲中,面对参议员的责难,化干戈为玉帛的故事,展示了林肯平等民主的政治思想和坦荡豁达的襟怀。
2.“怎么写的?”作者为了达到这样的表达效果,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或说明方法。《鞋匠的儿子》选用了两个典型的事例,以林肯的三段演讲为明线,以参议员的态度变化为暗线,明暗对比,相得益彰。
3.“为什么这样写?”揣摩和把握作者如此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这样一来,就可以从文本的层面深刻地把握其内涵和价值,为下一步教学策略的生成打下基础。而编者选择这样的两个事例,凸显了林肯卓越的演讲口才和表达能力。
(二)一个发展区构认知体系
如果不结合学生的旧知体系,那么我们前面所做的设想和努力的效果将大打折扣。设计一篇教学案例,我们一定要认真思考:学生之前已经到了哪里?我们可以把他们带到哪里?要围绕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有效的再建构,这样就不至于盲目牵着学生的鼻子,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强加于学生,造成教学结束之后教者迷茫的开始。
1.字词体系。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因此许多词语已经渗透在学生的旧知体系中,学生对这些词语的理解已经略知一二,然而对于一个词语的理解需要结合它们再次出现的语境,才能更好地理解它的特定意义。例如,“尴尬”和“卑微”这两个词语,在学生的经验中,它们是没有什么关系的,然而在《鞋匠的儿子》中,却因当时的背景,彼此构成了奇特的因果关系,这种新的理解方式对于学生无疑是种启发。
2.知识体系。接触课文前,大部分学生对林肯是一无所知的,几近一张白纸。显然,这样的白纸是不能作为体会和勾勒伟人形象的蓝图的。怎样才能让学生快速走近文本中的人物,并对人物产生强烈的兴趣呢?我们经过找寻,找到了一部很棒的影片《为奴十二年》,提前布置学生观看,让学生借助这部影片走进那个时代,并让他们带着这样的思考进入课堂:奴隶制给那个时代的人们带来了什么?如此一来,学生对林肯在废除奴隶制中做出的伟大贡献就能够产生切身体会。
二、教学中想方设法促进智慧生成
(一)话题抛出引深入
经过课前影片的观看,学生对课文的背景有了全面的了解,对奴隶制的危害体会更深。但如何让学生理解林肯,并欣赏到他超人的智慧,这是教学的关键也是难点。为此,要抛出一些话题,将学生的思考引入问题的核心所在。
1.林肯是一个国家的总统,完全可以用自己的地位去非难那些议员们,为什么不呢?学生经过阅读课前教师补充的材料(林肯艰难的成长环境和曲折经历),再在此基础上讨论后理解到,林肯出身卑微,他完全是靠着自己的辩论才能、人格智慧,才赢得了人们的拥戴。
2.林肯这样赞美自己的父亲,对议员们有何触动?这个问题随后提出,可以让学生从议员的角度体会林肯的“大度”——面对责难他却不卑不亢,对自己卑微的家庭毫不隐瞒,对身份卑微的父亲满怀崇敬,最主要的是,他的宽宏大量让人感动。
(二)演讲事例谈看法
感受了林肯的杰出口才后,我让学生对照加拿大外交官朗宁的辩论演講事例,体会林肯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的演讲风格,而后针对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以演讲的方式谈谈自己的看法,如,帮助落后同学学习就会退步吗?成绩好就代表一切吗?怎样让家长尊重自己的隐私?通过这样一系列问题的提出和整合,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有了提升和发展。
三、教学后联系实际达成鲜活的语用效益
(一)阅读资料,拓展认知
在课文教学即将结束的时候,教师可以补充相应的文字材料,可以是能够反映林肯人格魅力的其他故事,也可以是表现其他人智慧的事例。课文中对林肯的出身仅用“卑微”一词加以概括,而真正想要感受其中的内涵,还需要拓展阅读戴尔·卡耐基撰写的《林肯传》,并且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写一篇读后感。这样一来,可以有效地拓展学生的思维和认知,促进学生对课文的有效解读。
(二)提炼精髓,迁移仿写
王尚文先生认为:“抓住了‘运用’,也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牛鼻子。语文教学的奥秘,几乎全在‘运用’二字。”阅读教学切不可仅仅关注文本的内容信息,更要将文本的创作之道作为教学的重点。
因此,整个教学过程必然要经历教师对文本“秘妙”的精心深入解读和课堂教学实践两个环节。教师的解读只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那是基于成年读者对文本的思考,而带领学生细读文本,将奥妙呈现出来,让学生适时适度地知其所以然,借此探寻到语文阅读的真谛。
参考文献:
林碧鹤.指向文本“秘妙”:例谈教学内容的有效选择[J].语文教学通讯,2011(6).
编辑 赵飞飞
现在,本文以《鞋匠的儿子》一文为例,谈谈我们的有关想法和实践,希望得到同行们的指正。
一、教学前要深入透彻地理解文本
学期初,我们经过几次交流,达成共识:在阅读教学层面,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不仅是以读者的身份对文本内容、价值主旨等理解层面的把握和概括,更要以教者的经验去确立有效、精确的教学内容。
(一)三个问题解文本的精妙
1.“是什么?”文本的主要内容和价值主旨。如《鞋匠的儿子》一课借助林肯在大选成功后的演讲中,面对参议员的责难,化干戈为玉帛的故事,展示了林肯平等民主的政治思想和坦荡豁达的襟怀。
2.“怎么写的?”作者为了达到这样的表达效果,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或说明方法。《鞋匠的儿子》选用了两个典型的事例,以林肯的三段演讲为明线,以参议员的态度变化为暗线,明暗对比,相得益彰。
3.“为什么这样写?”揣摩和把握作者如此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这样一来,就可以从文本的层面深刻地把握其内涵和价值,为下一步教学策略的生成打下基础。而编者选择这样的两个事例,凸显了林肯卓越的演讲口才和表达能力。
(二)一个发展区构认知体系
如果不结合学生的旧知体系,那么我们前面所做的设想和努力的效果将大打折扣。设计一篇教学案例,我们一定要认真思考:学生之前已经到了哪里?我们可以把他们带到哪里?要围绕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有效的再建构,这样就不至于盲目牵着学生的鼻子,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强加于学生,造成教学结束之后教者迷茫的开始。
1.字词体系。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因此许多词语已经渗透在学生的旧知体系中,学生对这些词语的理解已经略知一二,然而对于一个词语的理解需要结合它们再次出现的语境,才能更好地理解它的特定意义。例如,“尴尬”和“卑微”这两个词语,在学生的经验中,它们是没有什么关系的,然而在《鞋匠的儿子》中,却因当时的背景,彼此构成了奇特的因果关系,这种新的理解方式对于学生无疑是种启发。
2.知识体系。接触课文前,大部分学生对林肯是一无所知的,几近一张白纸。显然,这样的白纸是不能作为体会和勾勒伟人形象的蓝图的。怎样才能让学生快速走近文本中的人物,并对人物产生强烈的兴趣呢?我们经过找寻,找到了一部很棒的影片《为奴十二年》,提前布置学生观看,让学生借助这部影片走进那个时代,并让他们带着这样的思考进入课堂:奴隶制给那个时代的人们带来了什么?如此一来,学生对林肯在废除奴隶制中做出的伟大贡献就能够产生切身体会。
二、教学中想方设法促进智慧生成
(一)话题抛出引深入
经过课前影片的观看,学生对课文的背景有了全面的了解,对奴隶制的危害体会更深。但如何让学生理解林肯,并欣赏到他超人的智慧,这是教学的关键也是难点。为此,要抛出一些话题,将学生的思考引入问题的核心所在。
1.林肯是一个国家的总统,完全可以用自己的地位去非难那些议员们,为什么不呢?学生经过阅读课前教师补充的材料(林肯艰难的成长环境和曲折经历),再在此基础上讨论后理解到,林肯出身卑微,他完全是靠着自己的辩论才能、人格智慧,才赢得了人们的拥戴。
2.林肯这样赞美自己的父亲,对议员们有何触动?这个问题随后提出,可以让学生从议员的角度体会林肯的“大度”——面对责难他却不卑不亢,对自己卑微的家庭毫不隐瞒,对身份卑微的父亲满怀崇敬,最主要的是,他的宽宏大量让人感动。
(二)演讲事例谈看法
感受了林肯的杰出口才后,我让学生对照加拿大外交官朗宁的辩论演講事例,体会林肯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的演讲风格,而后针对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以演讲的方式谈谈自己的看法,如,帮助落后同学学习就会退步吗?成绩好就代表一切吗?怎样让家长尊重自己的隐私?通过这样一系列问题的提出和整合,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有了提升和发展。
三、教学后联系实际达成鲜活的语用效益
(一)阅读资料,拓展认知
在课文教学即将结束的时候,教师可以补充相应的文字材料,可以是能够反映林肯人格魅力的其他故事,也可以是表现其他人智慧的事例。课文中对林肯的出身仅用“卑微”一词加以概括,而真正想要感受其中的内涵,还需要拓展阅读戴尔·卡耐基撰写的《林肯传》,并且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写一篇读后感。这样一来,可以有效地拓展学生的思维和认知,促进学生对课文的有效解读。
(二)提炼精髓,迁移仿写
王尚文先生认为:“抓住了‘运用’,也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牛鼻子。语文教学的奥秘,几乎全在‘运用’二字。”阅读教学切不可仅仅关注文本的内容信息,更要将文本的创作之道作为教学的重点。
因此,整个教学过程必然要经历教师对文本“秘妙”的精心深入解读和课堂教学实践两个环节。教师的解读只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那是基于成年读者对文本的思考,而带领学生细读文本,将奥妙呈现出来,让学生适时适度地知其所以然,借此探寻到语文阅读的真谛。
参考文献:
林碧鹤.指向文本“秘妙”:例谈教学内容的有效选择[J].语文教学通讯,2011(6).
编辑 赵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