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环境的恶化又制约了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客观上将对我国重化工业的发展和经济结构升级造成明显的需求约束,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埋下了隐患。
当今社会,资源环境问题再也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它与社会、经济、政治等问题越来越紧密地缠绕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一个复杂的社会巨大系统。为了更深刻地认识资源环境问题,寻求更好地破解资源环境难题的途径,就必须将资源环境问题置于这个复杂的社会巨大系统之中进行剖析。
世界视野下中国资源环境问题的形势
我国资源价格与环境成本长期扭曲,处于很低的水平,使得我国与资源环境相关的“两高一资”型产品国际竞争优势明显,国外大量的“两高一资”型产业向国内转移。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外资投资领域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等产业不同,我国外资投资的领域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尤其是“两高一资”型产业,如我国今年前5个月实际使用外资额中,制造业占53.3%,而且远高于居于第二位的房地产业的23.9%。2006年实际利用外资总额中,制造业所占比重为57.7%。
由于这些外资企业大多数为外向型企业,产品多为出口,从而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出口量的增加,以及贸易顺差的不断扩大。1994年至2006年期间,除了1998年由于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资本项目出现63.2亿美元的逆差外,其余年份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均出现顺差,且逐年增加,使得我国的外汇储备由当初的不足千亿美元急剧增加到2007年6月底的1.33万亿美元,继续保持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的地位,国际收支长期失衡。
资源价格和环境成本偏低,刺激了我国出口量的增加,同时也促进了国际产业向国内的转移。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出口退税政策增强了我国“两高一资”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相应推动了出口量持续扩大。在引进外资方面,我国各地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大量的优惠政策,尤其是中国政府在过去20多年里一直对外商投资企业提供税收优惠,这不但包括25%的所得税税率(低于内资企业33%的税率),还包括诸如“三免两减半”的各种减免税措施。从而使我国成为全球投资洼地,吸引了大量外资流入。
由于这些外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尤其是“两高一资”相关产业,最终加剧了我国资源供给压力和环境恶化程度。今年上半年,尽管国家采取了取消和降低出口退税、开征或提高出口关税、实施出口许可证管理等一系列调控措施,但以钢铁等为代表的“两高一资”产品出口增速依然很快,钢材出口量增长97.7%,钢坯增长40.9%。此外,主要耗能产品产量增速明显加快,今年前5个月火力发电量增长18.3%,全社会用电同比增长15.83%,其中重工业的用电增长高达19.32%,铝、粗钢、焦炭、铁合金等高耗能产品产量同样增长迅速。
总之,经济发展与投资的高速增长,一方面带来总产出和国民收入的增加,另一方面也导致资源需求压力不断加大,环境恶化程度日趋严重。反过来,环境的恶化又制约了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客观上将对我国重化工业的发展和经济结构升级造成明显的需求约束,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埋下了隐患。
中国资源环境问题衍生的问题
在全球普遍关注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的今天,我们国家的资源环境问题也引发了一系列其他问题。
对资源与原材料需求的过快增长必然导致国际市场相关资源与原材料供给偏紧以及价格大幅上涨。中国经济加快发展对主导性资源与主要原材料需求持续大幅增长,不仅使一些发达国家备感资源竞争的压力,也因此成为影响国际市场相关资源与原材料供求状况及其价格水平的风向标,甚至出现了中国需求状况与国际市场价格水平的联动效应。
一些发达国家意识到了中国已经逐渐从廉价的能源出口国变成了能源进口国,出于战略角度考虑,能源对于国家生存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中国的经济高速增长使得大量的资金、能源流入中国,打破了原有的能源格局,这对他们既得利益是一种威胁,中国的一些积极开拓海外资源的商业努力也被视为是别有用心的战略扩张。
中国原来的经济发展方式是资源消耗型的,国家统计局显示的2007年第一季度经济发展状况显示,重工业发展迅速,其中高耗能的产业发展更为突出。在近期的八国峰会上,涉及到气候问题中,开始强调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经济发展对于气候变化、环境恶化的责任,企图通过环境气候问题来限制中国的经济发展。
中国资源环境成本低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现阶段的我国对外贸易顺差不断加大,从而导致了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其中以中美贸易摩擦最为严重,美国在该问题上持续对人民币升值进行施压。而这些政治外交压力,反过来又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发展,各种各样的贸易壁垒直接导致出口量下降,环境、能源等外交压力迫使我们不得不迅速调整产业结构,许多相关企业缺乏缓冲,损失惨重,而人民币的大幅升值,更是直接导致许多出口企业利益严重受损。
中国资源环境问题的出路
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环境治理模式从末端治理向源头和全过程控制的转变;要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步伐,推进经济社会的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采取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原则,加快改革与创新,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体制保障。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和监督监管机制。首先是需要加强对环境资源整体性综合法律调整这方面的立法。其次,尽管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但是在一些领域的立法尚有缺失,要完善这些方面的立法。最后,针对资源环境法律存在规定“软”、权力“小”、手段“弱”等问题,要及时修订相关资源环境法律,明确落实地方政府在地方环境保护工作中应负的责任。
由于历史的、自然的和人为的原因,我国环境资源问题头绪繁多,问题复杂,这也决定了全国及地方各级人大环境资源保护监督工作面广量大、任务繁重等特点。各级人大要进一步认真履行职责,推进工作创新,增强监督实效;工作内容上要突出社会关注焦点、重点、难点和热点;工作手段上,要坚持法律监督、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相结合;工作方法上,各级人大上下联动,形成合力;在工作作风上,树立认真负责、锲而不舍、一抓到底的精神。
全面开展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工作。建立科学的政绩考核标准体系,扭转地方政府仅仅追求GDP的政绩观,充分发挥干部政绩考核在环保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化;改革环保执法监督体制,增强环保执法力度,温家宝总理提出一定要“建立完备的环境执法监督体系”。
开展国际资源环境问题合作。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全球资源战略中,应突出重点,集中力量搞好区域经济合作,尤其是与周边国家的政治、经济合作,构建集体安全保障体系。(作者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调研室副主任、教授、博导)
当今社会,资源环境问题再也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它与社会、经济、政治等问题越来越紧密地缠绕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一个复杂的社会巨大系统。为了更深刻地认识资源环境问题,寻求更好地破解资源环境难题的途径,就必须将资源环境问题置于这个复杂的社会巨大系统之中进行剖析。
世界视野下中国资源环境问题的形势
我国资源价格与环境成本长期扭曲,处于很低的水平,使得我国与资源环境相关的“两高一资”型产品国际竞争优势明显,国外大量的“两高一资”型产业向国内转移。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外资投资领域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等产业不同,我国外资投资的领域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尤其是“两高一资”型产业,如我国今年前5个月实际使用外资额中,制造业占53.3%,而且远高于居于第二位的房地产业的23.9%。2006年实际利用外资总额中,制造业所占比重为57.7%。
由于这些外资企业大多数为外向型企业,产品多为出口,从而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出口量的增加,以及贸易顺差的不断扩大。1994年至2006年期间,除了1998年由于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资本项目出现63.2亿美元的逆差外,其余年份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均出现顺差,且逐年增加,使得我国的外汇储备由当初的不足千亿美元急剧增加到2007年6月底的1.33万亿美元,继续保持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的地位,国际收支长期失衡。
资源价格和环境成本偏低,刺激了我国出口量的增加,同时也促进了国际产业向国内的转移。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出口退税政策增强了我国“两高一资”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相应推动了出口量持续扩大。在引进外资方面,我国各地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大量的优惠政策,尤其是中国政府在过去20多年里一直对外商投资企业提供税收优惠,这不但包括25%的所得税税率(低于内资企业33%的税率),还包括诸如“三免两减半”的各种减免税措施。从而使我国成为全球投资洼地,吸引了大量外资流入。
由于这些外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尤其是“两高一资”相关产业,最终加剧了我国资源供给压力和环境恶化程度。今年上半年,尽管国家采取了取消和降低出口退税、开征或提高出口关税、实施出口许可证管理等一系列调控措施,但以钢铁等为代表的“两高一资”产品出口增速依然很快,钢材出口量增长97.7%,钢坯增长40.9%。此外,主要耗能产品产量增速明显加快,今年前5个月火力发电量增长18.3%,全社会用电同比增长15.83%,其中重工业的用电增长高达19.32%,铝、粗钢、焦炭、铁合金等高耗能产品产量同样增长迅速。
总之,经济发展与投资的高速增长,一方面带来总产出和国民收入的增加,另一方面也导致资源需求压力不断加大,环境恶化程度日趋严重。反过来,环境的恶化又制约了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客观上将对我国重化工业的发展和经济结构升级造成明显的需求约束,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埋下了隐患。
中国资源环境问题衍生的问题
在全球普遍关注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的今天,我们国家的资源环境问题也引发了一系列其他问题。
对资源与原材料需求的过快增长必然导致国际市场相关资源与原材料供给偏紧以及价格大幅上涨。中国经济加快发展对主导性资源与主要原材料需求持续大幅增长,不仅使一些发达国家备感资源竞争的压力,也因此成为影响国际市场相关资源与原材料供求状况及其价格水平的风向标,甚至出现了中国需求状况与国际市场价格水平的联动效应。
一些发达国家意识到了中国已经逐渐从廉价的能源出口国变成了能源进口国,出于战略角度考虑,能源对于国家生存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中国的经济高速增长使得大量的资金、能源流入中国,打破了原有的能源格局,这对他们既得利益是一种威胁,中国的一些积极开拓海外资源的商业努力也被视为是别有用心的战略扩张。
中国原来的经济发展方式是资源消耗型的,国家统计局显示的2007年第一季度经济发展状况显示,重工业发展迅速,其中高耗能的产业发展更为突出。在近期的八国峰会上,涉及到气候问题中,开始强调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经济发展对于气候变化、环境恶化的责任,企图通过环境气候问题来限制中国的经济发展。
中国资源环境成本低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现阶段的我国对外贸易顺差不断加大,从而导致了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其中以中美贸易摩擦最为严重,美国在该问题上持续对人民币升值进行施压。而这些政治外交压力,反过来又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发展,各种各样的贸易壁垒直接导致出口量下降,环境、能源等外交压力迫使我们不得不迅速调整产业结构,许多相关企业缺乏缓冲,损失惨重,而人民币的大幅升值,更是直接导致许多出口企业利益严重受损。
中国资源环境问题的出路
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环境治理模式从末端治理向源头和全过程控制的转变;要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步伐,推进经济社会的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采取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原则,加快改革与创新,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体制保障。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和监督监管机制。首先是需要加强对环境资源整体性综合法律调整这方面的立法。其次,尽管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但是在一些领域的立法尚有缺失,要完善这些方面的立法。最后,针对资源环境法律存在规定“软”、权力“小”、手段“弱”等问题,要及时修订相关资源环境法律,明确落实地方政府在地方环境保护工作中应负的责任。
由于历史的、自然的和人为的原因,我国环境资源问题头绪繁多,问题复杂,这也决定了全国及地方各级人大环境资源保护监督工作面广量大、任务繁重等特点。各级人大要进一步认真履行职责,推进工作创新,增强监督实效;工作内容上要突出社会关注焦点、重点、难点和热点;工作手段上,要坚持法律监督、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相结合;工作方法上,各级人大上下联动,形成合力;在工作作风上,树立认真负责、锲而不舍、一抓到底的精神。
全面开展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工作。建立科学的政绩考核标准体系,扭转地方政府仅仅追求GDP的政绩观,充分发挥干部政绩考核在环保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化;改革环保执法监督体制,增强环保执法力度,温家宝总理提出一定要“建立完备的环境执法监督体系”。
开展国际资源环境问题合作。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全球资源战略中,应突出重点,集中力量搞好区域经济合作,尤其是与周边国家的政治、经济合作,构建集体安全保障体系。(作者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调研室副主任、教授、博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