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今社会对主导产业这一概念利用混乱的根本原因是政府及学术界在对主导产业的研究过程中有意无意的为这一概念增加了新的内涵,如今的主导产业概念较其提出时更加广泛,现在的主导产业概念一般指的是广义的主导产业。本文从罗斯托对主导产业的实证分析出发,界定了狭义的主导产业。
关键词:主导产业;主导产业选择;实证分析;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4-0036-02
主导产业(leading industry),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对其的定义为“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在该定义中,经济增长是一个有确定意义的实词,而根据对“组织”和“带动”理解的不同,该定义可以产生出很多有差异性的理解。事实上,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主导产业这一概念已经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名词,但是新闻单位,政府,甚至是学术机构对这一概念的利用却十分混乱。为此,有学者撰文将主导产业和基础产业、关联产业、支柱产业、朝阳产业、战略产业、先导产业等概念加以辨析。笔者认为,造成社会对主导产业这一概念利用混乱的根本原因是政府及学术界在对主导产业的研究过程中有意无意的为这一概念增加了新的内涵,如今的主导产业概念较其提出时更加广泛。现在的主导产业概念一般指的是广义的主导产业,而狭义的主导产业与非主导产业应该是基于某一判断标准对整体产业的一个划分。正如基于产品生命周期将全部产业划分为朝阳产业、夕阳产业和其他产业一样。为了界定狭义的主导产业,我们需要重新研究主导产业最初是如何被发现的。
主导产业的研究在国内有两个公认的理论源泉,一是以发展经济学家赫希曼(A.O.Hirschman)和经济史学家罗斯托(W.W.Rostow)为代表的非均衡增长理论,二是以筱原三代平为代表的日本产业经济学家对于产业结构的研究。其中以非均衡增长理论对于主导产业的研究最为全面和具有典型性。非均衡增长理论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发展中国家,非均衡增长理论两个基本假设是,(1)发展中国家是资源稀缺的,对于产业的投入是受约束的(2)部门利用资源效率存在差异性,国民经济中不同行业对于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是不同的。此外,还有一个暗含假设,即发展中国家追求的是加速增长,如果用索洛模型进行描述,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的目标是sy-nk>0,即人均资本保有量不断提高。一个长期以来被忽略的事实是,罗斯托对于主导产业的界定基于回顾性的实证分析:他在“Thestagesofeconomicgrowth:anon-communistmanifesto”一书中,根据经济史料,提出了经济发展的阶段论:即人类社会经济成长分为传统社会,为起飞创造前提,起飞,高额群众消费,追求生活质量这五个阶段。并且发现,在经济发展的每个阶段中,都存在一些能够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部门。依据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在经济增长各阶段中所做贡献的不同,罗斯托将它们划分为主要增长部门(即主导产业)、补充增长部门和派生增长部门。在特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中,国民经济总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是主要增长部门的迅速增长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结果。因此,罗斯托对于主导产业的界定是建立在对于发达国家发展历程回顾的基础上,而在此基础上提出的选择主导产业的罗斯托基准,即具有较高的增长率和显著的规模并能带动其它部门的经济增长。以及赫希曼提出的赫希曼基准——主导产业是产业关联度高的产业——具体反映在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上,或是筱原三代平的两基准,即“收人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基准”,从逻辑上都是建立在实证基础上的规范分析,即对于资本主义国家过去发展历程中的主导产业进行观察而归纳出的特点。尽管从时间上,赫希曼和筱原三代平的工作成果要稍早于罗斯托的这本著作。
笔者认为,界定狭义的主导产业,只有用实证分析的定义才能最为准确。因为实证分析回答的是经济系统是什么样,而规范分析回答的是经济系统应该怎么样。结合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的定义以及罗斯托的实证分析,狭义的主导产业应定义为:
在某区域过去某一个增长时期,对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产业部门,称为当地该时期的主导产业。
也可以利用数学定义。如果定义某产业增长所产生的直接和间接效应总和为ε,则某区域过去某一增长时期的主导产业就是这一时期ε值最大的产业。考虑到如果抛开增长这一目标就无法确切的理解非均衡增长理论,在这一定义中引入增长变量Δy,则狭义的主导产业定义为:
在某区域过去某一个增长时期,如果存在某一产业A,使得经济总增长Δy与A产业在这一时期全部直接和间接效用总和ε的差值在全部产业中最小,则称产业A为某区域该时期的主导产业。
记这一个差值为τ,则有τ=Δy-ε①
通过重新定义狭义的主导产业,我们也可以重新定义主导产业选择这一经济行为:即“利用现有的经济数据,对经济增长的下一个时期的主导产业进行预测,并对下一时期可预期的主导产业加大要素投入,以期获得更高增长率的经济行为。称作主导产业选择。”主导产业是一个实证分析的概念,而主导产业选择属于规范分析的范畴。
使用这一狭义主導产业概念界定,有如下四条优点:
第一、利用函数表达式①,我们可以将现有的一些基本主导产业选择基准函数化。例如:
罗斯托基准中的两个影响因素增长率和规模,可以视作效用总和ε的影响因子,则罗斯托基准可以表达为τ=Δy-ε(α,S)其中α为产业增长率,S为产业规模,依据罗斯托基准选择主导产业就可以转化为在一族(α,S)组合和对应ε条件下寻找最小τ值的问题。这样做的好处是,在已知各行业ε相对于(α,S)的表达式的情况下,可以讨论某一行业α和S在什么范围变动时,选择该行业作为主导产业是最合理的。
罗斯托基准中另外一个带动性基准和赫希曼提出的产业关联性基准,可以转化为已知对某行业的投入为i,求解该行业增长所产生的直接和间接效应总和为ε(i)的问题。由此可以看出,在进行主导产业选择时,通过投入产出表以及由此确定的感应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来描述ε是最为基础和标准的研究方法。
第二、对函数①进行变换,得到Δy=τ+ε②,因此未来某时期主导产业的选择问题就可以在函数上转化为Δy的最大化问题。利用函数表达式②,可以使用比较静态分析甚至是动态分析的方法分析主导产业问题。
第三、避免了概念之间的混淆。重新界定过的狭义主导产业将主导产业定义为一个对过去产业结构的描述,将主导产业选择完全转化为一个τ最小化的问题,避免了和其他产业概念的交集。例如,朝阳产业和先导产业是对未来产业结构的一种预判,而主导产业是反应过去产业结构的一个概念。支柱产业指的是过去某一时间段产值在国民经济中比重最大的产业,而主导产业指的是过去一段时间中τ值最小的产业。通过重新界定狭义的主导产业,使得概念之间的区分变得更加明确。
第四、可以明确现有主导产业选择基准和指标的性质。重新界定过的狭义的主导产业是一个纯粹的产业经济学观念,其基本假设不是空间依赖的,也就是说。即使一个经济区域不存在对外贸易,完全依据该经济区域某一经济时期自身的经济数据,也能选择出该区域该时期的主导产业。而现有的一些需要依赖其他经济区域经济数据才能确定的经济指标,例如,反映不同区域各产业专业化程度的指标区位商,反应某产业在研究区域的经济地位和贡献大小的指标产业贡献率,以及市场竞争优势指数等等,虽然在具体选择主导产业的过程中有很大的参照价值,但其本质衡量的是区域的比较优势。
以下将广义的主导产业和狭义的主导产业进行概念上的比对。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和参与性,选择百度知道对于主导产业的定义作为主导产业的广义定义:“主导产业,顾名思义,就是在区域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产业,它是指那些产值占有一定比重,采用了先进技术,增长率高,产业关联度强,对其它产业和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主导产业从量的方面看,应是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占有较大比重或者将来有可能占有较大比重的产业部门;从质的方面看,应是在整个国民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能够对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产生决定性影响,其较小的发展变化足以带动其它产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变化,从而引起经济高涨的产业部门。”通过比对可以发现,主导产业从罗斯托提出开始,发展至今,其内涵已经极大的扩展,而扩展的内容主要是政府和学者在进行主导产业选择时添加的规范分析判断。笔者认为,在一般地使用主导产业这一词汇时,无妨使用现有的广义概念,因为其含义已经为大众广泛接受。但在进行经济分析或撰写学术文献的时候,应审慎使用主导产业这一词汇。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经济学院
关键词:主导产业;主导产业选择;实证分析;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4-0036-02
主导产业(leading industry),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对其的定义为“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在该定义中,经济增长是一个有确定意义的实词,而根据对“组织”和“带动”理解的不同,该定义可以产生出很多有差异性的理解。事实上,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主导产业这一概念已经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名词,但是新闻单位,政府,甚至是学术机构对这一概念的利用却十分混乱。为此,有学者撰文将主导产业和基础产业、关联产业、支柱产业、朝阳产业、战略产业、先导产业等概念加以辨析。笔者认为,造成社会对主导产业这一概念利用混乱的根本原因是政府及学术界在对主导产业的研究过程中有意无意的为这一概念增加了新的内涵,如今的主导产业概念较其提出时更加广泛。现在的主导产业概念一般指的是广义的主导产业,而狭义的主导产业与非主导产业应该是基于某一判断标准对整体产业的一个划分。正如基于产品生命周期将全部产业划分为朝阳产业、夕阳产业和其他产业一样。为了界定狭义的主导产业,我们需要重新研究主导产业最初是如何被发现的。
主导产业的研究在国内有两个公认的理论源泉,一是以发展经济学家赫希曼(A.O.Hirschman)和经济史学家罗斯托(W.W.Rostow)为代表的非均衡增长理论,二是以筱原三代平为代表的日本产业经济学家对于产业结构的研究。其中以非均衡增长理论对于主导产业的研究最为全面和具有典型性。非均衡增长理论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发展中国家,非均衡增长理论两个基本假设是,(1)发展中国家是资源稀缺的,对于产业的投入是受约束的(2)部门利用资源效率存在差异性,国民经济中不同行业对于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是不同的。此外,还有一个暗含假设,即发展中国家追求的是加速增长,如果用索洛模型进行描述,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的目标是sy-nk>0,即人均资本保有量不断提高。一个长期以来被忽略的事实是,罗斯托对于主导产业的界定基于回顾性的实证分析:他在“Thestagesofeconomicgrowth:anon-communistmanifesto”一书中,根据经济史料,提出了经济发展的阶段论:即人类社会经济成长分为传统社会,为起飞创造前提,起飞,高额群众消费,追求生活质量这五个阶段。并且发现,在经济发展的每个阶段中,都存在一些能够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部门。依据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在经济增长各阶段中所做贡献的不同,罗斯托将它们划分为主要增长部门(即主导产业)、补充增长部门和派生增长部门。在特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中,国民经济总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是主要增长部门的迅速增长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结果。因此,罗斯托对于主导产业的界定是建立在对于发达国家发展历程回顾的基础上,而在此基础上提出的选择主导产业的罗斯托基准,即具有较高的增长率和显著的规模并能带动其它部门的经济增长。以及赫希曼提出的赫希曼基准——主导产业是产业关联度高的产业——具体反映在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上,或是筱原三代平的两基准,即“收人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基准”,从逻辑上都是建立在实证基础上的规范分析,即对于资本主义国家过去发展历程中的主导产业进行观察而归纳出的特点。尽管从时间上,赫希曼和筱原三代平的工作成果要稍早于罗斯托的这本著作。
笔者认为,界定狭义的主导产业,只有用实证分析的定义才能最为准确。因为实证分析回答的是经济系统是什么样,而规范分析回答的是经济系统应该怎么样。结合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的定义以及罗斯托的实证分析,狭义的主导产业应定义为:
在某区域过去某一个增长时期,对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产业部门,称为当地该时期的主导产业。
也可以利用数学定义。如果定义某产业增长所产生的直接和间接效应总和为ε,则某区域过去某一增长时期的主导产业就是这一时期ε值最大的产业。考虑到如果抛开增长这一目标就无法确切的理解非均衡增长理论,在这一定义中引入增长变量Δy,则狭义的主导产业定义为:
在某区域过去某一个增长时期,如果存在某一产业A,使得经济总增长Δy与A产业在这一时期全部直接和间接效用总和ε的差值在全部产业中最小,则称产业A为某区域该时期的主导产业。
记这一个差值为τ,则有τ=Δy-ε①
通过重新定义狭义的主导产业,我们也可以重新定义主导产业选择这一经济行为:即“利用现有的经济数据,对经济增长的下一个时期的主导产业进行预测,并对下一时期可预期的主导产业加大要素投入,以期获得更高增长率的经济行为。称作主导产业选择。”主导产业是一个实证分析的概念,而主导产业选择属于规范分析的范畴。
使用这一狭义主導产业概念界定,有如下四条优点:
第一、利用函数表达式①,我们可以将现有的一些基本主导产业选择基准函数化。例如:
罗斯托基准中的两个影响因素增长率和规模,可以视作效用总和ε的影响因子,则罗斯托基准可以表达为τ=Δy-ε(α,S)其中α为产业增长率,S为产业规模,依据罗斯托基准选择主导产业就可以转化为在一族(α,S)组合和对应ε条件下寻找最小τ值的问题。这样做的好处是,在已知各行业ε相对于(α,S)的表达式的情况下,可以讨论某一行业α和S在什么范围变动时,选择该行业作为主导产业是最合理的。
罗斯托基准中另外一个带动性基准和赫希曼提出的产业关联性基准,可以转化为已知对某行业的投入为i,求解该行业增长所产生的直接和间接效应总和为ε(i)的问题。由此可以看出,在进行主导产业选择时,通过投入产出表以及由此确定的感应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来描述ε是最为基础和标准的研究方法。
第二、对函数①进行变换,得到Δy=τ+ε②,因此未来某时期主导产业的选择问题就可以在函数上转化为Δy的最大化问题。利用函数表达式②,可以使用比较静态分析甚至是动态分析的方法分析主导产业问题。
第三、避免了概念之间的混淆。重新界定过的狭义主导产业将主导产业定义为一个对过去产业结构的描述,将主导产业选择完全转化为一个τ最小化的问题,避免了和其他产业概念的交集。例如,朝阳产业和先导产业是对未来产业结构的一种预判,而主导产业是反应过去产业结构的一个概念。支柱产业指的是过去某一时间段产值在国民经济中比重最大的产业,而主导产业指的是过去一段时间中τ值最小的产业。通过重新界定狭义的主导产业,使得概念之间的区分变得更加明确。
第四、可以明确现有主导产业选择基准和指标的性质。重新界定过的狭义的主导产业是一个纯粹的产业经济学观念,其基本假设不是空间依赖的,也就是说。即使一个经济区域不存在对外贸易,完全依据该经济区域某一经济时期自身的经济数据,也能选择出该区域该时期的主导产业。而现有的一些需要依赖其他经济区域经济数据才能确定的经济指标,例如,反映不同区域各产业专业化程度的指标区位商,反应某产业在研究区域的经济地位和贡献大小的指标产业贡献率,以及市场竞争优势指数等等,虽然在具体选择主导产业的过程中有很大的参照价值,但其本质衡量的是区域的比较优势。
以下将广义的主导产业和狭义的主导产业进行概念上的比对。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和参与性,选择百度知道对于主导产业的定义作为主导产业的广义定义:“主导产业,顾名思义,就是在区域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产业,它是指那些产值占有一定比重,采用了先进技术,增长率高,产业关联度强,对其它产业和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主导产业从量的方面看,应是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占有较大比重或者将来有可能占有较大比重的产业部门;从质的方面看,应是在整个国民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能够对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产生决定性影响,其较小的发展变化足以带动其它产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变化,从而引起经济高涨的产业部门。”通过比对可以发现,主导产业从罗斯托提出开始,发展至今,其内涵已经极大的扩展,而扩展的内容主要是政府和学者在进行主导产业选择时添加的规范分析判断。笔者认为,在一般地使用主导产业这一词汇时,无妨使用现有的广义概念,因为其含义已经为大众广泛接受。但在进行经济分析或撰写学术文献的时候,应审慎使用主导产业这一词汇。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