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学生学习没有学习动机,就像机车没有发动机一样。学生有了足够的学习动机,就有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就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动机有外部动机、内在动机之分。对于学生而言,内在动机是最重要、最稳定的一种动机。因为内在动机会使学生学生对学习过程感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生动活拨地去思考、去探索。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呢?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对知识进行有效地加工。笔者曾用“发现法”进行教学,从而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现以古诗《小池》的教学为例,介绍如下。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首清新、恬静的小诗是宋代诗人杨完里的作品,出现在课标教材语文版语文教科书第六册上。作者通过对涓涓细流、清澈的池水,刚露尖角的小荷、停落的蜻蜓這些常见的景物的描绘,成功地勾画出了一幅初夏小荷花池的风景画,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我把诗人对各种景物的描写想像成诗人观察的顺序设计了一个情景:杨万里特别喜欢自然景物。有一天,他来到郊外游玩,意外的发现树木丛中有一荷花小池。诗人想找到这一泓清水的源头,经过寻找,发现无声的泉眼。又抬头观察,看到了“小荷”“蜻蜓”。诗人为这一方美景而动情,于是诗兴大发,作诗一首,即《小池》。以这一情景为基础,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深入,逐步发现诗作的意境。
一、看图,发现描写对象
先让学生观察课本插图,把自己观察到的景物说出来。学生经过仔细看图,说出了树木、蜻蜓、石头、水面、堤岸等。然后教师依诗人的观察顺序,将学生所列的景物条理化,引导学生重新观察,想像图上没有而实际存在的泉眼,观察树的倒影、池中的小荷、小荷上的蜻蜓。让学生对诗中描写的四种主要景物有个直观的认识。
二、听文,发现描写对象
为了把学生观察到的直观景物内化为语言文字,可让学生认真听教师朗读全诗,边听边把自己听到的景物记下来。学生为了证明自己听力最棒,个个认真听,专心记,大都能记下“泉眼、树阴、小荷、蜻蜓”四种景物。
通过以上两个教学环节,学生对全诗的主要内容有了初步了解,而且是学生自己在老师的引导下发现的,因此兴致颇高。
三、读文,发现作者匠心
在明白了诗人描写的主要景物之后,让学生读课文,找出描写景物的词语。学生积极性空前高涨,先自己找出“无声、照水、才露尖尖角、立上头”等词语,再查阅字、词典,深入理解词句意思,都能说出诗人笔下景物的样子。教师稍加点拨,学生对诗句理解得更加深刻,这样就成功的解决了理解诗意的教学重点。
四、诵文,发现作者传神之笔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设身处地为诗人想想:当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通过朗读课文,学生深入理解了“惜细流、爱晴柔、早有”几处传神之笔。在朗读中,学生读出了喜爱自然景物、惊讶造物主伟力的语气,对诗人拟人化的手法自然易于理解了——诗人触境生情,在他眼里,泉眼、树阴,都成了活生生的有生命的“人”。
通过以上教学,学生对《小池》一诗的诗情画意均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加以引导,除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之外,其余学生均能当堂背诵和默写诗文。
动机有外部动机、内在动机之分。对于学生而言,内在动机是最重要、最稳定的一种动机。因为内在动机会使学生学生对学习过程感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生动活拨地去思考、去探索。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呢?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对知识进行有效地加工。笔者曾用“发现法”进行教学,从而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现以古诗《小池》的教学为例,介绍如下。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首清新、恬静的小诗是宋代诗人杨完里的作品,出现在课标教材语文版语文教科书第六册上。作者通过对涓涓细流、清澈的池水,刚露尖角的小荷、停落的蜻蜓這些常见的景物的描绘,成功地勾画出了一幅初夏小荷花池的风景画,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我把诗人对各种景物的描写想像成诗人观察的顺序设计了一个情景:杨万里特别喜欢自然景物。有一天,他来到郊外游玩,意外的发现树木丛中有一荷花小池。诗人想找到这一泓清水的源头,经过寻找,发现无声的泉眼。又抬头观察,看到了“小荷”“蜻蜓”。诗人为这一方美景而动情,于是诗兴大发,作诗一首,即《小池》。以这一情景为基础,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深入,逐步发现诗作的意境。
一、看图,发现描写对象
先让学生观察课本插图,把自己观察到的景物说出来。学生经过仔细看图,说出了树木、蜻蜓、石头、水面、堤岸等。然后教师依诗人的观察顺序,将学生所列的景物条理化,引导学生重新观察,想像图上没有而实际存在的泉眼,观察树的倒影、池中的小荷、小荷上的蜻蜓。让学生对诗中描写的四种主要景物有个直观的认识。
二、听文,发现描写对象
为了把学生观察到的直观景物内化为语言文字,可让学生认真听教师朗读全诗,边听边把自己听到的景物记下来。学生为了证明自己听力最棒,个个认真听,专心记,大都能记下“泉眼、树阴、小荷、蜻蜓”四种景物。
通过以上两个教学环节,学生对全诗的主要内容有了初步了解,而且是学生自己在老师的引导下发现的,因此兴致颇高。
三、读文,发现作者匠心
在明白了诗人描写的主要景物之后,让学生读课文,找出描写景物的词语。学生积极性空前高涨,先自己找出“无声、照水、才露尖尖角、立上头”等词语,再查阅字、词典,深入理解词句意思,都能说出诗人笔下景物的样子。教师稍加点拨,学生对诗句理解得更加深刻,这样就成功的解决了理解诗意的教学重点。
四、诵文,发现作者传神之笔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设身处地为诗人想想:当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通过朗读课文,学生深入理解了“惜细流、爱晴柔、早有”几处传神之笔。在朗读中,学生读出了喜爱自然景物、惊讶造物主伟力的语气,对诗人拟人化的手法自然易于理解了——诗人触境生情,在他眼里,泉眼、树阴,都成了活生生的有生命的“人”。
通过以上教学,学生对《小池》一诗的诗情画意均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加以引导,除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之外,其余学生均能当堂背诵和默写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