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香的芳华岁月

来源 :闽南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ia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早读到茶语,是在陆羽的《茶经》里。《茶经》写道: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读着读着,一种朦胧的美,就在眼前弥漫开来。南方嘉木,一般都生长在云雾缭绕的山间,郁郁葱葱,层层叠叠。那飘散在漫山遍野的浓郁芬芳,沁人肺腑,让人们闻香而至。而闽南,一直以来都是乌龙茶的发源地。在街区,茶庄遍布,货架上茶叶汇聚,厅堂间茶味缭绕,乌龙茶香弥漫在大街小巷。有些人甚至一天不喝茶就会心神不宁,大有“宁可三日无油盐,不可一日无茶饭”的饮茶习惯。人们就连节假日走亲访友也常以茶叶作为馈赠礼品。本地话叫做茶店比米店还要多,说明茶已经在本地安营扎寨,并渗入到人们的生活中来。
  说来也不无道理,闽南人素来爱饮茶,而且形成了一套茶俗,家家户户都以茶待客。只要有客人在家落座,主人一定将冰箱里珍藏的好茶拿出与友人共享。而如何泡好茶也是一门艺术,主人先用煮沸的开水烫好茶壶茶海茶杯,闽南功夫茶往往第一遍茶汤是不喝的,一倒了之。因为闽南人认为“头遍脚渍,二遍茶汁”,所以第一遍冲出来的茶不喝。倒完第二遍茶后,客人便拈起茶杯,浅酌了口,而后有一股温润的芬芳茶味在口中围绕。在茶香缭绕中,主人与客人闻着茶香,品着茶味,谈着茶语。因着茶,哪怕谈着一些家长里短,也别有另一番的趣味所在,这是一种闲散的喝茶态度。还有一种办公式喝茶,一泡茶从早浸到晚,茶色泡到淡又回转浓,水也不知续了多少回了还舍不得换掉茶叶,闽南话常说“茶泡到出碱”就是这样的泡茶方式。喝着这样折腾的茶,还不如直接喝白开水来得纯净些。另一种会议茶,一人一个纸杯,抓一把或多或少的茶叶,然后受到服务生的无数次冲泡,台上讲的人高谈阔论,底下听的人心不在焉,只苦了那道浸泡的茶叶,茶味由香喝到苦,再由苦转涩,直至曲终人散,人走茶凉。
  记得那年学校刚毕业时,我被分配到离市区较远的一所学校上班,学校边上即是漳州茶厂。从学校通往市区的那条小坑头路,即是现在的漳华路。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小坑头还没整修,一遇雨天,坑坑洼洼的,不过两边的行道树遮天蔽日,甚是凉爽。尽管校址较为偏僻,却处处透着安宁详和。说来也是有趣,不知是被地方自来水公司所遗忘抑或此处确属人烟稀少之地,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学校的师生们以及茶厂和附近的村民,日常起居用水全部来源于地下井下,井水至清而甘甜。我自从踏进校门的第一天起也就入乡随俗,逐渐喜欢并习惯了那种原始的水质。
  那些年的小坑头只有一班4路公交车,在乘坐公交车的上下班途中,我和茶厂的工作人员经常乘坐同一辆公交车出入小坑头。茶厂大门就在前往学校路口的右侧,遇到茶的生产季节,在路口即可闻到一阵阵茶香迎面扑来。早晨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先把水烧开,然后在洗净的茶壶里放上一把乌龙茶,那时的茶叶包装都不似今日般讲究一小泡一小泡的层层包裹,那种半斤装的袋子,撕开后一股茶香便满溢而出,伸手随意抓一把,或浓或淡,可自由选择茶叶的量。学校的同事们长期喝的都是茶厂半斤包装的一枝春和流香等乌龙茶品种。在学校举办的干部培训班,我们为学员们提供的也是茶厂的乌龙茶。茶与学校,一直密不可分,大家都喝惯了茶厂产的乌龙茶,以至于十几年来一直延续着这个传统。
  那时年少的我,初来乍到学校时也是不谙茶道,时日渐久,在茶厂的制茶环境中浸染,耳濡目染中渐渐地也学会了泡茶与品茶。水煮沸后,把茶放在烧开的水中约浸泡半分钟左右再缓缓地倒出,待托杯至手心时,看深绿油润的茶叶在冲泡中逐渐伸展,茶雾缥缈,清香四溢,水底呈清绿明亮之色。看着已觉清心悦目,喝上一口,更是心旷神怡。一天的工作就此开始。伏案久了或是眼睛干涩之时,再轻轻地啜上一口,身上所有的烦劳之气即刻烟消云散,在茶过三盏之后,心清透如镜,不愠不火中竟也喝出了一份淡然的悠远。真可谓寻常一样窗前日,才有茶香便不同。
  茶厂里有五层楼半立体车间,100多台全新的设备、内外销独立的流水作业线以及自行研制的加层干燥机和电脑茶叶拣梗机,高峰期时年生产能力可产茶2000吨左右。铁观音、一枝春、黄旦、流香、龙珠等老茶叶品牌曾经是漳州茶厂的骄傲。茶厂的茶,老漳州人如数家珍,那是老一辈人的念想。茶生厂旺季时,在下班时分,经常可以见到拣茶的女工着统一厂服,佩戴工装帽,大家三五成群的在厂门口的豆花摊上吃着豆花。当时茶厂效益好,单单拣梗女茶工就达1000多名,新设备投入使用后,更实现了烘焙、计量、储存、拼配、装箱一条线作业,场面颇为壮观。据说,那个豆花摊主当年在茶厂门口就是凭着卖出一碗碗的豆花而盖起了小洋楼,茶的热销链辐射到其它行业,这是好的现象。那些年的教书生涯,让我见证了茶厂的辉煌岁月。
  后来,由于市场机制等因素影响,茶厂实行了大幅减员。原来热火朝天的企业开始步入沉寂的岁月。多年后我也调离学校的工作岗位,而爱喝茶的习性,并未因此而消退。校园里学生们充满青春活力的气息以及青青的草地,还有那澄澈的清泉伴着茶厂的茶香,是人生里历久弥新的记忆。于闲暇之际,也会邀上三两位闺中好友,在湖边茶座里,闲谈风月细品茗茶。偶遇小雨,我们就躲在雨篷中,细数雨点漫煮清茶。茶雾氤氲,伴着我们清脆的谈笑声,竟别有韵味。
  现代著名文学家林语堂是从闽南大地走向世界的文化大师,他认为茶在国民生活中的作用超过了任何一项同类型的人类发明。因此茶成了国人生活的必需品,以至于“只要有一只茶壶,中国人到哪儿都是快乐的”。他根据喝茶经验,提出“三泡”说:“严格地说起来,茶在第二泡时最为妙。第一泡譬如一个十二三岁的幼女,第二泡为年齡恰当的十六岁的女郎,而第三泡则是少妇了。”将女人的成长和茶的泡法相提并论,跳跃性的比喻,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明代许次纾也有“三泡”说法,他在《茶趣》中说:“一壶之茶,只堪再巡,初巡鲜美,再则甘醇,三巡意欲尽矣。”从古至今,很多名家都为茶留下了笔墨。茶喝多喝少,茶浓茶淡,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了。同时也说明,人生,并不在于你走过多少地方拥有多少财富和过着多么奢侈的生活才会得到快乐,生活只要有茶,并懂得享用茶,心就是快乐的。林语堂不管是在德国还是美国,他的生活一直被浓浓的茶香所浸润,因此他的另一句名言是“捧着一把茶壶,中国人把人生煎熬到最本质的精髓”。 这些生活片断,处处蕴含着林语堂先生浓郁的人生哲理,凝结着他丰富的情感。
  茶,只有用心品,才能得其真味。据喝茶习惯,有些老年人大部分喜欢喝重度发酵的乌龙茶。重度发酵的乌龙茶似红茶般深沉,茶味浓香略苦。我个人比较喜欢轻度发酵的乌龙茶,色泽淡似绿茶,茶味清醇。喝之,有沁入心脾的香,让身心缓缓舒展。老一代人,他们喝茶喝久了,口味较浓,淡茶不过瘾,只有重度发酵的浓茶,才能喝出他们想要的味道。这样的一种喝茶习惯,看似简单,却蕴含着不一样的人生境界。老一辈的人们,曾埋头苦干地奋斗过,也曾历经磨难的坎坷过,所以对于苦难他们比年轻人更具有承受力。一路走来,他们懂得积极面对,心态乐观,才能让生活充满欢笑。人生如茶,这一切沧桑的历程,正如手中那一杯浓浓的茶,经过风霜雨露,采摘后再经历一道道繁琐的工序后惟香气四溢,个中滋味,只有经历过风雨才能品出。茶的苦后回甘,唇齿生香的韵味,一如人生的历程,这就是老一辈人爱上喝浓茶的原因。
  走过的岁月,有快乐有忧伤有美好也有困惑,在日复一日的岁月辗转中,在某一个惠风和畅的日子,又喝到20世纪90年代曾喝过的流香茶。如今的流香是用略微泛黄的纸张裹挟着片片卷曲的茶叶,用手轻轻捻起来,透过舒展的茶叶,似乎见到了荏苒光阴里的青春岁月。新出厂的流香茶,终于将“茶的岁月煎熬到最本质的精髓”,尽管已不复往昔般繁盛,却在筛尽沧桑之后,弥漫着一种沉稳的气息,少了浮华的光影却多了些深沉的韵味。传统老产品色种、流香等产品慢慢又在市场上以全新的光彩芳华再现,向人们传递着积极进取的精神,传递着作为茶厂人不忘初心的追求与坚守。或许,人生就是需要这样的随遇而安。我们无法改变我们身处的环境,却可以在所处的环境中找寻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光彩。喝茶如此,做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品茶,如品人生。由淡转浓,一次次的冲泡,从平淡中渐入深沉。杯里茶香看尽人世多少沧桑。人生的际遇,平淡时从容不迫,深沉时略微苦涩,几番风雨后方才渗透世事纷繁。当我们学会接纳并尝试这杯或淡或浓的茶水时,也许我们也就懂得了人生的味道。茶品人生,惟有真正懂茶的人,才会体会茶里的人生。也只有在经历了种种历练及尝试之后,才能明白人生有味皆清欢的道理。
其他文献
当年在圣约翰大学就读时的林玉堂还没改名林语堂。在文章署名上首次使用林语堂那是在他约大毕业十年之后的事了,所以我是奔着林玉堂而去圣约翰大学旧址的。  从上海中山公园北门走出,沿着栽有法国梧桐的人行道再步行十分钟,便可以看到华东政法大学的校门了,这里就是当年的圣约翰。苏州河在这里绕了个弯,那道弯标准得形如一个教堂的拱券,河道让这座美丽校园居于恬静的半岛之内。有时我挺敬佩当年的建筑规划师,他们成功地让横
期刊
女娲,中国神话中的著名人物。她的故事散见于《山海经》《淮南子》《太平御览》《楚辞》《说文解字》等古籍。据称是位“神圣女”,本事很大,“一天七十变”,能“化育万物”。不过,女娲最著名的传说当属她创造人类,并为之建立婚姻制度,以及炼石补天,等等。  说到女娲创造人类,这就要谈及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据说盘古有个习惯——不睡便罢,一睡往往就是十天半个月才醒过来。  为什么盘古嗜睡?原来他住在一个形似鸡蛋的
期刊
多年来要去的避暑胜地——庐山,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未能成行,连续几个暑假都错过了,成为压在心头上的一块石头,始终闷闷不乐。  2017年的暑期,机会终于眷顾我了。本地旅行社组团出游庐山,我和几位同样喜欢游山玩水的朋友,一起报名参加了旅游团,压在心头上的那块石头于是落了地。  庐山,如今早已是“世界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全国5A级旅游景区”“中国最美十大名山” “中国四大避暑胜地”……在它身上有着太
期刊
我们经常洗头,隔三差五抑或一天一次,每个人的习惯不一样,洗头发次数也不一样。  小时候缺水,每逢洗头,在水缸里舀上一脸盆水,洗了第一遍后,再叫父母或兄长帮忙拿个杯子一遍又一遍过水。在我的记忆里,帮爸爸妈妈还有哥哥都过过水,甚至还记得他们头发的形状,如今想来,那时候洗头,洗的不仅是头,更是一段时光,镌刻在你内心深处的家庭时光。  后来家家户户装上水龙头,一拧开水龙头,哗啦哗啦的水喷涌而出,这样洗头直
期刊
现代派的画家摄影师把大山区的梯田描绘拍摄的非常美,别有一番田园风韵,饱含农耕文化的气氛。2013年云南哈尼梯田申请世遗成功后,慕名者纷至沓来目睹这片大地艺术品。  当太阳呈逆光角度驱散晨雾,层层梯田便渐渐染上金光,坐落在山间的哈尼族山寨被云雾掩映的如诗似画,在斜阳与彩霞的映照下成片的山梯田壮丽迷人。各种有节奏的层次美妙弯弯曲曲线纹五彩斑斓的颜色搭配让人大饱眼福,醉心忘返。难怪当年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
期刊
风景如画的武夷山,三十六峰闻名遐迩。然而,如果要评选一个最能体现武夷山历史文化源渊深远的岩峰,我以为当首举幔亭峰。就山势峰形而言,幔亭峰无天柱峰之磅礴嵯峨,无玉女峰之婀娜多姿,无三仰峰之高峻挺拔,更无丹霞峰之错采华丽。但是,如同天上的绯云烘托出皎月的明朗,池间的荷叶反衬出莲花的亮艳一般,幔亭峰幻化出的美丽生动的神话传说就丰蕴了武夷山的精魂与气魄。也许,正是这些美丽生动的神话传说才为武夷山抹上了神圣
期刊
平和福塘太极村有一条被人遗忘的小路,说起它的身世却十分响亮——闽粤赣古驿道。时光往历史倒推五十年甚至一百年,这条古驿道好比今天的国道,甚至堪比今天繁忙的高速公路。但今人很难联想到当年它的盛况,这条古驿道如今已难见它往昔的繁忙景象,横亘在太极村溪边的一排排光滑的大青石,四季风雨盘剥,石面上逐渐长满青苔,石缝中逐渐长满青草。和眼前这片老房子一样,再也见不到它往日的光泽,成为西一截,东一段的断头路。今人
期刊
一  春风习习,新年的脚步尚未全部走完,揪住新年的尾巴,东山县作家协会组织采风团走进了国家级的传统古村落——梧龙村,我的故乡。  梧龙村位于东山最高峰——苏峰山下的不远处,依山傍海,东邻金鸾湾、湖尾村,南邻冬古村,北邻西埔重镇。方圆8.5公里,地理位置十分突出,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据资料记载,梧龙村始于明朝永乐年(1404),以林姓为主,是东山三宗林之一。据村支书林文光说,梧龙林姓居于首位。梧龙村
期刊
“从自己呆腻的地方到别人呆腻的地方”——有人这样概括“旅行”的意义。  看看风景,散散心,拍拍照,留个“到此一游”的纪念,这是诸多人总结旅行的全部。  可旅游跟如此“到此一游”,本是两回事。  一些人的旅行奔着具体的目标而去。比如,有赶着时节看桃花、油菜花、樱花、菊花盛开的。有人对异域的动物来了兴趣,去非洲看野生动物成了旅行的目的,坐在旅行车里追逐成群结队的野生大象、犀牛,那体验想来一定与动物园隔
期刊
人是从拒绝恋爱开始衰老的  我记得从大二大三开始尝试性地做广播节目的时候,很喜欢推荐大家看电影,特别是爱情电影。其实我也一直有在反思,我是不是太浮躁了。很多时候都兴趣探讨爱情问题。前几天看书,《百年孤独》的作者马尔克斯说过:人的衰老是从拒绝恋爱开始的。这真的是一句很安慰人的话。  我是今天看完《超时空同居》的,和同学在讨论这部剧情。她说:现在的电影流行轻喜剧的同时,寓意深远。我也有同感。就像前阵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