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环境对建筑来说是一种风貌,是一种氛围,是景和情的延伸。传统建筑的环境有两种情况,一是原来的历史环境,应保持原貌;二是已经变动而又杂乱的环境,就要根据建筑物的功能对环境的要求,进行必要的规划和整治,以求达到应有的景观效果。 我国传统建筑十分注重选择环境、利用环境和营造环境,在这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成为中华建筑的一大特色。中国园林是建筑与环境相结合的最佳典范,对世界园林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建筑设计;环境;合理利用
前言
在今天的景点开发和整治中,有的地方对环境提出不恰当的要求,一味追求开阔气派,甚至修柏油路,开辟停车场,使环境遭到破坏。整治环境是一项复杂的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实质上是对环境的再设计,应尽量保持原有的环境风貌,体现传统建筑的整体气氛。我们要认真总结传统建筑的优点,充分认识环境的价值和意义,充分认识建筑与环境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关系,更好地利用环境和营造环境,使建筑与环境达到完美结合,形成一个形象的整体和优美的景观。
一、建筑设计在选择环境重要性
我国传统建筑对选址十分重视.把它作为一件至关重要的大事,无论是殿宇、陵墓,还是宗祠、宅第,都要由堪舆家选择基址,观察山脉走向,寻找水流源头,探求来龙去脉,以“背山面水,左右围护”为风水宝地。由于背山可以阻挡冬季北来的寒风,面水在夏季又有凉风吹来,并可取得用水方便;左右山林围护能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调节小气候。建筑多取南向或偏南向,可以获得更好的日照条件。这些都是古代先民长期生活经验的总结.也符合我国的自然条件和人类生活的需要。风水选址虽然有不少合理之处,但由于在观侧自然界的征兆中,把吉凶祸福与选址联系起来,使风水选址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带有一些巫术迷信的成分,这是应当给予批判和摒弃的。
“背山面水,左右围护”是风水选址的标准模式,但是这种理想的风水格局只是一种宏观的选择,而在具体的选址条件中,风水学称:“未看山,先看水,有山无水休寻地”。说明水比山更重要,人类生活不可须臾无水。水具有饮用、渔捞、灌溉、舟揖、净化环境、调节气候等功能,所以我们的先人都择址聚居在水边,古代城池也都建在江河之滨。这与当时以水道交通为主也有關系,而且在军事上又是易守难攻之地。对建筑物的选址,也注意按照建筑功能选择不同的环境。如宫殿、衙署都建在城池的中轴线上,寺观多建在名山大川,远离尘地,书院多在环境清幽之处,楼阁都选在景色宜人的地方,民宅往往与街坊相连。
二、建筑设计合理利用环境
我国传统建筑在选择环境的同时还注意利用环境,因地就势来规划、设计和建造。综观我国古老的山城和水城也就可见一斑。在山城,建筑物依照山势排列,市肆错落,街巷纵横;路如阶梯,忽起忽落;一条弯弯曲曲的小道,伸向密林深处,前往山间人家;山城松苍竹翠,绿草如茵,那灰白色的建筑星星点点散落在树丛绿荫之中,俨如一幅绮丽的风景画。在水城,河道把城市分割,桥梁又把它连接。苏州是我国著名的水城,建城已有2500余年历史,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的资料证实,城墙位置和河网水系至今未变。曾任苏州刺史的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为古城作诗云:“远近高低寺间出,东南西北桥相望;水道脉分掉鳞次,里间棋布城册方”。
这是对古城苏州利用自然环境建造的真实描绘。从建筑物来看,也十分重视利用自然环境,尤其是宗教寺观多建在山林之中,具有很好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
寺观多为建筑群体,如佛教寺庙从山门、天王殿、大雄宝刹到藏经阁等都依照地势前低后高,建在一条中轴线上,多进组合,分层展开,形成由低到高向上推进的建筑格局,显现出轩昂、威严的气氛。有的还在悬崖峭壁上建层楼飞阁,更是气势非凡。还有利用山、水、林等自然景物,将各式传统建筑装点在山麓、湖畔,或掩映于青松翠柏之中,形成一条优美的风景线。所有这些都是充分利用地形等自然环境,使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获得良好的景观效果。
自然地形千资百态,在建筑选址和设计中都要考虑如何利用。我国传统建筑的因地就势是一条好经验,可以充分利用地形等自然环境,顺乎自然,适应自然,这也与当时受自然环境条件的限制有关。因为自然条件的限制愈大,人为的力量愈小。而在当代科学技术发达,又有各种施工机械投人,人们改变自然环境的能力大大增强,很容易忽视对地形和自然环境的利用,在一些不必平整的地方,把原本起伏生动的地形变得平淡无奇了。我们要研究自然条件,分析地形特征,找出他们与建筑内容之间的联系,作出建筑与环境相统一的建设方案。
三、建筑设计合理营造环境
我国传统建筑在营造环境方面,首推园林建设,中国园林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特征。在平面布局上,一反常规,摒弃中轴对称的传统作法,强调依势变化的自由布局,追求曲径通幽的意境;在空间布置上,采用虚实结合,组合穿插的艺术手法,除利用自然景物外,大量使用人工造景、构景,如堆山、叠石、开池、种花,建造亭、台、轩、榭;就连规整的平面,也要采用曲桥、回廊、影壁、垂门等装饰性很强的建筑来布置,使其曲折、深沉,在有限的空间中营造无限丰富的环境氛围。有时还运用花墙漏窗、景门等借景手法,把那绚丽的自然风光引到建筑的视景中来,或采用对景的手法,以景物的反差对比,互相呼应,丰富空间意象,引发人们的情思。中国园林是造景艺术,是建筑与环境的巧妙结合,构成一个多姿多彩的画面。由此可见,园林建筑与自然环境是不可分离的,否则,它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在营造环境方面,种植林木,开挖池塘也很普遍。在我国中部一些省份的古村落都有成片的樟树林,“古樟”几乎成了古村的标志。在古村中还有古塘、古池,这都是为了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土地环境心理学主张以聚水为吉。故北京故宫在午门内广场修了一条弯曲的金水河,上跨五座精美的汉白玉单拱石桥,各地文庙在礼圣门前都修有半池,上架一座小巧玲珑的状元桥,大型寺庙的大殿前修有放生池,宗祠、府第门前多修有半月池。官殿、寺庙建筑群中修河筑池已成规制,大都带有象征性和寓意性,表现出一种祈求和愿望,也是对建筑环境的营造,增强其空间氛围。至于宅第门前的水池,也带有风水池的性质。再说,这些修河筑池与木构建筑防火也不无关系。
不同功能的传统建筑有不同的环境要求,展示不同的精神氛围。北京故宫古建筑群,以三大殿为中心,建立在三层汉白玉台基上,四周廊房环绕,前有门楼建筑逐个推进,造就未华雄伟、庄严磅礴的气势,体现出封建帝王的无上尊严。宗教建筑多利用山势等自然条件,多层逐级向上推进,形成高耸飞升之势,同时,在绿荫祖盖下,香烟缭绕,又带有几分虚幻、神秘之感。园林建筑以精和美为特征,强调景与情的结合,追求曲桥湖畔,鸟语花香,回廊围绕,绿荫掩映的诗画意境,营造一个驻足、游憩、休闲的清幽环境。民居建筑以厅堂为主体对称布置,体现长幼有序的伦理观念,采取封闭形式,创造一个宁静、安全、舒适的人居环境。
四、结语
建筑是人类文化发展在自然环境上留下的标志,同时,它又在自然环境中形成自己的人文景观。因此,任何建筑都处在一个相应的环境之中,离不开它周围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建筑与环境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它们之间互为依托,交相辉映,在自然景观中,建筑往往是自然风光的点缀,而在人文景观中,自然环境又成为建筑物的衬托,因而,建筑就必然也必须与环境结合在一起
参考文献:
[1]同济大学,东南大学,西安冶金建筑学院,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编.房皿建筑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王贵祥主编.建筑环境与心理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关键词】建筑设计;环境;合理利用
前言
在今天的景点开发和整治中,有的地方对环境提出不恰当的要求,一味追求开阔气派,甚至修柏油路,开辟停车场,使环境遭到破坏。整治环境是一项复杂的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实质上是对环境的再设计,应尽量保持原有的环境风貌,体现传统建筑的整体气氛。我们要认真总结传统建筑的优点,充分认识环境的价值和意义,充分认识建筑与环境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关系,更好地利用环境和营造环境,使建筑与环境达到完美结合,形成一个形象的整体和优美的景观。
一、建筑设计在选择环境重要性
我国传统建筑对选址十分重视.把它作为一件至关重要的大事,无论是殿宇、陵墓,还是宗祠、宅第,都要由堪舆家选择基址,观察山脉走向,寻找水流源头,探求来龙去脉,以“背山面水,左右围护”为风水宝地。由于背山可以阻挡冬季北来的寒风,面水在夏季又有凉风吹来,并可取得用水方便;左右山林围护能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调节小气候。建筑多取南向或偏南向,可以获得更好的日照条件。这些都是古代先民长期生活经验的总结.也符合我国的自然条件和人类生活的需要。风水选址虽然有不少合理之处,但由于在观侧自然界的征兆中,把吉凶祸福与选址联系起来,使风水选址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带有一些巫术迷信的成分,这是应当给予批判和摒弃的。
“背山面水,左右围护”是风水选址的标准模式,但是这种理想的风水格局只是一种宏观的选择,而在具体的选址条件中,风水学称:“未看山,先看水,有山无水休寻地”。说明水比山更重要,人类生活不可须臾无水。水具有饮用、渔捞、灌溉、舟揖、净化环境、调节气候等功能,所以我们的先人都择址聚居在水边,古代城池也都建在江河之滨。这与当时以水道交通为主也有關系,而且在军事上又是易守难攻之地。对建筑物的选址,也注意按照建筑功能选择不同的环境。如宫殿、衙署都建在城池的中轴线上,寺观多建在名山大川,远离尘地,书院多在环境清幽之处,楼阁都选在景色宜人的地方,民宅往往与街坊相连。
二、建筑设计合理利用环境
我国传统建筑在选择环境的同时还注意利用环境,因地就势来规划、设计和建造。综观我国古老的山城和水城也就可见一斑。在山城,建筑物依照山势排列,市肆错落,街巷纵横;路如阶梯,忽起忽落;一条弯弯曲曲的小道,伸向密林深处,前往山间人家;山城松苍竹翠,绿草如茵,那灰白色的建筑星星点点散落在树丛绿荫之中,俨如一幅绮丽的风景画。在水城,河道把城市分割,桥梁又把它连接。苏州是我国著名的水城,建城已有2500余年历史,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的资料证实,城墙位置和河网水系至今未变。曾任苏州刺史的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为古城作诗云:“远近高低寺间出,东南西北桥相望;水道脉分掉鳞次,里间棋布城册方”。
这是对古城苏州利用自然环境建造的真实描绘。从建筑物来看,也十分重视利用自然环境,尤其是宗教寺观多建在山林之中,具有很好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
寺观多为建筑群体,如佛教寺庙从山门、天王殿、大雄宝刹到藏经阁等都依照地势前低后高,建在一条中轴线上,多进组合,分层展开,形成由低到高向上推进的建筑格局,显现出轩昂、威严的气氛。有的还在悬崖峭壁上建层楼飞阁,更是气势非凡。还有利用山、水、林等自然景物,将各式传统建筑装点在山麓、湖畔,或掩映于青松翠柏之中,形成一条优美的风景线。所有这些都是充分利用地形等自然环境,使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获得良好的景观效果。
自然地形千资百态,在建筑选址和设计中都要考虑如何利用。我国传统建筑的因地就势是一条好经验,可以充分利用地形等自然环境,顺乎自然,适应自然,这也与当时受自然环境条件的限制有关。因为自然条件的限制愈大,人为的力量愈小。而在当代科学技术发达,又有各种施工机械投人,人们改变自然环境的能力大大增强,很容易忽视对地形和自然环境的利用,在一些不必平整的地方,把原本起伏生动的地形变得平淡无奇了。我们要研究自然条件,分析地形特征,找出他们与建筑内容之间的联系,作出建筑与环境相统一的建设方案。
三、建筑设计合理营造环境
我国传统建筑在营造环境方面,首推园林建设,中国园林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特征。在平面布局上,一反常规,摒弃中轴对称的传统作法,强调依势变化的自由布局,追求曲径通幽的意境;在空间布置上,采用虚实结合,组合穿插的艺术手法,除利用自然景物外,大量使用人工造景、构景,如堆山、叠石、开池、种花,建造亭、台、轩、榭;就连规整的平面,也要采用曲桥、回廊、影壁、垂门等装饰性很强的建筑来布置,使其曲折、深沉,在有限的空间中营造无限丰富的环境氛围。有时还运用花墙漏窗、景门等借景手法,把那绚丽的自然风光引到建筑的视景中来,或采用对景的手法,以景物的反差对比,互相呼应,丰富空间意象,引发人们的情思。中国园林是造景艺术,是建筑与环境的巧妙结合,构成一个多姿多彩的画面。由此可见,园林建筑与自然环境是不可分离的,否则,它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在营造环境方面,种植林木,开挖池塘也很普遍。在我国中部一些省份的古村落都有成片的樟树林,“古樟”几乎成了古村的标志。在古村中还有古塘、古池,这都是为了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土地环境心理学主张以聚水为吉。故北京故宫在午门内广场修了一条弯曲的金水河,上跨五座精美的汉白玉单拱石桥,各地文庙在礼圣门前都修有半池,上架一座小巧玲珑的状元桥,大型寺庙的大殿前修有放生池,宗祠、府第门前多修有半月池。官殿、寺庙建筑群中修河筑池已成规制,大都带有象征性和寓意性,表现出一种祈求和愿望,也是对建筑环境的营造,增强其空间氛围。至于宅第门前的水池,也带有风水池的性质。再说,这些修河筑池与木构建筑防火也不无关系。
不同功能的传统建筑有不同的环境要求,展示不同的精神氛围。北京故宫古建筑群,以三大殿为中心,建立在三层汉白玉台基上,四周廊房环绕,前有门楼建筑逐个推进,造就未华雄伟、庄严磅礴的气势,体现出封建帝王的无上尊严。宗教建筑多利用山势等自然条件,多层逐级向上推进,形成高耸飞升之势,同时,在绿荫祖盖下,香烟缭绕,又带有几分虚幻、神秘之感。园林建筑以精和美为特征,强调景与情的结合,追求曲桥湖畔,鸟语花香,回廊围绕,绿荫掩映的诗画意境,营造一个驻足、游憩、休闲的清幽环境。民居建筑以厅堂为主体对称布置,体现长幼有序的伦理观念,采取封闭形式,创造一个宁静、安全、舒适的人居环境。
四、结语
建筑是人类文化发展在自然环境上留下的标志,同时,它又在自然环境中形成自己的人文景观。因此,任何建筑都处在一个相应的环境之中,离不开它周围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建筑与环境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它们之间互为依托,交相辉映,在自然景观中,建筑往往是自然风光的点缀,而在人文景观中,自然环境又成为建筑物的衬托,因而,建筑就必然也必须与环境结合在一起
参考文献:
[1]同济大学,东南大学,西安冶金建筑学院,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编.房皿建筑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王贵祥主编.建筑环境与心理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