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内部审计是集团企业风险的最后一道防线,对全面风险管理、质量监督控制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从集团内部审计的职责及作用出发,阐述了集团企业内部控制应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集团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信息化
内部审计在集团企业中有着提升经营效率、降低企业经营风险的作用,作为企业内部管理工具之一,目前仍面临着内部审计模式不能得到下属企业的重视、内部审计模式不能得到贯彻落实、内部审计制度政策尚未完善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集团内部审计的职责及作用
(一)提升经营效率
企业的外部审计工作成果面向投资人或者广大股东,其目的在于提供真实有效的数据,对企业的财务和经营状况进行审查,确定其数据的可靠和合理,虽然内部审计也是定期对企业的财务和经营状况进行审查,但主要面向内部的高级管理层,所重视的不仅仅是数据的真实合理性,更加关注企业的经营效率和效益,所以内部审计需要根据高层管理者的关注点去进行审计而不是外部的投资人。内部审计由于有持续性,不像外部审计在极短的时间内理清财务报表,出具审计报告,内部审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企业生产经营的业务工作流,从源头上理清财务报表数据的由来,如何影响数据的产生,所以内部审计工作是让企业内部运转更加有效和准确,从根本上保证其数据来源的准确性,同时也对生产经营中低效率、低效益的地方提出改进建议。
(二)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
常见的内审人员经常被其他部门认为是挑错者,认为内审人员是在工作中不断查找出错误的人员,对其他部门的工作积极性产生一定的影响。事实上,内审人员更加关注问题发生前端的风险,而不是后期已发生的事实,在审计时间和资源有效的情况下,审计人员会更加偏向注重较为重大的风险进行控制、规避、转换成机遇,而不是将精力浪费在小细节上。其次,内审人员不仅关注财务方面的问题,而且做出全盘的风险管理。如合规、运营等方面的问题,审计人员通过现象看本质,在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帮助下运用专业判断来发现潜在的舞弊行为和重大风险,同时也要求审计人员拥有一定的数理逻辑分析、数据挖掘、生产运营经营,而不只是审计或会计专业的人才。
(三)企业内部管理工具之一
内部审计的职责之一就是对危害企业利益的行为及时发现和制止,作为高层管理者和企业健康运行保证的工具之一,内部审计的存在不仅要指出哪些业务和人事不符合企业政策和战略的方向,还让偏离正常运行轨道的业务重新前进,让有舞弊之心的人心存忌惮。同时,内部审计有着独立性、客观性和公允性,主要依赖于审计证据的获取,不会凭空捏造审计证据,在追究责任时分清主次,合理区分,建立在客观公正的前提下,不会因为管理者的主观意识而误判。
二、集团企业内部控制实施的问题
(一)内部审计模式不能得到下属企业的重视
集团公司内下属较多分公司、子公司,所负责的业务模块,所处地理位置不同,遵循集团统一的控制措施,但总有些水土不服。如对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受到其下属公司高层管理人员或领导者的职位及态度的影响,在集团高层次的执行层面力度较强,但下放到各个下属公司时执行力度与集团公司层面不匹配,不重视,其产生原因在于集团的内部审计并不对下属子公司的领导和业务考核起到关键作用。内部审计在集团公司的地位越高,其独立性也就越高,反之,如果内部审计在企业内得不到重视,那么独立性也得不到保障,经常出现是内部审计和财务部门合并在一起,没有分离开来,下属公司的执行频次、力度将会大大削弱。
(二)内部审计模式不能得到贯彻落实
集团管控下属公司的模式与内部审计是否能够得到贯彻执行有着非常大的关联。集团公司将内部审计进行集中化管理,那么内部审计将会在总部设置一个中心,审计模式为内部审计人员经常出差到各个下属公司所在地进行审计,独立性较高,可以不受下属子公司人员的影响,企业内部制度执行力度较高,但随之而来的成本较高,大量的资料需要运输及人工成本,不容忽视。若集团将内部审计机构下放到每一个下属公司中,审计的资源不集中,可能在下属公司中不会设立单独的审计部门,由其他部门人员进行代管或兼职,难以落实集团的要求,在面对内部审计的执行和检查时,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三)内部审计制度尚未完善
相比于财务制度,内部审计的工作制度还存在着缺失和问题,如对内部审计人员的行为规范和轮换需要、内部审计质量如何提升、如何与廉政要求相搭接和挂钩。在信息化時代的基础下,许多制度和技术都发生了改变,内部审计的规章制度也不是原来传统方式下可以满足的,随着集团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业务不断细分,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模式和方法上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需要时间去消化和理解,首要任务还是确立健全的制度和政策,可以让内部审计机构更好地运行。同时,仅仅依赖于内部审计发挥作用是不够的,在业务前端也需要梳理标准规范化的制度和政策,这样为审计做好铺垫。
(四)审计模式缺乏信息化应用
集团企业的会计处理、财务管理早已完成了高度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如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财务机器人的使用极大提升工作效率,但在审计层面还停留在传统的方式上,难以完成持续审计,在审计的抽样方法和统计方法上,以审计人员的经验和职业判断为准,不能做到全量的测试。审计过程中容易受到高层领导的干预,对企业的风险点、合规性的合理判断出现偏差,限定于对过去式的审计方法,对于前瞻性的把握较为薄弱。建立信息化的审计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对审计方法和流程进行固化,减少了审计中的错误和问题。其次,信息化的审计方法促使审计人员要掌握新型的审计方法,在传统审计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创新,集团内要贯彻落实这种信息化的审计模式,积极展开非现场审计等,节省时间和成本的审计方法,减轻审计人员的工作量,提升其工作效率。
关键词:集团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信息化
内部审计在集团企业中有着提升经营效率、降低企业经营风险的作用,作为企业内部管理工具之一,目前仍面临着内部审计模式不能得到下属企业的重视、内部审计模式不能得到贯彻落实、内部审计制度政策尚未完善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集团内部审计的职责及作用
(一)提升经营效率
企业的外部审计工作成果面向投资人或者广大股东,其目的在于提供真实有效的数据,对企业的财务和经营状况进行审查,确定其数据的可靠和合理,虽然内部审计也是定期对企业的财务和经营状况进行审查,但主要面向内部的高级管理层,所重视的不仅仅是数据的真实合理性,更加关注企业的经营效率和效益,所以内部审计需要根据高层管理者的关注点去进行审计而不是外部的投资人。内部审计由于有持续性,不像外部审计在极短的时间内理清财务报表,出具审计报告,内部审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企业生产经营的业务工作流,从源头上理清财务报表数据的由来,如何影响数据的产生,所以内部审计工作是让企业内部运转更加有效和准确,从根本上保证其数据来源的准确性,同时也对生产经营中低效率、低效益的地方提出改进建议。
(二)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
常见的内审人员经常被其他部门认为是挑错者,认为内审人员是在工作中不断查找出错误的人员,对其他部门的工作积极性产生一定的影响。事实上,内审人员更加关注问题发生前端的风险,而不是后期已发生的事实,在审计时间和资源有效的情况下,审计人员会更加偏向注重较为重大的风险进行控制、规避、转换成机遇,而不是将精力浪费在小细节上。其次,内审人员不仅关注财务方面的问题,而且做出全盘的风险管理。如合规、运营等方面的问题,审计人员通过现象看本质,在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帮助下运用专业判断来发现潜在的舞弊行为和重大风险,同时也要求审计人员拥有一定的数理逻辑分析、数据挖掘、生产运营经营,而不只是审计或会计专业的人才。
(三)企业内部管理工具之一
内部审计的职责之一就是对危害企业利益的行为及时发现和制止,作为高层管理者和企业健康运行保证的工具之一,内部审计的存在不仅要指出哪些业务和人事不符合企业政策和战略的方向,还让偏离正常运行轨道的业务重新前进,让有舞弊之心的人心存忌惮。同时,内部审计有着独立性、客观性和公允性,主要依赖于审计证据的获取,不会凭空捏造审计证据,在追究责任时分清主次,合理区分,建立在客观公正的前提下,不会因为管理者的主观意识而误判。
二、集团企业内部控制实施的问题
(一)内部审计模式不能得到下属企业的重视
集团公司内下属较多分公司、子公司,所负责的业务模块,所处地理位置不同,遵循集团统一的控制措施,但总有些水土不服。如对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受到其下属公司高层管理人员或领导者的职位及态度的影响,在集团高层次的执行层面力度较强,但下放到各个下属公司时执行力度与集团公司层面不匹配,不重视,其产生原因在于集团的内部审计并不对下属子公司的领导和业务考核起到关键作用。内部审计在集团公司的地位越高,其独立性也就越高,反之,如果内部审计在企业内得不到重视,那么独立性也得不到保障,经常出现是内部审计和财务部门合并在一起,没有分离开来,下属公司的执行频次、力度将会大大削弱。
(二)内部审计模式不能得到贯彻落实
集团管控下属公司的模式与内部审计是否能够得到贯彻执行有着非常大的关联。集团公司将内部审计进行集中化管理,那么内部审计将会在总部设置一个中心,审计模式为内部审计人员经常出差到各个下属公司所在地进行审计,独立性较高,可以不受下属子公司人员的影响,企业内部制度执行力度较高,但随之而来的成本较高,大量的资料需要运输及人工成本,不容忽视。若集团将内部审计机构下放到每一个下属公司中,审计的资源不集中,可能在下属公司中不会设立单独的审计部门,由其他部门人员进行代管或兼职,难以落实集团的要求,在面对内部审计的执行和检查时,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三)内部审计制度尚未完善
相比于财务制度,内部审计的工作制度还存在着缺失和问题,如对内部审计人员的行为规范和轮换需要、内部审计质量如何提升、如何与廉政要求相搭接和挂钩。在信息化時代的基础下,许多制度和技术都发生了改变,内部审计的规章制度也不是原来传统方式下可以满足的,随着集团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业务不断细分,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模式和方法上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需要时间去消化和理解,首要任务还是确立健全的制度和政策,可以让内部审计机构更好地运行。同时,仅仅依赖于内部审计发挥作用是不够的,在业务前端也需要梳理标准规范化的制度和政策,这样为审计做好铺垫。
(四)审计模式缺乏信息化应用
集团企业的会计处理、财务管理早已完成了高度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如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财务机器人的使用极大提升工作效率,但在审计层面还停留在传统的方式上,难以完成持续审计,在审计的抽样方法和统计方法上,以审计人员的经验和职业判断为准,不能做到全量的测试。审计过程中容易受到高层领导的干预,对企业的风险点、合规性的合理判断出现偏差,限定于对过去式的审计方法,对于前瞻性的把握较为薄弱。建立信息化的审计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对审计方法和流程进行固化,减少了审计中的错误和问题。其次,信息化的审计方法促使审计人员要掌握新型的审计方法,在传统审计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创新,集团内要贯彻落实这种信息化的审计模式,积极展开非现场审计等,节省时间和成本的审计方法,减轻审计人员的工作量,提升其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