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湖北省恩施市沙地乡沙地社区百年老街的南头,伫立着一幢新式平房,与老街的古朴素雅交相辉映,这就是刘应波的家。平房一楼的门楣上,悬挂着一块招牌,上书“兴欣农家书屋”六字。进得门内,书架整齐的排列着,各种书籍,陈列有序。一张长约两米的条桌,当门陈设,上面放置着文房四宝,一看就知道主人高雅的知趣,真让人有挥毫泼墨的冲动,整个房里充盈着淡淡的书香墨味。
这就是刘应波老人的“兴欣农家书屋”。
刘应波,今年已经70岁了,是一位退休干部。退休前,是恩施市沙地乡党委宣传委员,主管沙地的教育工作,他的一句口头禅就是“读书才有最好的出路”,他十分重视教育,特别强调读书的力量。上世纪90年代沙地中学连夺恩施市中考八年冠,与他的辛勤工作分不开的。人们至今还称呼他“刘委员”。
刘应波老人对书情有独钟,是与他的祖传家风相联系的。他的曾祖父刘自阅就是当时恩施东乡著名的私塾先生,门下弟子成群,桃李芬芳。老祖宗就是希望后世能耕读为本,忠厚传家。刘应波老人始终铭记祖训,坚持看书学习,几十年如一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对自己的后人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退休后,刘应波老人时常琢磨着怎样为社区居民做点什么。2009年12月,他来到沙地乡沙地社区居委会,谈了自己的想法。在居委会领导的建议下,刘应波老人决定自筹资金办一个书屋。当晚,他组织家庭会议商讨此事,全家老少对此事都大力支持,纷纷出谋献策。办书屋,需要房子,怎么办?最后决定,收回已经出租的一楼。可房屋的租期未到,怎么能收回呢?几经周折,最后退回租房人的租金将房屋收回。再请工匠制作书架,重新粉刷墙壁。兴欣农家书屋就这样办起来了。
到目前为止,农家书屋综合投资近4万元,藏书量达2000多册,还征订了各类报刊10多种,音像制品50多种。这样圆了老人的一个心愿。
随之而来的是如何将书屋进行创新使用,对此,刘应波老人可没少下功夫。他说,管理好农家书屋是需要“耐心”、“热心”的。
“耐心”是每一次借书、还书都要登记、归档,还要把大家归还的图书及时整理上架,要使每一种图书始终保持在固定的架位上,还要及时修补一些破损的图书使之流通,没有足够的耐心是不行的。
“热心”是要主动了解读者的需求,主动寻找读者所需要的书籍,对处于学习阶段的人群主动推荐他们所需要的书籍。这就需要对图书非常熟悉,没有对读者的热心、对图书的热爱也是不行的。刘应波按照服务的对象,灵活安排对外开放时间。不论什么时间,只要有人来借阅书籍,他总是热情接待,耐心讲解,仔细填写借阅登记簿,总是能保证群众“高兴来借,满意而归”,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
到了寒暑假期时,也是农家书屋最热闹的时候。孩子们都来借阅自己喜欢的童话故事、脑筋急转弯、写作资料等等,刘应波老人还送给他们一些精美的小书签作为纪念。
刘应波老人在工作的同时,除了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以外,还认真学习其他知识来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和工作实践能力。他希望借农家书屋这个平台,把更多的知识普及到群众中,让更多的群众读到更多的好书,都成为懂政策、讲科学、知法律的社会主义新农民。
柳池村有个叫谭必丕的,下决心要在自家的责任田里发展核桃,可就是不知道核桃的栽培要领,更不知道核桃的病虫害防治技术,心急如焚。后来谭必丕找到了刘应波老人。刘应波老人和他共同学习核桃的栽培技术,研究核桃的病虫害防治方法。如今,谭必丕的核桃园郁郁葱葱,果满枝头。
家住沙地居委会的郭好瑾,因父母工作比较忙,以前经常上网打游戏。自从农家书屋开放以后,他便成了书屋的常客。当别人问他怎么不上网了,他认真地说:“我在书屋过得很充实,上网只是玩虚拟的游戏,不如这些书本上的知识真实和实际,等我表弟放暑假了,我把他也带来看书。”
自从有了兴欣农家书屋,沙地居委会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游手好闲的人少了,赌博的人少了,搬弄是非的人少了。“虽然现在每天整理书籍等工作要花去我很多时间,但是我干得特别开心,以后我会想办法不断更新书籍,让更多的人来看书、借书。”刘应波老人如是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刘应波老人的事迹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肯定和赞誉。《恩施日报》《恩施晚报》等曾多次对他的事迹进行了宣传报道。虽然近黄昏,夕阳照样红。刘应波老人的读书、爱书、用书的优良传统必将代代相传并发扬光大。
这就是刘应波老人的“兴欣农家书屋”。
刘应波,今年已经70岁了,是一位退休干部。退休前,是恩施市沙地乡党委宣传委员,主管沙地的教育工作,他的一句口头禅就是“读书才有最好的出路”,他十分重视教育,特别强调读书的力量。上世纪90年代沙地中学连夺恩施市中考八年冠,与他的辛勤工作分不开的。人们至今还称呼他“刘委员”。
刘应波老人对书情有独钟,是与他的祖传家风相联系的。他的曾祖父刘自阅就是当时恩施东乡著名的私塾先生,门下弟子成群,桃李芬芳。老祖宗就是希望后世能耕读为本,忠厚传家。刘应波老人始终铭记祖训,坚持看书学习,几十年如一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对自己的后人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退休后,刘应波老人时常琢磨着怎样为社区居民做点什么。2009年12月,他来到沙地乡沙地社区居委会,谈了自己的想法。在居委会领导的建议下,刘应波老人决定自筹资金办一个书屋。当晚,他组织家庭会议商讨此事,全家老少对此事都大力支持,纷纷出谋献策。办书屋,需要房子,怎么办?最后决定,收回已经出租的一楼。可房屋的租期未到,怎么能收回呢?几经周折,最后退回租房人的租金将房屋收回。再请工匠制作书架,重新粉刷墙壁。兴欣农家书屋就这样办起来了。
到目前为止,农家书屋综合投资近4万元,藏书量达2000多册,还征订了各类报刊10多种,音像制品50多种。这样圆了老人的一个心愿。
随之而来的是如何将书屋进行创新使用,对此,刘应波老人可没少下功夫。他说,管理好农家书屋是需要“耐心”、“热心”的。
“耐心”是每一次借书、还书都要登记、归档,还要把大家归还的图书及时整理上架,要使每一种图书始终保持在固定的架位上,还要及时修补一些破损的图书使之流通,没有足够的耐心是不行的。
“热心”是要主动了解读者的需求,主动寻找读者所需要的书籍,对处于学习阶段的人群主动推荐他们所需要的书籍。这就需要对图书非常熟悉,没有对读者的热心、对图书的热爱也是不行的。刘应波按照服务的对象,灵活安排对外开放时间。不论什么时间,只要有人来借阅书籍,他总是热情接待,耐心讲解,仔细填写借阅登记簿,总是能保证群众“高兴来借,满意而归”,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
到了寒暑假期时,也是农家书屋最热闹的时候。孩子们都来借阅自己喜欢的童话故事、脑筋急转弯、写作资料等等,刘应波老人还送给他们一些精美的小书签作为纪念。
刘应波老人在工作的同时,除了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以外,还认真学习其他知识来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和工作实践能力。他希望借农家书屋这个平台,把更多的知识普及到群众中,让更多的群众读到更多的好书,都成为懂政策、讲科学、知法律的社会主义新农民。
柳池村有个叫谭必丕的,下决心要在自家的责任田里发展核桃,可就是不知道核桃的栽培要领,更不知道核桃的病虫害防治技术,心急如焚。后来谭必丕找到了刘应波老人。刘应波老人和他共同学习核桃的栽培技术,研究核桃的病虫害防治方法。如今,谭必丕的核桃园郁郁葱葱,果满枝头。
家住沙地居委会的郭好瑾,因父母工作比较忙,以前经常上网打游戏。自从农家书屋开放以后,他便成了书屋的常客。当别人问他怎么不上网了,他认真地说:“我在书屋过得很充实,上网只是玩虚拟的游戏,不如这些书本上的知识真实和实际,等我表弟放暑假了,我把他也带来看书。”
自从有了兴欣农家书屋,沙地居委会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游手好闲的人少了,赌博的人少了,搬弄是非的人少了。“虽然现在每天整理书籍等工作要花去我很多时间,但是我干得特别开心,以后我会想办法不断更新书籍,让更多的人来看书、借书。”刘应波老人如是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刘应波老人的事迹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肯定和赞誉。《恩施日报》《恩施晚报》等曾多次对他的事迹进行了宣传报道。虽然近黄昏,夕阳照样红。刘应波老人的读书、爱书、用书的优良传统必将代代相传并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