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蠊缨滴虫是一种罕见的机会性致病病原体,首先被陈树鑫等[1]于1993年在人体呼吸道发现,国外至今尚未见该类病例的报道。该滴虫主要感染接受器官移植的患者,以及艾滋病患者、老年人等免疫功能低下者。20世纪90年代前由于检查手段落后检出率极低;90年代后期,随着支气管镜肺泡灌洗这一新型检测手段的应用,使肺部蠊缨滴虫的检出率明显提高。感染蠊缨滴虫的患者无特别临床表现,可出现咳嗽、咳痰、胸闷、气急或哮喘并发间质性肺炎等症状,严重时可发生呼吸衰竭。如常用抗菌药物治疗无效,改用甲硝唑类药物治疗后使患者肺部感染得以控制,可高度怀疑患者为蠊缨滴虫感染。由于蠊缨滴虫发现时间短,在中国的传染源、传播途径等至今还不很清楚。该病是否能在人群中密集爆发,如何进行防治等一系列问题尚未解决。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开展对蠊缨滴虫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传播途径、临床特点、快速诊断、防治等方面的研究,提高对该种机会致病寄生原虫的全面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