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探究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clle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贫困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工作的成效,通过分析当前高校在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方法现状,指出其欠缺之处,提出需要加强和改进的工作方法。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方法
  
  作者简介:刘文伟(1971-),男,广东揭阳人,广东药学院生科院党委副书记,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张锡钦(1979-),男,广东潮阳人,广东药学院生科院学生办,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广东 广州 510006)
  
  自从高校收费实现“并轨”后,学费及住宿费都明显提高,加上近几年来物价上涨迅猛,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大学生的压力,尤其是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压力。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贫困大学生本身人格的健康发展,而且关系到学校的安全稳定与和谐发展。因此,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有关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就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一大主题。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1.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思想
  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思想是以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理论为基础的,突出强调咨询过程中的实践性或临床经验,是属于技术型的,强调医学知识的治疗模式。
  
  2.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过于简单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仍然采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运用的医学咨询模式,或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兴起的课程模式,在实践操作中由于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 目标,未能使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根本提高。这对贫困大学生不太适用,所获得的效果往往也不佳。[1]
  
  3.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薄弱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素质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关键。随着高考扩招,学生人数成倍增加,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么人员没有相应增加,要么“临时受命”地兼职,大部分没有心理学专业背景,形成“半路出家”的局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这种薄弱状况严重阻碍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和推广。
  
  4.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较少
  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的背后,真正涉及心理健康方面的活动少得可怜甚至根本没有,心理健康的预防性教育严重缺乏,这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素质和数量有一定的关系。
  
  5.教育中注重思想教育而忽视心理教育
  在以往的学生管理工作中,较少有心理健康问题引起的事件,导致不少管理工作者把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混为一谈,认为心理咨询或心理辅导仅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只能从属于思想政治工作,从属于学生工作,无法获得独立的学科地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二、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定位过于传统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要使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尤其贫困大学生缓解压力、消除心理危机,更重要的是要使正常的他们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心理发展为主,以心理治疗为辅。这种按照以往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把贫困大学生当成病人看待,没有从根源上去疏导心理问题的工作方法,导致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
  
  2.教育模式落后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教改的推行,新时期的学生管理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停留在以往的工作方式或水平,必定不能满足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的需要,尤其是因经济问题而产生心理问题的贫困大学生显得更加突出,出现头痛医关、脚痛医脚的局面。
  
  3.师资工作队伍满足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
  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工作队伍是保证做好贫困大学生心理工作的硬件之一,这与教学的道理是一样的。如果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教师严重不足,从事心理工作的教师由辅导员“兼职”,从业人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程度就低下,必然不能适应高等教育形势发展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
  
  4.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效果不理想
  这与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工作队伍有关,心理活动不像其他文娱活动,它要求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较强。只有保证一定数量的心理专业工作队伍,才能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指导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并有针对性地普及到不同的群体里面,尤其是常见的贫困大学生当中去。
  
  5.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而忽视心理健康教育
  思想政治工作对于培养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能力素质和身体素质非常重要。[2]然而,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大学生面临着这样或那样的压力,心理问题学生不断出现,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引导是摆在学生管理工作者面前不可回避的问题。据笔者所在的课题组调查显示,约有10%的大学生由于经济贫困而产生心理问题。可见,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当务之急。然而,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思想教育,更不是它的隶属关系,要认清其中的关系,否则会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开展,不利于学生人格的健全和心理素质的提高。
  
  三、加强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1.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确认识
  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思想教育工作有三个层次,即政治观点教育、伦理道德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在贫困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有不少属于心理方面的问题,而非道德品质或政治观点问题。心理健康教育重在育心,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德育重在育德,提高人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工作相互渗透,才能相得益彰。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优良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道德觉悟得以形成的沃土, 而良好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又会促进学生心理素质进一步提高。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改进贫困大学生德育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3]
  
  2.建立和健全心理健康辅导体系
  建立校级健康咨询中心—二级学院心理健康咨询室—班级心理委员等三级健康服务体系,同时建立包括选修课程、专题讲座、团体辅导、心理测量、健康普查、心理咨询、素质训练等在内的心理辅导体系,对于提高在校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人格发展、预防心理危机发生等非常有帮助。实践证明,完整的心理辅导体系有助于及时发现包括贫困大学生等的心理问题,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对于构建和谐校园有重要作用。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较强,由专业老师承担最为合适。但在事实上,不可能一下子引进那么多专业人才。因此,加强对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培养和培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使心理健康教育与当前高校的实际情况相适应显得格外重要。[4]建立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物色和引进一定数量的专职心理健康教育老师;二是积极壮大和培训兼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三是积极发展学生朋辈辅导队伍,让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
  
  4.争取学生家庭的支持
  家庭是学生避风的港湾,然而有些贫困大学生出现了心理障碍,却不敢向家人诉说。这时,学校要主动把心理健康教育延伸到学生家庭中去,争取到家长的支持,提高家长对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帮助,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扶“心”重在扶“志”
  对于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特别是有心理问题的贫困大学生,除了在经济上给予适当的帮助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在人文关怀上给予关爱。从笔者研究课题的问卷调查中发现,约有85%以上的受访者表示,经济物质上的帮助对贫困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很大的帮助,特别是暂时缓解了生活上的困难,但他们更多的是希望学校能在精神上给予更多的关爱和帮助,使他们在沉重的心理负担中解脱出来,恢复自信,和其他同学一样,轻松愉快地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去。因此,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扶“心”重在扶“志”。
  
  参考文献:
  [1]方鸿志.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101-103.
  [2]姜晓华,谈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实施教育的途径[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4):3-4.
  [3]杨国志,任华.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心理问题探讨[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179-180.
  [4]王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4):115-116.
  (责任编辑:赵赟)
其他文献
摘要:在高职会计教学中,推行项目教学法是对学科体系式教学法的一种突破。采取岗位分析方法,能够更好地完善会计项目教学法的运用。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