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着眼于“一校一策”,128所实验校三年规划通过评估
为扎实做好公办初中强校工程,市教委组织了22名专家组成的市级专家组,对各区强校工程实施方案进行专业评估,对各区实施强校工程进行专业指导。2019年1月,市教委召开公办初中强校工程推进会暨培训会,进一步统一思想,突出强调抓好“一校一策”制定这一关键环节。
此后,各区教育局聘请专家,对每一所强校工程实验校的三年规划进行专业评审,目前所有实验校的强校工程三年规划均陆续通过专家评审,进入规划实施阶段。每一所实验校的强校工程规划都对自身存在的优势和不足进行全面分析,并寻找制约学校发展的核心问题,围绕核心问题提出1-2项重点改革举措。
比如闵行区颛桥中学着眼于提升教学质效,着力打造“超越自我的幸福课堂”,将“学习报告”“学习诊断”作为学科教学抓手,夯实“备课精心、上課精彩、辅导精心、作业精致、监测精品”的课堂教学五环节,形成有利于学生学习习惯与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模式,同时结合原有基础打造航天特色、非遗特色、射击特色课程,不断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
“双名工程”持续发力,
实验校师资建设步入“快车道”
为打造实验校的强师队伍,各区通过优质引进、学校培育等途径,实现128所实验校各有1名市级名校长(含培养对象)、2名名师(含培养对象),每所学校不少于5%的教师入选上海市第四期“名校长名师培养工程”种子计划。
同时,实验校作为第四期“双名工程”实践校,与“双名工程”高峰计划、攻关计划等精准对接,其中高峰计划入选人员须以所在学校为主体结对区域内1所实验校,每学年赴结对实验校讲学不少于两次,每学年接纳结对实验校的校长和教师学习至少两周;入选“攻关计划”的基地须与实验校结对,将实验校的难题作为研究实践的项目,攻坚克难。“双名”的配备和助力行动,明显提升了实验校的教师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水平。
比如,高峰计划入选人、曹杨二中校长王洋每周至少有一半时间在兴陇中学,把这所实验校真正当成自己的学校,参加了市、区组织的针对兴陇中学的全部调研,每周主持或参与兴陇中学班子会、行政会、教工大会、学生会议,组织曹杨二中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到兴陇中学听课、指导区级教学评优。
经细致调研,结合区教育学院提供的专业数据,反复研讨,在普陀区教育局指导下,曹杨二中、兴陇中学、普陀区教育学院共同确定课堂教学为学校工作关键,以“学生心中好课”为抓手,以紧密型集团建设为依托,助推兴陇中学办学品质提升,形成“少教多学,以习为主、强化反思、负担不重、质量较高”的初中课堂教学模式。兴陇中学经过多方助力、自身努力,在区域初中已崭露头角。
据统计,已有32所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含分校)、5所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57所优质品牌公办初中、15所优质民办学校、4所区教育学院、1所国家改革发展示范中职校采取“一带一”“一带二”等方式集中优势资源支持实验校建设。
黄浦区以示范性实验性高中的力量统整资源,5所实验校都有至少一所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和一所优质初中共同支持带动,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校长作为实验校的区级指导专家,全程参与实验校的重点工作,建立专家顾问带教机制、绩效评价考核机制、宣传典型培育机制等,保证实验校一个都不掉队。
虹口区在采取优质民办初中托管、优质公办初中协助、区教师进修学院专业机构引领、紧密型集团合作、学区化联合推进等多种方式,推动实验校发展。强校工程的强力推进,使得虹口区的实验校逐渐成为家门口的好学校,比如新增幸福四平实验小学作为虹口区教育学院附属中学的对口小学,获得市民认可。
徐汇区的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南洋中学与强校工程实验校南洋初级中学一体化管理,即一个党组织、两个法人单位一个法定代表人、办学思想统一、人事管理统一、办学特色统一、管理机制统一、两校行动统一,实施管理共通、师资共建、教学共研、资源共用、特色共创,其中已有32名高中骨干教师到初中任教、14名初中教师到高中进行岗位实训,德育特色课程,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科技、艺术和体育“一条龙”课程等获得学生98%以上的满意度。
南洋初级中学在连续获评徐汇区教育系统绩效考评优秀(含单项)的同时,不断获得社会认可,顺利接受了徐汇区教育局要求扩招2个班的任务,校园开放日参加人数也逐年增加,今年达到445个家庭。
完善服务支撑体系,
促进强校工程不断取得新实效
为推进强校工程向纵深发展,市教委和各区也在不断完善支撑服务体系,确保取得实效。其中,市教委重点建立健全四项机制:
交流研讨机制,坚持平均每月组织一次片区现场交流活动,每个片区有四个区,点上交流和现场活动、专家指导相结合,促进智慧传递、共同进步;每学期组织一次全市交流研讨活动,共享典型区、校实践经验,部署阶段重点工作。
课程教研机制,聚焦学科教学、学校课程、教师教研三项重点,开展中考改革背景下初中教学研究项目、初中学科提升课程领导力项目、中小学整体提升课程领导力项目,调动市、区教研专业力量,提升实验校课程教学水平和适应中考改革的能力。
宣传引导机制,定期编发上海市强校工程专报,跟踪各区和实验校改革发展进程,引领区、校不断进行新的思考和实践。探索建设强校工程交流在线平台,促进实验校主动参与。同时,在相关媒体开设强校工程专栏,宣传强校工程有效做法和突出成效。
评估监测机制,将以组织分析、应用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评价为重点,关注学生学业质量、教师专业成长、学校为学生提供的个性化服务、家长的满意度,体现学校原有基础上的成长性,以“评估-反馈-改进-提高”的方式,支撑每一所学校在原有基础上不断进步。
为扎实做好公办初中强校工程,市教委组织了22名专家组成的市级专家组,对各区强校工程实施方案进行专业评估,对各区实施强校工程进行专业指导。2019年1月,市教委召开公办初中强校工程推进会暨培训会,进一步统一思想,突出强调抓好“一校一策”制定这一关键环节。
此后,各区教育局聘请专家,对每一所强校工程实验校的三年规划进行专业评审,目前所有实验校的强校工程三年规划均陆续通过专家评审,进入规划实施阶段。每一所实验校的强校工程规划都对自身存在的优势和不足进行全面分析,并寻找制约学校发展的核心问题,围绕核心问题提出1-2项重点改革举措。
比如闵行区颛桥中学着眼于提升教学质效,着力打造“超越自我的幸福课堂”,将“学习报告”“学习诊断”作为学科教学抓手,夯实“备课精心、上課精彩、辅导精心、作业精致、监测精品”的课堂教学五环节,形成有利于学生学习习惯与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模式,同时结合原有基础打造航天特色、非遗特色、射击特色课程,不断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
“双名工程”持续发力,
实验校师资建设步入“快车道”
为打造实验校的强师队伍,各区通过优质引进、学校培育等途径,实现128所实验校各有1名市级名校长(含培养对象)、2名名师(含培养对象),每所学校不少于5%的教师入选上海市第四期“名校长名师培养工程”种子计划。
同时,实验校作为第四期“双名工程”实践校,与“双名工程”高峰计划、攻关计划等精准对接,其中高峰计划入选人员须以所在学校为主体结对区域内1所实验校,每学年赴结对实验校讲学不少于两次,每学年接纳结对实验校的校长和教师学习至少两周;入选“攻关计划”的基地须与实验校结对,将实验校的难题作为研究实践的项目,攻坚克难。“双名”的配备和助力行动,明显提升了实验校的教师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水平。
比如,高峰计划入选人、曹杨二中校长王洋每周至少有一半时间在兴陇中学,把这所实验校真正当成自己的学校,参加了市、区组织的针对兴陇中学的全部调研,每周主持或参与兴陇中学班子会、行政会、教工大会、学生会议,组织曹杨二中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到兴陇中学听课、指导区级教学评优。
经细致调研,结合区教育学院提供的专业数据,反复研讨,在普陀区教育局指导下,曹杨二中、兴陇中学、普陀区教育学院共同确定课堂教学为学校工作关键,以“学生心中好课”为抓手,以紧密型集团建设为依托,助推兴陇中学办学品质提升,形成“少教多学,以习为主、强化反思、负担不重、质量较高”的初中课堂教学模式。兴陇中学经过多方助力、自身努力,在区域初中已崭露头角。
据统计,已有32所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含分校)、5所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57所优质品牌公办初中、15所优质民办学校、4所区教育学院、1所国家改革发展示范中职校采取“一带一”“一带二”等方式集中优势资源支持实验校建设。
黄浦区以示范性实验性高中的力量统整资源,5所实验校都有至少一所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和一所优质初中共同支持带动,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校长作为实验校的区级指导专家,全程参与实验校的重点工作,建立专家顾问带教机制、绩效评价考核机制、宣传典型培育机制等,保证实验校一个都不掉队。
虹口区在采取优质民办初中托管、优质公办初中协助、区教师进修学院专业机构引领、紧密型集团合作、学区化联合推进等多种方式,推动实验校发展。强校工程的强力推进,使得虹口区的实验校逐渐成为家门口的好学校,比如新增幸福四平实验小学作为虹口区教育学院附属中学的对口小学,获得市民认可。
徐汇区的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南洋中学与强校工程实验校南洋初级中学一体化管理,即一个党组织、两个法人单位一个法定代表人、办学思想统一、人事管理统一、办学特色统一、管理机制统一、两校行动统一,实施管理共通、师资共建、教学共研、资源共用、特色共创,其中已有32名高中骨干教师到初中任教、14名初中教师到高中进行岗位实训,德育特色课程,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科技、艺术和体育“一条龙”课程等获得学生98%以上的满意度。
南洋初级中学在连续获评徐汇区教育系统绩效考评优秀(含单项)的同时,不断获得社会认可,顺利接受了徐汇区教育局要求扩招2个班的任务,校园开放日参加人数也逐年增加,今年达到445个家庭。
完善服务支撑体系,
促进强校工程不断取得新实效
为推进强校工程向纵深发展,市教委和各区也在不断完善支撑服务体系,确保取得实效。其中,市教委重点建立健全四项机制:
交流研讨机制,坚持平均每月组织一次片区现场交流活动,每个片区有四个区,点上交流和现场活动、专家指导相结合,促进智慧传递、共同进步;每学期组织一次全市交流研讨活动,共享典型区、校实践经验,部署阶段重点工作。
课程教研机制,聚焦学科教学、学校课程、教师教研三项重点,开展中考改革背景下初中教学研究项目、初中学科提升课程领导力项目、中小学整体提升课程领导力项目,调动市、区教研专业力量,提升实验校课程教学水平和适应中考改革的能力。
宣传引导机制,定期编发上海市强校工程专报,跟踪各区和实验校改革发展进程,引领区、校不断进行新的思考和实践。探索建设强校工程交流在线平台,促进实验校主动参与。同时,在相关媒体开设强校工程专栏,宣传强校工程有效做法和突出成效。
评估监测机制,将以组织分析、应用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评价为重点,关注学生学业质量、教师专业成长、学校为学生提供的个性化服务、家长的满意度,体现学校原有基础上的成长性,以“评估-反馈-改进-提高”的方式,支撑每一所学校在原有基础上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