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要:通过对项目的回顾,阐述高校规划设计的一些理念与实践,强调人性化一体化整体设计观。
关键词:校园绿色整体设计观人性化
Abstract: based on the review of the project, elaborates some of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idea and the practice, emphasizing humanization integrated design concept.
Key words: the campus green overall design concept humanization
中图分类号: S7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工程概况
2.
1.1项目缘起
湖北黄石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现位于黄石市铁山区,为了学校的发展,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学院迁址武汉,在武汉阳逻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新校区。
2005年11月,我院与武汉中南建筑设计院、武汉市建筑设计院一起参与了设计投标。经专家组一致评定我院设计方案为中标方案。
根据我国大学的发展模式研究,机电学院的发展将定位于学术研究与技术开发实践相结合的职业技术大学,培养研究、应用综合性发展的人才。因此,新校区的建设将充分体现产学研相结合、教学与研发相结合、培训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建设成为“产学研一体化的校园、绿色的校园、人性化的校园”。
1.2区位及现状分析
湖北黄石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武汉校区工程位于武汉阳逻经济技术开发区,用地北靠规划中的森林公园,南临汉施公路,西由开发区规划道路 控制,东由规划红线控制。用地内有高压走廊穿过,将用地划分为南北两部分。用地为丘陵地势,地势有较大的起伏,地面高程最低20.76米,最高的丘陵标高为58.16米。
1.3建设规模及设计范围
规划总用地面积56.6ha(含城市道路代征用地0.2ha),规划学生总人数8000(远期12000)人,总建筑面积23.1万㎡。
1.4.技术经济指标
规划总用地面积 56.6万㎡ 总建筑面积 23.1万㎡ 建筑密度 13.48% 容积率 0.41
绿化率 54.3% 学生总人数 8000(远期12000)人 教职工人数 445-667人
2.基地解读
山水交融,田园牧歌是场地给人的第一印象。现状多为丘陵起伏较大,零星的水面呈现着不同的情态,给人留下强烈的视觉记忆。
自然村落位于场地中部偏东南的高地,排水良好,坡向南方,周围环绕着宁静的池塘。场地系长江冲积带,是良好的建设用地。而场地中心偏北用地农民取土采石,等高线破坏严重。用地西部是植被良好的小山岭,水稻田西向环绕山体,用地以北为植被保护良好的森林公园,可以考虑绿化的渗入。
如何强化基地的生态景观特征,使建筑和人以恰当的方式介入并与之结合,成为设计构想的起点。
3.设计理念
3.1 设计结合自然——景观生态核的塑造
整个校园环境的设计理念是人与自然共生,建筑与环境互动,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和原有植被、水体,表现山水园林特色,通过安排校园内点、线、面结合的景观体系,来构成校园的绿地系统,以建设生态化、花园式的校园为最终目标。
3.2教学与实践的统一——高效率的校园
功能分区与单元布局有机结合,突出教学科研和实践训练两大板块,为学校产学研一体化提供良好的建设基础;典型化、通用化的标准教学单元让建筑具有更高的使用灵活性;中心教学区采用集约型的布局模式,专业相对集中,形成网络化的联系,便于信息的交换,密切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也有利于仪器、设备的共同使用和管网的集中敷设。
3.3面向对象的设计——人性化的校园
结合设计场地条件,以中心教学组团为核心,建设北侧和东侧两大学生生活区,既符合学校分期建设的要求,也大大缩短了学生上下课之间的往返距离,实现了功能分区的人性化。此外,控制核心区围合广场的尺度避免空旷的超尺度感,努力营造属于的本校园的场所精神。
3.4可持续发展——绿色的校园
适度集中,节能省地,形成弹性组团的建筑布局,适应学校规模、学科、资金投入的变化,保证运作的可操作性和经济性。
增加户外活动用地与休闲设施,提高师生对校园环境的参与度。
设计贯穿环保的思想,尽量减少破坏原有山体水面,保留原生态池塘水系,改善水质;同时,本设计充分考虑周边工厂对环境的干扰,维系校园优雅安静的环境。
4.规划设计
4.1规划结构
用地內高压走廊的限制,将校区划分为校前区和核心教学区两部分。校区内有良好的山丘和水体景观,可建设用地散落在山水之间,呈缓坡。
针对这一特点,方案保留了地块西侧的山丘,将现有水体连通,整理岸线,形成一条完整的生态绿化环,利用高压走廊范围作为组团间绿化,并用一条斜向的景观轴将校前区和核心区两块用地连为一体。整个轴线长约260米,呈2¬—3.8%的缓坡,以图书馆为高潮并转折过渡到校园东大门。整个用地自然分隔成七大板块,分别是校前区、核心教学区、实训教学区、实训工厂区、文体活动区、后勤服务区以及北侧和东侧学生生活区。
路网结构顺应地形地貌呈两个环状沿地形蜿蜒展开,环绕各功能分区。在绿化环抱之中,安排了贯穿校园的主要景观轴,并通过建筑布局形成了两个核心广场节点。强有力的轴线与教学核心体现了严谨治学的精神风貌,沿湖、沿山的自由浪漫的路网布置,又体现了环境的亲近感,浪漫色彩与理性主义交相辉映。
4.2功能分区
学院的几大功能区围绕整个校园的几个核心设置。
校前区:围绕校前区的是行政办公大楼、实训大楼和一期教学楼,是校园对外展示的一个平台。行政办公大楼与实训大楼以景观屋面连接,围合成校前区广场,建筑本身也成为校园景观轴线起点上重要的景观标志建筑,与教学核心区遥相呼应。行政办公以及一期教学楼通过周边环形道路与大片广场、停车场的处理,使得其交通与教学、生活流线互不干扰,自成一体,从而实现行政管理以及对外交流独立性、决策性。从汉施公路到校前区广场为两级台地,高差2.5米,其标志性建筑实训大楼距道路红线约240米,属于一个合理的中景实现范围,构成良好的城市景观。
教学核心区:位于校园生态绿化环核心的是核心教学组团,由统领全校的主要景观轴线分为左右两片,一边采用围合布置(由公共教学楼、信息管理学院以及资源机械工程系等呈L形骨架组成教学核心区);一边采用散点布局(由独立的艺术学院及三期院系教学楼组成)。图书馆位于轴线的一端,作为一个制高点统领整个组团,形成集教学、科研于一体,相互通联的紧密群体,成为校园功能组成的主干部分,并与体育馆一起成为东大门的主要对景。汽车系独立点缀在教学组团西部,依山傍水,既与教学核心区保持了较强烈的联系,又利用生态环境降低了噪声的干扰,与实训作为机电学院重要教学实践内容的特点相适应,在用地西侧相对平坦的地段,布置了专门的实训教学区及实训工厂,临规划道路设有出入口,符合其便于对外联系的功能要求。通过校园环路与主要教学区和实训大楼联系,并利用高压走廊绿化带和东部的山体作为组团间绿化,既联系方便又相对独立。实训教学区还预留了一部分用地作为学校后期实训工厂的发展建设,形成产学研的一体化有序发展。
学生生活区:整个校园设北部和东部两处学生生活区,每处由6-7栋宿舍围合学生食堂组成的4000人左右规模的生活组团,便于集中管理和分期建设,实现社会化管理模式。
文体活动区:包括体育馆、学生活动中心以及田径和球类运动场,其布局是大集中、小分散的方式,将体育馆和学生活动中心置于两大生活区中间,成为学生共享的公共设施,且临近东大门,便于对外交通疏散,顺应社会化的趋势。田径和大量球类运动场分两部分集中布置于各生活片区附近,减少了活动通行距离,而其它小型运动场及文化活动设施则散点布置在学生生活区的周围,使宿舍到运动场,文化中心距离较近,又有坡地避免运动噪声对教学的干扰。
后勤服务区:后勤服务区包括对外联系较多的医疗保健中心、后勤基地、车队等,布置于校园东部次入口处,与城市干道有一定的联系,又靠近学生生活区,利于后勤设施服务的开展。
4.3交通系统
目前,现状用地规划道路尚未完备,校园仅在南部校前区短距离临汉施公路,因此我们采用了环状机动车行系统。校园环路在各功能区之间穿行,使校园在整体联系便捷的同时,不穿越各组群的核心空间,婉言曲折的道路线形成步移景异的丰富景观效果。校园主环路宽16米(含人行道)。
同时,规划尊重学生和步行者,设置了人车适度分流的交通系统。环路内布置了步行交通系统,在建筑群体间建构了丰富的步行网络。车行交通与步行空间分离,可以减少人流车流的冲突点,达到人车分流的目的。
校园各入口均有较强的目的性,相应地减少了闲散车辆在校内的通行,进一步减少了人车流线的交叉,实现人车分流。教学活动、体育活动、起居活动区域呈三角分布,减少了往返距离,也避免了相互干扰,满足了流线的合理。
利用地势高差,在学生公寓及部分教学楼建筑下设计架空层停自行车,解决学生大量自行车的停车问题。
4.4竖向设计
本设计结合总平面规划布局,充分利用了实际地形地貌。在尽量达到土方平衡、投资最省的前提下,设计中采取了台阶式平土方式,将整个场地分为12个平土分区,平土标高由25.00m至45.00m不等。运用方格网计算法(20mX20m)计算出土方量为:填方574154.84m3,挖方564961.16m3(不含三期实训工廠区域,若含在一起,总填方为71000m3,挖方720323m3)。回填土需分层碾压。
4.5绿化景观系统
4.5.1空间景观结构
在“生态的校园”理念指导下,充分利用原有山地与水体,山水一体形成生态景观带环绕教学区,是方案设计的构思特点所在。
一轴
校园景观主轴联系校前区和核心教学区,以一系列广场、平台、绿化漫步道、步行桥等创造出与绿化水景紧密相融的步行空间。
一湖
设计中将原始地形上的五片水面整合连接,形成中心区的景观湖,水体空间强化了校园核心,兼顾了排洪、生态和景观的需要,并以此为师生提供了更为直接的亲水生活环境。
一岛
水系环绕在核心教学区间,从而形成一个由图书馆和教学楼群组成的教学岛,若干座桥和广场横跨水系,将教学岛与生活区紧密联系在一起。
4.5.2绿化系统
校园的绿化系统在整体的生态景观的基础上,通过水体、林带,几何体育运动绿地等,形成网络,进而延伸渗透至建筑组群、庭院内部,创造层次丰富的绿化空间。各建筑群嵌入这一绿化网络之中,通过广场绿化、平台绿化、庭院绿化等强调人工化的环境与自然生态环境的紧密结合。
主干道绿化以武汉地区常用行道树香樟、桂花及紫叶李间植,形成有序的空间层次,做到步移景异。
主干道环绕两个主要广场——前区广场和教学核心区广场
校前区广场:作为校园对外交流的主入口广场,以庄重大方为主宗旨,在绿化配置上,以雪松和黄杨为主,配以小型观赏叶类植物,组成多种庄重有序的图案以烘托校园行政楼的高大与控制性作用。
教学核心区广场:整体绿化方案应体现校园文化气氛及严谨活泼的教学气氛,因而也以草皮为主,如马蹄金类;适宜散植观叶植物,如小株银杏;低矮类造型植物,如麻叶绣线菊等。
广场的中心主题均以水体为主,行政广场的水面强调规整的几何形,水面适宜点缀飘浮式雕塑,并加线型点式喷泉;核心区水面结合地形中心湖面景观做叠泉处理。
个人简历
梁立文,女,1970年生人,副总规划师、高级职称。由于卓越的表现,使她在武钢公司及业内享有盛誉,并获得享受科技人才专项津贴这一殊荣。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
关键词:校园绿色整体设计观人性化
Abstract: based on the review of the project, elaborates some of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idea and the practice, emphasizing humanization integrated design concept.
Key words: the campus green overall design concept humanization
中图分类号: S7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工程概况
2.
1.1项目缘起
湖北黄石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现位于黄石市铁山区,为了学校的发展,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学院迁址武汉,在武汉阳逻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新校区。
2005年11月,我院与武汉中南建筑设计院、武汉市建筑设计院一起参与了设计投标。经专家组一致评定我院设计方案为中标方案。
根据我国大学的发展模式研究,机电学院的发展将定位于学术研究与技术开发实践相结合的职业技术大学,培养研究、应用综合性发展的人才。因此,新校区的建设将充分体现产学研相结合、教学与研发相结合、培训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建设成为“产学研一体化的校园、绿色的校园、人性化的校园”。
1.2区位及现状分析
湖北黄石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武汉校区工程位于武汉阳逻经济技术开发区,用地北靠规划中的森林公园,南临汉施公路,西由开发区规划道路 控制,东由规划红线控制。用地内有高压走廊穿过,将用地划分为南北两部分。用地为丘陵地势,地势有较大的起伏,地面高程最低20.76米,最高的丘陵标高为58.16米。
1.3建设规模及设计范围
规划总用地面积56.6ha(含城市道路代征用地0.2ha),规划学生总人数8000(远期12000)人,总建筑面积23.1万㎡。
1.4.技术经济指标
规划总用地面积 56.6万㎡ 总建筑面积 23.1万㎡ 建筑密度 13.48% 容积率 0.41
绿化率 54.3% 学生总人数 8000(远期12000)人 教职工人数 445-667人
2.基地解读
山水交融,田园牧歌是场地给人的第一印象。现状多为丘陵起伏较大,零星的水面呈现着不同的情态,给人留下强烈的视觉记忆。
自然村落位于场地中部偏东南的高地,排水良好,坡向南方,周围环绕着宁静的池塘。场地系长江冲积带,是良好的建设用地。而场地中心偏北用地农民取土采石,等高线破坏严重。用地西部是植被良好的小山岭,水稻田西向环绕山体,用地以北为植被保护良好的森林公园,可以考虑绿化的渗入。
如何强化基地的生态景观特征,使建筑和人以恰当的方式介入并与之结合,成为设计构想的起点。
3.设计理念
3.1 设计结合自然——景观生态核的塑造
整个校园环境的设计理念是人与自然共生,建筑与环境互动,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和原有植被、水体,表现山水园林特色,通过安排校园内点、线、面结合的景观体系,来构成校园的绿地系统,以建设生态化、花园式的校园为最终目标。
3.2教学与实践的统一——高效率的校园
功能分区与单元布局有机结合,突出教学科研和实践训练两大板块,为学校产学研一体化提供良好的建设基础;典型化、通用化的标准教学单元让建筑具有更高的使用灵活性;中心教学区采用集约型的布局模式,专业相对集中,形成网络化的联系,便于信息的交换,密切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也有利于仪器、设备的共同使用和管网的集中敷设。
3.3面向对象的设计——人性化的校园
结合设计场地条件,以中心教学组团为核心,建设北侧和东侧两大学生生活区,既符合学校分期建设的要求,也大大缩短了学生上下课之间的往返距离,实现了功能分区的人性化。此外,控制核心区围合广场的尺度避免空旷的超尺度感,努力营造属于的本校园的场所精神。
3.4可持续发展——绿色的校园
适度集中,节能省地,形成弹性组团的建筑布局,适应学校规模、学科、资金投入的变化,保证运作的可操作性和经济性。
增加户外活动用地与休闲设施,提高师生对校园环境的参与度。
设计贯穿环保的思想,尽量减少破坏原有山体水面,保留原生态池塘水系,改善水质;同时,本设计充分考虑周边工厂对环境的干扰,维系校园优雅安静的环境。
4.规划设计
4.1规划结构
用地內高压走廊的限制,将校区划分为校前区和核心教学区两部分。校区内有良好的山丘和水体景观,可建设用地散落在山水之间,呈缓坡。
针对这一特点,方案保留了地块西侧的山丘,将现有水体连通,整理岸线,形成一条完整的生态绿化环,利用高压走廊范围作为组团间绿化,并用一条斜向的景观轴将校前区和核心区两块用地连为一体。整个轴线长约260米,呈2¬—3.8%的缓坡,以图书馆为高潮并转折过渡到校园东大门。整个用地自然分隔成七大板块,分别是校前区、核心教学区、实训教学区、实训工厂区、文体活动区、后勤服务区以及北侧和东侧学生生活区。
路网结构顺应地形地貌呈两个环状沿地形蜿蜒展开,环绕各功能分区。在绿化环抱之中,安排了贯穿校园的主要景观轴,并通过建筑布局形成了两个核心广场节点。强有力的轴线与教学核心体现了严谨治学的精神风貌,沿湖、沿山的自由浪漫的路网布置,又体现了环境的亲近感,浪漫色彩与理性主义交相辉映。
4.2功能分区
学院的几大功能区围绕整个校园的几个核心设置。
校前区:围绕校前区的是行政办公大楼、实训大楼和一期教学楼,是校园对外展示的一个平台。行政办公大楼与实训大楼以景观屋面连接,围合成校前区广场,建筑本身也成为校园景观轴线起点上重要的景观标志建筑,与教学核心区遥相呼应。行政办公以及一期教学楼通过周边环形道路与大片广场、停车场的处理,使得其交通与教学、生活流线互不干扰,自成一体,从而实现行政管理以及对外交流独立性、决策性。从汉施公路到校前区广场为两级台地,高差2.5米,其标志性建筑实训大楼距道路红线约240米,属于一个合理的中景实现范围,构成良好的城市景观。
教学核心区:位于校园生态绿化环核心的是核心教学组团,由统领全校的主要景观轴线分为左右两片,一边采用围合布置(由公共教学楼、信息管理学院以及资源机械工程系等呈L形骨架组成教学核心区);一边采用散点布局(由独立的艺术学院及三期院系教学楼组成)。图书馆位于轴线的一端,作为一个制高点统领整个组团,形成集教学、科研于一体,相互通联的紧密群体,成为校园功能组成的主干部分,并与体育馆一起成为东大门的主要对景。汽车系独立点缀在教学组团西部,依山傍水,既与教学核心区保持了较强烈的联系,又利用生态环境降低了噪声的干扰,与实训作为机电学院重要教学实践内容的特点相适应,在用地西侧相对平坦的地段,布置了专门的实训教学区及实训工厂,临规划道路设有出入口,符合其便于对外联系的功能要求。通过校园环路与主要教学区和实训大楼联系,并利用高压走廊绿化带和东部的山体作为组团间绿化,既联系方便又相对独立。实训教学区还预留了一部分用地作为学校后期实训工厂的发展建设,形成产学研的一体化有序发展。
学生生活区:整个校园设北部和东部两处学生生活区,每处由6-7栋宿舍围合学生食堂组成的4000人左右规模的生活组团,便于集中管理和分期建设,实现社会化管理模式。
文体活动区:包括体育馆、学生活动中心以及田径和球类运动场,其布局是大集中、小分散的方式,将体育馆和学生活动中心置于两大生活区中间,成为学生共享的公共设施,且临近东大门,便于对外交通疏散,顺应社会化的趋势。田径和大量球类运动场分两部分集中布置于各生活片区附近,减少了活动通行距离,而其它小型运动场及文化活动设施则散点布置在学生生活区的周围,使宿舍到运动场,文化中心距离较近,又有坡地避免运动噪声对教学的干扰。
后勤服务区:后勤服务区包括对外联系较多的医疗保健中心、后勤基地、车队等,布置于校园东部次入口处,与城市干道有一定的联系,又靠近学生生活区,利于后勤设施服务的开展。
4.3交通系统
目前,现状用地规划道路尚未完备,校园仅在南部校前区短距离临汉施公路,因此我们采用了环状机动车行系统。校园环路在各功能区之间穿行,使校园在整体联系便捷的同时,不穿越各组群的核心空间,婉言曲折的道路线形成步移景异的丰富景观效果。校园主环路宽16米(含人行道)。
同时,规划尊重学生和步行者,设置了人车适度分流的交通系统。环路内布置了步行交通系统,在建筑群体间建构了丰富的步行网络。车行交通与步行空间分离,可以减少人流车流的冲突点,达到人车分流的目的。
校园各入口均有较强的目的性,相应地减少了闲散车辆在校内的通行,进一步减少了人车流线的交叉,实现人车分流。教学活动、体育活动、起居活动区域呈三角分布,减少了往返距离,也避免了相互干扰,满足了流线的合理。
利用地势高差,在学生公寓及部分教学楼建筑下设计架空层停自行车,解决学生大量自行车的停车问题。
4.4竖向设计
本设计结合总平面规划布局,充分利用了实际地形地貌。在尽量达到土方平衡、投资最省的前提下,设计中采取了台阶式平土方式,将整个场地分为12个平土分区,平土标高由25.00m至45.00m不等。运用方格网计算法(20mX20m)计算出土方量为:填方574154.84m3,挖方564961.16m3(不含三期实训工廠区域,若含在一起,总填方为71000m3,挖方720323m3)。回填土需分层碾压。
4.5绿化景观系统
4.5.1空间景观结构
在“生态的校园”理念指导下,充分利用原有山地与水体,山水一体形成生态景观带环绕教学区,是方案设计的构思特点所在。
一轴
校园景观主轴联系校前区和核心教学区,以一系列广场、平台、绿化漫步道、步行桥等创造出与绿化水景紧密相融的步行空间。
一湖
设计中将原始地形上的五片水面整合连接,形成中心区的景观湖,水体空间强化了校园核心,兼顾了排洪、生态和景观的需要,并以此为师生提供了更为直接的亲水生活环境。
一岛
水系环绕在核心教学区间,从而形成一个由图书馆和教学楼群组成的教学岛,若干座桥和广场横跨水系,将教学岛与生活区紧密联系在一起。
4.5.2绿化系统
校园的绿化系统在整体的生态景观的基础上,通过水体、林带,几何体育运动绿地等,形成网络,进而延伸渗透至建筑组群、庭院内部,创造层次丰富的绿化空间。各建筑群嵌入这一绿化网络之中,通过广场绿化、平台绿化、庭院绿化等强调人工化的环境与自然生态环境的紧密结合。
主干道绿化以武汉地区常用行道树香樟、桂花及紫叶李间植,形成有序的空间层次,做到步移景异。
主干道环绕两个主要广场——前区广场和教学核心区广场
校前区广场:作为校园对外交流的主入口广场,以庄重大方为主宗旨,在绿化配置上,以雪松和黄杨为主,配以小型观赏叶类植物,组成多种庄重有序的图案以烘托校园行政楼的高大与控制性作用。
教学核心区广场:整体绿化方案应体现校园文化气氛及严谨活泼的教学气氛,因而也以草皮为主,如马蹄金类;适宜散植观叶植物,如小株银杏;低矮类造型植物,如麻叶绣线菊等。
广场的中心主题均以水体为主,行政广场的水面强调规整的几何形,水面适宜点缀飘浮式雕塑,并加线型点式喷泉;核心区水面结合地形中心湖面景观做叠泉处理。
个人简历
梁立文,女,1970年生人,副总规划师、高级职称。由于卓越的表现,使她在武钢公司及业内享有盛誉,并获得享受科技人才专项津贴这一殊荣。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