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素质教育改革逐步深入的大背景下,高等院校开展学生社团活动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素质的有效路径和主要途径之一,也是适应新形势下提高学生凝聚力的重要方式,更是开展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平台。但是分析当前高等院校学生社团的实际情况可知,其在管理上还存在着不足和缺陷。为了提高学生社团的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本文从激励理论出发,首先简单阐述了管理现状,随后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法,对于促进高等院校学生社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激励理论 高等院校 学生社团管理 具体方法
在高等院校中,由大学生自发组织并成立,将在某方面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集中在一起,并为实现成员的共同愿望而开展活动的一种学生组织,我们将这种组织称为学生社团。这是大学生进行自我管理、教育和服务的一种有效方式,在高等院校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社团有助于在校园内营造出良好的学习风气,促进校园的文化建设,同时还能够发挥凝聚、团结的作用。而且它还是加强学生、学校和社会之间相互交流,增进彼此了解的重要纽带[1]。目前,高等院校内的学生社团已经逐渐发展成为颇具影响力的群体,并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在高校的第二课堂中占有重要地位。正是因为高等院校学生社团在教育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所以其管理也应该引起高等院校的高度重视。下面,我们将围绕激励理论,对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具体解决方法展开了讨论。
一、高等院校学生社团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从当前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的现状来看,其中存在的问题集中表现为以下三点:第一,缺乏完善的激励制度。高校学生社团的外部激励和内部激励均明显不足,既没有充分认识到社团的教育功能,也没有对社团成员进行精神教育,过分强调社团成员和活动开展的数量,忽略了社团活动本身的教育意义。第二,社团规范化管理水平较低。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社团的管理制度尚不健全,经费管理缺乏规范性,社团的章程制度缺乏人文关怀,社团发展的后劲不足。第三,社团发展不平衡。有些学生社团自身建设比较完善、规模比较大、活动很有吸引力、影响较大。而有些学生社团在成立的时候,大家比较积极,经过一段时间或者组织几个活动之后,便处于停滞的状态,影响了学生社团的整体形象和整体水平的发挥。同时,艺术体育类学生社团居多,加入的同学较多,而思想政治类、科普服务类、社会实践等类型的学生社团偏少[2]。
二、以激励理论为基础增强高等院校学生社团管理的具体方法
(一)努力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激励环境
采取这一措施有助于在高等院校中形成一个高度重视学生社团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具体措施如下:第一,在学生社团中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高等院校的校团委和党委就应该将对学生社团的管理纳入自身工作的范畴,并高度重视,认真对待学生社团的成立申请以及活动审批等工作。同时,建立健全的社团管理规程和社团活动章程等制度。第二,对社团的发展方向进行积极引导。高等院校要大力支持学生社团开展宣传和传递正能量的积极活动,例如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培养科学研究精神等活动,可进行积极宣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3]。第三,准确把握学生社团的发展规律。高等院校的相关管理部门需要完善管理制度,积极建设学生社团的骨干队伍,促进学生社团的科学、健康发展。
(二)完善外部激励制度
高等院校学生社团的发展离不开外部激励,所以形成并完善其外部激励制度也是促进其发展的重要措施,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增强高校学生社团联合会的职能。高校要对其进行有效管理,可以在校团委的领导下,形成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体系。第二,不断完善社团的管理制度。这是学生社团发展的理论基础。因此,要制定并完善社团的管理办法,主要有以下策略:①严格社团的准入制度;②建立相关的社团培训制度;③积极探索有效的评价考核机制;④建立并完善社团的例会制度。第三,通过竞聘选出合适的指导教师。高等院校可以根据学生社团的不同类型,选派对应专业的教师对社团活动进行指导。同时,高档院校要充分重视社团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有意识的挑选专业素质扎实,对学生活动充满热情,肯深入研究社团活动的青年骨干教会,参与到学生社团的管理活动中去。
(三)完善内部激励制度
首先,选出一批具备高素质的学生社团骨干。学生社团自身的活力以及活动开展的丰富性、趣味性等都离不开社团的负责人和骨干力量。因此,高等院校要建立并完善社团骨干的考评制度,对表现突出的社团骨干予以一定的精神和物质激励;对于表现一般的社团骨干,则加强指导;对于表现较差者,应予以严厉批评。其次,增强社团成员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学生社团存在的基础就是社团成员,这也是社团工作的重心。成员加入社团时都具有一定的目标和需求,这就需要学生社团的负责人对其需求引起高度重视,探索凝聚点,多开展一些社团成员兴趣度高,且符合社团发展要求的活动。 再次,凝练社团精神。建设社团文化建设的关键性因素就是社团精神。尽管不同的社团文化存在较大的差异,但也具有共性特征,即把学生社团建设成为每个学生社团成员都喜爱并且愿意为之努力的团体。最后,促进社团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合作。闭门造车和埋头苦干并不是学生社团发展的良策还要主动出击,主动联系,主动与校内的、兄弟学校的同类社团多接触、多沟通,寻找结合点。
结束语
综上所述,学生社团在高等院校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水平,本文在激励理论的基础上,从缺乏完善的激励制度、社团规范化管理水平较低和社团发展不平衡等三点对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进行了概括性阐述,然后详细讨论了增强其管理的具体方法,营造良好的激励环境、完善外部激励制度和完善内部激励制度等,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尹霞.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新理念[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08(19):191-192.
[2]殷清.马斯洛需求理论在高校学生社团干部培养中的应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3,10(02):43-44.
[3]王宏冀,蒋本桂.高校理论型学生社团管理存在安全隐患的原因与对策[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02(30):28-30.
【关键词】激励理论 高等院校 学生社团管理 具体方法
在高等院校中,由大学生自发组织并成立,将在某方面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集中在一起,并为实现成员的共同愿望而开展活动的一种学生组织,我们将这种组织称为学生社团。这是大学生进行自我管理、教育和服务的一种有效方式,在高等院校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社团有助于在校园内营造出良好的学习风气,促进校园的文化建设,同时还能够发挥凝聚、团结的作用。而且它还是加强学生、学校和社会之间相互交流,增进彼此了解的重要纽带[1]。目前,高等院校内的学生社团已经逐渐发展成为颇具影响力的群体,并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在高校的第二课堂中占有重要地位。正是因为高等院校学生社团在教育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所以其管理也应该引起高等院校的高度重视。下面,我们将围绕激励理论,对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具体解决方法展开了讨论。
一、高等院校学生社团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从当前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的现状来看,其中存在的问题集中表现为以下三点:第一,缺乏完善的激励制度。高校学生社团的外部激励和内部激励均明显不足,既没有充分认识到社团的教育功能,也没有对社团成员进行精神教育,过分强调社团成员和活动开展的数量,忽略了社团活动本身的教育意义。第二,社团规范化管理水平较低。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社团的管理制度尚不健全,经费管理缺乏规范性,社团的章程制度缺乏人文关怀,社团发展的后劲不足。第三,社团发展不平衡。有些学生社团自身建设比较完善、规模比较大、活动很有吸引力、影响较大。而有些学生社团在成立的时候,大家比较积极,经过一段时间或者组织几个活动之后,便处于停滞的状态,影响了学生社团的整体形象和整体水平的发挥。同时,艺术体育类学生社团居多,加入的同学较多,而思想政治类、科普服务类、社会实践等类型的学生社团偏少[2]。
二、以激励理论为基础增强高等院校学生社团管理的具体方法
(一)努力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激励环境
采取这一措施有助于在高等院校中形成一个高度重视学生社团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具体措施如下:第一,在学生社团中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高等院校的校团委和党委就应该将对学生社团的管理纳入自身工作的范畴,并高度重视,认真对待学生社团的成立申请以及活动审批等工作。同时,建立健全的社团管理规程和社团活动章程等制度。第二,对社团的发展方向进行积极引导。高等院校要大力支持学生社团开展宣传和传递正能量的积极活动,例如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培养科学研究精神等活动,可进行积极宣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3]。第三,准确把握学生社团的发展规律。高等院校的相关管理部门需要完善管理制度,积极建设学生社团的骨干队伍,促进学生社团的科学、健康发展。
(二)完善外部激励制度
高等院校学生社团的发展离不开外部激励,所以形成并完善其外部激励制度也是促进其发展的重要措施,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增强高校学生社团联合会的职能。高校要对其进行有效管理,可以在校团委的领导下,形成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体系。第二,不断完善社团的管理制度。这是学生社团发展的理论基础。因此,要制定并完善社团的管理办法,主要有以下策略:①严格社团的准入制度;②建立相关的社团培训制度;③积极探索有效的评价考核机制;④建立并完善社团的例会制度。第三,通过竞聘选出合适的指导教师。高等院校可以根据学生社团的不同类型,选派对应专业的教师对社团活动进行指导。同时,高档院校要充分重视社团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有意识的挑选专业素质扎实,对学生活动充满热情,肯深入研究社团活动的青年骨干教会,参与到学生社团的管理活动中去。
(三)完善内部激励制度
首先,选出一批具备高素质的学生社团骨干。学生社团自身的活力以及活动开展的丰富性、趣味性等都离不开社团的负责人和骨干力量。因此,高等院校要建立并完善社团骨干的考评制度,对表现突出的社团骨干予以一定的精神和物质激励;对于表现一般的社团骨干,则加强指导;对于表现较差者,应予以严厉批评。其次,增强社团成员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学生社团存在的基础就是社团成员,这也是社团工作的重心。成员加入社团时都具有一定的目标和需求,这就需要学生社团的负责人对其需求引起高度重视,探索凝聚点,多开展一些社团成员兴趣度高,且符合社团发展要求的活动。 再次,凝练社团精神。建设社团文化建设的关键性因素就是社团精神。尽管不同的社团文化存在较大的差异,但也具有共性特征,即把学生社团建设成为每个学生社团成员都喜爱并且愿意为之努力的团体。最后,促进社团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合作。闭门造车和埋头苦干并不是学生社团发展的良策还要主动出击,主动联系,主动与校内的、兄弟学校的同类社团多接触、多沟通,寻找结合点。
结束语
综上所述,学生社团在高等院校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水平,本文在激励理论的基础上,从缺乏完善的激励制度、社团规范化管理水平较低和社团发展不平衡等三点对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进行了概括性阐述,然后详细讨论了增强其管理的具体方法,营造良好的激励环境、完善外部激励制度和完善内部激励制度等,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尹霞.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新理念[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08(19):191-192.
[2]殷清.马斯洛需求理论在高校学生社团干部培养中的应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3,10(02):43-44.
[3]王宏冀,蒋本桂.高校理论型学生社团管理存在安全隐患的原因与对策[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02(30):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