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的整体认识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要进行工程质量控制,我们应了解做为建筑工程,其工程质量的特点,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工程质量控制的原则以及工程质量的责任体系。
(一)工程质量的特点
建筑工程质量的特点是由建设工程本身的特性和建设生产特点决定的。建筑工程及其生产的特点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一是产品的固定性,生产的流动性;二是产品的多样性,生产的单件性;三是产品形体庞大、高投入、生产周期长、具有风险性;四是产品的社会性、生产的外部约束性。基于建设工程以上特点,形成了建筑工程质量本身具有以下特点:
建筑工程质量受设计水平、材料好坏、施工方法先进与否、技术措施是否到位、人员素质的高低、工期等多因素的影响。
(二)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
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5方面:人、材料、机械、方法和环境,英语单词分别为: Man、Machine、Method、Environment,因此,工程界常称之为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4M1E:
人(Man)的因素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决策者、管理者、操作者等有关人员的素质,都将或多或少地对工程产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业内实行经营和专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
材料(Materia1)因素构成工程实体的各类材料、构配件、半成品等工程材料的合格與否,都将直接影响构刚度和强度外表及观感、使用功能及安全,工程材料是工程质量的基础。
机械(Machine)因素机械设备在工程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指组体及配套的工艺设备和各类机具。二是指使用中的各类机具设备。机械设备的质量的将会直接影响工程的质量。
方法(Method)因素工艺方法是指施工现场采用的施工方案,包括组织方案,它们合理与否,科学与否,对质量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环境(Environment)因素环境条件包括工程技术环境、工程作业环境、地理环境、周边环境等对工程质量特性起重要作用的各种环境因素。
(三)工程质量控制的原则
业内公认,勘察设计、施工单位在实施质量控制过程中起主要监督作用的是监理单位,监理单位在质量控制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质量第一的原则;以人为核心的原则;重点控制有关的人的素质和人的行为,要以人的工作质量来保证质量;以预防为主的原则;防患于未然,加强过程中质量检查和控制;质量标准的原则;以国家的规范的设计文件、合法的合同规定要求;科学、公正、守法的职业道德规范。
(四)工程质量的责任体系
工程质量的责任体系包括参与工程建设的各方生产或供应单位的质量责任。参与工程建设的各方的质量责任如下:
建设单位:建设单位是工程项目的主办单位,应对项目的质量管理负责。建设单位必须依法对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服务和重要设备、材料等采购进行招标选定。
勘察、设计单位:勘察、设计单位应在其资质等级许可范围年承担工程任务,提供的勘察、设计成果必须真实、准确、详尽,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
施工单位:施工单位应在其资质等级许可范围年承担工程,不得转包或者违法分包工程,施工单位应严格按设计图纸和施工技术规范标准组织施工,建立健全质量检验制度,严格工序管理。
监理单位:监理单位应在其资质等级许可范围年承担监理任务.并依照法律、法规以及有关的技术标准、技术文件,代表建设单位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理并承担责任。
建筑材料、构件及设备生产供应单位:建筑材料、构件及设备生产供应单位应对其生产和供应的产品质量负责。所供应的配件和设备质量应符合国家、行业的技术规定或者合同规定二、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
(一)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制不尽完善。我国现行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体制是在旧体制的基础上,逐步改革完善形成的,或多或少还带有计划经济体制时代打上的烙印,还存在着政企不分、政出多门的状况。由此形成的局部封闭管理和内部监督体系,难以实行严格、公正的质量监督,不利于建立有效的制约机制。一些政府部门执法不力,导致行业内地方保护主义、部门保护主义不能得到有效遏止,使工程质量受到极大的影响。
(二)施工企业和施工技术人员质量和法律意识淡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及其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标准的颁布实施,既明确了建筑施工企业的责任和义务,也明确了施工企业在工程技术、质量管理中的操作程序和规范。但一些施工企业和施工技术人员由于法律意识淡薄,法制观念弱化,在施工活动中违反相关规范和操作规程,不按图施工,不按顺序施工,技术措施不当,甚至偷工减料,由此造成工程质量低劣,质量事故不断发生,比如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经过调查就发现了有的房屋因为施工质量不符合规范要求而导致倒塌,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严重损失。
(三)市场准入把关不严。市场准入制度不仅有利于建设市场有序管理,而且对参与建设各方从总体素质上予以控制,是保证工程质量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而一些地方和部门,市场准入制度管理疏漏,在施工企业中出现虚假的有资质无能力或高资质低能力的不正常现象,或存在无证施工、借证卖照、超规定范围承包,或逃避市场管理、私下交易等,必然对建设工程质量构成严重威胁,从而影响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有效性。
三、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的途径
(一)各级政府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必须加大建筑市场管理力度,依法治理工程质量。虽然有关工程质量的法规已经制订不少和实行,但这些法规还缺乏威慑力,一些严重质量事故责任者未能受到应有的查处。随着《建筑法》的颁布实施,这一现状将得到改变。因此必须积极持久宣传贯彻《建筑法》,严格依法治建,重点要把各乡镇、各私营企业的建设项目纳入到法制化、程序化管理轨道;坚决查处无证设计、无证施工、无施工报建、无委托质量监督的工程项目;严厉查处质量事故责任者。只有这样,才能使建设活动各方真正重视工程质量,把工程质量放在第一位。
(二)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必须切实强化企业管理,重点是加强企业的资质管理,必须坚决制止无资质施工队和低资质施工企业与较高资质施工企业之间乱挂乱靠的现象。要切实推行工程总承包制。总包单位必须对工程质量负有全部责任,加强对分包单位的管理,杜绝包而不管和管而不力、管而不严的现象。
(三)施工企业必须强化质量意识,建立健全质量管理制度,切实加强施工质量管理。加强技术培训,严格执行管理人员、各工种作业和施工规范要求施工;树立创优意识和为用户着想的思想,严格管理,精心施工,坚决消除工程质量通病。
(四)必须有效控制建设单位行为,禁止不合理压价和垫资或变相垫资施工,禁止肢解工程和层层转包工程:禁止以速度压质量的行为。
(五)加强材料检测工作,钢材、水泥等主要建筑材料要严格实行质量双控,必须有出厂合格证和检测合格报告单,要实行建设单位监理有见证的材料送检制度,要加强现场抽查制度。
(六)加强图纸会审制度,要提高工程方案会审和施工图纸会审质量,把工程质量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坚决杜绝未进行图纸会审先开工的行为,同时也要防止图纸会审走过场的现象。
(七)进一步强化政府对工程质量的监督和施工过程监理。要提高质量监督的覆盖率,必须把建筑工程项目都纳入政府质量监督范围。通过监督检查推动施工企业加强质量管理,从而全面提高工程质量管理水平。
总之,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建筑业的壮大,只有坚持依法建设,改善企业内部管理,提高工程质量意识,加强施工管理力度,才能使建筑工程质量得到有效的保障,从而促进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要进行工程质量控制,我们应了解做为建筑工程,其工程质量的特点,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工程质量控制的原则以及工程质量的责任体系。
(一)工程质量的特点
建筑工程质量的特点是由建设工程本身的特性和建设生产特点决定的。建筑工程及其生产的特点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一是产品的固定性,生产的流动性;二是产品的多样性,生产的单件性;三是产品形体庞大、高投入、生产周期长、具有风险性;四是产品的社会性、生产的外部约束性。基于建设工程以上特点,形成了建筑工程质量本身具有以下特点:
建筑工程质量受设计水平、材料好坏、施工方法先进与否、技术措施是否到位、人员素质的高低、工期等多因素的影响。
(二)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
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5方面:人、材料、机械、方法和环境,英语单词分别为: Man、Machine、Method、Environment,因此,工程界常称之为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4M1E:
人(Man)的因素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决策者、管理者、操作者等有关人员的素质,都将或多或少地对工程产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业内实行经营和专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
材料(Materia1)因素构成工程实体的各类材料、构配件、半成品等工程材料的合格與否,都将直接影响构刚度和强度外表及观感、使用功能及安全,工程材料是工程质量的基础。
机械(Machine)因素机械设备在工程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指组体及配套的工艺设备和各类机具。二是指使用中的各类机具设备。机械设备的质量的将会直接影响工程的质量。
方法(Method)因素工艺方法是指施工现场采用的施工方案,包括组织方案,它们合理与否,科学与否,对质量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环境(Environment)因素环境条件包括工程技术环境、工程作业环境、地理环境、周边环境等对工程质量特性起重要作用的各种环境因素。
(三)工程质量控制的原则
业内公认,勘察设计、施工单位在实施质量控制过程中起主要监督作用的是监理单位,监理单位在质量控制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质量第一的原则;以人为核心的原则;重点控制有关的人的素质和人的行为,要以人的工作质量来保证质量;以预防为主的原则;防患于未然,加强过程中质量检查和控制;质量标准的原则;以国家的规范的设计文件、合法的合同规定要求;科学、公正、守法的职业道德规范。
(四)工程质量的责任体系
工程质量的责任体系包括参与工程建设的各方生产或供应单位的质量责任。参与工程建设的各方的质量责任如下:
建设单位:建设单位是工程项目的主办单位,应对项目的质量管理负责。建设单位必须依法对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服务和重要设备、材料等采购进行招标选定。
勘察、设计单位:勘察、设计单位应在其资质等级许可范围年承担工程任务,提供的勘察、设计成果必须真实、准确、详尽,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
施工单位:施工单位应在其资质等级许可范围年承担工程,不得转包或者违法分包工程,施工单位应严格按设计图纸和施工技术规范标准组织施工,建立健全质量检验制度,严格工序管理。
监理单位:监理单位应在其资质等级许可范围年承担监理任务.并依照法律、法规以及有关的技术标准、技术文件,代表建设单位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理并承担责任。
建筑材料、构件及设备生产供应单位:建筑材料、构件及设备生产供应单位应对其生产和供应的产品质量负责。所供应的配件和设备质量应符合国家、行业的技术规定或者合同规定二、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
(一)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制不尽完善。我国现行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体制是在旧体制的基础上,逐步改革完善形成的,或多或少还带有计划经济体制时代打上的烙印,还存在着政企不分、政出多门的状况。由此形成的局部封闭管理和内部监督体系,难以实行严格、公正的质量监督,不利于建立有效的制约机制。一些政府部门执法不力,导致行业内地方保护主义、部门保护主义不能得到有效遏止,使工程质量受到极大的影响。
(二)施工企业和施工技术人员质量和法律意识淡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及其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标准的颁布实施,既明确了建筑施工企业的责任和义务,也明确了施工企业在工程技术、质量管理中的操作程序和规范。但一些施工企业和施工技术人员由于法律意识淡薄,法制观念弱化,在施工活动中违反相关规范和操作规程,不按图施工,不按顺序施工,技术措施不当,甚至偷工减料,由此造成工程质量低劣,质量事故不断发生,比如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经过调查就发现了有的房屋因为施工质量不符合规范要求而导致倒塌,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严重损失。
(三)市场准入把关不严。市场准入制度不仅有利于建设市场有序管理,而且对参与建设各方从总体素质上予以控制,是保证工程质量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而一些地方和部门,市场准入制度管理疏漏,在施工企业中出现虚假的有资质无能力或高资质低能力的不正常现象,或存在无证施工、借证卖照、超规定范围承包,或逃避市场管理、私下交易等,必然对建设工程质量构成严重威胁,从而影响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有效性。
三、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的途径
(一)各级政府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必须加大建筑市场管理力度,依法治理工程质量。虽然有关工程质量的法规已经制订不少和实行,但这些法规还缺乏威慑力,一些严重质量事故责任者未能受到应有的查处。随着《建筑法》的颁布实施,这一现状将得到改变。因此必须积极持久宣传贯彻《建筑法》,严格依法治建,重点要把各乡镇、各私营企业的建设项目纳入到法制化、程序化管理轨道;坚决查处无证设计、无证施工、无施工报建、无委托质量监督的工程项目;严厉查处质量事故责任者。只有这样,才能使建设活动各方真正重视工程质量,把工程质量放在第一位。
(二)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必须切实强化企业管理,重点是加强企业的资质管理,必须坚决制止无资质施工队和低资质施工企业与较高资质施工企业之间乱挂乱靠的现象。要切实推行工程总承包制。总包单位必须对工程质量负有全部责任,加强对分包单位的管理,杜绝包而不管和管而不力、管而不严的现象。
(三)施工企业必须强化质量意识,建立健全质量管理制度,切实加强施工质量管理。加强技术培训,严格执行管理人员、各工种作业和施工规范要求施工;树立创优意识和为用户着想的思想,严格管理,精心施工,坚决消除工程质量通病。
(四)必须有效控制建设单位行为,禁止不合理压价和垫资或变相垫资施工,禁止肢解工程和层层转包工程:禁止以速度压质量的行为。
(五)加强材料检测工作,钢材、水泥等主要建筑材料要严格实行质量双控,必须有出厂合格证和检测合格报告单,要实行建设单位监理有见证的材料送检制度,要加强现场抽查制度。
(六)加强图纸会审制度,要提高工程方案会审和施工图纸会审质量,把工程质量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坚决杜绝未进行图纸会审先开工的行为,同时也要防止图纸会审走过场的现象。
(七)进一步强化政府对工程质量的监督和施工过程监理。要提高质量监督的覆盖率,必须把建筑工程项目都纳入政府质量监督范围。通过监督检查推动施工企业加强质量管理,从而全面提高工程质量管理水平。
总之,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建筑业的壮大,只有坚持依法建设,改善企业内部管理,提高工程质量意识,加强施工管理力度,才能使建筑工程质量得到有效的保障,从而促进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