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进学生管理,构建与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学生管理体系。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尊重學生主体地位,坚持育人为本的原则,是现阶段构建与新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学生管理体系的基本方法。
人才培养模式 学生管理
创新高等教育体制改革逐步深入,学生的思想观念日益复杂,传统的学生工作管理观念、方式和方法已很难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必须用新的思路加以创新。大学学生管理工作创新,要客观分析当前大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认清大学学生管理工作的传统优势和挑战,并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给予准确定位。大学学生管理工作创新,首先是管理理念的创新,其次是管理体制的创新,最后是管理手段的创新,这对于当前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具有现实意义。
现阶段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首先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培养方式。我国大学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仿效前苏联的专才教育模式建立起来的,其目标在于培养在某一专业领域具有精深知识和能力基础的高级专门人才。不能否认的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的国家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社会对人才需的多样性、综合性、适应性增强,传统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才的弊病也越来越突出。时任华中科技大学校长的杨叔子院士指出我国高等教育中存在的弊端集中体现为“五重五轻”:重理工、轻人文;重专业,轻基础;重书本、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归根到底就是重功利、轻素质,即重今天立竿见影的功利,而轻长远起根本作用的人的素质。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专业口径过窄、人文素质薄弱、创新能力不强,已经很难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
创新人才培养对大学生的现实意义
学生管理作为学校常规管理的重要部分,主要包括学习管理、课外活动管理、校外活动管理、生活管理等内容。大学学生管理除了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的基础性作用以外,还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和方式一起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和前进,对达成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美国学生事务研究专家奇克林认为,学校从六个方面对学生施加影响:第一,学校培养目标及管理措施;第二,学校规模与学生参与学校活动的机会;第三,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以及教学评估;第四,学生宿舍的管理;第五,教师与行政管理等人员与学生的接触和交往;第六,学生组织、交友方式、学生全体的多元化及校园文化。除了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以及教学评估这一项外,其他五个方面都属于大学学生管理工作的内容。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学生管理理念、模式、制度、措施要主动适应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服从于学校人才培养的大局。目前,我国大学学生管理模式基本上是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学生管理理念强调统一;模式单一,以院系为主导;方式较为单调,注重刚性管理,很容易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学生管理基本呈現为一种以“说教”和“管教”为基本的单向的、主体缺失的行为。改进学生管理,构建与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学生管理体系成为改革的现实内容。同时,由于学校的教育观念、师资力量、教学场地、设备资源等的不同,国内一些顶尖学校进行的管理模式改革未必适用于其他大学,学院。在现阶段,构建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管理体系,应本着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有利于学生个性成长和全面发展,同时又符合本校校情,具有学校特色的原则,注重管理思想与方法的改进,在管理模式方面可以依据本校校情进行改革,不拘一格,大胆创新。
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学生管理体系的主要路径
(1)首先确立与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指导我们工作的思想指南。在大学学生管理中应该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要坚持育人为本的原则。2.要树立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理念。
(2)提高管理者的素质,完善管理内容,改进管理方法,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局面学生管理是针对在校学生的全方位管理,内容比较广泛,涉及学校的多个部门,应在全校倡导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观念,使新的理念深入人心;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培训,提高管理者的水平与素质,完善管理内容、改进管理方法,从而建立一种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和谐的民主、平等、全员育人的校园氛围。实施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辅导员和本科生导师是两支非常重要的管理队伍。目前,许多大学都实行辅导员与本科生导师相结合的制度。辅导员主要负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管理,导师主要负责学习指导。实施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后,学生在选课、重新选择专业、课程学习等过程中,将面临更多的问题,需要得到更多的指导和帮助。因此要做到这些,必须提高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水平,提高他们对学生进行心理调适、职业规划的能力,提高他们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能力。同时要进一步借鉴国外本科生导师制度实施的经验,结合自己所在院校实际,完善机制、健全制度、明确职责,增强导师和辅导员育人的责任感,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1] 孙科.当代教育理念革新[N].中国教育报,2016-03-27(9).
[2] 王硕.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建议[N].当代教育报,2015-04-05(1).
人才培养模式 学生管理
创新高等教育体制改革逐步深入,学生的思想观念日益复杂,传统的学生工作管理观念、方式和方法已很难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必须用新的思路加以创新。大学学生管理工作创新,要客观分析当前大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认清大学学生管理工作的传统优势和挑战,并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给予准确定位。大学学生管理工作创新,首先是管理理念的创新,其次是管理体制的创新,最后是管理手段的创新,这对于当前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具有现实意义。
现阶段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首先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培养方式。我国大学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仿效前苏联的专才教育模式建立起来的,其目标在于培养在某一专业领域具有精深知识和能力基础的高级专门人才。不能否认的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的国家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社会对人才需的多样性、综合性、适应性增强,传统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才的弊病也越来越突出。时任华中科技大学校长的杨叔子院士指出我国高等教育中存在的弊端集中体现为“五重五轻”:重理工、轻人文;重专业,轻基础;重书本、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归根到底就是重功利、轻素质,即重今天立竿见影的功利,而轻长远起根本作用的人的素质。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专业口径过窄、人文素质薄弱、创新能力不强,已经很难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
创新人才培养对大学生的现实意义
学生管理作为学校常规管理的重要部分,主要包括学习管理、课外活动管理、校外活动管理、生活管理等内容。大学学生管理除了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的基础性作用以外,还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和方式一起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和前进,对达成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美国学生事务研究专家奇克林认为,学校从六个方面对学生施加影响:第一,学校培养目标及管理措施;第二,学校规模与学生参与学校活动的机会;第三,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以及教学评估;第四,学生宿舍的管理;第五,教师与行政管理等人员与学生的接触和交往;第六,学生组织、交友方式、学生全体的多元化及校园文化。除了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以及教学评估这一项外,其他五个方面都属于大学学生管理工作的内容。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学生管理理念、模式、制度、措施要主动适应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服从于学校人才培养的大局。目前,我国大学学生管理模式基本上是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学生管理理念强调统一;模式单一,以院系为主导;方式较为单调,注重刚性管理,很容易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学生管理基本呈現为一种以“说教”和“管教”为基本的单向的、主体缺失的行为。改进学生管理,构建与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学生管理体系成为改革的现实内容。同时,由于学校的教育观念、师资力量、教学场地、设备资源等的不同,国内一些顶尖学校进行的管理模式改革未必适用于其他大学,学院。在现阶段,构建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管理体系,应本着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有利于学生个性成长和全面发展,同时又符合本校校情,具有学校特色的原则,注重管理思想与方法的改进,在管理模式方面可以依据本校校情进行改革,不拘一格,大胆创新。
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学生管理体系的主要路径
(1)首先确立与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指导我们工作的思想指南。在大学学生管理中应该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要坚持育人为本的原则。2.要树立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理念。
(2)提高管理者的素质,完善管理内容,改进管理方法,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局面学生管理是针对在校学生的全方位管理,内容比较广泛,涉及学校的多个部门,应在全校倡导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观念,使新的理念深入人心;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培训,提高管理者的水平与素质,完善管理内容、改进管理方法,从而建立一种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和谐的民主、平等、全员育人的校园氛围。实施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辅导员和本科生导师是两支非常重要的管理队伍。目前,许多大学都实行辅导员与本科生导师相结合的制度。辅导员主要负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管理,导师主要负责学习指导。实施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后,学生在选课、重新选择专业、课程学习等过程中,将面临更多的问题,需要得到更多的指导和帮助。因此要做到这些,必须提高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水平,提高他们对学生进行心理调适、职业规划的能力,提高他们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能力。同时要进一步借鉴国外本科生导师制度实施的经验,结合自己所在院校实际,完善机制、健全制度、明确职责,增强导师和辅导员育人的责任感,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1] 孙科.当代教育理念革新[N].中国教育报,2016-03-27(9).
[2] 王硕.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建议[N].当代教育报,2015-04-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