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天人观分析

来源 :当代商报·理论与创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ngsheng05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天人观,顾名思义,说的是“天”“人”及其关系。“天”与“人”在阐释中是不可分割的。“天”是认识主体(人)眼中的天,“人”则是处在一定的“天”(世界)中的人。不管如何去阐释“天”,都潜在的蕴含者认识主体(人)对世界的认识。同样,不管如何去阐释“人”,也都内置了一个先在的“天”的前提。“天”与“人”在认识中本就不可能独立存在。
  关键词:中庸;天人关系;天命;世界观
  任何思想都首先要有一个前提,一个先在的世界架构,使之能够围绕这个前提展开,并且在这种先在的世界框架中得以自洽。《中庸》中的天人观,便起到了这样的作用。
  《中庸》开篇就以简短的几句话架构了一个的世界框架: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第一章)
  1“天命之谓性”
  蒙培元先生认为,“按照原文的语境和语义,天既是最高存在,又是化育流行的过程,命则是这一过程的目的性意义的表述,是一个动名结构,既不是单纯的动词,也不是单纯的名词。这一理解就是后儒所说的‘天命流行’而赋予人者谓之性。从天的方面说是‘赋予’,从人的方面说是‘禀受’,其实是一回事。”以此释“命”字,欠妥。释“天”为“天命流行”,因为“天命流行”表现出了“天”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即动态性。这与后文“不息”“不已”也是符合的。而“命”字,赋予了其“目的性”的特征,却是不合适的,与后文所言“诚者,天之道也”相悖。因为“诚”者,本来如此,自然而然,怎么会是“目的性”的结果。甚至称之为“赋予”也是不妥的,“赋予”会让人误以为存在那么一个“赋予”的主体,以及一个“被赋予”的对象。也会给人一种目的性的而感覺。“命”只是一种结果性的表示,代表“性”是“天”(自然运转,天命流行)的一种结果。“天”不光有“生生”之功,亦有毁灭之能。不管是生生还是毁灭,都只是其运转不息的表现而已,并无目的性可言。另外,“命”字还有一层意思在里边,即体现了一种逻辑先在性。虽然从时间上讲,“天命”与“性有”是同时存在的,“天命”的同时“性”便有了,但从逻辑上,“天命”是“性有”的前提。这便区分了先天与后天。同时,天命性于人,赋予了人与天的共通性,使得由人及天、“反身而诚”成为可能。是后文“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前提。由人及天、“反身而诚”就是功夫论的范畴了。其根本核心就是下文所提到的“道”。
  2“率性之谓道”
  对于这句话的理解,郑玄认为“率,循也。循性行之,是谓道。”朱熹也认为“人物各循其性之自然,则其日用事物之间莫不各有当行之路,是则所谓道也。”他们都认为“率性”当作“循性”讲,“道”乃“循性”之行,这样就会出现由“性”定“道”的情况。笔者曾经以为“率性”当解作“性之所循”,又会出现“性”由“道”定的情况。二者都有一个共同的不足之处,就是把“性”和“道”割裂开来了。
  “性”与“道”应该是一种特殊的体用关系。这其中又涉及到“道”的内涵问题。前文中两位先生所言“道”皆是“行”之道,表现在人的行止之间。那么思维和心理活动又当何处安置,应当摄于“道”的范畴之中。其次这个“道”是否具有“至上”的内涵。如后文所言“道之不行(明)”之道。若是,则此“道”是圣人之道,此“性”是圣人之性,与常人无关,不具有普遍性。所以,“性”本飘渺不可琢磨,只能通过其“道”——人的思维活动和行止来认知。而“道”无为无形,需要一个内在的“性”以为承载主体。
  3“修道之谓教”
  郑玄以为“修,治也。治而广之,人仿效之,是日教。”朱熹认为“修,品节之也。性道虽同,而气禀或异,故不能无过不及之差,圣人因人物之所当行而品节之,以为法于天下,则谓之教,若礼、乐、刑、政之属是也。”二者虽训解不同,却理义相同。都将此句解为“教化天下”。这种理解,不能说是错的。但这种解释是不完善的,最起码缺失了很重要的一层含义。那就是“尽人之性”“尽物之性”之前要先尽己性,“成物”之前要先“成己”,“化民”之前要先“明德”。先贤的这种解释是没有突出这一点的。笔者以为中心不应该落在“教”(教化)上,而应该落在“修”上。“教”的本意是“效法”。什么是“教”呢?“修道”(修于行止、德行)。“修”之意重点不在于“品节、治理”,而在于“修改、完善”。哪怕“品节、治理”,也是为了“修改、完善”。所以孔子会说“就有道而正焉”。所以“教”不能只看到要“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更重要的是要“修于己身”“反身而诚”。这才是《中庸》思想的核心。
  宋代黎立武曾说:《中庸》者,群经之统会枢要。这话正中《中庸》在儒家学说中的地位。《中庸》的天人体系也是整个儒家体系的前提和基础,在整个儒家体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他文献
摘要:质量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工匠精神”的集中体现,现代社会发展对企业质量文化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也应该重视质量文化的构建。基于此,文章以“工匠精神”与企业质量文化的关系作为切入点,论述二者的辩证统一,再以此为基础,论述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企业质量文化构建,并给出相关措施具体内容,以期通过分析明晰理论,为实际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工匠精神”;企业质量文化;文化传承  “工匠
期刊
摘要:2017年韩国新政府上台,将地方分权、财政分割为国政目标之一。推进国税一地方税的比率从8:2提高到6:4,财政分割将是促进地方分权的核心。为了提高地方自治团体的财政自律性和自立度,需要解决目前过于依赖中央财政的问题,从扩充地方税为前提探讨中央与地方财政分割方案。  关键词:地方稅;税制;地方政府;韩国  1995年韩国政府开始实行地方政府行政长官直选制已经有20年了,居民的意识水平提高,地方
期刊
摘要:目前,农民工正在逐渐成为城市建设发展的主力军,但伴随着默默无闻付出,农民工的往往是劳资纠纷、职业安全与人身保障等问题,需要迅速改观。基于此社会背景,安徽省合肥市近些年来,针对性的出台了有助于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的工伤保险政策。文章从工伤保险的认定、鉴定、待遇以及康复等方面入手,探究合肥市的工伤保险保障格局的实际发展情况,希望具备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合肥市;农民工;工伤保险  自从改革开
期刊
摘要: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日益深化,企业风险监管逐渐成为提升服务与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财务风险是企业管理风险的特殊表现形式,其识别、应对与反馈有效性直接决定了风险对企业管理效能的影响严重性。且信息化环境的复杂性与无边界性,致使企业财务管理风险防范与监管显得尤为必要。文章基于企业财务管理风险的内涵、特征及类型等基础性阐释,着重总结与归纳风险的内外部成因,并结合信息化提出具体的风险监管措施。期望文章
期刊
摘要:所有企业运作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赢得利润,因此建筑项目施工的造价控制便显得尤为重要,只有科学控制好造价,才能让企业立于不败之地。文章首先分析了建筑项目施工造价控制的必要性,然后提出了控制工程造价的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项目;施工过程;造价控制;管理  建筑行业的竞争变得日趋激烈了,建筑公司只有寻求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积极引入造价管理控制体系和办法,通过资金的投入积极控制资金的使用效率
期刊
摘要:基督宗教包括天主教和新教(即狭义的基督教),在徐州地区有较长的传播历史,在当前新形势下其传播发展出现了新的特点,如信徒人数剧增、私设非法宗教活动场所和自封传道人、家庭教会增多等,带来了较为严重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对此,江苏省社科基金“区域宗教问题与对策研究”(编号13ZXB006)课题组展开调查研究,并提出了有效的应对策略,如:加强宗教团体建设、加强宗教干部队伍建设、规范宗教教职人员队伍、推行
期刊
摘要:在当今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均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汽车行业之间的竞争尤为激烈。传统汽车经营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当今的社会需求,且极易失去竞争力,由于汽车企业存在国际化特征,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速度与其他他国家相比还稍显逊色,因此,文章思考如何提升汽车营销模式及经商竞争力。  关键词:汽车行业;营销渠道;管理模式;经商竞争力  汽车已经逐渐融入到众多家庭中,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与工作中的一部分,由于人们对
期刊
摘要:通过构建完善的宏观经济统计指标体系,能够提升宏观经济发展的质量。基于此,文章阐述了我国宏观经济统计体系的发展历程,同时提出了构建完善的宏观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的方法,包括建立以SNA为核心的宏观经济统计体系、完善四个统计指标体系的系统内容、依托大数据来提升宏观统计质量和传递效率等,通过论述以上内容,来为研究人员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宏观经济;统计指标体系;国民收入总和  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期刊
摘要:中国画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的瑰宝,自古以来琴棋书画是文人骚客修身养性必须掌握的雅好。而中国画之所以在我国传统民族文化中独领风骚,正是因为它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中国画经过几千年来历史的沉淀与积累形成一套完整的艺术体系,独特卓越的表现技法,深刻而富有内涵的意境体会,使中国画经久不衰源远流长。而意境,是中国画富有生命力的灵魂。一幅画的好与否取决于画的本身是否有让人引起共鸣的意境。  关键词:中国画;意
期刊
作品名称:《臨山的街景之一》  作者:陈梦琦  材料:布面油画,尺寸:80x80cm  创作年份:2017年  院校:重庆师范大学15级研究生,指导老师:邓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