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是品德教育的起点,也是品德教育的归宿。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然而,一些教师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往往脱离学生的生活去进行品德教育,致使品德教育因失去了生活的依托而流于形式。那么,如何上好品德与社会课呢?我认为最起码的是应让儿童走向生活。因为“回归生活”是新课程背景下品德课教学的基本理念,也是提高品德课教学实效的关键。《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这就要求我们的品德课教学必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使儿童在获取其真实内心体验中,作出符合社会规范和社会道德的正确判断和合理选择。无数事实证明:只有贴近学生的生活,以学生的生活和经验为起点,筛选出符合儿童需要的课程素材,才能激活品德课堂。我们必须珍视儿童丰富多彩的生活对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价值,高度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贴近儿童的现实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从课堂走向生活,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那么,怎样才能真正实现品德培养回归儿童生活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教学内容贴近儿童生活。
新的品德教材在贴近儿童生活方面有明显的特点。教材从单元主题到活动主题甚至每一个话题,都是儿童真实生活的再现和提升,非常有利于教学。但教材是相对静止的,教材只是教学的依据,而学生的生活是鲜活的、丰富多彩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做到尊重课标,用活教材。一是将教材中的原有材料与儿童现实生活中的鲜活材料相结合,尤其是要与儿童的日常生活相结合,尽力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二是联系当地实际情况和儿童的实际生活,补充本乡本土的“活”材料和儿童身边的“真”事,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如我在上《认认标志》一课时,将教材内容与儿童现实生活相结合,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课前,我让学生到马路上的十字路口旁,看交警指挥交通,看红绿灯指路,看行人、车辆如何安全通行。第一课时,先让学生交流所见所闻,然后请交警介绍常见的交通标志,接着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辨别遵守交通规则与不遵守交通规则的种种表现。最后结合本地区农村公路没有红绿灯和人行道等实际情况,创设了“到农村看奶奶”的教学情境,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在乡下该如何安全地过马路与在乡村小路上该如何安全行走等问题。第二课时,结合班队课开展“游公园”活动,进行“实地演习”。途中要经过十字路口、人行天桥、地下通道,我相机引导学生如何遵守交通规则,学生之间也能相互提醒。本主题的教学通过“从生活到课堂,再从课堂到生活”的一系列教学活动,使学生不但认识了交通标志,还懂得了为什么要遵守交通规则,并积极地内化为自觉行动。
二、 创设生活情境,使课堂教学回归儿童生活。
品德课程是一门指导生活的课程,其目的就是引导学生过有道德的生活。脱离了生活基础,儿童就无法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所有的道德概念对他们来说也就成了外在的东西,教育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借助各种教学手段,再现生活情境,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如在教《不携带危险品》一课时,我在学生基本了解危险品种类及其危害性的基础上,创设了一个小品《芳芳的礼物能带上飞机吗》,让两名学生上台表演:快过年了,芳芳和妈妈一起要乘坐飞机到外婆家去,芳芳一副欢天喜地的样子,高兴地向大家介绍所买的礼物:打火机送给外公,围巾送给外婆,小刀送给舅舅,鞭炮留给自己放(所有的礼物全部实物展示给学生)。这时,妈妈想起了新闻里强调乘坐飞机不能携带小刀、鞭炮等危险品,芳芳却固执地认为“我愿意带什么就带什么,他们管不着”。如果你在场,你怎样劝说芳芳?这一生活情境的创设使得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小品中,学生都争先恐后地要求上来劝芳芳。上台的学生作为劝说者,将其中几样物品不能携带的理由说得头头是道。一位学生说:“小刀是危险品不能带上飞机。暑假我和妈妈去旅游,安全检查时水果刀都没能带上去。”另一位学生在说到打火机的危险性时还特意找到了瓶子上印的“易燃品”三个字给芳芳看,使芳芳心服口服。再有一学生在劝说不能携带鞭炮时说:“如果有人把没熄灭的香烟头扔在鞭炮上,鞭炮遇到火星就会爆炸,那么飞机就会被炸毁,飞机上的人也会被炸死或炸伤。”从学生的劝说中可以看出,他们对危险品的危害性已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这种情景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变枯燥的讲解为生动的情景交流。
三、开展实践活动,提升儿童的生活。
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在学生的思想与行为之间有一条小小的沟,需要用实践来把这一条沟填满。”实践证明: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只有在自我实践中才能形成。如我在教学《节约用水》这一课时,首先结合日常生活中浪费用水、水源污染和遭遇停水等生活经历,布置学生课前做调查,同时结合调查情况制定出各种适合家庭生活实际的节约用水措施,并设计了“节约用水,从我做起”检测表,通过自评、同学评、家长评、教师评等多种评价方法,促使学生把课堂学习转化为自觉行为。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人类环境正遭到各种污染,缺水问题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活,我们必须节约用水,珍惜每一滴水。由于实践活动的内容来源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不仅拉近了学生与教育内容之间的距离,而且通过实践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节约用水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总之,生活处处是课堂,这意味着我们平时不但要解读课标,把握教材,而且更要关注学生,关注生活。苏霍姆林斯基强调:“道德,只有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亲身体验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品德课堂,只有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充分利用真实鲜活的生成性资源,让学生走向生活,回归生活,才能使教学真正走进学生内心,引导学生学习做人,才能开辟出真实的、灵动的、富有积极向上的生命力的教学理想天地,让我们与学生一起充分感受品德学科的无穷魅力吧!
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教学内容贴近儿童生活。
新的品德教材在贴近儿童生活方面有明显的特点。教材从单元主题到活动主题甚至每一个话题,都是儿童真实生活的再现和提升,非常有利于教学。但教材是相对静止的,教材只是教学的依据,而学生的生活是鲜活的、丰富多彩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做到尊重课标,用活教材。一是将教材中的原有材料与儿童现实生活中的鲜活材料相结合,尤其是要与儿童的日常生活相结合,尽力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二是联系当地实际情况和儿童的实际生活,补充本乡本土的“活”材料和儿童身边的“真”事,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如我在上《认认标志》一课时,将教材内容与儿童现实生活相结合,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课前,我让学生到马路上的十字路口旁,看交警指挥交通,看红绿灯指路,看行人、车辆如何安全通行。第一课时,先让学生交流所见所闻,然后请交警介绍常见的交通标志,接着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辨别遵守交通规则与不遵守交通规则的种种表现。最后结合本地区农村公路没有红绿灯和人行道等实际情况,创设了“到农村看奶奶”的教学情境,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在乡下该如何安全地过马路与在乡村小路上该如何安全行走等问题。第二课时,结合班队课开展“游公园”活动,进行“实地演习”。途中要经过十字路口、人行天桥、地下通道,我相机引导学生如何遵守交通规则,学生之间也能相互提醒。本主题的教学通过“从生活到课堂,再从课堂到生活”的一系列教学活动,使学生不但认识了交通标志,还懂得了为什么要遵守交通规则,并积极地内化为自觉行动。
二、 创设生活情境,使课堂教学回归儿童生活。
品德课程是一门指导生活的课程,其目的就是引导学生过有道德的生活。脱离了生活基础,儿童就无法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所有的道德概念对他们来说也就成了外在的东西,教育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借助各种教学手段,再现生活情境,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如在教《不携带危险品》一课时,我在学生基本了解危险品种类及其危害性的基础上,创设了一个小品《芳芳的礼物能带上飞机吗》,让两名学生上台表演:快过年了,芳芳和妈妈一起要乘坐飞机到外婆家去,芳芳一副欢天喜地的样子,高兴地向大家介绍所买的礼物:打火机送给外公,围巾送给外婆,小刀送给舅舅,鞭炮留给自己放(所有的礼物全部实物展示给学生)。这时,妈妈想起了新闻里强调乘坐飞机不能携带小刀、鞭炮等危险品,芳芳却固执地认为“我愿意带什么就带什么,他们管不着”。如果你在场,你怎样劝说芳芳?这一生活情境的创设使得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小品中,学生都争先恐后地要求上来劝芳芳。上台的学生作为劝说者,将其中几样物品不能携带的理由说得头头是道。一位学生说:“小刀是危险品不能带上飞机。暑假我和妈妈去旅游,安全检查时水果刀都没能带上去。”另一位学生在说到打火机的危险性时还特意找到了瓶子上印的“易燃品”三个字给芳芳看,使芳芳心服口服。再有一学生在劝说不能携带鞭炮时说:“如果有人把没熄灭的香烟头扔在鞭炮上,鞭炮遇到火星就会爆炸,那么飞机就会被炸毁,飞机上的人也会被炸死或炸伤。”从学生的劝说中可以看出,他们对危险品的危害性已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这种情景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变枯燥的讲解为生动的情景交流。
三、开展实践活动,提升儿童的生活。
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在学生的思想与行为之间有一条小小的沟,需要用实践来把这一条沟填满。”实践证明: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只有在自我实践中才能形成。如我在教学《节约用水》这一课时,首先结合日常生活中浪费用水、水源污染和遭遇停水等生活经历,布置学生课前做调查,同时结合调查情况制定出各种适合家庭生活实际的节约用水措施,并设计了“节约用水,从我做起”检测表,通过自评、同学评、家长评、教师评等多种评价方法,促使学生把课堂学习转化为自觉行为。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人类环境正遭到各种污染,缺水问题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活,我们必须节约用水,珍惜每一滴水。由于实践活动的内容来源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不仅拉近了学生与教育内容之间的距离,而且通过实践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节约用水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总之,生活处处是课堂,这意味着我们平时不但要解读课标,把握教材,而且更要关注学生,关注生活。苏霍姆林斯基强调:“道德,只有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亲身体验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品德课堂,只有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充分利用真实鲜活的生成性资源,让学生走向生活,回归生活,才能使教学真正走进学生内心,引导学生学习做人,才能开辟出真实的、灵动的、富有积极向上的生命力的教学理想天地,让我们与学生一起充分感受品德学科的无穷魅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