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从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出发,提出加强德育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培养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结合音乐艺术院校特色,创新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建立多层次分类培养体系。
关键字: 创新创业教育德艺双馨多层次分类培养体系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教育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加强教学内涵建设的重点,是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音乐艺术人才的关键。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一种教育形式和教育观念,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逐渐成为各高等院校必须要进行的重大举措。
一、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作为专业音乐艺术院校在培养艺术人才时,一定要培养他们坚定的家国情怀和开阔的国际视野,这既是民族复兴的需要,也是人才强国战略的需要;要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要培养学生的担当意识和民族信仰;要培养学生脚踏实地的求职心态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要坚持走内涵式发展的培养道路,引导学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成为有理想、有学问、有才干的实干家,更好地为国为民服务。
(一)“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党的十八大把立德树人确立为现阶段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旨在解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作为专业艺术院校,衡量其社会价值和历史贡献,主要立足于“出优秀的作品”和“出优秀的艺术人才”。把握艺术人才培养的着力点就是“崇德尚艺,塑造人心”。歌德说过:“如果想写出雄伟的风格,他也首先就要有雄伟的人格。”因此我们在培养艺术人才时,要把崇德尚艺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这种教育应广泛地浸润在专业课堂、校园文化、艺术实践、社会服务等育人平台,引导学生用博大的胸怀去拥抱时代、深邃的目光去观察现实、真诚的感情去体验生活、艺术的灵感去捕捉人间之美,最终创作(表演)出伟大的艺术作品,呈现给社会,呈现给人民。
(二)坚持“五个统筹”,全面构建“立德树人”的立体化育人体系
对专业艺术人才“立德树人”的培养,应建成本科到研究生阶段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确立教育教学主要环节相互配套、协调一致的人才培养体制,形成多方参与、齐心协力的育人工作格局。坚持“五个统筹”,全面构建“立德树人”的立体化育人体系,即:统筹各学段依次递进的育人目标,充分体现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统筹各学科,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一对一专业课的独特育人优势,发挥综合育人功能;统筹教材、教学、评价、考试等环节,全面发挥课程标准的统领作用;统筹一线教师、管理干部、专家学者、社会人士等力量,形成育人合力;统筹课堂、校园、社团、家庭、社会等阵地,发挥学校的主渠道作用,加强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和广泛的社会实践,营造协调一致的良好育人环境。
(三)坚守艺术理想,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艺术人才
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我们要战胜敌人,首先要依靠手里拿枪的军队。但是仅仅有这种军队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有文化的军队,这是团结自己、战胜敌人必不可少的一支军队。”音乐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思想和社会活动能够产生极大影响。抗战时期涌现出一批抗日的作词、作曲家,如光未然、聂耳、冼星海、黄自、贺绿汀等,他们的作品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激发出人民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具有博大深厚的家国情怀。因此我们在培养艺术人才时,从教育理念讲,要实施通识教育,科学人文并重;从培养目标讲,要给予学生一种强烈的爱国、报国、兴国的情怀培养,著名教育家竺可桢指出:“大学教育的目标,绝不是造就多少专家如工程师、医生之类,而尤在乎养成公忠坚毅、能担当大任、主持风气、转移国运的领导人才。”应该说这是大学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创新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多层次分类培养体系
结合音乐艺术院校的特色培养,特别是针对特色专业建设,要变专业结构的横向发展为纵向延伸,打造“T”字型专业建设发展结构目标,将特色专业、优势专业做深、做实、做透。作为独立设置的音乐专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要做到“专而精”,而非“大而全”。这里所说的“专而精”,是指依托特色专业的培养优势,在专业建设内部进行结构性改革,合理调配培养层次结构,按照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的不同而分层分类培养。
根据时代发展和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地不断提升,要求专业音乐院校不仅仅要培养高端专业的艺术人才,更需要培养普及型、应用技能型的音乐艺术人才,以满足建设文化强国的人才需求。根据产业信息网发布的《2015-2020年中国艺术品市场需求预测及战略咨询报告》显示,时代发展和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高,要求我们不但要培养学术专业艺术人才,更需要培养普及型、应用技能型艺术人才。根据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求,作为音乐高等教育培养的专业院校,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我们要合理调配培养层次结构,在培养目标专业程度上分层分类,实现“学术专业型——应用技能型——创新创业型”三位一体的多层次分类化培养。
(一)学术专业型人才培养
学术专业型人才即是指在某一领域或某一行业,亦或者是某种大型比赛中获得突出成绩的人。该类人才需要在自身涉猎的艺术领域有系统、扎实的理论知识;对学科体系的强烈追求和对前沿性未知领域的高度关注;有较强的自主研发能力和开拓能力;具有较强独立工作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清晰,技术表达能力强;更重要的是能够为该行业的发展带来创新和突破。对于该类人才的培养可遇不可求,也是音乐艺术市场急需的良将。各音乐艺术院校推出的“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等都是针对该类人才的培养所专门打造的。通过为该类人才量身提供特有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授课方式、教学管理、专项经费支持等各类资源支撑,以实现既定的培养目标。
(二)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
应用技能型人才即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应用技能型人才特别强调基础、成熟和适用的知识;在能力培养中特别突出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对科研开发能力没有更高的要求;对于创新能力要求不高。该类人才主要是能够熟练应用知识而非科学发现和创造新知,社会对该类人才有着广泛的需求,应该是大众化高等教育必须重视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该类人才的培养强调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建立教育开放通道,以能力为本位、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市场,面向社会。
(三)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
创新创业型人才是富于开拓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够灵活运用所掌握的各种知识、信息、手段开创新局面,对社会发展具有创造性贡献的人才。这类人才往往富于冒险精神、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且注意力集中、精力充沛、坚持不懈。同时该类人才需要有稳固的学科基础,超强的学习能力、细致的分析能力、综合统筹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强烈的批判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有强烈的创新欲望,并且有甘于奉献的精神。对于该类人才的培养,一方面,要注重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创意与想象力。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将学术资源与创业资源结合起来,为未来社会的创新创业之路搭建平台。
参考文献
[1]周如东.《高校立德树人运行路径的选择》,煤炭高等教育,2014年第7期
[2]王长恒.《继续教育研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培育体系构建研究》,继续教育研究杂志社,2012年第2期
[3]夏素霞.《高校創新创业教育的基本内涵、现状与实施路径》,教育教学论坛2017年48期
作者简介:赵晓明(1980.04—,女,汉族,北京人,教务处招生科科长,中共党员,副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尹丽丽(1982.03—),女,汉族,天津人,科研与研究生处科研科科长,中共党员,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天津市教委科研计划项目成果,2018SK098,音乐艺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项目)
关键字: 创新创业教育德艺双馨多层次分类培养体系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教育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加强教学内涵建设的重点,是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音乐艺术人才的关键。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一种教育形式和教育观念,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逐渐成为各高等院校必须要进行的重大举措。
一、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作为专业音乐艺术院校在培养艺术人才时,一定要培养他们坚定的家国情怀和开阔的国际视野,这既是民族复兴的需要,也是人才强国战略的需要;要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要培养学生的担当意识和民族信仰;要培养学生脚踏实地的求职心态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要坚持走内涵式发展的培养道路,引导学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成为有理想、有学问、有才干的实干家,更好地为国为民服务。
(一)“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党的十八大把立德树人确立为现阶段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旨在解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作为专业艺术院校,衡量其社会价值和历史贡献,主要立足于“出优秀的作品”和“出优秀的艺术人才”。把握艺术人才培养的着力点就是“崇德尚艺,塑造人心”。歌德说过:“如果想写出雄伟的风格,他也首先就要有雄伟的人格。”因此我们在培养艺术人才时,要把崇德尚艺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这种教育应广泛地浸润在专业课堂、校园文化、艺术实践、社会服务等育人平台,引导学生用博大的胸怀去拥抱时代、深邃的目光去观察现实、真诚的感情去体验生活、艺术的灵感去捕捉人间之美,最终创作(表演)出伟大的艺术作品,呈现给社会,呈现给人民。
(二)坚持“五个统筹”,全面构建“立德树人”的立体化育人体系
对专业艺术人才“立德树人”的培养,应建成本科到研究生阶段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确立教育教学主要环节相互配套、协调一致的人才培养体制,形成多方参与、齐心协力的育人工作格局。坚持“五个统筹”,全面构建“立德树人”的立体化育人体系,即:统筹各学段依次递进的育人目标,充分体现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统筹各学科,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一对一专业课的独特育人优势,发挥综合育人功能;统筹教材、教学、评价、考试等环节,全面发挥课程标准的统领作用;统筹一线教师、管理干部、专家学者、社会人士等力量,形成育人合力;统筹课堂、校园、社团、家庭、社会等阵地,发挥学校的主渠道作用,加强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和广泛的社会实践,营造协调一致的良好育人环境。
(三)坚守艺术理想,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艺术人才
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我们要战胜敌人,首先要依靠手里拿枪的军队。但是仅仅有这种军队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有文化的军队,这是团结自己、战胜敌人必不可少的一支军队。”音乐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思想和社会活动能够产生极大影响。抗战时期涌现出一批抗日的作词、作曲家,如光未然、聂耳、冼星海、黄自、贺绿汀等,他们的作品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激发出人民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具有博大深厚的家国情怀。因此我们在培养艺术人才时,从教育理念讲,要实施通识教育,科学人文并重;从培养目标讲,要给予学生一种强烈的爱国、报国、兴国的情怀培养,著名教育家竺可桢指出:“大学教育的目标,绝不是造就多少专家如工程师、医生之类,而尤在乎养成公忠坚毅、能担当大任、主持风气、转移国运的领导人才。”应该说这是大学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创新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多层次分类培养体系
结合音乐艺术院校的特色培养,特别是针对特色专业建设,要变专业结构的横向发展为纵向延伸,打造“T”字型专业建设发展结构目标,将特色专业、优势专业做深、做实、做透。作为独立设置的音乐专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要做到“专而精”,而非“大而全”。这里所说的“专而精”,是指依托特色专业的培养优势,在专业建设内部进行结构性改革,合理调配培养层次结构,按照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的不同而分层分类培养。
根据时代发展和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地不断提升,要求专业音乐院校不仅仅要培养高端专业的艺术人才,更需要培养普及型、应用技能型的音乐艺术人才,以满足建设文化强国的人才需求。根据产业信息网发布的《2015-2020年中国艺术品市场需求预测及战略咨询报告》显示,时代发展和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高,要求我们不但要培养学术专业艺术人才,更需要培养普及型、应用技能型艺术人才。根据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求,作为音乐高等教育培养的专业院校,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我们要合理调配培养层次结构,在培养目标专业程度上分层分类,实现“学术专业型——应用技能型——创新创业型”三位一体的多层次分类化培养。
(一)学术专业型人才培养
学术专业型人才即是指在某一领域或某一行业,亦或者是某种大型比赛中获得突出成绩的人。该类人才需要在自身涉猎的艺术领域有系统、扎实的理论知识;对学科体系的强烈追求和对前沿性未知领域的高度关注;有较强的自主研发能力和开拓能力;具有较强独立工作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清晰,技术表达能力强;更重要的是能够为该行业的发展带来创新和突破。对于该类人才的培养可遇不可求,也是音乐艺术市场急需的良将。各音乐艺术院校推出的“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等都是针对该类人才的培养所专门打造的。通过为该类人才量身提供特有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授课方式、教学管理、专项经费支持等各类资源支撑,以实现既定的培养目标。
(二)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
应用技能型人才即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应用技能型人才特别强调基础、成熟和适用的知识;在能力培养中特别突出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对科研开发能力没有更高的要求;对于创新能力要求不高。该类人才主要是能够熟练应用知识而非科学发现和创造新知,社会对该类人才有着广泛的需求,应该是大众化高等教育必须重视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该类人才的培养强调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建立教育开放通道,以能力为本位、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市场,面向社会。
(三)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
创新创业型人才是富于开拓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够灵活运用所掌握的各种知识、信息、手段开创新局面,对社会发展具有创造性贡献的人才。这类人才往往富于冒险精神、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且注意力集中、精力充沛、坚持不懈。同时该类人才需要有稳固的学科基础,超强的学习能力、细致的分析能力、综合统筹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强烈的批判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有强烈的创新欲望,并且有甘于奉献的精神。对于该类人才的培养,一方面,要注重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创意与想象力。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将学术资源与创业资源结合起来,为未来社会的创新创业之路搭建平台。
参考文献
[1]周如东.《高校立德树人运行路径的选择》,煤炭高等教育,2014年第7期
[2]王长恒.《继续教育研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培育体系构建研究》,继续教育研究杂志社,2012年第2期
[3]夏素霞.《高校創新创业教育的基本内涵、现状与实施路径》,教育教学论坛2017年48期
作者简介:赵晓明(1980.04—,女,汉族,北京人,教务处招生科科长,中共党员,副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尹丽丽(1982.03—),女,汉族,天津人,科研与研究生处科研科科长,中共党员,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天津市教委科研计划项目成果,2018SK098,音乐艺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