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中引入研究性学习,在综合性活动的开展中,采用科学的组织形式,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组织形式 综合性活动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2-0023-01
国家教育部早在2000年6月就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其中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明确提出研究性学习这一重要内容。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 2001年6号文件对研究性学习的定义简明扼要并抓住了要点,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解读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和本质。
一、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体现出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研究性学习教学活动的开展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对学生的引导、对活动的参与和监督。同时,在学习活动的不同阶段,教师的身份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如形成问题阶段,教师是引领和启发;探究问题阶段,教师是咨询和导航;成果交流阶段,教师是总结鼓励、迁移和拓展。总之,新型模式下的教师,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自我发展和提高,而不是简单的知识的传授。
“从自然、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这句话充分表明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资源的来源:自然、社会和生活。这是一个广阔的资源环境空间,基本囊括所有的资源内容,它表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内容将是丰富的,形式也是多样的。就自然而言,大至名山大川,小至飞禽走兽无不可以成为教学资源;从社会现象而言,大至改朝换代,小至人情世故也可以成为教学资源和内容;从生活方面而言,学习、家庭更是学生非常熟悉可资利用的教学资源。所以,研究性学习就是要大胆而充分地利用一切可资利用的资源,最大限度的为学生创造一个良性的学习空间和成长环境。
“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这句话中的“主动”二字明确了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地位。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围绕所确定的学习专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主要着眼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永不满足、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
通过以上解读,我们把握了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和内容,为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
活动的开展首先要确定一种科学的组织形式。研究性学习突破了传统的封闭和保守,它的组织形式服从于研究的内容或主题,不搞模式化和形式主义,主要有小组合作探究、个人探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两种形式。
1.小组合作研究。小组合作研究是经常采用的组织形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为了保证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开展,并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沟通能力,一般由6-8名学生组成课题小组。课题小组的组建采取学生自愿组合为主,教师适度调控为辅的办法,使兴趣相近、能力不同的学生有一个合理的搭配,确保小组成员结构的合理性。各课题小组自己推选一名组长,由组长负责分配研究任务,并负责对组员的考核和与教师的沟通。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每个课题组成员都有自己独立的任务,有分有合,取长补短。在取得外援支持上,小組成员视完成任务的难易程度而定,可以聘请学科教师、相关人员来进行指导。但指导人员不能包办代替,所有任务都只能是依靠小组成员的分工合作和有效配合来完成。
小组合作研究以其科学的组织形式成为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的首选。关于这种活动方式的科学性,杨振宁博士曾经指出,在过去的几十年,一个人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还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项,那么,进入高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没有团队合作与集体的聪明才智,任何重大智力工程都是不可能完成的,诺贝尔奖项的获得只能是痴心妄想。实验表明:“合作学习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能产生更好的学业成绩。同时,合作学习的方式也使学生对克服困难的信心增强,从而产生更为积极的学习态度,积极有效的合作也能改善不同类型学生之间的关系。”小组合作研究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生存。
2.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这种组织形式要求全班同学以一个主题为研究中心,各自独立地收集资料、分析探究,形成初步结论和基本观点。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全班集体讲座或辩论,分享科学的研究成果,由此推动同学们在各自原有基础上的深化研究,最后,进入第二轮研讨或者就此完成各自的论文。这种组织形式的弊端在于全班讨论的方式带来讨论意见的过于分散,从而不利于形成终结性的学习报告。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我们更倾向于采用小组合作的组织形式。因为这种组织形式可在班级、年级或更大的范围中开展集体研究。通过几次全班、年级或更大范围的集体讨论,分享信息和创意,让学生在合作中进行思想“碰撞、对接、融合”,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组织形式 综合性活动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2-0023-01
国家教育部早在2000年6月就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其中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明确提出研究性学习这一重要内容。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 2001年6号文件对研究性学习的定义简明扼要并抓住了要点,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解读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和本质。
一、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体现出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研究性学习教学活动的开展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对学生的引导、对活动的参与和监督。同时,在学习活动的不同阶段,教师的身份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如形成问题阶段,教师是引领和启发;探究问题阶段,教师是咨询和导航;成果交流阶段,教师是总结鼓励、迁移和拓展。总之,新型模式下的教师,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自我发展和提高,而不是简单的知识的传授。
“从自然、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这句话充分表明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资源的来源:自然、社会和生活。这是一个广阔的资源环境空间,基本囊括所有的资源内容,它表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内容将是丰富的,形式也是多样的。就自然而言,大至名山大川,小至飞禽走兽无不可以成为教学资源;从社会现象而言,大至改朝换代,小至人情世故也可以成为教学资源和内容;从生活方面而言,学习、家庭更是学生非常熟悉可资利用的教学资源。所以,研究性学习就是要大胆而充分地利用一切可资利用的资源,最大限度的为学生创造一个良性的学习空间和成长环境。
“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这句话中的“主动”二字明确了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地位。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围绕所确定的学习专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主要着眼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永不满足、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
通过以上解读,我们把握了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和内容,为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
活动的开展首先要确定一种科学的组织形式。研究性学习突破了传统的封闭和保守,它的组织形式服从于研究的内容或主题,不搞模式化和形式主义,主要有小组合作探究、个人探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两种形式。
1.小组合作研究。小组合作研究是经常采用的组织形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为了保证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开展,并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沟通能力,一般由6-8名学生组成课题小组。课题小组的组建采取学生自愿组合为主,教师适度调控为辅的办法,使兴趣相近、能力不同的学生有一个合理的搭配,确保小组成员结构的合理性。各课题小组自己推选一名组长,由组长负责分配研究任务,并负责对组员的考核和与教师的沟通。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每个课题组成员都有自己独立的任务,有分有合,取长补短。在取得外援支持上,小組成员视完成任务的难易程度而定,可以聘请学科教师、相关人员来进行指导。但指导人员不能包办代替,所有任务都只能是依靠小组成员的分工合作和有效配合来完成。
小组合作研究以其科学的组织形式成为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的首选。关于这种活动方式的科学性,杨振宁博士曾经指出,在过去的几十年,一个人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还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项,那么,进入高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没有团队合作与集体的聪明才智,任何重大智力工程都是不可能完成的,诺贝尔奖项的获得只能是痴心妄想。实验表明:“合作学习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能产生更好的学业成绩。同时,合作学习的方式也使学生对克服困难的信心增强,从而产生更为积极的学习态度,积极有效的合作也能改善不同类型学生之间的关系。”小组合作研究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生存。
2.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这种组织形式要求全班同学以一个主题为研究中心,各自独立地收集资料、分析探究,形成初步结论和基本观点。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全班集体讲座或辩论,分享科学的研究成果,由此推动同学们在各自原有基础上的深化研究,最后,进入第二轮研讨或者就此完成各自的论文。这种组织形式的弊端在于全班讨论的方式带来讨论意见的过于分散,从而不利于形成终结性的学习报告。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我们更倾向于采用小组合作的组织形式。因为这种组织形式可在班级、年级或更大的范围中开展集体研究。通过几次全班、年级或更大范围的集体讨论,分享信息和创意,让学生在合作中进行思想“碰撞、对接、融合”,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