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肖锋:杂志是策划者生存的游戏

来源 :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ch_kitt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闫肖锋,《新周刊》总主笔,著有《少数派》及“杂志观”等系列文章
  金融危机对国内传媒业的影响,首推与海外资本市场紧密联系的网站,其次是那些高度依赖地产、金融、信息等敏感行业广告投放的媒体。此外,瞄准奢侈品领域的、锁定新富阶层的期刊受到打击较大。
  期刊在未来一二十年仍大有可为。支撑的理由是中国的城市化与国际化两大推力。城市人需要国际语言和国际身份,对于这种既是世界的又是大都市的情怀,杂志就是最好的载体。
  期刊今后将面临两大命题:深阅读与话语权。前者是如何阻止文字的垃圾化,提倡美文阅读;后者是如何设置议题,争得话语权。
  
  这是一个最美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糟糕的时代。对整个新闻业是最美好的时代,对传统平面媒体则是最糟糕的时代。普罗大众藉手机与互联网自己也能“制造”新闻,新闻业迎¬来众神狂欢的自媒体时代,堪称最美好的时代。而传统新闻业将木材变纸浆再付诸文字的新闻制造模式,在环保上既无可持续性,在新闻竞争中也稍显迟钝不灵光了。
  国际期刊联盟执行主席唐纳德・库墨菲尔德提出命题:十年后,你的杂志收入有多少来自数字化发展以及电子商务?有多少来自传统出版?假如电子杂志、手机报终将取代现有传媒形态,那么问题就变成:在那一天来临之前我们还能做什么?
  
  金融危机加速传媒业的洗牌
  
  传媒是社会晴雨表。这场金融危机对处于互联网威逼下的传统传媒更是雪上加霜。只是国内外媒体生态不同,中国传媒由于政策壁垒,对金融风暴的感受尚有一道隔离墙。但无论如何,传媒业的洗牌重组是大势所趋。
  金融危机对国内传媒业的影响,首推与海外资本市场紧密联系的网站,如视频网站纷纷裁员“过冬”。其次,那些高度依赖地产、金融、信息等敏感行业广告投放的媒体,“受伤”较重。此外,瞄准奢侈品领域的、锁定新富阶层的期刊受到打击较大。海外业界甚至提出“时尚杂志会倒下吗”的话题,例如Vogue男士版面临被停刊。相对国际奢侈品消费市场下滑二三成的窘境,中国成了奢侈品业的救命稻草。欧美奢侈品牌纷纷对中国寄予厚望,比如 GQ内地版正在筹备,《芭莎・男士版》明年也会改为月刊。
  《新周刊》的情况算是较平稳的。作为一本拥有固定读者群、获得客户认可的14岁的“老刊”,《新周刊》或许代表了一线时政期刊的状况:金融危机有所波及,但势头并非猛烈到猝不及防。当然这不意味着主流期刊就无所作为。
  金融危机之后,《新周刊》在发行量方面波动不大,只表现为微量下调。具体细分,零售摊点的印量削减约5%,但同时固定订户量增加了近4%,所以印量上大致持平。需要说明的是,今年4月以陆川电影《南京!南京!》为专题的那期,由于特殊需要单期增印导致28%的增量,这个非常规增量拉¬高了杂志整个一季度的印量。如扣除该因素,一季度总体印量呈微量下调态势,下降约3%。
  而在《新周刊》广告销售方面,下调态势略微明显,尤其是那些时尚品牌和地产广告(由于《新周刊》地产广告极少,故这方面影响不大)。具体而言,金融危机对今年1月下半期的打击最大,当期(1月15日)广告业务量下滑了近三成;总体而言,1~5月广告版面下降约15%,但呈现逐步走稳的态势,这一方面跟中国宏观经¬济稳定有关,另一方面也代表了品牌商对老刊的认同。
  金融危机对中国传媒业的影响也存在某种“中国特例”。集中体现是,一方面海外报刊裁员倒闭,国内同行提心吊胆;但另一方面新的报刊仍在出街,如新近上市的《中国周刊》。但这不代表传媒业的洗牌过程会停顿,相反,由于金融危机的到来这一进程将加快。新的洗牌将导致跨媒体形态出现,单一媒于做大的空间有限,只有求助于跨媒体发展或并购连横。未来中国如果出现世界排名前十的媒体集团,一定是跨媒介性质的,集书报刊、互联网和手机媒体于一体。
  
  传媒业的“危”与“机”
  
  中国期刊业未来面临诸多挑战,可归结为:读者口味更加挑剔、利益更加多元化、兴趣更加碎片化、新媒体争分一杯¬羹;市场方面,客户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广告投放方式,而要求有条件介入内容,或与期刊专题捆绑,或赞助与其相关的评选活动;发行市场方面,机场与城市报亭进一步走向寡头化,抬高了期刊尤其是新刊的入市成本;就从业者而言,传媒是一个吃青春饭的行当,到一定年龄不是从政、当主编就是转行走人,所以杂志社处于不停歇的“进人-培养-成熟-走人”的流动状态,当然,没有新人涌现就带不来新思维。
  以我个人判断,期刊在未来一二十年仍大有可为。支撑的理由是中国的城市化与国际化两大推力——无论是解决农业人口出路,还是经¬济发展拉¬动内需,城市化是必由之路;专家预测未来十年中国将出现450座超百万人口城市,其中京沪穗这样的超级城市将增加到10座,新增城市人口有待于“教化”,或称“绅士化”。城市人需要国际语言和国际身份,正如《时尚》杂志的母本Cosmo-politan 所标称的,对于这种既是世界的又是大都市的情怀,杂志就是最好的载体。
  以近年杂志广告的增长为例,从2007年报、刊广告比较上看,报纸同比增长6.82%,而杂志增长15.73%,杂志广告增速是报纸的2.31倍,这种趋势将维持一段时间。在服务读者方面,杂志人是个日渐多元的角色。在当今高福利国家,患者满意度取决于一个team(组合)来与之配合,这个组合是:医生+心理学家(心理分析师)+社会学家(社会工作者)+牧师(最后关头)。某种程度上读者如患者,病症是现代都市病(情感/事业/家庭/职场/健康等),也需要一个team来配合治疗,这个组合是:记者+编辑¬+受访人+专家学者+意见领袖,或许再加一个精神领袖。杂志需要为读者提供看问题的角度(资讯退居次要地位),提供忠告或见解,提供对互联网世界的深度把握,提供意见平台,为其解忧,替其代言。在服务客户方面,提供单一投放广告模式的杂志将被证明越走越窄¬。近年来客户提出最多的要求,询问杂志近期有什么专题、有什么策划好让他们“搭车”。硬广告之外的软行销越来越成为主流,捆绑销售的要求越发多起来。这要求杂志社拓展对客户服务的模式。《新周刊》2008年做了一单与天津某大盘地产商的捆绑合作,延续一年的合作,增刊+活动+论坛+特别报道,总的来看取得了双赢效果,算是一个利用社会趋势售卖产品或品牌的成功个案。
  
  专题策划,杂志生存的不二法门
  
  个人以为,期刊今后将面临两大命题:深阅读与话语权。前者是如何阻止文字的垃圾化,提倡美文阅读;后者是如何设置议题,争得话语权。
  阅读偏好的两种流行趋向,一是功能化阅读,二是娱乐化阅读。智能手机的出现将加重阅读的“标题党”倾向,浅阅读、快餐阅读、功能阅读似乎不可避免。在这种大背景下,杂志这种古老的阅读模式如何延续?我认为,杂志应始终秉承情景阅读、品位阅读。杂志除版式整体爽眼外,说话的腔调也很重要。老读者会说,这本杂志就是这么说话的!杂志的语体、语势是杂志生命的一部分,舍此则杂志灵魂无存。《新周刊》要求记者、编辑¬尽量自己操刀,外约作者最好风格一致,文体尽量减少对话体,以保持某种杂志腔调。无论编辑¬、记者个人品位如何,他的文章必须符合杂志的腔调。杂志人都具有某种程度的“分裂人格”,以《三联生活周刊》主笔王晓峰为例,在杂志上是客观新闻体,但一到了博客里就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了,两者不可互换。
  未来媒体的竞争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议题设置能力上。近年来,国内网络媒体抢话题现象日益蚕食传统媒体的领地。从“周老虎”到“富二代飚车撞人事件”,传统媒体甘当配角,只有跟着走的份儿。
  


  《新周刊》的经¬验证明,专题策划仍是杂志生存的不二法门,无论是传统杂志还是电子杂志,专题策划都是杂志人的看家本领。传统杂志与互联网应是一种共生关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杂志具有一种萃取与提升功能,面对海量资讯更提供“社会学想像力”,一种穿透微观事件与宏观背景的观察能力与心智。这便要求杂志人既要有观察力的“智”,又要有人文关怀的“心”。互联网制造了资讯泛滥,就有盘点简化资讯、提供见解的需要,这就是杂志的任务之一。
  除深度报道、调查式采访之外,杂志更是一项策划者生存的游戏。说白了,好专题都是策划出来的。杂志的诞生自策划开始:杂志名称、LOGO、内容定位、广告语、栏目构成、标题版面、影像元素、纸张开本、印刷油墨、终端渠道摆放……杂志人从来就不只是Reporter(报道者),他还应该是Maker(设计者),懂得Mastermind(策划)的高手。
  《新周刊》专题策划总结出取舍的四个原¬则:1.趋势原¬则(历史感),你需要做个趋势观察家。2.独特原¬则(市场需求),市场是差异化生存法则,大家面对相同的新闻源,独家采访之类愈加难求,你只有从角度、看法和切入点上下功夫,必要时还要创造新概念。3.扩展性、延伸性原¬则(社会学想像力),是单一事件和现象,还是预示着某种社会趋势?4.关联原¬则(目标受众的利益),你策划的专题跟目标受众的关联是什么?
  如何从单个事件点或人物看到社会趋势,从小事件、小物件、小人物之中看到大时代的变化,这是需要理论准备的。概括讲,杂志人需具备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传播学、广告学、营销学等方面的知识素养。
  传媒业的本质是一种“影响力经¬济”,杂志作为品牌媒体、阶层媒体更是影响力经¬济的精确体现。如何提升影响力,有学者提出过三条竞争力原¬则:1.你有,别人没有;2.别人有,你的更好;3.别人的也好,你的角度更刁。《新周刊》在专题操作上可谓以上原¬则的实践者。这要求人员配备向专题策划倾斜,编辑¬部力量资源分配通常按“二八原¬则”:八成精力用于策划并执行专题,占杂志二成版幅却花去主创团队八成精力。但这样分配是值得的,因为八成读者或客户就是看重《新周刊》这二成版幅的专题。如果专题在一年之中能有四五个“响炮”,已算是相当难得的了。
  杂志这种古老的阅读样本会消亡吗?相信即使消亡,杂志人善于策划的本领也会有用武之地,因为无论付诸纸质、屏幕或手机,杂志这种样本永存。每当新媒介后来居上,就将旧媒介逼上一种艺术形式。麦克卢汉有妙论,汽车时代将马车升格为表演和仪式用品。同理,电视VS电影,互联网VS杂志,均使后者趋向精致化、深度化,从而上升为某种艺术形式。
其他文献
时至今日,“41”品牌产品、“虚拟资产”、“创意轻资产”依然为传媒人津津乐道,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和它的领路人尹明华也一直站在中国传媒航母的最前沿。
张延平是个会把关的媒体掌门人,更是个善于策划的新闻实践者。他的办报思路并不单纯体现在对事件的策划上,更在于对报社名牌栏目的策划和建设。如今,由他搭起的“新闻+副刊+产经”
“3·15”消费者权益日到来之际,各传媒维护消费者权益的报道异彩纷呈,讨伐“假冒伪劣”之声尤甚。传媒,作为伸张正义的社会公器,自然要成为维护公民权益的代言人;作为精神产品的生产者,也毫无疑问要自省自律,积极防堵包括虚假、低俗在内的“假冒伪劣”新闻产品。  就新闻造假而言,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故意造假;一种是无意造假。尽管动机不同,但无论是“无意造假”之假还是“有意造假”之假,最终都是以“假”的面目出
谢文,互联网资深人士,先后在中公网及其所属联众游戏网站、互联网实验室等知名企业担任董事、CE0等职务,曾任和讯网CE0、雅虎中国总裁。  曾会明,曾从事视频网站行业,现为中广互联网站CE0,中国广播电视协会有线电视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  醒客,知名互联网评论人。    几乎每个视频网站的CEO都坚信自己能笑到最后,但盈利的艰难、监管部门“全方位”的严厉审核、投资人的质疑乃至媒体的讽刺,都令人不得不
导出了不连续导电模式BoostPFC变换器的异步切换映射数值模型。数值模拟发现,系统在输入电压周期里会出现快尺度边界碰撞分岔现象。通过研究电路系统模式的切换临界角的变化对
一场从美国蔓延开来的金融危机,不可避免地波及到了中国传媒业,尤其是传统媒体,在新媒体和金融风暴的双重夹击之下似乎危机不断,而这场危机到底是“危”还是“机”?中国传媒业又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