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全面发展。新闻媒体作为社会的风向标,要正确引导舆论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支持和谐社会建设;新闻媒体要加强舆论监督,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关键词]新闻媒体;构建和谐;作用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1074(2008)09-0256-02
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人人有责,新闻媒体作为社会的风向标,应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积极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弘扬正气,鞭笞落后,加强舆论监督,承担社会责任,完善自身建设,为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发挥应有的作用。
1 新闻媒体要正确引导舆论,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支持和谐社会建设
当前,我国正处于“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现期”并存的关键时期,面对不断涌现的新状况、新局面、新问题,新闻媒体应该充分发挥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充当党和政府的“喉舌”,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及时通报解读有关政策、法律、问题和情况,满足大众的知情权,消除大众的疑惑和误解,增加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二是充当大众的“喉舌”,满足大众的表达权,及时反映他们的愿望、要求、意见和呼声。政府部门通过对这些愿望、要求、意见和呼声进行有效梳理,逐一加以解决、解释,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大众利益。反映民意的渠道畅通了,民众的利益协调了-,社会方方面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能有效调动起来,营造“安定有序,充满活力”的社会环境才有希望。
媒体在充当党和政府“喉舌”的时候,必须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①有些重大政策措施事关群众的切身利益,而群众对此又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媒体在报道时最好先做好政策的解释说明工作,作些舆论的准备。例如当前很多地方正在开展的拆除违章建设工作,由于违章建筑的存在有深刻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当政府决定拆除这些违章建筑时,很多物主感到难以接受。安徽的《新安晚报》在报道合肥市的拆违工作时,采取了循序渐时的方式,拆违前作了充分的解释工作,在拆违工作进行当中,又即时报道了政府对物主和租赁户们的救济帮助,取得了物主和读者的理解支持,推动了拆违工作的顺利进行,收到了比较好的报道效果。②对党和国家政策冷静分析,降低受众的期望值。由于多种原因,受众可能对某些政策产生过高的期望值,媒体对此类事物的报道宜淡化处理,以降低受众的心理期望值,否则,一旦失望,受众心理难以承受。当前房价居高不下,房价虚高由多方面因素造成,党和政府为降低房价出台了多项措施,每当一项措施出台时,众多媒体一哄而上,一片叫好声,群众由此产生了过高的期望值,但由于房价牵涉到多方面的利害关系,有些措施收效不甚明显,群众感到失望,也给党和政府的工作带来了被动。③当公共危机事件发生时,新闻媒体要充分尊重受众的知情权,及时发布信息,引导群众积极应对危机。群众既是危机的受体,也是危机防御的主体,危机爆发后,群众通过媒体及时了解危机的真实情况,既可避免出现恐慌局面,也有利于群众及时接受指导,参与防御危机。2003年“非典”肆虐时,前期由于主流媒体的“集体失语”,社会上谣言四起,人心惶惶,许多大城市甚至出现了抢购风潮。直到4月份,央视等主流媒体向社会上公布了北京“非典”疫情的真实情况及各地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抗御“非典”的疫情动态后,民心才逐渐安定下来,并最终战胜了“非典”。
2 新闻媒体要切实加强舆论监督,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在我国的现行政治体制下,种种消极、丑恶的现象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造成了不稳定的隐患。这些消极、丑恶的一面,如果通过媒体的揭露,形成强大的舆论声势而使问题得以解决,群众感到正义得到声张,邪恶得到惩治,怨气得以平复,社会就相对稳定;相反,如果黑暗一面总是被遮盖着,可能使群众觉得有理无处说,有气无处出,从而不再相信党和政府,或与党和政府离心离德。因此,有效的舆论监督,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是保持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朱镕基同志曾为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题写也四句话:“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这四句话高度概括了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然而,正因为传播的广泛性和公开性,以及由此带来的巨大威力,新闻媒体在进行舆论监督时,要有鲜明的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要按照刘云山同志提出的“出以公心、针砭时弊,解决问题、有利工作,增进团结、维护稳定”的要求,认真把握好“度”,既不能把个别现象当作普遍现象,也不要把局部的问题夸大为整体的情况,尤其要避免炒作,一哄而上,带来负面和不良影响。在具体的监督报道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把握:
2.1 坚持监督报道的事实性监督报道往往涉及到某一个具体的部门或某一个人,记者要本着对监督对象高度负责的态度,深入进行调查研究,充分掌握事件的前因后果,切忌道听途说,捕风捉影,或是以偏概全,报道失实:
2.2 坚持监督报道的客观性记者在深入调查时,接触到的大多是负面情况,听到的往往是沉重的呼声,置身现场,记者容易受到感染,影响了判断力。在这种情况下,记者的头脑要冷静、清醒,要客观、全面、公正地等待问题,不偏不倚地选择新闻事实,选定采访对象;兼顾各方面的意见,力求平衡话语权,防止偏听偏信;更要注意避免掺杂私人感情,带来难以挽回的恶劣影响;
2.3 坚持监督报道的引导性监督的根本目的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通过对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和违法违纪行为进行披露,达到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提高社会和谐程度的目的。因而监督报道要着眼于当前实际,跟踪报道处理结果,向正面的、积极的方向引导,不可恶意炒作,造成新的不和谐因素,甚至引发新的不安定局面。
3 新闻媒体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体现人道主义关怀
据有关方面统计,我国目前的弱势群体大约有1.4亿~1.8亿人,给这些弱势群体以更多的关爱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然而近年来,某些新闻媒体“精英化、娱乐化”的倾向和“官本位”意识愈来愈强,客观上使弱势群体与社会的距离越来越远,心理反差越来越大,他们的声音也越来越弱。媒体对弱势群体的报道大都集中在年末岁尾,此时的弱势群体出现在新闻报道中,更多的只是政绩报道或政策宣传的对象,如送温暖、献爱心活动等,这样的宣传对改善弱势群体的现状又有多大作用?占据中国人口十分之一以上份额的弱势群体不是也不应该是“被遗忘的角落”,给予弱势群体以更多的人道关注和人文关怀是媒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一个重要的使命。值得称道的是,近年来以安徽电视台《第一时间》、江苏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南京零距离》和中央电视台民生专题栏目《共同关注》等为代表的民生节目,突破性地把视角聚集到平民(包括弱势群体)身上,成为电视新闻的 亮点。这些节目以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关照各种民生选题,并以其亲民的内涵和贴近百姓的特性,赢得受众的亲睐。弱势群体借此可以表达自身的诉求,解决眼前的困难。
尽管出现了“民生新闻热”,但笔者认为媒体关注弱势群体的广度、力度和深度还需进一步增强,针对弱势群体,宣传报道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还需进一步提高。在具体的操作中,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认识到弱势群体的出现与存在有着深刻的历史与现实原因,不是单由弱势群体自身造成的,要注意消除他们的自卑无助心理,引导他们以坦然的心态积极面对生活,主动融入到社会大家庭中来;其次,媒体要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弱势群体现状,如实反映他们遇到的就业难、增收难、讨薪难、就医难、孩子就学难等问题,把他们所想所盼的信息及时传递出来,引起社会的关注、政府的重视,从而推动问题的解决;再次,弱势群体也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也在为改变自身的现状不懈努力着,并涌现出许多乐观向上、自强不息的典型。媒体要把目光更多地对准这些积极因素,树立弱势群体的正面形象,为弱势群体争取更多的理解与支持,争取与社会同步发展的平等权利,从而实现社会的共同进步。
4 新闻媒体要完善自身建设,着力构建和谐传媒,用精品佳作来陶冶人的情操
由于新闻媒体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它的不和谐必然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因此,新闻媒体必须按照和谐社会的要求,来促进自身的和谐。然而近年来,新闻媒体内部不和谐的杂音屡屡响起:部分记者编辑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有所降低,违法违纪现象时有发生;一些新闻媒体追求所谓的“眼球”经济和轰动效应,不惜用名人隐私、丑闻、色情、暴力等猎奇、低级趣味内容来吸引受众,甚至报道失实、哗众取宠,丧失了新闻媒体应有的品格。
要杜绝这些不良现象,构建和谐传媒,首先要增强媒体从业人员的自律能力,树立媒体的正面形象。媒体从业人员要通过学习,正确认识媒体的角色和定位,加强行业自律,自觉抵制各种不正之风的侵袭,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其次要增强新闻媒体的公信力。新闻媒体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多发布正面的、积极的、健康向上的信息,杜绝虚假新闻、失实报道、低俗媚俗报道,以权威和诚信赢得受众、影响受众;再次要增强新闻的表现力。新闻应该怎么做?近年来新闻学者和从业人员讨论得很热闹,但“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一点是无人质疑的。在坚持新闻真实性的前提下,媒体要不断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增强新闻报道的针对性、实效性、凝聚力和感召力,把我们的报纸、广播、电视办得生动活泼,让群众喜闻乐见,通过用精品佳作陶冶人的情操,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关键词]新闻媒体;构建和谐;作用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1074(2008)09-0256-02
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人人有责,新闻媒体作为社会的风向标,应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积极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弘扬正气,鞭笞落后,加强舆论监督,承担社会责任,完善自身建设,为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发挥应有的作用。
1 新闻媒体要正确引导舆论,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支持和谐社会建设
当前,我国正处于“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现期”并存的关键时期,面对不断涌现的新状况、新局面、新问题,新闻媒体应该充分发挥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充当党和政府的“喉舌”,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及时通报解读有关政策、法律、问题和情况,满足大众的知情权,消除大众的疑惑和误解,增加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二是充当大众的“喉舌”,满足大众的表达权,及时反映他们的愿望、要求、意见和呼声。政府部门通过对这些愿望、要求、意见和呼声进行有效梳理,逐一加以解决、解释,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大众利益。反映民意的渠道畅通了,民众的利益协调了-,社会方方面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能有效调动起来,营造“安定有序,充满活力”的社会环境才有希望。
媒体在充当党和政府“喉舌”的时候,必须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①有些重大政策措施事关群众的切身利益,而群众对此又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媒体在报道时最好先做好政策的解释说明工作,作些舆论的准备。例如当前很多地方正在开展的拆除违章建设工作,由于违章建筑的存在有深刻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当政府决定拆除这些违章建筑时,很多物主感到难以接受。安徽的《新安晚报》在报道合肥市的拆违工作时,采取了循序渐时的方式,拆违前作了充分的解释工作,在拆违工作进行当中,又即时报道了政府对物主和租赁户们的救济帮助,取得了物主和读者的理解支持,推动了拆违工作的顺利进行,收到了比较好的报道效果。②对党和国家政策冷静分析,降低受众的期望值。由于多种原因,受众可能对某些政策产生过高的期望值,媒体对此类事物的报道宜淡化处理,以降低受众的心理期望值,否则,一旦失望,受众心理难以承受。当前房价居高不下,房价虚高由多方面因素造成,党和政府为降低房价出台了多项措施,每当一项措施出台时,众多媒体一哄而上,一片叫好声,群众由此产生了过高的期望值,但由于房价牵涉到多方面的利害关系,有些措施收效不甚明显,群众感到失望,也给党和政府的工作带来了被动。③当公共危机事件发生时,新闻媒体要充分尊重受众的知情权,及时发布信息,引导群众积极应对危机。群众既是危机的受体,也是危机防御的主体,危机爆发后,群众通过媒体及时了解危机的真实情况,既可避免出现恐慌局面,也有利于群众及时接受指导,参与防御危机。2003年“非典”肆虐时,前期由于主流媒体的“集体失语”,社会上谣言四起,人心惶惶,许多大城市甚至出现了抢购风潮。直到4月份,央视等主流媒体向社会上公布了北京“非典”疫情的真实情况及各地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抗御“非典”的疫情动态后,民心才逐渐安定下来,并最终战胜了“非典”。
2 新闻媒体要切实加强舆论监督,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在我国的现行政治体制下,种种消极、丑恶的现象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造成了不稳定的隐患。这些消极、丑恶的一面,如果通过媒体的揭露,形成强大的舆论声势而使问题得以解决,群众感到正义得到声张,邪恶得到惩治,怨气得以平复,社会就相对稳定;相反,如果黑暗一面总是被遮盖着,可能使群众觉得有理无处说,有气无处出,从而不再相信党和政府,或与党和政府离心离德。因此,有效的舆论监督,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是保持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朱镕基同志曾为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题写也四句话:“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这四句话高度概括了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然而,正因为传播的广泛性和公开性,以及由此带来的巨大威力,新闻媒体在进行舆论监督时,要有鲜明的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要按照刘云山同志提出的“出以公心、针砭时弊,解决问题、有利工作,增进团结、维护稳定”的要求,认真把握好“度”,既不能把个别现象当作普遍现象,也不要把局部的问题夸大为整体的情况,尤其要避免炒作,一哄而上,带来负面和不良影响。在具体的监督报道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把握:
2.1 坚持监督报道的事实性监督报道往往涉及到某一个具体的部门或某一个人,记者要本着对监督对象高度负责的态度,深入进行调查研究,充分掌握事件的前因后果,切忌道听途说,捕风捉影,或是以偏概全,报道失实:
2.2 坚持监督报道的客观性记者在深入调查时,接触到的大多是负面情况,听到的往往是沉重的呼声,置身现场,记者容易受到感染,影响了判断力。在这种情况下,记者的头脑要冷静、清醒,要客观、全面、公正地等待问题,不偏不倚地选择新闻事实,选定采访对象;兼顾各方面的意见,力求平衡话语权,防止偏听偏信;更要注意避免掺杂私人感情,带来难以挽回的恶劣影响;
2.3 坚持监督报道的引导性监督的根本目的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通过对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和违法违纪行为进行披露,达到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提高社会和谐程度的目的。因而监督报道要着眼于当前实际,跟踪报道处理结果,向正面的、积极的方向引导,不可恶意炒作,造成新的不和谐因素,甚至引发新的不安定局面。
3 新闻媒体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体现人道主义关怀
据有关方面统计,我国目前的弱势群体大约有1.4亿~1.8亿人,给这些弱势群体以更多的关爱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然而近年来,某些新闻媒体“精英化、娱乐化”的倾向和“官本位”意识愈来愈强,客观上使弱势群体与社会的距离越来越远,心理反差越来越大,他们的声音也越来越弱。媒体对弱势群体的报道大都集中在年末岁尾,此时的弱势群体出现在新闻报道中,更多的只是政绩报道或政策宣传的对象,如送温暖、献爱心活动等,这样的宣传对改善弱势群体的现状又有多大作用?占据中国人口十分之一以上份额的弱势群体不是也不应该是“被遗忘的角落”,给予弱势群体以更多的人道关注和人文关怀是媒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一个重要的使命。值得称道的是,近年来以安徽电视台《第一时间》、江苏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南京零距离》和中央电视台民生专题栏目《共同关注》等为代表的民生节目,突破性地把视角聚集到平民(包括弱势群体)身上,成为电视新闻的 亮点。这些节目以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关照各种民生选题,并以其亲民的内涵和贴近百姓的特性,赢得受众的亲睐。弱势群体借此可以表达自身的诉求,解决眼前的困难。
尽管出现了“民生新闻热”,但笔者认为媒体关注弱势群体的广度、力度和深度还需进一步增强,针对弱势群体,宣传报道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还需进一步提高。在具体的操作中,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认识到弱势群体的出现与存在有着深刻的历史与现实原因,不是单由弱势群体自身造成的,要注意消除他们的自卑无助心理,引导他们以坦然的心态积极面对生活,主动融入到社会大家庭中来;其次,媒体要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弱势群体现状,如实反映他们遇到的就业难、增收难、讨薪难、就医难、孩子就学难等问题,把他们所想所盼的信息及时传递出来,引起社会的关注、政府的重视,从而推动问题的解决;再次,弱势群体也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也在为改变自身的现状不懈努力着,并涌现出许多乐观向上、自强不息的典型。媒体要把目光更多地对准这些积极因素,树立弱势群体的正面形象,为弱势群体争取更多的理解与支持,争取与社会同步发展的平等权利,从而实现社会的共同进步。
4 新闻媒体要完善自身建设,着力构建和谐传媒,用精品佳作来陶冶人的情操
由于新闻媒体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它的不和谐必然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因此,新闻媒体必须按照和谐社会的要求,来促进自身的和谐。然而近年来,新闻媒体内部不和谐的杂音屡屡响起:部分记者编辑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有所降低,违法违纪现象时有发生;一些新闻媒体追求所谓的“眼球”经济和轰动效应,不惜用名人隐私、丑闻、色情、暴力等猎奇、低级趣味内容来吸引受众,甚至报道失实、哗众取宠,丧失了新闻媒体应有的品格。
要杜绝这些不良现象,构建和谐传媒,首先要增强媒体从业人员的自律能力,树立媒体的正面形象。媒体从业人员要通过学习,正确认识媒体的角色和定位,加强行业自律,自觉抵制各种不正之风的侵袭,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其次要增强新闻媒体的公信力。新闻媒体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多发布正面的、积极的、健康向上的信息,杜绝虚假新闻、失实报道、低俗媚俗报道,以权威和诚信赢得受众、影响受众;再次要增强新闻的表现力。新闻应该怎么做?近年来新闻学者和从业人员讨论得很热闹,但“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一点是无人质疑的。在坚持新闻真实性的前提下,媒体要不断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增强新闻报道的针对性、实效性、凝聚力和感召力,把我们的报纸、广播、电视办得生动活泼,让群众喜闻乐见,通过用精品佳作陶冶人的情操,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