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堂到地狱的命运骤变

来源 :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stcz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篇小说《欧阳海之歌》的作者金敬迈,江苏南京人,中共党员。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历任第四野战军后勤部文工团、西南军区文工团演员,广州军区战士话剧团演员、创作员,军区政治部文艺创作组创作员。1968年遭迫害入狱,1975年在农场劳动,1978年平反,后任广州军区文化部创作组专业作家。其《欧阳海之歌》印数一度超过六千万册,差点超过《毛选》。但后来只因为江青的一句话,却遭到长达9年音讯杳无的牢狱之灾。
  建国之初新中国成立之初,金敬迈被调到重庆西南军区话剧团当话剧演员。但他读书时喜欢的是理工科,梦中还向往着“哈工大”。从内心里并不愿意演戏的他却将被派遣到莫斯科去演出,于是便流露出了青年人的思想情绪。恰在此时,一位有着类似情况的团友受到了处分,被安排到大门口去干收发,同时给他写了一封信。金敬迈在回信中,为给朋友打抱不平,说了句非常出格的话,没想到那位朋友把信上交了!!这一下可不得了,金敬迈很快被开除了党籍,而且还准备开除他的军籍。部队一位首长听到消息,认为金敬迈根正苗红,说错话属年轻气盛不懂事,便作了留队察看处理。为了帮助他提高认识,领导特派了剧团19岁的女演员、共青团员曾凡三负责帮助教育金敬迈。“无心插柳柳成荫”,部队首长则成了“月老”。
  由于两人正大光明地接触、谈话,经过一次次的“帮助”与“教育”,曾凡三却被金敬迈的人品及真诚感动了,两颗年轻军人的心开始碰撞,渐渐滋生了爱的萌芽。曾凡三认定金敬迈会成为一个理想的好丈夫。
  曾凡三爱上了带罪的金敬迈曾凡三爱上了戴罪的金敬迈,消息不胫而走。单位领导为自己的决定后悔不及,不仅未教育好金敬迈,而且又失去了一位优秀的共青团员!
  有人来做曾凡三的工作:“要是你不和金敬迈划清界限,部队马上让你转业!”
  “让我转业我也要嫁给他!”
  果然,她很快就被转业了。
  随即,金敬迈要求调离,又回了中南话剧团。
  这是一场特殊的恋爱。长长的情书三天一封,两天一札,一连写了几年(这几百封情书在“文革”中被火焚烧而尽)。
  分离两年之后,金敬迈向组织写了报告,要求调曾凡三到广州。报告很快获得批复,曾凡三离开了重庆天原化工厂,来到广州,并在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找到了工作。几经磨难的新婚夫妇恩恩爱爱,相依为命的日子便开始了。
  1957年夏,全国反右运动波起浪涌,不少对国家对人民忠心耿耿的仁人志士因多了一句嘴而栽倒在地。金敬迈一向快人快语,开腔不打底稿。曾凡三千叮咛万嘱咐,叫金敬迈不要随便言语。金敬迈牢记爱妻之嘱,大会小会一言不发。此招果然灵验。眼看着身边好友一个个翻船,金敬迈却安然无恙,而且还顺利地从预备党员转为正式党员。可是到底是“积习难改”,1959年,金敬迈一时忘了妻子的话,竟在会上发了言,说单位党委的工作没有很好地抓到点子上。犯有前科的金敬迈又敢给党提意见,这还了得!于是他又第二次被开除党籍,之后又遭受了一次次批斗,吃了不少苦头。
  这位金敬迈,论口才很少有人能与他相比,但有时又得靠年轻4岁的妻子当自己的主心骨。这或许是上帝早就安排好了的,他俩必须生活在一起,一旦离开,便容易出问题。
  在接受批斗中进入了60年代,金敬迈还是演他的话剧,后来开始写剧本。1964年,他是赌着气在家写《欧阳海之歌》。作为夜猫子,他喜欢开夜车。每晚11点,吃上一碗曾凡三煮的热面条,便一口气写到凌晨五六点。曾凡三上班前把他的早餐做好放在锅里,等他醒来之后再吃。那时,她带着一个6岁、一个2岁的儿子,承担着家务,不要金敬迈分心,让他一心写作。
  作为患难夫妻,金敬迈和曾凡三在青年时期还算是过了这么几年平稳的日子。
  史无前例的“文革”开始了。
  1966年底到1967年初,国家文艺口的工作处于瘫痪状态,身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兼中央文革小组顾问的陶铸同志向周总理推荐了金敬迈。周总理考虑到文艺口是江青最为关心的,便又把金敬迈推荐给了江青。
  但是事情还是拖到了四五月间,金敬迈才奉命匆匆赶到京西宾馆接受周恩来和江青的召见。于是,他开始了自己123天人生唯一的一次奇妙的辉煌。
  为了这位年纪轻轻的金敬迈,江青以个人名义给毛泽东、林彪、周恩来写了正式报告。周恩来和林彪都先后表示完全同意,最后毛主席也划了圈。
  当晚,戚本禹便把身穿棉军衣的金敬迈领进了文化部大楼,而且当即正式宣布:中央决定接管文化部,由金敬迈主持具体工作。现在请金敬迈同志讲话。
  应该说金敬迈是个聪明人,但要论当官,却似乎是块蹩脚的料。他被推上台之后,急中生智,背诵了几段毛主席语录:“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没有什么困难能吓倒共产党员”……
  未赴北京报到之前,他已经受到了陈毅、陶铸同志的接见。社会上已开始称《欧阳海之歌》为“里程碑”和“教科书”等。印数上了五六千万册,一时“洛阳纸贵”。一位朋友极为慎重地劝告他:“金敬迈,要注意印数,千万别超过了《毛选》。”
  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和亚非作家紧急会议上两次紧握过他的手,并亲切称他为“大作家”。
  钦定“大作家”,一句话可以把人送入天堂。
  金敬迈的专车进入中南海、钓鱼台和人大会堂如同串门一样方便。新闻媒介曾这样称呼他:“中共中央有关方面负责人”“中共中央'文革'文艺组负责人”和“解放军负责人”
  虽说是在江青身边工作,但他根本就不理解江青。只因江青一句话,说他“搜集中央首长黑材料”,便一下失踪了近10年。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因金敬迈被关押入监,曾凡三遭受株连,也被关押受审几个月。这下可苦了两个儿子。他们如断线的风筝,像被狂风卷走的小船,过早地陷入了人生的苦海。9岁的哥哥送5岁的弟弟入幼儿园,周末再接回。俗话说,在家里起火的时候,才认识了谁是真正的朋友。好友艾伏生夫妇,冒着极大的风险,偷偷把两个孩子领去藏在他们家中,使他们免受狂风恶浪的摧残。幸好金敬迈的妈妈从南京赶来,两个孤苦伶仃的孩子才又投进了衰弱的祖母的怀抱。   最着急、最心焦的是曾凡三。她想过,按金敬迈的脾气,别人整不死他,他自己也会走绝路。说来金敬迈命也大,他被押进秦城l号之前,先在广州挨了两年批斗。当时被打得遍体鳞伤,牙齿被捣掉7颗,左眼球被打得变了形……
  曾凡三上天入地,可到处打听不到一丝消息。朋友安慰曾凡三说,金敬迈自小靠卖烧饼油条糊口,靠给别人擦皮鞋赚点钱读书,解放前就参加了革命,能有什么问题?
  可她又怎能放得下心呢?
  几乎进入了绝境,她只剩最后一条路,想方设法托人找到了金敬迈的朋友——贺龙元帅的女儿贺捷生。贺几经周折,才打听到金敬迈还活着,被关在秦城监狱1号。
  金敬迈确实没有死,这就够了。听到贺捷生托人带回的话,曾凡三悲喜交集,她和两个儿子抱头痛哭。
  贺捷生告诉曾凡三,说金敬迈很快就要出狱,是为了宽慰她那颗昼夜不安的心。其实,又整整过了3年,战犯和历史反革命分子都放得差不多了,金敬迈才又被押到河南省的一个农场“劳动”去了。她立即向广州科分院请假——其实准不准她都要带着已长成小伙子的两个儿子远走河南探望金敬迈。还算好,科分院领导没有为难她,为她开了绿灯。
  母子3人到了河南。
  两位小子完全不认识自己的老爹了。分手时,他们尚小,金敬迈是名扬国内外、英俊潇洒的大作家;这次见面,金敬迈却是刚从大狱里放出来留着大胡子的管制劳改犯。这对孩子的刺激该有多大?
  曾凡三,多年失去丈夫的苦水该怎样倾吐?而金敬迈,他感到最痛苦的折磨就是对爱妻的负罪感,此时又该怎样表达?
  自失踪之后,先关在广州,后押解秦城监狱,再发配河南农场,前后差几天便是9年整。曾凡三曾写过几封信,如石沉大海,一封也未到达金敬迈手中,一直由专案组“保管”。直到“平反”,信才物归原主。
  9年的残酷折磨,虽然并未改掉他乐观的天性,可也留下了一些怪毛病:半夜里经常在睡梦中大喊大叫,晚上不愿意开灯,而是一人独自呆在黑漆漆的房间里……
  一个月的假期结束了,金敬迈向场部请假把曾凡三母子送回广州。不知何故,场部一再变更决定。金敬迈忍无可忍,终于又发火了:“我留下广州的地址,你们可以随时去把我抓回来!”
  乌云终于散尽,金敬迈还是从河南劳改农场回到了广州,从此再未离开。经过9年音讯全无的精神及肉体摧残之后,他们迎来了一个安定幸福的晚年,而且,夫妻二人再也没有分离。
其他文献
近来听说饺子王的生意十分火爆,电视和杂志上时常以其优良业绩的秘诀作为噱头泼墨挥毫。饺子王的良好业绩同时也表现在了股票市场的反应上,2009年,其股价在一年时间里增长幅度达到了60%。  前几天发生的一件事,让我切身体会到了饺子王的“厉害”之处。虽然在学生时代我也经常光顾饺子王,但是自从走出校园参加工作,便很少到那里吃饭了。近几年,饺子王由于进行经营改革和提高服务质量而备受关注,出于对其经营方式的好
期刊
现代人的头脑,充盈着太多太多的知识;现代人的思维,充满了太多太多的逻辑……可是,在心灵的方面,我们也丧失了相当丰富的内涵。  如果翻开字典,找到心字底或竖心旁的字词看一看,就会发现许多耐人寻味的东西。  我们会看到,中国汉字中有如此多的字与“心”有关。比如说思想的“思”,就是“心田”所在;比如说感恩,从心而发,因心而起,才叫恩情;比如说慈悲,也是源自内心。  汉语里还有一些与情绪有关的词汇,也与心
期刊
尽管有些节日不过是生活的附属品,就像远处高楼上一声渺茫的歌声,像月色下一波笼着轻纱的梦,却能教人的性情更见风致。哪怕我们的生活淡的像一杯白水,静得像一湖面一样,我们依然要在薄薄的影里照见自己的心。在被赋予了浪漫元素的节日里,我们的心也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情人节,让我们来寻找自己的情人!  年少时,几乎每个人心中有个隐约的初恋情人。每到情人节这天,课桌间、抽屉里会忽隐忽现传递带着音乐的贺卡,裹了玻璃
期刊
在我们这个城市,几乎每个人、每一天都要吃馒头。可是你可能不知道,馒头是一种非常可怕的食物,长期食用馒头会有如下恐怖的后果。真的,我们有非常科学的统计数据为证。  1.我们这里的罪犯,90%以上都喜欢每天吃馒头。可见馒头是犯罪分子最喜欢的食品。  2.大多数的血案,都是在犯罪分子吃过馒头后24小时之内进行的。可见馒头与暴力犯罪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3.超过95%的超速驾驶是在吃馒头之后,只有不
期刊
生于1911年,卒于1942年,萧红只活了31年。但她的一生没有灰色的冷场,满是大红大绿的抒发,在热情刚烈和脆弱纤细两极之间活得正是悲壮。现代某名士称:“萧红命虽短但不薄,张爱玲长寿而不幸,我倒是情愿跟萧红笑闹一夜,也不同张爱玲喝一年咖啡。”  飘萍的“娜拉”  萧红在呼兰河边的小城里出生。1911年端午节,正是屈原投江自沉的忌日,家族里正忙着准备祭品,萧红出生了。刚生下来的时候,父亲给她取名张秀
期刊
秋雨萧瑟,一个结着哀怨的白衣少女渐走渐远,娉婷的背影写满叹息。而她身后,那棵秋叶飘零的老槐树下,我的爷爷凄然站立,怅然如百年老藤,落魄而木然……慈爱的奶奶对这个故事百讲不厌,每次我和梅到奶奶家都会伸长耳朵,依偎在她的膝边痴痴地听。  奶奶说,爷爷年轻时风流倜傥,伟岸英俊,提亲的人踏破门槛,其中不乏门第显赫的大家闺秀,但爷爷却只对一个叫香的女孩情有独钟,香很穷,但极清纯。每次说到这里奶奶便会隐约露出
期刊
亲爱的“伊兰特”小姐:  你好!  你我从“哈弗”大学毕业一年多了,记得我们是在学校“QQ”群里认识的。此时此刻,我怀着无比“佳美”的心情写这信给你。  虽然你已离开我多年了,但你那“阳光”的笑脸,“天籁”般的笑声,“锐志”的眼神和那“骏逸”的身姿仍在我脑海中浮现。你是一个“现代”型的女孩,长得“标致”,或许是因为我长得太“大众”,所以你后来离开了我。虽然在外表上我们不般配,但是我们有共同“劲取”
期刊
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搬进新家,六楼,简单而又安静,非常喜欢。  之前住的房子,虽然宽敞,但附近就是一个小型垃圾场。声音嘈杂且每到清理垃圾的时候,空气中便会弥散出一股难闻的味道。自从搬了新家之后,自己感觉就像逃离出一个黑暗的地方,重新遇见了光明。新的家,坐北朝南,每日清晨,阳光静悄悄透过窗帘,溜进屋内,雅致,舒坦。坐于窗边的沙发上,沏上一壶铁观音,听听歌,写写字,生活宁静美好。  可是,突然的一个晚
期刊
怕老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历史上有不少饶有风趣的“怕老婆”故事,一直流传至今。  一、国公“三怕”妙论绝。唐朝的管国公任环特别惧怕老婆。他曾对人说:老婆有三个时期让你怕。刚结婚时,她端坐在洞房中像尊菩萨;生了子女,又像护犊的老虎;年老时脸上打皱,像佛经上说的吸人精气的冬瓜鬼。难道天下还有不怕菩萨、不怕老虎、不怕鬼的人吗?怕老婆又有什么奇怪的呢?  二、天子赐鸩归于“醋”。唐朝名相房玄龄怕老婆也很
期刊
翻开尘封已久的大学毕业留言册,第一页上就是老班长遒劲的字体:做好事,做好人,做好梦!老班长的身影一下子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1995年,我考入了省内一所极为普通的大学。那所大学位于一个县城,东临渤海,北傍碣石山,距离秦皇岛市不远,是个旅游度假的好去处。  新生入学后第二天的班会上,辅导员让我们上台自我介绍一下,以便同学们相互了解和熟悉。第一个上台“亮相”的便是老班长。他还没开口说话,下面就一阵骚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