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外阅读可以有效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在教学实践中已得到广泛而充分的认可,教师们对这方面的理念也已相当了解。但目前小学开展的课外阅读往往停在“任由学生处于朴素状态作自发尝试”这一阶段,常被教师们理解成“让学生大量地接触种种语文现象”,然后期待学生在接触中“感悟”,“在行走中学会行走”。
“在行走中学会行走”自然有正确的一面,离开了走路的实践当然与学会走路无缘。但决不能仅仅这样理解,把还不会行走的学生往地上一扔,学会了的就会了,学不会的就任其跌倒,难道这就是我们开展语文课外阅读的教与学的主流形态吗?尤其是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如果不建立在一定的指导实践上,就更是盲目和流于形式了。那么,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到底应该如何开展?应该如何对小学生实施课外阅读方面的具体指导?如何更好地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实效?为此,我在小学高段(5~6年级)采取了“尽情阅读、个性摘记”的方式来指导小学生的语文课外阅读,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所谓“尽情阅读、个性摘记”式的语文课外阅读指导,就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为目的,充分利用所拥有的读书资源,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在自我鉴赏的基础上自主摘记,以阅读的冲动带动新思维、以个性的摘记带来自我的积累,由此使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性、整体性全面提高,这是以课外带动课内、以课内促进课外的阅读指导方法。
“尽情阅读、个性摘记”的目标明确,操作简单。对小学高段(5~6年级)学生而言,我定下了明确可行的目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阅读材料,能大量默读、速读资料和文章,能大量背诵古诗词及一些优秀篇章,有初步的赏析能力并能做规范的摘记。在具体操作上,对教师而言,便于布置和检查,随堂要求对所学课文有预习性和复习性的阅读,布置与课堂相关、内容相似的文章查找和阅读,完成“天天采蜜”表格的填写,完成好词、好句的摘记;周末则围绕单元教学内容来查找和阅读,完成对好段落、好篇章的摘记。因为偏重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书写整洁工整,对摘记的内容知其好在何处,即对其进行鼓励,学生乐意做,并努力做到最好。对学生而言,形式不多,力求简单,同时兼有阅读训练,容易形成能力。主要通过下面几项内容实现:1.熟练默读,并大量练习课外内容速读。2.借助字典进行独立课外阅读。3.根据教师指导,进行有选择的课外阅读,并进行自我鉴赏基础上的摘记。4.展开讨论,交流摘记内容,同学、师生、父母之间互赏、相互探讨。
一、尽情阅读,徜徉书海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其中推荐篇目有70篇,其余部分由教材编者和任课教师补充推荐。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因此,平时学生必须进行大量阅读。
1.坚持两个“注重”,指导全面阅读
(1)注重阅读主体的自主性。“真正有效的阅读,必须依靠阅读者全部的心智和情感意向活动,才能通过对书面符号的感知和理解,把握其反映的客观事物及其意义,达到阅读的目的。”这种具有很强个性化的活动,决定了阅读只能是学生自己的事,任何人都无法越俎代庖。因此,我们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一方面,我们冲破教科书的局限,带领学生走进书海,使学生对大量的图书感到新奇、兴奋,随之产生阅读的欲望;另一方面,我们体会苏珊·罗森韦格的一句名言:“如果你想要孩子完全按照你的计划阅读,那注定不会长久。”因此在尽情阅读中,我们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爱好,自由地选择阅读内容,充分强调了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达到了预期的阅读效果。
(2)注重阅读主体的习惯性。叶圣陶先生认为,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在阅读的全过程中,我们十分注重培养学生认真读书、使用工具书、“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如旁批阅读、附注阅读等。
2.做到两个“保证”,指导材料内容
(1)保证具有健康丰富的阅读内容。我们建立了校图书室、班图书角、个人小书柜等,采用学校购买、个人捐献等形式积累图书。书的种类繁多,文学、天文、地理、历史、自然、科普等,每一本书都经过精心挑选,不拘样式内容,同时逐渐淘汰一批内容陈旧、不合时宜的书,做到“保证营养新鲜,健康丰富”。在家庭中,我们利用家长会的契机,向家长介绍积极健康且适合小学生的阅读网站(“小学生阅读网”“学乐中国网”)等;同时推荐订阅优秀的儿童报纸、刊物,如《儿童文学》《中国少年文摘》《课堂内外》《小学生创新作文》等。大量阅读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面广量大。
(2)保证学生有合理充足的阅读时间。我们将阅读列入语文教学计划时间,保证每周有两节相连的阅读课,同时不局限上课地点,可以是教室、阅览室,也可以是绿荫下、操场上、走廊里等,另外也不强求独立阅读,可以是两三人甚至是小组阅读。此外,将阅读带进家庭作业时间,保证每个学生每天至少有三十分钟的“亲子阅读”时间。
3.立足实效检验,引入创新理念
(1)跟进读书,逐步指导。学生喜欢读什么样的书,读书的进度怎样,教师通过查阅摘记,做到心中有数,并针对学生的阅读实际和语文单元教学实际提出显性或隐性的目标要求,指导学生选择读物。为此,我们设计“天天采蜜”的作业表(见下图),这样的要求对于小学高段学生来说简单明了。学生利用“家庭阅读”30分钟的时间阅读材料并填写此表,自然而然就积累了知识和素材。积累的作业表每月装订成册,一方面代表着自己读书的脚印;另一方面供同学之间相互取长补短,同时也成了自己的小小读书手册,学生们都表示“比做课后习题有味多了”。
通过个别、小群体、班集体之间关于阅读的谈话交流,指导学生学习和运用阅读方法,逐步掌握怎样读懂文章的主要内容,怎样培养好的读书习惯、怎样提高读书速度等阅读技能。如,要求他们认真看准字词句段,做到边读边想,细心体会字句的意思,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引导他们先通篇粗读,后重点细读,不能理解的部分要反复读反复想;辅导他们先了解文章的大意,后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适时适文采用朗读、默读、速读、略读、浏览、查找搜索等阅读方法;读前的浏览、查找,读中的圈点勾画、附注旁批,读后的欣赏、摘抄,甚至之后的交流、运用。精心指导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需要教师及时地发现并解决问题。 在语文课中尽量配合体现对阅读方法的指导,从而使课内促进课外。如以《跑进家来的松鼠》一文为例,我对“批注”式阅读方法进行了如下指导:首先请学生对“我们急忙把通风口打开,只见松鼠像粒子弹似的从里头窜出来,跳到大柜顶上”中的“窜”做重点批注。结果,学生从不同角度表达了各自的认识和理解:有讲速度的“来得快而猛”;有谈心理的“小心谨慎”,有评用词的“简练、生动、形象”,还有议反衬人物的“真是太想找到它了”。学生在具体的“批注”中学习了阅读方法。
(2)积极鼓励,交流多样。在总结方面,我们做到以表扬、倡导为主,进行不定期的、多形式的交流,如故事会、我谈《ΧΧ》书、谈天说地大比武、佳句佳段朗诵会、阅读新书大擂台等。这些由阅读而带来的小小的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激起进一步求得成功的渴望了。
(3)倡导质疑,各抒己见。我们赞同一个观点,那就是“一个好的提问远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因此,在阅读的全过程中,我们鼓励学生相互之间质疑、交流、提问。由此引入创新的理念,鼓励学生在阅读中运用扩展性阅读方法,进行直接的再造想象,进行延伸对比,进行开放式立体型甚至是甄别对与错的思考,体现个人风格的自由想象和联想等。鼓励学生在阅读中运用研究性阅读方法,引导学生引用、搜集、探索、批评、质疑,在阅读中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创见。
二、个性摘记,书海拾贝
不断阅读是基础,个性摘记则是读书的另一种延伸,是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培养阅读能力,将外部语言进行内化,从而“有所得”的一种手段。叶圣陶先生曾多次论述养成习惯的重要性,如:“必须使种种方法成为学生终身以之的习惯。因为阅读与写作都是习惯方面的事情,仅仅心知其故,而习惯没有养成,还是不济于事的。”“语文方面的许多项目都要经过不断练习,锲而不舍,养成习惯,才能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因此,摘记是具有“养成习惯性”的更深一步的阅读。所以,我们提倡摘记,要求摘记。在摘记中,我们强调指导以下几点:
1.让“习惯”成自然。我们要求学生凡是读书,必做摘记,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摘”,一定要摘最好、最美、最有意义的。“记”,一定要写得工整美观、要用心体会。
2.明“方向”,给“自由”。所谓“指向性”,就是教师给学生指定的一个阅读方向、一个阅读目标。如:学习寓言故事之前或之后,要求学生找大量的寓言故事来阅读,这是“指向”。同时要求学生可以摘记好的词语、句段或篇章,也可以是故事的寓意,还可以是故事所带给作者的感想,甚至是自己所悟到的新的寓意等,这是“自由”。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完全自主的过程。这个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摘记的材料遵循学生自主原则,选择符合其个性、兴趣、特长和鉴赏水平的内容。
3.分层训练,循序渐进。每读一本书、一段话,对于语文基础不太好的学生,我们要求做到“应该在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词语、句子下圈点、勾画,并多读几遍,如果能够背诵,那就更好”。对于一般学生,要求做到“依据教师指导,在熟练地大量、广泛阅读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阅读对象精读,再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词句、段落摘下来,并想一想说一说好在哪里,然后把它们记在心里”。对于具有较高阅读水平的学生,要求做到“学习浏览,进行预习性或复习性的大量阅读,收集与所学内容有关的材料、词句、文段,摘记下来,并记录自己的‘读后感’,其中体现对文章进行自我初步的赏评式分析。在讨论会、欣赏会上,朗读自己的摘记,提出自己的观点,达到‘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另外,还可鼓励学生为自己的摘记配上一些小小的插图或为摘记本设计统一的版式。一是培养阅读兴趣,二是学生在配图期间也在思考摘记的内容,从而更好地回忆和积累。因为我们一开始就要求学生准备专门的“天天采蜜本”,所以两年下来,学生们都积累了大量的阅读资料。由于是自己的杰作,很多学生表示每次在做新的摘记或每天闲暇时,都会一页页地翻看。其实,这就是一个“阅读—摘记—(片刻)记忆—提取—(持久)记忆”的完整反复过程。通过做摘记,学生们获益良多,如可以享受大量美文、积累大量的好词好句、日后作文时会有话可写等;还可以促使学生读书更认真、想得更深入,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还可以留下一些重要资料,以备日后使用。
在“尽情阅读、个性摘记”中,我们还格外注重阅读实践的探究和熏陶,以期通过学习方式的创造,达到创造性思维方式的培养。例如,读物提供的信息除了字面显示以外,常常还有更深层的信息。这些隐含的潜在信息密码需要读者去发现、去破解,而学生由于受到心智水平、认知经验的限制,在发现、破解过程中还会遇到许多的疑难和困惑,尤其是当文本所表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与学生的“阅读期待”不一致或相矛盾时,其疑难和困惑就更为突出,成为阅读理解的障碍。学生必须对此来一番分析、推理和探究,从中演绎和逐渐形成适合自己的独特的学习方式。在此期间,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文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了提升和发展。
学生的阅读面广、摘记量大,随之带来思维的活跃、思想的开放、观点的创新,同时又促使写作面的扩大、写作量的增加、写作内容的增多。点面结合,扩大视野,开拓思想。“尽情阅读、个性摘记”立足于在“读”的过程中开发思维,抓住目标;着眼于在“摘”的过程中扩散思维,形成能力;强调在“记”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再次发现,重组知识,独立思考,养成创造性思维。如此,在教学实践中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修养,培养创造性思维。因此,以“尽情阅读、个性摘记”为方式的小学高段语文课外阅读指导,具有操作性、实用性和不可估量的教学应用价值。
参考资料:
1.梅子涵《阅读儿童文学》,少年儿童出版社。
2.田长青《阅读成长记录袋初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彭懿《阅读与经典》,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4.胡培培《小学中高年级课文阅读的层面浅探及操作策略》,《江苏教育》2012年第3期。
“在行走中学会行走”自然有正确的一面,离开了走路的实践当然与学会走路无缘。但决不能仅仅这样理解,把还不会行走的学生往地上一扔,学会了的就会了,学不会的就任其跌倒,难道这就是我们开展语文课外阅读的教与学的主流形态吗?尤其是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如果不建立在一定的指导实践上,就更是盲目和流于形式了。那么,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到底应该如何开展?应该如何对小学生实施课外阅读方面的具体指导?如何更好地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实效?为此,我在小学高段(5~6年级)采取了“尽情阅读、个性摘记”的方式来指导小学生的语文课外阅读,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所谓“尽情阅读、个性摘记”式的语文课外阅读指导,就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为目的,充分利用所拥有的读书资源,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在自我鉴赏的基础上自主摘记,以阅读的冲动带动新思维、以个性的摘记带来自我的积累,由此使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性、整体性全面提高,这是以课外带动课内、以课内促进课外的阅读指导方法。
“尽情阅读、个性摘记”的目标明确,操作简单。对小学高段(5~6年级)学生而言,我定下了明确可行的目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阅读材料,能大量默读、速读资料和文章,能大量背诵古诗词及一些优秀篇章,有初步的赏析能力并能做规范的摘记。在具体操作上,对教师而言,便于布置和检查,随堂要求对所学课文有预习性和复习性的阅读,布置与课堂相关、内容相似的文章查找和阅读,完成“天天采蜜”表格的填写,完成好词、好句的摘记;周末则围绕单元教学内容来查找和阅读,完成对好段落、好篇章的摘记。因为偏重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书写整洁工整,对摘记的内容知其好在何处,即对其进行鼓励,学生乐意做,并努力做到最好。对学生而言,形式不多,力求简单,同时兼有阅读训练,容易形成能力。主要通过下面几项内容实现:1.熟练默读,并大量练习课外内容速读。2.借助字典进行独立课外阅读。3.根据教师指导,进行有选择的课外阅读,并进行自我鉴赏基础上的摘记。4.展开讨论,交流摘记内容,同学、师生、父母之间互赏、相互探讨。
一、尽情阅读,徜徉书海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其中推荐篇目有70篇,其余部分由教材编者和任课教师补充推荐。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因此,平时学生必须进行大量阅读。
1.坚持两个“注重”,指导全面阅读
(1)注重阅读主体的自主性。“真正有效的阅读,必须依靠阅读者全部的心智和情感意向活动,才能通过对书面符号的感知和理解,把握其反映的客观事物及其意义,达到阅读的目的。”这种具有很强个性化的活动,决定了阅读只能是学生自己的事,任何人都无法越俎代庖。因此,我们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一方面,我们冲破教科书的局限,带领学生走进书海,使学生对大量的图书感到新奇、兴奋,随之产生阅读的欲望;另一方面,我们体会苏珊·罗森韦格的一句名言:“如果你想要孩子完全按照你的计划阅读,那注定不会长久。”因此在尽情阅读中,我们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爱好,自由地选择阅读内容,充分强调了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达到了预期的阅读效果。
(2)注重阅读主体的习惯性。叶圣陶先生认为,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在阅读的全过程中,我们十分注重培养学生认真读书、使用工具书、“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如旁批阅读、附注阅读等。
2.做到两个“保证”,指导材料内容
(1)保证具有健康丰富的阅读内容。我们建立了校图书室、班图书角、个人小书柜等,采用学校购买、个人捐献等形式积累图书。书的种类繁多,文学、天文、地理、历史、自然、科普等,每一本书都经过精心挑选,不拘样式内容,同时逐渐淘汰一批内容陈旧、不合时宜的书,做到“保证营养新鲜,健康丰富”。在家庭中,我们利用家长会的契机,向家长介绍积极健康且适合小学生的阅读网站(“小学生阅读网”“学乐中国网”)等;同时推荐订阅优秀的儿童报纸、刊物,如《儿童文学》《中国少年文摘》《课堂内外》《小学生创新作文》等。大量阅读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面广量大。
(2)保证学生有合理充足的阅读时间。我们将阅读列入语文教学计划时间,保证每周有两节相连的阅读课,同时不局限上课地点,可以是教室、阅览室,也可以是绿荫下、操场上、走廊里等,另外也不强求独立阅读,可以是两三人甚至是小组阅读。此外,将阅读带进家庭作业时间,保证每个学生每天至少有三十分钟的“亲子阅读”时间。
3.立足实效检验,引入创新理念
(1)跟进读书,逐步指导。学生喜欢读什么样的书,读书的进度怎样,教师通过查阅摘记,做到心中有数,并针对学生的阅读实际和语文单元教学实际提出显性或隐性的目标要求,指导学生选择读物。为此,我们设计“天天采蜜”的作业表(见下图),这样的要求对于小学高段学生来说简单明了。学生利用“家庭阅读”30分钟的时间阅读材料并填写此表,自然而然就积累了知识和素材。积累的作业表每月装订成册,一方面代表着自己读书的脚印;另一方面供同学之间相互取长补短,同时也成了自己的小小读书手册,学生们都表示“比做课后习题有味多了”。
通过个别、小群体、班集体之间关于阅读的谈话交流,指导学生学习和运用阅读方法,逐步掌握怎样读懂文章的主要内容,怎样培养好的读书习惯、怎样提高读书速度等阅读技能。如,要求他们认真看准字词句段,做到边读边想,细心体会字句的意思,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引导他们先通篇粗读,后重点细读,不能理解的部分要反复读反复想;辅导他们先了解文章的大意,后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适时适文采用朗读、默读、速读、略读、浏览、查找搜索等阅读方法;读前的浏览、查找,读中的圈点勾画、附注旁批,读后的欣赏、摘抄,甚至之后的交流、运用。精心指导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需要教师及时地发现并解决问题。 在语文课中尽量配合体现对阅读方法的指导,从而使课内促进课外。如以《跑进家来的松鼠》一文为例,我对“批注”式阅读方法进行了如下指导:首先请学生对“我们急忙把通风口打开,只见松鼠像粒子弹似的从里头窜出来,跳到大柜顶上”中的“窜”做重点批注。结果,学生从不同角度表达了各自的认识和理解:有讲速度的“来得快而猛”;有谈心理的“小心谨慎”,有评用词的“简练、生动、形象”,还有议反衬人物的“真是太想找到它了”。学生在具体的“批注”中学习了阅读方法。
(2)积极鼓励,交流多样。在总结方面,我们做到以表扬、倡导为主,进行不定期的、多形式的交流,如故事会、我谈《ΧΧ》书、谈天说地大比武、佳句佳段朗诵会、阅读新书大擂台等。这些由阅读而带来的小小的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激起进一步求得成功的渴望了。
(3)倡导质疑,各抒己见。我们赞同一个观点,那就是“一个好的提问远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因此,在阅读的全过程中,我们鼓励学生相互之间质疑、交流、提问。由此引入创新的理念,鼓励学生在阅读中运用扩展性阅读方法,进行直接的再造想象,进行延伸对比,进行开放式立体型甚至是甄别对与错的思考,体现个人风格的自由想象和联想等。鼓励学生在阅读中运用研究性阅读方法,引导学生引用、搜集、探索、批评、质疑,在阅读中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创见。
二、个性摘记,书海拾贝
不断阅读是基础,个性摘记则是读书的另一种延伸,是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培养阅读能力,将外部语言进行内化,从而“有所得”的一种手段。叶圣陶先生曾多次论述养成习惯的重要性,如:“必须使种种方法成为学生终身以之的习惯。因为阅读与写作都是习惯方面的事情,仅仅心知其故,而习惯没有养成,还是不济于事的。”“语文方面的许多项目都要经过不断练习,锲而不舍,养成习惯,才能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因此,摘记是具有“养成习惯性”的更深一步的阅读。所以,我们提倡摘记,要求摘记。在摘记中,我们强调指导以下几点:
1.让“习惯”成自然。我们要求学生凡是读书,必做摘记,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摘”,一定要摘最好、最美、最有意义的。“记”,一定要写得工整美观、要用心体会。
2.明“方向”,给“自由”。所谓“指向性”,就是教师给学生指定的一个阅读方向、一个阅读目标。如:学习寓言故事之前或之后,要求学生找大量的寓言故事来阅读,这是“指向”。同时要求学生可以摘记好的词语、句段或篇章,也可以是故事的寓意,还可以是故事所带给作者的感想,甚至是自己所悟到的新的寓意等,这是“自由”。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完全自主的过程。这个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摘记的材料遵循学生自主原则,选择符合其个性、兴趣、特长和鉴赏水平的内容。
3.分层训练,循序渐进。每读一本书、一段话,对于语文基础不太好的学生,我们要求做到“应该在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词语、句子下圈点、勾画,并多读几遍,如果能够背诵,那就更好”。对于一般学生,要求做到“依据教师指导,在熟练地大量、广泛阅读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阅读对象精读,再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词句、段落摘下来,并想一想说一说好在哪里,然后把它们记在心里”。对于具有较高阅读水平的学生,要求做到“学习浏览,进行预习性或复习性的大量阅读,收集与所学内容有关的材料、词句、文段,摘记下来,并记录自己的‘读后感’,其中体现对文章进行自我初步的赏评式分析。在讨论会、欣赏会上,朗读自己的摘记,提出自己的观点,达到‘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另外,还可鼓励学生为自己的摘记配上一些小小的插图或为摘记本设计统一的版式。一是培养阅读兴趣,二是学生在配图期间也在思考摘记的内容,从而更好地回忆和积累。因为我们一开始就要求学生准备专门的“天天采蜜本”,所以两年下来,学生们都积累了大量的阅读资料。由于是自己的杰作,很多学生表示每次在做新的摘记或每天闲暇时,都会一页页地翻看。其实,这就是一个“阅读—摘记—(片刻)记忆—提取—(持久)记忆”的完整反复过程。通过做摘记,学生们获益良多,如可以享受大量美文、积累大量的好词好句、日后作文时会有话可写等;还可以促使学生读书更认真、想得更深入,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还可以留下一些重要资料,以备日后使用。
在“尽情阅读、个性摘记”中,我们还格外注重阅读实践的探究和熏陶,以期通过学习方式的创造,达到创造性思维方式的培养。例如,读物提供的信息除了字面显示以外,常常还有更深层的信息。这些隐含的潜在信息密码需要读者去发现、去破解,而学生由于受到心智水平、认知经验的限制,在发现、破解过程中还会遇到许多的疑难和困惑,尤其是当文本所表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与学生的“阅读期待”不一致或相矛盾时,其疑难和困惑就更为突出,成为阅读理解的障碍。学生必须对此来一番分析、推理和探究,从中演绎和逐渐形成适合自己的独特的学习方式。在此期间,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文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了提升和发展。
学生的阅读面广、摘记量大,随之带来思维的活跃、思想的开放、观点的创新,同时又促使写作面的扩大、写作量的增加、写作内容的增多。点面结合,扩大视野,开拓思想。“尽情阅读、个性摘记”立足于在“读”的过程中开发思维,抓住目标;着眼于在“摘”的过程中扩散思维,形成能力;强调在“记”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再次发现,重组知识,独立思考,养成创造性思维。如此,在教学实践中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修养,培养创造性思维。因此,以“尽情阅读、个性摘记”为方式的小学高段语文课外阅读指导,具有操作性、实用性和不可估量的教学应用价值。
参考资料:
1.梅子涵《阅读儿童文学》,少年儿童出版社。
2.田长青《阅读成长记录袋初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彭懿《阅读与经典》,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4.胡培培《小学中高年级课文阅读的层面浅探及操作策略》,《江苏教育》201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