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强调了高中语文的诗词教学要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诗词的审美教学,实现语文的审美教育。古典诗词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人的真情吟唱,是心灵对现实的应答,他们或发思古之幽情,或叹人生际遇,或触发情思,或彰显情志……入选教材的古诗词大都文质兼美,往往包含丰富多彩的感情、深邃的意境、精雕细琢的语言,这些诗文佳作中的美,展现了一个璀璨夺目的美的世界,千百年来滋润着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的精神乐园。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掘诗文中美的元素,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理解力,使他们在审美的愉悦中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获得精神的升华。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审美
古诗词是一种思想高度凝练,情感高度集中的文学体裁,意境优美,对仗工整,不仅能开拓学生的视野,陶冶美的情操,还能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仅承载着语文知识内容和结构,而且蕴含着思想道德、审美情趣等。审美教育能够促进智育和德育的发展,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国是诗歌的王国,众多伟大的诗人流芳千古,他们的诗词佳作就像天空中的恒星,永远璀璨夺目。因此十分有必要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一、吟咏知韵律美
古诗词的韵律“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可见古人做诗十分讲究用韵。“声韵协和,曲应金石”,即做诗要用韵,韵的作用不仅在于能使曲调和谐,且能够配乐器演奏。诗歌遣词造句凝练、含蓄、优美,节奏鲜明,讲究变化,富于音乐美,最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朱自清曾说:“吟诵对于写在纸上死的语言可以从声音里得其味,变成活的语气。”因此,鉴于诗歌本身具有形之声的特性,故较其他文学样式更适宜于诵读。
诵读之中,眼到、口到、耳到,心终能与诗歌共鸣。于“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音字咬合之中,感受李清照顾盼期待、悲惨忧郁的凄凉心境;于“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的长短错落之中,感受“谪仙人”李白的过人豪气。柳郎“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柔情笔触,一唱三叹,哀离愁别绪;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引吭高歌,怀古思今,抒报国豪情。在读中寻找情感的交汇点,在情感指导下寻求朗读的切入点。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意会其理,思其神态,感其情怀,在共鸣之中体验韵律之美。
二、融情知意境美
诗歌是特别注重形象的描绘。现代多媒体可以把文字、图形、影像、声音、动画和其他多媒体软件合理地运用到诗歌教学中,其直观的形象、美妙的图画、动听的音乐,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唤醒学生潜在的审美意识运用多媒体把诗歌中的内容进行画面渲染,突出意境,把抽象的文字转换成色彩多姿的画面,构成一种意境,给学生以形象的直观感受,运用多媒体把诗词的内容化静为动,帮助学生品词析句,启发想象,训练表达美,在深刻地感知诗歌意境的同时,再加上教师生动形象的讲解,使课堂妙趣横生,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效果,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使古诗词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鉴赏陆游和唐碗堪称词史上“双璧”的两首《钗头凤》时,陆游和表妹唐婉之间有着怎样的爱情故事,沈园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它的建筑风格及历史渊源,等等,光凭老师介绍,学生不会有深刻的印象和透彻的领悟。通过多媒体把“沈园”的图片、简介、陆游和唐婉在那一方粉壁上留下的《钗头凤》手迹等,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并且把电视剧《沈园的故事》播放给学生看,伴着优美的画面、动情的解说、哀婉的歌曲、直观的人物,那两首《钗头凤》便能深深地植根在学生的心中,那风中的“红酥手”也自然会成为学生的永久记忆,这相对于传统的鉴赏方法,显然效果更佳。
三、天人合一知意象美
意象是情思的载体,是情思的物化形态,更是领悟诗词思想情感、揣摩诗词意境的关键所在。因此,只有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捕捉意象,才能让他们全方位感悟诗词的情触,达到游刃有余的境地。学生在赏析描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作品时,可以将作者描写的物象作为突破口,借助意象的动静、虚实和色彩进行联想和想象,从而体会天人合一的意象之美。
在古诗词当中,为了更好地理解诗词的意象在其中的准确含义,经常要把单一的某个意象放到一定的意境中去。例如,在马致远的元曲《天净沙·秋思》一文中,里面的“枯藤”“老树”“古道”“西风”等意象单独分析看不出什么深刻的含义,但是如果把这些联系在一起,就会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画面,从而感受到一种萧瑟悲凉的氛围。而下文当中的“小桥”“流水”“人家”则构成了一幅祥和、平静、安详的生活画面,展现的是江南人家的风光图,与前面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这是对作者家乡的写照。上述意象构成一幅游子思归图。再根据最后一句话“断肠人在天涯”,就足以看出作者的漂泊羁旅的游子心,给人以震撼的艺术感受。
古诗词代表了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精粹,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深邃的意境、精练优美的语言,滋润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彰显了古代文化的无穷魅力,利用古诗词教学进行审美教育是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审美能力的重要渠道。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应渗透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通过语言文字的教学对学生进行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多方面的教育,从而培养审美能力,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激发热爱生活的热情。语文教师要利用好古诗词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引导学生从审美的角度去体验和学习内容,并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学识修养熏陶和影响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美好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
参考文献
[1]邱为将.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古诗词意境教学[J].中学教研,2013(12):20.
[2]宁海彦.浅谈高中古诗词鉴赏教学[J].中学教学参考,2015,4(226):25.
[3]陈仁萍.利用古诗词进行语文教学[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1,(7):16-17.
[4]范维胜.古诗词鉴赏三步曲[J].语文教学通讯,2013,(3):47.
[5]周小雄.让古诗词走进中学生[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3:(1).
[6]韋志成.语文教学艺术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
[7]程翔.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0.
[8]严增武.浅析教学过程中的审美情感[J].教育研究,1987(3).
[9]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10]施春晖.在古诗词教学中培植学生的审美心境[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8(3).
(作者单位:云南省腾冲市第一中学)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审美
古诗词是一种思想高度凝练,情感高度集中的文学体裁,意境优美,对仗工整,不仅能开拓学生的视野,陶冶美的情操,还能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仅承载着语文知识内容和结构,而且蕴含着思想道德、审美情趣等。审美教育能够促进智育和德育的发展,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国是诗歌的王国,众多伟大的诗人流芳千古,他们的诗词佳作就像天空中的恒星,永远璀璨夺目。因此十分有必要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一、吟咏知韵律美
古诗词的韵律“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可见古人做诗十分讲究用韵。“声韵协和,曲应金石”,即做诗要用韵,韵的作用不仅在于能使曲调和谐,且能够配乐器演奏。诗歌遣词造句凝练、含蓄、优美,节奏鲜明,讲究变化,富于音乐美,最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朱自清曾说:“吟诵对于写在纸上死的语言可以从声音里得其味,变成活的语气。”因此,鉴于诗歌本身具有形之声的特性,故较其他文学样式更适宜于诵读。
诵读之中,眼到、口到、耳到,心终能与诗歌共鸣。于“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音字咬合之中,感受李清照顾盼期待、悲惨忧郁的凄凉心境;于“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的长短错落之中,感受“谪仙人”李白的过人豪气。柳郎“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柔情笔触,一唱三叹,哀离愁别绪;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引吭高歌,怀古思今,抒报国豪情。在读中寻找情感的交汇点,在情感指导下寻求朗读的切入点。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意会其理,思其神态,感其情怀,在共鸣之中体验韵律之美。
二、融情知意境美
诗歌是特别注重形象的描绘。现代多媒体可以把文字、图形、影像、声音、动画和其他多媒体软件合理地运用到诗歌教学中,其直观的形象、美妙的图画、动听的音乐,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唤醒学生潜在的审美意识运用多媒体把诗歌中的内容进行画面渲染,突出意境,把抽象的文字转换成色彩多姿的画面,构成一种意境,给学生以形象的直观感受,运用多媒体把诗词的内容化静为动,帮助学生品词析句,启发想象,训练表达美,在深刻地感知诗歌意境的同时,再加上教师生动形象的讲解,使课堂妙趣横生,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效果,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使古诗词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鉴赏陆游和唐碗堪称词史上“双璧”的两首《钗头凤》时,陆游和表妹唐婉之间有着怎样的爱情故事,沈园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它的建筑风格及历史渊源,等等,光凭老师介绍,学生不会有深刻的印象和透彻的领悟。通过多媒体把“沈园”的图片、简介、陆游和唐婉在那一方粉壁上留下的《钗头凤》手迹等,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并且把电视剧《沈园的故事》播放给学生看,伴着优美的画面、动情的解说、哀婉的歌曲、直观的人物,那两首《钗头凤》便能深深地植根在学生的心中,那风中的“红酥手”也自然会成为学生的永久记忆,这相对于传统的鉴赏方法,显然效果更佳。
三、天人合一知意象美
意象是情思的载体,是情思的物化形态,更是领悟诗词思想情感、揣摩诗词意境的关键所在。因此,只有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捕捉意象,才能让他们全方位感悟诗词的情触,达到游刃有余的境地。学生在赏析描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作品时,可以将作者描写的物象作为突破口,借助意象的动静、虚实和色彩进行联想和想象,从而体会天人合一的意象之美。
在古诗词当中,为了更好地理解诗词的意象在其中的准确含义,经常要把单一的某个意象放到一定的意境中去。例如,在马致远的元曲《天净沙·秋思》一文中,里面的“枯藤”“老树”“古道”“西风”等意象单独分析看不出什么深刻的含义,但是如果把这些联系在一起,就会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画面,从而感受到一种萧瑟悲凉的氛围。而下文当中的“小桥”“流水”“人家”则构成了一幅祥和、平静、安详的生活画面,展现的是江南人家的风光图,与前面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这是对作者家乡的写照。上述意象构成一幅游子思归图。再根据最后一句话“断肠人在天涯”,就足以看出作者的漂泊羁旅的游子心,给人以震撼的艺术感受。
古诗词代表了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精粹,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深邃的意境、精练优美的语言,滋润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彰显了古代文化的无穷魅力,利用古诗词教学进行审美教育是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审美能力的重要渠道。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应渗透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通过语言文字的教学对学生进行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多方面的教育,从而培养审美能力,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激发热爱生活的热情。语文教师要利用好古诗词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引导学生从审美的角度去体验和学习内容,并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学识修养熏陶和影响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美好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
参考文献
[1]邱为将.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古诗词意境教学[J].中学教研,2013(12):20.
[2]宁海彦.浅谈高中古诗词鉴赏教学[J].中学教学参考,2015,4(226):25.
[3]陈仁萍.利用古诗词进行语文教学[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1,(7):16-17.
[4]范维胜.古诗词鉴赏三步曲[J].语文教学通讯,2013,(3):47.
[5]周小雄.让古诗词走进中学生[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3:(1).
[6]韋志成.语文教学艺术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
[7]程翔.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0.
[8]严增武.浅析教学过程中的审美情感[J].教育研究,1987(3).
[9]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10]施春晖.在古诗词教学中培植学生的审美心境[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8(3).
(作者单位:云南省腾冲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