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认为工匠精神是提高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素质的关键,针对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工匠精神培训体系缺乏针对性和长远规划、考核激励机制不健全、缺乏培育氛围等问题,提出从完善培训内容、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建设校园文化、加强实践创新等方面构建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工匠精神培育体系。
【关键词】高职院校 青年教师 工匠精神 培育体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4C-0027-03
随着我国现代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转型,社会需要一大批高素质、技术精湛的能工巧匠。时代的发展愈发凸显工匠精神的重要性。高职院校是孕育未来大国工匠的主要阵地,而青年教师是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生力军,其工匠精神的培育既是国家政策的导向,也是现代教育改革的需要。工匠精神也是代表职业教育“立德树人”的灵魂,加强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工匠精神的培育,对于提高教师队伍建设水平及培育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工匠精神是提高青年教師职业素质的关键
青年教师是培育未来高素质技能人才的生力军,其良好的职业素养影响着学生的职业素养,因此青年教师提高自身职业素养,锻造工匠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素养、职业态度,是一种追求完美、追求卓越和不断创新的极致精神,表现在教师岗位上则体现为立德树人、精益求精、不断创新的“匠人精神”。青年教师所处的阶段是塑造良好职业素养、提高自身专业技能的最佳阶段,必须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完善自身职业素养。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很大一部分都是刚工作不久,往往缺乏工作经验以及实践和应用的技能。高职院校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往往重视青年教师实用技能的培养,而缺乏对“育人”的重视。综合来说,青年教师职场经验的缺失导致其面临着较大的工作压力,迫切需要在专业、教学、科研方面提升自己,但因一些青年教师过分重视专业技能的提升而忽视职业素养的培养,导致工匠精神匮乏。
二、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工匠精神培育面临的问题
(一)培训体系不完善,缺乏针对性及长远规划
目前高职院校对于青年教师培训的规范性不足,缺乏分层分类培训体系,忽略青年教师在不同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的需求,缺乏对青年教师的专业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同时,没有针对青年教师职业发展建立专门的师资培育团队,导致培训内容的专门性、科学性不足,缺乏实践引导,并过于重视专业技术能力和教学科研能力的提升,而忽略了职业道德素养、实践能力的培养,造成青年教师缺乏追求卓越和认真创新的工匠精神。培训形式方面,多数是岗前培训和专项培训,培训时间相对集中,内容涵盖范围广,青年教师难以在短时间内掌握其精髓,培训效果欠佳。
(二)考核激励机制不健全
培训效果监督应具有针对性、科学性和长期性,但目前培训评价大多是短期培训后的阶段性结果,缺少培训后的质量跟踪和信息反馈,评价体系缺乏科学性与严谨性,无法判断培训内容是否合理、参训青年教师的理论水平和能力是否得到提升。高职院校对青年教师职业发展规划的激励措施不健全,应细化考核激励措施,根据他们的能力提升方向有针对性地制定措施;应加大科研经费、培训专项经费、实践经费等投入,从政策指引的角度激励青年教师不断提高自身能力水平。
(三)缺乏工匠精神的培育氛围
目前,不少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片面强调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等,对于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工匠精神体现的精益求精、专注坚持、专业敬业的职业精神,正是高职院校精神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教师个人角度出发,青年教师塑造工匠精神的内生动力不足。由于青年教师的工作经验不足,存在教学、科研压力大等问题,导致青年教师重视专业、科研、职称等方面工作,而忽略职业素养的提升。
三、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工匠精神培育体系构建
在“立德树人”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应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主导下,结合学校特点、专业特点制订青年教师工匠精神培育计划,根据青年教师的发展阶段特征、专业特征构建培育体系和考核激励机制。
(一)完善培训内容
工匠精神培育是一项长期的职业素养培育工作,应将工匠精神贯穿整个青年教师培育阶段,分类分层地融入培训课程体系中。青年教师有其独特的发展特性,每个发展阶段所需求的培训侧重点不同,应针对青年教师所处的不同阶段的需求及特点融入不同的工匠精神课程内容,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贯穿整个培训过程。
在青年教师刚步入职场时,应开设工匠精神内涵的课程,通过引入企业文化、案例教学等教学形式,帮助青年教师加深对新时代工匠精神内涵的理解,增强青年教师对工匠精神、所从事工作的职业认同,引导青年教师自觉塑造工匠精神。
在青年教师成长期,开设工匠精神能力提升课程。教师工匠精神的能力提升阶段应注重对教师专业能力、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结合专业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培训课程。例如,营销专业需要了解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通过安排营销专业青年教师到合作企业挂职的方式,增加青年教师与行业市场营销专家及销售员工接触时间,在实践中把握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从而运用到理论教学中,形成“实践教学—实践操作—实践成果转化”三个层次的实践培训体系。在能力提升阶段也要注重创新能力的培育,结合专业课程培训,学校可开展一些青年教师职业创新技能竞赛、创新能力竞赛等,通过这些竞赛鼓励青年教师在具体的创新实践中不断去思考、交流,从而提高自身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此外,可结合地域特色、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建立具有学校特色的工匠精神课程,挖掘地域文化中工匠精神培育资源。例如,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传帮带”指导制度,采取的是一师一徒的指导制度,分别从行政、教学、科研三方面对青年教师进行指导。通过一对一的指导,导师跟青年教师间的沟通更加顺畅,通过指导青年教师教学技能、青年教师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等互动活动,把优秀老教师的优秀教学、科研经验传授给青年教师,传承工匠精神。 (二)完善考核激励机制
一是建立基于工匠精神的青年教师能力评价标准,细化考核指标,分别从师德师风、专业能力、实践能力三方面对青年教师工匠精神进行考核,形成科学的青年教师工匠精神能力评价体系。建立青年教师培训的业务档案以及培训数据库,记录青年教师的培训心得、取得成绩、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等内容。对培训质量进行跟踪和信息反馈,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与教师的职称评审、岗位变动、年终考核等关联。
二是强化目标考核和制定激励制度,给予具备工匠精神的青年教师相应的激励,通过激励机制进一步激发青年教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精神激励方面,学校可以开展“工匠标兵”“学生最满意的青年教师”“创新能手”等评选表彰活动,在青年教师中树立榜样,提升青年教师的成就感、责任感和荣誉感,激发青年教师进行自我提升的内在驱动力。物质激励方面,对于工匠精神考核优秀的青年教师给予年终考核、专项培训经费、绩效工资、职称评审等方面的傾斜。一方面,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加大对青年教师科学研究、教学改革、教学研究的支持力度,给予项目科研经费,使新教师在入校后也有更大的动力去参与科研工作,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学校设立青年教师培育专项经费,专门用于青年教师的培养,根据青年教师的专业、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各培训阶段的经费,以帮助他们尽快成长。
(三)建设内蕴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
以工匠精神培育为契合点,加强校园文化与工匠精神融合。在校园文化中注入工匠精神的文化因子,积极营造良好的工匠精神氛围。学校应定期开展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邀请地方企业大师、技能名师来校举办专题讲座,组织青年教师观看有关劳模代表典型事迹、“大国工匠”等影视片,使青年教师深刻感受工匠们不懈追求、精益求精的精神,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工匠精神的熏陶和影响。
建设以工匠精神为引领的积极向上、创新进取的校园文化环境。一是在校园景观建设中加入工匠精神元素。校园景观文化不仅能够美化和点缀校园环境,更是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承载主体,对教学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可在学校的楼宇、长廊、橱窗等建筑中以故事、图像、标语等形式展示工匠精神的精髓。二是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手段营造富有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比如在学校官网、学校官方微博、学校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宣传大国工匠的故事、杰出校友的成长历程等。
(四)加强实践创新
1.加强校企合作,引导实践创新。加强职业院校与企业的有机融合,组建校企双方专兼结合的培育团队。一是充实和完善实践教学的内容,通过转变培育思路,以工匠精神、行业需求和教学需求为导向,进一步明确青年教师的培育内容,在专业教学中融入来自行业、企业的先进理念,邀请企业能工巧匠担任培训教师,共同承担培育任务。在实践教学中可细化实践培训内容,例如营销专业教师根据自身专业特征去到不同的企业岗位实践,学习、了解企业的市场策划、产品创新与研发等业务,在实践中提升自身职业技能。二是丰富实践的形式,给青年教师提供行业挂职锻炼、行业调研共同开发课题、顶岗实践等实践方式,让青年教师灵活自主选择,提高青年教师参与实践的积极性。
2.建立校企“传帮带”制度,在实践中感受工匠精神。一方面,建立校企“传帮带”制度,完善青年教师培育制度中的实践内容。结合专业特征,甄选企业中的“工匠”作为实践导师与青年教师沟通交流,让青年教师有更多的机会深入企业学习,参与企业的项目,掌握行业动态学习前沿专业技能,在实践中增长经验的同时感受工匠精神的实质和价值。另一方面,搭建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平台,建立校企合作课题,研究企业技术难题,产生有价值的技术及科研成果,推动校企产业融合。青年教师更多地参与到企业实践中,有助于促进高职教育与行业产业发展融合,教师团队也能应用实践所学专业知识解决教学中相关问题,将所参与的企业实践转化为教学成果,运用到专业课程中,使得顶岗实习等实践性环节更具有针对性。
高职院校是培育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的重要阵地,青年教师承载着培育未来大国工匠的重任。在立德树人的背景下,通过完善培育体系、健全考核激励制度、建设工匠精神校园文化、加强实践创新四个方面构建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工匠精神培育体系,可以加深青年教师对工匠精神内涵的理解,引导青年教师自觉塑造自身工匠精神,从而建立一支具备工匠精神的青年教师队伍,为培育更多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技能人才提供师资保障。
【参考文献】
[1]鲁慧,丁晓雅.职教改革背景下卫生类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培养优化策略研究[J].智库时代,2020(2)
[2]陈莉.高校教师培训实效性欠缺的原因分析及路径选择[J].中国成人教育,2016(3)
[3]孙静茹.提升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素养的路径探讨[J].决策探索(下),2019(5)
[4]李敏.新时代工匠精神与高职校园文化建设[J].内江科技,2019(5)
【基金项目】2019年度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院级立项项目“立德树人视域下高职院校营销专业教师‘德技双全’工匠精神的打造”(XY2019ZD07)
【作者简介】刘 双(1989— ),女,广西南宁人,硕士,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市场营销,工商管理;高 洁(1982— ),女,山西孝义人,硕士,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市场营销、工商管理。
(责编 黎 原)
【关键词】高职院校 青年教师 工匠精神 培育体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4C-0027-03
随着我国现代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转型,社会需要一大批高素质、技术精湛的能工巧匠。时代的发展愈发凸显工匠精神的重要性。高职院校是孕育未来大国工匠的主要阵地,而青年教师是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生力军,其工匠精神的培育既是国家政策的导向,也是现代教育改革的需要。工匠精神也是代表职业教育“立德树人”的灵魂,加强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工匠精神的培育,对于提高教师队伍建设水平及培育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工匠精神是提高青年教師职业素质的关键
青年教师是培育未来高素质技能人才的生力军,其良好的职业素养影响着学生的职业素养,因此青年教师提高自身职业素养,锻造工匠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素养、职业态度,是一种追求完美、追求卓越和不断创新的极致精神,表现在教师岗位上则体现为立德树人、精益求精、不断创新的“匠人精神”。青年教师所处的阶段是塑造良好职业素养、提高自身专业技能的最佳阶段,必须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完善自身职业素养。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很大一部分都是刚工作不久,往往缺乏工作经验以及实践和应用的技能。高职院校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往往重视青年教师实用技能的培养,而缺乏对“育人”的重视。综合来说,青年教师职场经验的缺失导致其面临着较大的工作压力,迫切需要在专业、教学、科研方面提升自己,但因一些青年教师过分重视专业技能的提升而忽视职业素养的培养,导致工匠精神匮乏。
二、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工匠精神培育面临的问题
(一)培训体系不完善,缺乏针对性及长远规划
目前高职院校对于青年教师培训的规范性不足,缺乏分层分类培训体系,忽略青年教师在不同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的需求,缺乏对青年教师的专业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同时,没有针对青年教师职业发展建立专门的师资培育团队,导致培训内容的专门性、科学性不足,缺乏实践引导,并过于重视专业技术能力和教学科研能力的提升,而忽略了职业道德素养、实践能力的培养,造成青年教师缺乏追求卓越和认真创新的工匠精神。培训形式方面,多数是岗前培训和专项培训,培训时间相对集中,内容涵盖范围广,青年教师难以在短时间内掌握其精髓,培训效果欠佳。
(二)考核激励机制不健全
培训效果监督应具有针对性、科学性和长期性,但目前培训评价大多是短期培训后的阶段性结果,缺少培训后的质量跟踪和信息反馈,评价体系缺乏科学性与严谨性,无法判断培训内容是否合理、参训青年教师的理论水平和能力是否得到提升。高职院校对青年教师职业发展规划的激励措施不健全,应细化考核激励措施,根据他们的能力提升方向有针对性地制定措施;应加大科研经费、培训专项经费、实践经费等投入,从政策指引的角度激励青年教师不断提高自身能力水平。
(三)缺乏工匠精神的培育氛围
目前,不少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片面强调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等,对于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工匠精神体现的精益求精、专注坚持、专业敬业的职业精神,正是高职院校精神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教师个人角度出发,青年教师塑造工匠精神的内生动力不足。由于青年教师的工作经验不足,存在教学、科研压力大等问题,导致青年教师重视专业、科研、职称等方面工作,而忽略职业素养的提升。
三、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工匠精神培育体系构建
在“立德树人”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应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主导下,结合学校特点、专业特点制订青年教师工匠精神培育计划,根据青年教师的发展阶段特征、专业特征构建培育体系和考核激励机制。
(一)完善培训内容
工匠精神培育是一项长期的职业素养培育工作,应将工匠精神贯穿整个青年教师培育阶段,分类分层地融入培训课程体系中。青年教师有其独特的发展特性,每个发展阶段所需求的培训侧重点不同,应针对青年教师所处的不同阶段的需求及特点融入不同的工匠精神课程内容,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贯穿整个培训过程。
在青年教师刚步入职场时,应开设工匠精神内涵的课程,通过引入企业文化、案例教学等教学形式,帮助青年教师加深对新时代工匠精神内涵的理解,增强青年教师对工匠精神、所从事工作的职业认同,引导青年教师自觉塑造工匠精神。
在青年教师成长期,开设工匠精神能力提升课程。教师工匠精神的能力提升阶段应注重对教师专业能力、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结合专业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培训课程。例如,营销专业需要了解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通过安排营销专业青年教师到合作企业挂职的方式,增加青年教师与行业市场营销专家及销售员工接触时间,在实践中把握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从而运用到理论教学中,形成“实践教学—实践操作—实践成果转化”三个层次的实践培训体系。在能力提升阶段也要注重创新能力的培育,结合专业课程培训,学校可开展一些青年教师职业创新技能竞赛、创新能力竞赛等,通过这些竞赛鼓励青年教师在具体的创新实践中不断去思考、交流,从而提高自身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此外,可结合地域特色、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建立具有学校特色的工匠精神课程,挖掘地域文化中工匠精神培育资源。例如,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传帮带”指导制度,采取的是一师一徒的指导制度,分别从行政、教学、科研三方面对青年教师进行指导。通过一对一的指导,导师跟青年教师间的沟通更加顺畅,通过指导青年教师教学技能、青年教师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等互动活动,把优秀老教师的优秀教学、科研经验传授给青年教师,传承工匠精神。 (二)完善考核激励机制
一是建立基于工匠精神的青年教师能力评价标准,细化考核指标,分别从师德师风、专业能力、实践能力三方面对青年教师工匠精神进行考核,形成科学的青年教师工匠精神能力评价体系。建立青年教师培训的业务档案以及培训数据库,记录青年教师的培训心得、取得成绩、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等内容。对培训质量进行跟踪和信息反馈,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与教师的职称评审、岗位变动、年终考核等关联。
二是强化目标考核和制定激励制度,给予具备工匠精神的青年教师相应的激励,通过激励机制进一步激发青年教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精神激励方面,学校可以开展“工匠标兵”“学生最满意的青年教师”“创新能手”等评选表彰活动,在青年教师中树立榜样,提升青年教师的成就感、责任感和荣誉感,激发青年教师进行自我提升的内在驱动力。物质激励方面,对于工匠精神考核优秀的青年教师给予年终考核、专项培训经费、绩效工资、职称评审等方面的傾斜。一方面,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加大对青年教师科学研究、教学改革、教学研究的支持力度,给予项目科研经费,使新教师在入校后也有更大的动力去参与科研工作,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学校设立青年教师培育专项经费,专门用于青年教师的培养,根据青年教师的专业、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各培训阶段的经费,以帮助他们尽快成长。
(三)建设内蕴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
以工匠精神培育为契合点,加强校园文化与工匠精神融合。在校园文化中注入工匠精神的文化因子,积极营造良好的工匠精神氛围。学校应定期开展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邀请地方企业大师、技能名师来校举办专题讲座,组织青年教师观看有关劳模代表典型事迹、“大国工匠”等影视片,使青年教师深刻感受工匠们不懈追求、精益求精的精神,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工匠精神的熏陶和影响。
建设以工匠精神为引领的积极向上、创新进取的校园文化环境。一是在校园景观建设中加入工匠精神元素。校园景观文化不仅能够美化和点缀校园环境,更是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承载主体,对教学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可在学校的楼宇、长廊、橱窗等建筑中以故事、图像、标语等形式展示工匠精神的精髓。二是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手段营造富有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比如在学校官网、学校官方微博、学校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宣传大国工匠的故事、杰出校友的成长历程等。
(四)加强实践创新
1.加强校企合作,引导实践创新。加强职业院校与企业的有机融合,组建校企双方专兼结合的培育团队。一是充实和完善实践教学的内容,通过转变培育思路,以工匠精神、行业需求和教学需求为导向,进一步明确青年教师的培育内容,在专业教学中融入来自行业、企业的先进理念,邀请企业能工巧匠担任培训教师,共同承担培育任务。在实践教学中可细化实践培训内容,例如营销专业教师根据自身专业特征去到不同的企业岗位实践,学习、了解企业的市场策划、产品创新与研发等业务,在实践中提升自身职业技能。二是丰富实践的形式,给青年教师提供行业挂职锻炼、行业调研共同开发课题、顶岗实践等实践方式,让青年教师灵活自主选择,提高青年教师参与实践的积极性。
2.建立校企“传帮带”制度,在实践中感受工匠精神。一方面,建立校企“传帮带”制度,完善青年教师培育制度中的实践内容。结合专业特征,甄选企业中的“工匠”作为实践导师与青年教师沟通交流,让青年教师有更多的机会深入企业学习,参与企业的项目,掌握行业动态学习前沿专业技能,在实践中增长经验的同时感受工匠精神的实质和价值。另一方面,搭建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平台,建立校企合作课题,研究企业技术难题,产生有价值的技术及科研成果,推动校企产业融合。青年教师更多地参与到企业实践中,有助于促进高职教育与行业产业发展融合,教师团队也能应用实践所学专业知识解决教学中相关问题,将所参与的企业实践转化为教学成果,运用到专业课程中,使得顶岗实习等实践性环节更具有针对性。
高职院校是培育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的重要阵地,青年教师承载着培育未来大国工匠的重任。在立德树人的背景下,通过完善培育体系、健全考核激励制度、建设工匠精神校园文化、加强实践创新四个方面构建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工匠精神培育体系,可以加深青年教师对工匠精神内涵的理解,引导青年教师自觉塑造自身工匠精神,从而建立一支具备工匠精神的青年教师队伍,为培育更多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技能人才提供师资保障。
【参考文献】
[1]鲁慧,丁晓雅.职教改革背景下卫生类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培养优化策略研究[J].智库时代,2020(2)
[2]陈莉.高校教师培训实效性欠缺的原因分析及路径选择[J].中国成人教育,2016(3)
[3]孙静茹.提升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素养的路径探讨[J].决策探索(下),2019(5)
[4]李敏.新时代工匠精神与高职校园文化建设[J].内江科技,2019(5)
【基金项目】2019年度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院级立项项目“立德树人视域下高职院校营销专业教师‘德技双全’工匠精神的打造”(XY2019ZD07)
【作者简介】刘 双(1989— ),女,广西南宁人,硕士,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市场营销,工商管理;高 洁(1982— ),女,山西孝义人,硕士,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市场营销、工商管理。
(责编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