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创造力,会损伤自恋的父母

来源 :祝你幸福·午后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jiankim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各种能力的价值排行榜上,创造力或许应该在最高位置上,其他诸如记忆力、判断力、管理力等等,用现在的网络语言来说,全都“弱爆了”。
  很多经验和实证研究证明,一个人创造力的大小、取决于TA早年跟父母的关系。这里说的早年,到底早到什么时候,众说纷纭。有人说是6岁以前,有人说是2岁以前甚至更早。相信谁的说法,你可以看着办。
  早年关系中的两个因素,对一个人的创造力起决定性作用,一个因素是关系的稳定性,另一个是孩子把父母理想化的可能性。
  先说稳定的关系。人是关系的动物,人格是在关系中逐渐形成的。如果父母,尤其是母亲,能够在孩子早年时更多地陪伴,孩子的内心就会形成一个稳定而安全的“自己跟自己的关系”。所谓有创造力,就是能够制造一个前所未有的东西或者一件从未发生过的事件,其实这些都是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向外延伸的结果,内心越稳定,就可以延伸得越远,其创造物也就越发地“前所未有”。如果一个人早年关系不稳定、内心缺乏安全感,那TA就不可能太多或太远地向外延伸TA的内心世界,循规蹈矩就变成TA一生的命运。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创造力不是一个能力问题,而是勇气问题:你敢不敢跟自己不一样,跟别人不一样,以及敢不敢让你的精神扩张后的产品跟世界不一样,以及敢不敢世界因为你而不一样。当然,这里说的敢不敢,不是意识层面的,而是潜意识层面的,指的是你不自觉地就敢了或者不敢了。
  对父母理想化的意思是,孩子能够把诸如完美无缺、无所不能的幻想投射给父母。孩子长大之后就会发现,父母并没有那么好,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要制造一个产品,使其具有童年时的父母一样的完美品质和超凡能力,所谓创造力就是这样转换而来的。换一种说法,创造力来自要修复内心跟父母的有点让人失望的关系。
  有人做过一个统计,最近200年来,没有一样对人类产生重大影响的发明创造比如蒸汽机、电、电脑和互联网之类的,是由我们中国人弄出来的。这真是一件大大打击我们自恋的事情。其实,除了创造力,我们无论哪一种能力,都不逊于任何其他民族的人,但为什么我们就整不出新东西呢?
  问题出在我们把对理想化父母的失望转移到用创造来弥补这个失望的过程上。中国传统文化是人伦的文化,过度地、机械地并且制度化地强调孝顺,使制造新东西变成了或者说呈现了对父母的潜在不满和攻击。简单地说,你是因为对父母们建造的世界不满才去创造更好的东西的,而这一不满本身,在我们的文化中就是禁忌。还有,由于人伦的文化导致了人与人、尤其跟父母的过近距离,孩子们的创造力,会直接导致父母的自恋损伤:只要有两个人在,就会有竞争,父母跟孩子当然也会有竞争。
  还有一个事实就是,绝大部分发明创造都是男人弄出来的,这不是因为男人更有创造力,而是因为,女人能够创造这个世界上最完美的产品——孩子,而男人不能,所以男人们需要创造新的物品来弥补自恋受损。
  这也没什么可遗憾的。毕竟,说到最后,孩子是男女人类合作之后的最美好的极致创造。在这一点上,我们中国人的创造最大,因为我们拥有地球上最多的人口。
其他文献
裴谕新的著作《欲望都市:上海70后女性研究》一书,主要研究的是上海70后女性的另类性行为,引起轰动,本文是对她的访谈,她对为什么70后的不少好女孩至今还未婚嫁,还是处女,有非常独到的分析;对70后与80、90后的恋爱态度的不同,也颇有见地。受母亲的影响,她们相信男女平等,她们也喜欢帅男人,有各种各样的性幻想。  70后都有一个经历过文革的母亲,出于叛逆心理,希望自己更有“女人味”  黄:为什么选择
期刊
赤颜犬,男,30岁。动画公司职员。2011年辞职,漂在北京,发表主题为“赤颜犬和乖蜂”系列水墨插画,大受博友欢迎。
期刊
《分手合约》被称为是“中国将产生类型片”的一个美好开始,最新的《被偷走的那五年》又被说成是内地小妞(小鸡)电影的最佳代言人。无论是电影还是文学,我们已经开始努力地摆脱上一辈的宏大叙事,轻盈地扑进年轻市场的温软怀里。  美国给这类电影命名为“小鸡电影”,用“小鸡”(Chick)这个词指妞儿,指轻文学、轻时尚、轻电影等等,从平价消费到灵修、从恋爱问题到职场问题,把市场上的社会新鲜人问题都搜进来,提供一
期刊
1927年的美国,发生了一起轰动全国的谋杀案,31岁的金发美女露丝与情人用吊画线杀死了丈夫。这是一箭双雕的谋杀,为了情欲,也为了骗保,露丝瞒着丈夫替他买了意外险。媒体就像今天我们炒作李XX案、薛XX案一样,性爱与谋杀,是小报永远的卖点,只因为直指人性的弱点。报纸刊登了露丝坐电椅的巨大照片,想想那天的发行量吧!  詹姆斯·凯恩与海明威一样,曾做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地记者,那时还没有海事电话,更不用说
期刊
刚去美国的时候,我觉得那儿的人好像都特别绅士,我还没走到门前,就有人面带微笑帮我开门。我想这或许是西方人讲究“女士优先”的缘故吧,于是就满足地径直穿了过去。一段时间我特别享受这一“待遇”。  慢慢地我发现,规矩并非如此,而是“后来者优先”。凡是公共场合有门的地方,总会看到这样的情形:走在前面的人,推开门后都要回头看看后面有没有人进门。他/她会扶着门让后面的人进去,而后面的人进去后,也总要向扶门的人
期刊
关于女性要为家庭无条件奉献、甚至回归家庭的心灵鸡汤,蒙蔽了女人的心智,我们一定要警惕!  我很怕“情感专家”这个头衔,尽管我也写过几篇和情感有关的小文,然后有时候也被冠上这四个字。但我自己看着是很窘迫的,就像猴子看到了自己的红屁股。  我怕它,是因为爱情这件事怎么是可以有标准、又可以教的呢?尽管我也写爱情,但我没法写爱情中的技巧。《非诚勿扰》这样的相亲节目给人一种错觉:女人已经掌握了婚恋的主动权,
期刊
那天吃饭时,妈妈幽幽地看着我女儿说:“人真没意思,都是一批批地死掉,这一批你姥姥姥爷爷爷奶奶都没了,下一批就轮到我们了,我肯定是挨不到她(我女儿)长到你现在的年纪了。”  我被这句话打愣了,忙不迭地说:“妈,你长命百岁。”  我说得太虚无了。  突然记起以前写的日记:“如果妈妈没有了,我前方的路也没有了,我爱你,妈妈。”  十多年过去了,当年的心境已斗转星移。不是不爱妈妈了,只是有了女儿后感觉对母
期刊
新教育基金打算用一年时间,寻找81位乡村教师,为他们各建一所图书馆。这个话题,在微博上,转发者寡;过去两个月里,包括崔永元公益基金在内的几家NGO,相继举办了农村教师培训计划。这些人,来到城市,又回到乡村,没有人注意到他们;甚至,被记录在《南方周末》头版上一名代课教师的死亡,也唤不起太多的哀叹。在教师节,人们关注最多的依然是教师节的改期、城市教师收礼的话题。  我们,也许的确对这类话题感到厌倦了。
期刊
英国某小镇。  有一个青年人,整日以沿街为小镇的人说唱为生;这儿,有一个华人妇女,远离家人,在这儿打工。他们总是在同一个小餐馆用餐,于是他们屡屡相遇。时间长了,彼此已十分的熟悉。  有一日,我们的女同胞,关切地对那个小伙子说:“不要沿街卖唱了,去做一个正当的职业吧。我介绍你到中国去教书,在那儿,你完全可以拿到比你现在高得多的薪水。”  小伙子听后,先是一愣,然后反问道:“难道我现在从事的不是正当的
期刊
财富不是一个普世认可的价值,但却是一个很简单的尺度,依此很容易就将定居在温哥华的中国女人们划分为穷太太和富太太。  穷太太大多来源于技术移民,有着高学历、丰富的工作经验和不怎么丰厚的物质基础,一般属于来了就赶紧提升语言、找工作的人群。富太太则大多是投资移民,学历未必高但财富很可观,多数在国内拥有家族企业,来了之后主要精力用来买房子置地,为推高当地房价“做贡献”。  她们有着不一样的背景和经历,但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