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自然为道的水墨智慧

来源 :财富圈TIDE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hmily26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阴阳五行的哲学观念是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哲学观念之一,它既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演进、变化,又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和顽强的生命力。同时,绘画艺术又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艺术门类,它在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的滋养,特别是阴阳五行哲学观念的影响下,闪烁着迷人光辉,焕发着无穷魅力。
  《易经》不仅与绘画之间存在着关联,而且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各方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古代,最能够指导国人实践的书就是经书,如同人们织布的时候,先有经线,再有纬线。经书是指导人们实践或者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书。当然,这里的实践并不仅仅是人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实践,而是一种能够升华到精神领域的实践。
  “众经之首”为《易经》,这是所有研究易学的人都认可的观点。《易经》是大中华文化思想的核心,它与整个大中华文化体系的所有组成部分都有密切的联系,其中有直接的联系,也有间接的联系。但总而言之,只要是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不管是哪种门类,追根溯源,都会来自于《易经》。同时,在对经书的运用过程中,也在考验着每一个人的悟性。
  
  静以致远 功到自然
  
  李燕用自己多年以来对于《易经》的实践研究与经验得出结论;绘画就是其中的一个门类。按照中国传统的意识来讲,应该叫做“书画”。放眼全世界,只有中国有“书画”的概念,这主要是由于,在绘画发展到一定的高度之后,画者把绘画的过程美也展现给了世人,而西画只是展现了结果的美,直到它受到东方绘画的影响之后,才注意到绘画之中笔触和过程的重要性。比如印象派绘画中麦田的绘画手法,麦子即将成熟,人们收麦子时天气很热,大地仿佛都在燃烧,这里面用的笔触都是S型的笔触,人们通过画作就可以感觉到麦田、空气、大树等都在蒸腾的视觉效果。其实这样的画也不能算作唯美,它也是为表现自己的中心思想而作。尽管是无主题绘画,但是它也有一个中心,画者会把这种感受加强表现。这就不同于《蒙娜丽莎》那样的画作,整个画作没有一点笔触,因为那个时代的绘画没有意识到手段过程美的重要性。然而,在中国来说,在很久以前字画不分的时候,国人就已经在强调手段过程的美,比如甲骨文,本来文字只是一种实用的东西,是用来记录文明的工具,可是中华民族有一个特点,所有实用的东西都会被赋予审美的价值,甲骨上面的字都很美,而且很有章法,这就不仅体现了文字的使用价值,而且还体现了每个字的刀法美、笔法美(甲骨未刻的书丹)、问架美、行距美、布局美,这都让今天的人们感到了古典的美。这就说明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特点——爱美。
  同样,在古代,中国的书画原本是同源的,分流之后,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绘画除去有着自身特有的审美功能与教育功能外,逐渐体现出黑白、阴阳的关系。就是在这一黑一白之间,其实已经包含了一切颜色,因为正是在这样的黑白变化之间可以启发人们,去回顾对生活中一切色彩的感受,已无需其他的颜色。而且,画者越来越需要把自己的情绪第一时间表现在画作之中,所以,就会用很快的速度用水墨的方法把情绪表现出来。于是,一种名叫禅宗画的新型水墨画开始出现。这正是人们从禅宗思想中得到的启发,而之所以禅的思想在印度只能作为一种思想却成不了宗,皆是由于印度的文化土壤远没有中国丰厚。当初,禅的思想传到中国,就立即与中国传统的道家哲学进行融合,这里面受到影响最大的就是《易经》。禅宗与《易经》的思想以及老庄的、儒家的思想自然融合,形成了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正是这种融合的思想产生了禅画。事实上,这种画并不是画出来的,而是写出来的。在整个过程中,核心的东西始终都离不开这些传统的哲学思想。易经这部书从它的产生到后来的基本成书,共用去一两千年的时间,在如此漫长的岁月里,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其实已经融合了很多我们祖先的优秀文化元素。其实,这些文化元素足够指导今天人们的很多想法与行为方式。然而,现实情况是,研究易学之人,大部分陷入到一种从文字到文字,从概念到概念的经院哲学习惯里,已经违背了学以致用的儒家学习原则,也违背了《易经》研究的基本要则,即东汉易学家魏伯阳所提倡的“论不虚生,引验见效”。绘画领域同样要明了此理,当绘画发展到一定高度之后,就需要借助于抽象思维,要从“形而下”要到“形而上”,因为具象不可能完成抽象思维,只能是视觉经验的一种撮合。《易经》教世人明白:“形而下者为器,形而上者为道: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这里,《易经》中蕴含的哲理都是放之四海而皆可用的。中国传统的绘画在达到了一定高度以后就可以被称为文人画,已经属于文人才能干好的事情。所以时至今日,从一个人绘画构思的方法与过程来看,就能够反映出这个人是否深谙易经之道。
  
  纵横恣意 笔下珠玑
  
  正如李燕所言,李燕的绘画作品不仅秉承了中国传统文人画,而且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深邃的易经哲学。然而,每幅作品的表现形式、艺术语言却都有自己独特的创新。李燕的作品均有着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其文化内涵使人深思,让人在历史的苍茫中体味到人生的空寂与悠远。
  在李燕眼中,当能够有代表一个人最高水平作品的时候还是离不开《易经》思想的。中国画是中国文化所产生并指导的绘画,它的哲理部分肯定离不开《易经》,有些人虽然读不懂《易经》,但是也会受到其影响,这都是由于他周围的文化氛围所决定。很多时候,绘画是在画者一定的感情制动之下完成的,在一张白纸上拿起墨笔,白纸就是无极,当出现构思的时候就是太极,着第一笔的时候,太极生两翼,就出现了阴阳,变化就是两翼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经过这样的演变过程,结果仍可以达到观者在视觉上的一种平衡,它是变动中的平衡。
  在一张画作中,只有几个墨点,却可以显得简而不空,这就说明这些墨点可以控制住白,这张画作就达到了一种阴阳关系的平衡。正是这种看似不平衡的平衡,其实是一种很高的境界。还有一种画作,墨的运用占据了绝大多数的面积,一张画作满得不能再满,以黑占据主导的画纸上却显得繁而不乱,实际上是剩下的白控制了黑,两者也同样达到了一种有机地融合,用佛语讲就是融通。李燕认为,画者心中如果不能达到融通,那么他的笔墨在作品中也不可能达到这种融合。没有这样的思想作为指导,再加上自身缺乏实现思想的诸多功力的人,是不可能真正画好中国画的。即使具备相当水平的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如果自己的精力不够集中,导致思想没有充分地表现出来,也会产生另一种效果,或者说不可能产生这个人的代表作品。
  
  艺于艺外 美于心中
  
  在中国人的理解中,世界与生命是一体化的世界,如庄子所言,“通天下一气耳”,生命的灵气使人与自然沟通融合。在“合一”的天人关系中,自然是内在于人的存在,人是内在于自然的存在。《易经》的每卦符号都起源于 “——”“— —”组成的三迭,如“三”(乾),象征人在天地之间,李燕说这正是《易经》所说的”《易》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浸润在这种世界观中的中国人,不把自然看作无情的物质或陌生的荒野,以致粗暴地征伐、任意地掠夺和肆意地消耗。他们敬畏自然如同敬畏生命,以合作姿态分享造化的生资,以纯素之心倾听天籁的启示,把天地作为可观,可游、可居的广袤家园。
  正是这种世界观促进了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而山水画的发展则增进了这种世界观的自觉。热爱家园生活的中国人,创造性地把握了山水画这种“游园”方式,并以可观、可游、可居的生活体验和理想相要求。
  李燕对于从古至今中国人喜爱山水画的原因也有着十分深刻的理解,古人喜爱山水画的原因除去对大自然的喜爱以外,还受到了对所处年代政治环境的影响,很多人都感到官场险恶。对于一位把追求真美善作为理想的文化人来讲,宁可过着清贫的日子,住在大山之中,也不愿意参与官场的勾心斗角。所以,这类的文化人向往自然,他们隐居的目的,不是为了“隐”字本身,而是为了居;正所谓隐是手段,居是目的,儒典云“君子居《易》以俟命”。真正中国文化人的价值观念是天人合一,崇尚大自然,热爱大自然。正因为他们这种观念在画作中有所体现,所以越来越能得到更多对真美善有追求的观者的喜爱,所以古人认为好的山水画可观,可游、可居。
  不过,进入到商品社会以后,这种喜爱往往异化成了对画作本身价值的关注,由于完成一幅山水画本身的时间相对较长,名家的产量也不高,同时,需求量又大,因此导致更多的人把山水画作为一种财产在进行收藏,加之现在各种泡沫式的宣传,使得一些根本看不出美感的山水画被炒成了天价,这也是应该引起今天人们深思的地方。
  李燕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现状感到忧虑。目前,中国的山水画发展相对缓慢,没有出现让人感到气势磅礴的作品,有些画作还不如直接看风光照片来得真实可心,画作当中既没有大自然的真实,笔墨技法也赶不上前人的水平,更谈不上有任何的新意。现在人们看到的山水画,要么就是把古人的东西再次进行临摹,千篇一律,要么就是根据自己手中的照片进行加工,这样做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即使画得再“好”,也不会有照片上的更加真实和生动的视觉效果。甚至有的“大作”分明丑化了祖国的大好山河。
  在谈到这种现状该如何改变的话题时,李燕话锋一转,这种现状的改变要以自然为道,不要刻意地改变。天下更多的美,都是“求之不得的美”,只有“得之不求”才能是真美,一求就不美了,这其实也是源于《易经》的思想,“《易》无思也,无为也,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又云:“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中国古代的山水画和花鸟画之所以能够达到那样的高度,就是因为在大自然的诱导之下,进发了画者自己内心的真善美,即加上自己的主观感受,才能够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大唐时的大师张璪所言“外师造化,中法心源”是中国画论的精义所在。
  
  传承文化 道法自然
  
  中国文化体系的特点是世界上其他文化体系所无法比拟的。她是世上唯一的一支几千年以来不断延续的文化体系,并且她宏大文化包容性也显得十分重要。从这个意义上看,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软件”。曾经,国人在生存当中屡屡受到威胁,美丽的圆明园不仅被英法联军烧毁,而且八国联军还在北京城中随意杀人……历史上,中华民族之所以发生过很多悲剧,在李燕看来,除了要看到帝国主义列强的野蛮外因,还要特别重视中国民族文化中有所缺失的内因,今天的人们应该在内因方面进行必要的反省和有益的补充,否则就不可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在李燕看来
  中国文化之所以能够不断地向前发展,是由于始终保持了两大特点,一个特点是不间断的延续性,另一个特点是巨大的包容性。同样,在绘画领域也是如此,徐悲鸿时代就曾提出中西合璧,改造中国画。但是很多年之后,中国画却脱离了师法大自然的传统,很多的画作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显得过于呆板
  已经大大不如国外的油画作品。这是由于西方绘画的教学十分重视学生的写生基本功,我们的古人也曾经重视过写生基本功,但后人却没能进行良好的继承,后来又从人家那里学回来才慢慢地恢复了我们“师造化”的良好传统。正如李燕的父亲,著名画家李苦禅大师所讲的那样,“要学会到大自然和生活中寻找画稿”。李燕强调,这其实就是包容性的最好体现。近代绘画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人们发现“中西合璧”已不够用,还要“中外合璧”。例如,曾经辉煌的玛雅文化,很多东西在当地都已经绝迹,我们却可以对它进行研究继承:印加文化中很多已经被殖民者消灭而残余的好东西,我们也要进行研究继承。从巴尔干半岛到乌拉尔山的斯拉夫民族的文化,南亚诸国的文化、非洲的文化也都有可以汲取的成分。由此可以看出,我们可以学的东西太多太多了。
  中国,做事的最高的境界叫“自然为道”,所谓的“最高境界”就是自然而然的做到,做到三合:合理、合法、合情。
  最后,李燕还谈到了“礼”。“礼”就是人之间最完善的关系,他引证《礼记》等原典。谈到,儒家强调,最高层次的社会人际关系就是“礼”的关系。孔子说:“恭俭庄敬,礼教也。”“礼之用,和为贵”。《左传》讲“如乐之和,无不谐也”。不同的音阶在一定节奏的联系中达到“和而不同”的和谐境界,正面地理解“礼乐之治”——取其精华,发扬光大,是为我们在变幻纷纭的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与和平世界大有裨益的。正如《易经》所说“保合太和乃利贞”——
  确保天地人的和是最大的和,唯此,才有利于瞻视未来。也许,正是由于汲取了这种传统文化的滋养,才使得李燕的艺术追求、人生感悟达到了“作画而不止于画”的境界。
其他文献
这是一张既有点陌生又似曾相识的笑脸。她的声音,她的笑容,深深印刻在每个人的脑海。她的妩媚与生俱来,也正是这个女孩儿,站在世界的舞台上,让每一个人都看到了属于中国的那张笑脸,她就是张慧君。    站在世界舞台上的中国女孩儿    初见张慧君,眉宇间有一种说不出的熟悉感觉。或者,这便是所谓的主持人效应吧。是的,她是张慧君,开口说话的一瞬间,你便会为她的声音所打动。然后,你又开始着迷于她的一颦一笑,最后
期刊
数码产品市场向来不会甘于平淡,新鲜上市的数码产品搜罗起来也是一箩筐。有的是老品牌有新动作,有的是新产品又更添亮点,都无时无刻不冲击着你的眼球和“荷包”,一起来看看吧!    超越现实时空    由华硕推出的全球首款3D游戏笔记本G51J,为游戏玩家带来了真正身临其境的游戏和多媒体体验。这款15.6英寸的王者级游戏机种,从视觉到听觉都配备了超豪华的顶尖装备,成为对骨灰级玩家们极具诱惑的神兵利器。  
期刊
建造立体城市,冯仑不认为自己是痴人说梦:“一年前,王石说我的构想是个童话,一个月前,王石说这想法靠谱!时间决定事情的性质,伟大是熬出来的。比如赵四小姐16岁去跟张学良,她去1年,是作风问题;去3年是瞎搅和;一去30年,那就是爱情。”  他的激情点燃了廊坊等地的政府官员,廊坊市政府经过长逾半年的反复磋商,准备拿出土地,把其中一个目前公认最靠谱的梦想变成现实。  冯仑今年9月初透露:“我的第一个立体城
期刊
当李明和先生出现在自然美活动现场的时候,我相信很多人的第一感触便是不可思议。是的,不可思议这样一位绅士与自然美的结缘,不可思议自然美飞跃般的急速发展,不可思议原来向往已久的美丽可以如此简单。    翩翩绅士的简单情结    与李明和先生的面对面是从一句玩笑开始,他笑着对我们说:“我喜欢美女啊,美丽的事物没有任何人会不喜欢,尤其是我。”没错,美丽的事物总是让人无法拒绝,不管是美女也好,风景也罢,总之
期刊
里斯本这样的大城市,你可以品尝到美味的海鲜,还能亲身体会到就像我刚才所说的丰富的多元文化。  这里独一无二的美丽景色是我向大家极力推荐的,比如澳大利亚东北部大堡礁,还有那里自然而原始的森林,比如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因为库克船长触礁而充’满传奇色彩的苦难角,这里还有坐落于中部沙漠神奇雄伟的爱尔斯岩,南部维多利亚州的大洋路,与世隔绝的塔斯马尼亚岛……简直是太多了,确实值得旅游者慢慢游览观赏……  不得不提
期刊
Van Rijs向笔者演示了他和团队设计的“猪城”:“城的底部设计是避震的,城里猪生活的地方十分舒适。生活在这座城里的人,享受着自然的风和雨,丝毫感受不到猪的异味。  英俊的Jacob Van Rijs成为“立体城市,未来中国”全球巡回展的一道风景,他是荷兰MVRDV建筑设计事务所的三位合伙人之一,这家事务所1993年成立于鹿特丹,现在世界各地拥有近60位建筑师。  MVRDV对未来城市的探索也有
期刊
67岁的日本建筑大师、2005年爱知世博会园区总规划设计师原田镇郎,把最新设计的“千禧未来城”模型带到中国,他用诗意的开场白描述自己的初衷:“从月球上传回的照片看,湛蓝色的地球多么美丽,相对于她46亿年的诞生史,人类不过是沧海一粟。近200年以来,工业发展让人类生活越来越舒适方便,但对自然的破坏也触目惊心,今天我们应该建设一些新的东西,来拯救地球。”  “地球上尤其是都市里,人太多太拥挤了,我希望
期刊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人类对于超高建筑的渴望,似乎永无止境。828米高的“世界第一高楼”迪拜塔今年1月竣工庆典的焰火还没熄灭,在沙特的吉达市,已经开建一幢1公里高的“吉达王国塔”,造价266亿美元。眼下全球至少有八幢超过1千米高的摩天大楼完成了设计,有西班牙设计师打算在上海建1228米高的仿生塔,更疯狂的是,迪拜又扬言要建2400米高的大厦。  在寸土寸金的都市里,地标性高楼,似乎成了未来城
期刊
在河北廊坊花530亿筑一座立体城市;在撒哈拉沙漠深处造“不消耗一滴石油的环保之城”;在茫茫大海中修一艘“诺亚方舟”般的都市,把世博会几百个场馆集中搬到一座600米以上的超高建筑;在几万人生活的摩天大楼里养猪种菜……所有这些貌似疯狂的梦想,有的正在变成现实,有的或在不远的将来得以实现。  今年春,本刊曾以《梦想照亮现实》为题,报道冯仑想建一座人与猪共同生活的“中国山”。不到一年时间,再次见到冯仑,他
期刊
每个拥有自己文化的国家,都会将被当地文化熏染过的玩具流传下来。中国民间玩具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从渔猎文明到工业文明,纵观中国民间玩具的发展,从不同角度、层面展现了人鱼自然的关系,体现了各历史阶段中国人的宗教信仰、道德观念、文化时尚、审美情趣及育人观念,千百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生活,—直以来都有一些热爱传统文化的人将遗失的民间儿童玩具精心收集珍藏起来,黄志生就是其中的一员。  古希腊哲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