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情感,让学生主动参与音乐的实践活动,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这是至关重要的。而这个任务的完成效果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学生是否积极地去参与、去实践。并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学习最基本的音乐文化知识、技能技巧,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爱好,“逐步培养和提高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音乐能力”。
关键词:音乐教学;主动参与;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9-0045-01
2011版《义务教育音樂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指出:“从音乐学习的特点出发,设计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学生对音乐的喜爱,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各项音乐实践活动,以获得对音乐的亲身体验。”因此,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情感,让学生主动参与音乐的实践活动,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这是至关重要的。
1.激发孩子学习音乐的热情
著名音乐家卡巴列夫斯基说:“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是把音乐美的魅力传递给他们的先决条件,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必然成为他们热爱生活,陶冶情操的助长剂。”他特别提到了“对音乐的兴趣”与“学习音乐的兴趣”及其作用。兴趣是带有浓厚感情色彩的心理活动,只要对某个事物有兴趣,就会激发同学们主动学习的热情。但兴趣不是天生的,它是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结果。教师要善于为学生设计特定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进入情景,才能激发孩子学习音乐的兴趣。导入是引发兴趣的起点,在教学歌曲《玩具进行曲》时,歌曲节奏适宜载歌载舞,我把它编成简单的舞蹈作为导入,以边歌边舞的形式开始新的一课。把各种新颖有趣的玩具展现出来,并用拟人方法让小玩具跟同学们打招呼,首先出场的是洋娃娃用英语向大家问好,接着是一蹦一跳的小白兔、汪汪叫的小狗,还有小猫、小喇叭同学们看见可爱的玩具已兴奋不已,加上玩具的拟人化,学习的兴趣很高,接下去的学习曲谱、学习歌词、词曲结合等环节,人人积极参与。我在教学实践中深深体会到,课堂上教师要是能用生动的形式将所要学的知识技能装扮起来,制造轻松的氛围、创设富有情趣的音乐情境,就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带着浓郁的求知欲走进课堂。
2.让学生享受音乐审美过程的愉悦
音乐是一种听觉的艺术,需要通过听觉来初步感受美,培养审美感知它通过作品的艺术形象及学生的审美活动来感染与教育学生,只有在丰富的情感体验的基础上,以情带声,以声传情,才能声情并茂,以情感人。课标指出:“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在音乐体验与感受中,享受音乐审美过程的愉悦,体验与理解音乐的感性特征与精神内涵。”优美流畅的音乐使人心旷神怡;欢快跳跃的音乐则令人轻松偷快;缓慢低沉的旋律往往令人沉思优伤。不同的音乐情境会带给人不一样的心情感受。而在音乐课堂上美好的音乐和教师富于艺术化的渲染,会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音乐之美,得到心灵的净化,从而实现审美主体的情感体验,学生有了体验,才会对音乐作品产生兴趣,才会从其它要素入手,理性地感知音乐。学生要学会在音乐中审美,音乐欣赏课的第一个功能,便是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代表性音乐作品的听、唱,从而感觉音乐的旋律、节奏以及它们产生的不同音乐效果,感受不同乐器音响的特点和乐曲产生的特殊功效。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加深对音乐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并提高自己的审美感受能力。例如:教学欣赏课《苗岭的早晨》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抓住音乐欣赏课“让学生充分聆听”的特点,从开课的律动设计,优美的旋律就给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音乐的氛围,接着通过苗族风光、风土人情课件欣赏的形式导入了本节课的教学,通过师生对唱,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中感受学习音乐的主旋律;再次聆听时,我趁着学生学习情绪兴奋,播放短片,采取视听结合体验的方法,把学生的情绪进一步推向高潮。当学生完全沉浸在欢快的音乐时,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充分地调动起来——编排、表演,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3.使学生在真着美的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德曾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教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课标也指出:“通过训练学生对音乐作品情绪、格谓、人文内涵的感受和理解,培养学生音乐的欣赏能力,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使其在真着美的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应用故事创设情境,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吸引学生进入教学情境,还会从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为一体的故事中获取大量的德育素养,使他们逐步形成崇尚科学、勤奋学习、拼搏进取的思想品质。例如:听赏《黄河大合唱》一课,如果学生在欣赏前了解中国百姓饱受日本侵略者蹂躏摧残的历史,使学生通过音乐的流动、歌词的诉说和旋律激昂舒缓的交错跌宕,感受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从中受到教育、得到鼓舞,增强民族自豪感。而教师创设的情境,正是中国人民的历史背景,让学生在感受音乐情绪的基础上,通过想象、联想,进一步体验歌曲所描绘的音乐形象,把学生的审美情感推向高潮。创设故事情境的教学,虽然没有铿锵的口号,但英雄荡气回肠的事迹,真正能打动教师和学生,激励着学生们充满感情地开展后续的音乐表演,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总之,让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之中。并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学习最基本的音乐文化知识、技能技巧,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爱好,“逐步培养和提高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音乐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G].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尹爱青.音乐课程与教学论[M].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01.
关键词:音乐教学;主动参与;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9-0045-01
2011版《义务教育音樂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指出:“从音乐学习的特点出发,设计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学生对音乐的喜爱,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各项音乐实践活动,以获得对音乐的亲身体验。”因此,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情感,让学生主动参与音乐的实践活动,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这是至关重要的。
1.激发孩子学习音乐的热情
著名音乐家卡巴列夫斯基说:“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是把音乐美的魅力传递给他们的先决条件,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必然成为他们热爱生活,陶冶情操的助长剂。”他特别提到了“对音乐的兴趣”与“学习音乐的兴趣”及其作用。兴趣是带有浓厚感情色彩的心理活动,只要对某个事物有兴趣,就会激发同学们主动学习的热情。但兴趣不是天生的,它是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结果。教师要善于为学生设计特定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进入情景,才能激发孩子学习音乐的兴趣。导入是引发兴趣的起点,在教学歌曲《玩具进行曲》时,歌曲节奏适宜载歌载舞,我把它编成简单的舞蹈作为导入,以边歌边舞的形式开始新的一课。把各种新颖有趣的玩具展现出来,并用拟人方法让小玩具跟同学们打招呼,首先出场的是洋娃娃用英语向大家问好,接着是一蹦一跳的小白兔、汪汪叫的小狗,还有小猫、小喇叭同学们看见可爱的玩具已兴奋不已,加上玩具的拟人化,学习的兴趣很高,接下去的学习曲谱、学习歌词、词曲结合等环节,人人积极参与。我在教学实践中深深体会到,课堂上教师要是能用生动的形式将所要学的知识技能装扮起来,制造轻松的氛围、创设富有情趣的音乐情境,就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带着浓郁的求知欲走进课堂。
2.让学生享受音乐审美过程的愉悦
音乐是一种听觉的艺术,需要通过听觉来初步感受美,培养审美感知它通过作品的艺术形象及学生的审美活动来感染与教育学生,只有在丰富的情感体验的基础上,以情带声,以声传情,才能声情并茂,以情感人。课标指出:“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在音乐体验与感受中,享受音乐审美过程的愉悦,体验与理解音乐的感性特征与精神内涵。”优美流畅的音乐使人心旷神怡;欢快跳跃的音乐则令人轻松偷快;缓慢低沉的旋律往往令人沉思优伤。不同的音乐情境会带给人不一样的心情感受。而在音乐课堂上美好的音乐和教师富于艺术化的渲染,会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音乐之美,得到心灵的净化,从而实现审美主体的情感体验,学生有了体验,才会对音乐作品产生兴趣,才会从其它要素入手,理性地感知音乐。学生要学会在音乐中审美,音乐欣赏课的第一个功能,便是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代表性音乐作品的听、唱,从而感觉音乐的旋律、节奏以及它们产生的不同音乐效果,感受不同乐器音响的特点和乐曲产生的特殊功效。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加深对音乐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并提高自己的审美感受能力。例如:教学欣赏课《苗岭的早晨》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抓住音乐欣赏课“让学生充分聆听”的特点,从开课的律动设计,优美的旋律就给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音乐的氛围,接着通过苗族风光、风土人情课件欣赏的形式导入了本节课的教学,通过师生对唱,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中感受学习音乐的主旋律;再次聆听时,我趁着学生学习情绪兴奋,播放短片,采取视听结合体验的方法,把学生的情绪进一步推向高潮。当学生完全沉浸在欢快的音乐时,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充分地调动起来——编排、表演,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3.使学生在真着美的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德曾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教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课标也指出:“通过训练学生对音乐作品情绪、格谓、人文内涵的感受和理解,培养学生音乐的欣赏能力,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使其在真着美的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应用故事创设情境,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吸引学生进入教学情境,还会从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为一体的故事中获取大量的德育素养,使他们逐步形成崇尚科学、勤奋学习、拼搏进取的思想品质。例如:听赏《黄河大合唱》一课,如果学生在欣赏前了解中国百姓饱受日本侵略者蹂躏摧残的历史,使学生通过音乐的流动、歌词的诉说和旋律激昂舒缓的交错跌宕,感受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从中受到教育、得到鼓舞,增强民族自豪感。而教师创设的情境,正是中国人民的历史背景,让学生在感受音乐情绪的基础上,通过想象、联想,进一步体验歌曲所描绘的音乐形象,把学生的审美情感推向高潮。创设故事情境的教学,虽然没有铿锵的口号,但英雄荡气回肠的事迹,真正能打动教师和学生,激励着学生们充满感情地开展后续的音乐表演,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总之,让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之中。并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学习最基本的音乐文化知识、技能技巧,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爱好,“逐步培养和提高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音乐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G].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尹爱青.音乐课程与教学论[M].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