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郭禹彤,江苏江阴市城中实验小学六年级学生。学校少先队副大队长、三好学生、江苏好少年。
郭禹彤从小就养成了读书、写作好习惯。小学期间读书1600多本;9岁出版处女作《蓓蕾初放》;11岁出版长篇小说《咚咚锤与PP炮》;第三部长篇魔幻小说《仙女除魔记》将于今年6月出版;第四部科幻长篇小说《宇宙星际游》正在创作中。
小学期间,她有80多篇散文、童话在各级各类报刊发表,并在各类作文大赛中荣获金、银、铜奖。
二零一七年农历十一月十八,冬月。
平时人们常用成语“寒冬腊月”来形容严冬,就是指的寒月十月、冬月十一月、腊月十二月。这是一年中最冷的三个月,人们天天生活在冬日里。
到底是过了冬至的天,秋时的那份绚烂几近消失。银杏那如金子般的叶袄已随风飞去;梧桐树叶成了咖啡色的枯叶,如地毯般铺天盖地;多数树木只剩下了光秃秃的枝条,一派萧索之下,天空倒显得别样开阔。
西北风呼呼吹着,枝条颤抖,空气冰冷。百花凋落时,独有腊梅悄然绽放,暗香浮动,幽幽扑鼻。
到了夜里,寒暖交汇,气温几度升降沉落。翌日清晨出门,只见枯草、落叶、灌木、建筑物上,到处被皑皑白霜粉饰得一片银色。霜与雪相比,只是少了那份厚重,多了些轻盈。霜所到之处,给万物平添了几分轻灵。停在室外的汽车冻了一夜,上头落满了霜。车窗上、车身上,晶莹的霜花,凝结成了冰花,纵横交错,形成了各种图案,在阳光的微微反射下,就像一幅幅冰雕工艺品,就像一幅幅山水画。伸手抚过,触感冰冷,戴著手套也觉得寒气丝丝往里渗透。
冬月的早晨,到底是冷飕飕的。路上,行人戴着绒帽,竖起领子、缩着脖子、裹紧了衣服;有的穿上厚厚的羽绒服,足踏雪地靴,行色匆匆;只有美丽冻(动)人的女孩,不愿穿厚重的衣服,她们穿戴着靓丽的风衣、帽子,飞舞的彩色围巾,给惨淡的冬季增添了斑斓的色彩。
如今的冬天,保暖取暖方式各种各样,出行再也不用担心会冻得瑟瑟发抖。就说北方吧,由于特定条件,决定了那里很多年前就有了供暖设备,不管是自制的热炕头,还是政府的集中供暖,家家户户的屋内暖气充盈,坑头上暖得有些烤人。屋外冰天雪地,屋内其乐融融,喝喝酒,聊聊天,谈笑风生,一派冬天里的春天气息。
而南方,特别是苏南地区,虽说温度相对高些,但湿度大,体感比北方还冷许多。早先防冬保暖的条件可远不如北方,屋里屋外一样的冷。睡在被窝里捂着铜制的“汤婆子”,还是觉得冷。那时,苏南人非常羡慕新疆人的“围着火炉吃西瓜”。
如今的苏南,岂止是围着火炉吃西瓜?防冻保暖的措施那是一套一套的。中央空调、单体空调、地暖、电热器、暖宝宝……应有尽有,那都是高科技的产品。现在政府又给百姓们在各小区搞集中供暖工程,你说这个冬天还冷吗?
人们也不再羡慕围着火炉吃西瓜了,家家都有电暖锅、火锅,想怎么吃就这么吃。大街小巷,市区乡村,火锅店遍地开花,每天都是人声鼎沸,雾气腾腾 ……如今南方、北方都一个样了。
老爸看着生活日新月异,便会想起自己的童年,常常会叨叨,给我们讲些他童年冬日难捱的故事:
每年冬天,老爸兄弟几个,老棉袄、老棉裤,从大到小,一个接着一个穿下去,衣服上的补丁就不用说了。棉衣没了保暖功能,室内又异常寒冷,每天做作业时,手都冻得失去了知觉,也只能在铜制的圆形手炉上烘一烘。兄弟几个耳朵上、手上、脚上的冻疮都破裂流血了,疼得直掉眼泪。脚上穿的是用稻草和芦苇花编织成的“芦花靴筒”或形似河蚌的“蚌壳棉鞋”。这也挡不住寒冷,只能轮流在铜制的脚炉上暖一暖脚。
唯一高兴的是冬闲晒太阳。特别是乡镇、农村的孩子,喜欢围坐在老人们身边,捧着个铜制脚炉,一边烘手取暖,一边晒着太阳,一边打闹玩耍。老人们打开脚炉盖,撒一把黄豆进炉,片刻后只听噼噼啪啪作响,黄豆熟了。老人便用筷子夹起,分给馋嘴的孩子。那黄豆是香香的,脆脆的。这算是那时过冬的美好回忆。
如今的冬天,温暖无时无刻不在身边。无论是围着火炉吃西瓜,还是围着火锅吃冰棍,温暖总是底色。是的,有了温暖就有活力,有了温暖就有团聚,有了温暖就有欢乐,有了温暖,人间亲情就繁殖成斑斓多彩的春天。
(指导教师 李 军)
郭禹彤从小就养成了读书、写作好习惯。小学期间读书1600多本;9岁出版处女作《蓓蕾初放》;11岁出版长篇小说《咚咚锤与PP炮》;第三部长篇魔幻小说《仙女除魔记》将于今年6月出版;第四部科幻长篇小说《宇宙星际游》正在创作中。
小学期间,她有80多篇散文、童话在各级各类报刊发表,并在各类作文大赛中荣获金、银、铜奖。
二零一七年农历十一月十八,冬月。
平时人们常用成语“寒冬腊月”来形容严冬,就是指的寒月十月、冬月十一月、腊月十二月。这是一年中最冷的三个月,人们天天生活在冬日里。
到底是过了冬至的天,秋时的那份绚烂几近消失。银杏那如金子般的叶袄已随风飞去;梧桐树叶成了咖啡色的枯叶,如地毯般铺天盖地;多数树木只剩下了光秃秃的枝条,一派萧索之下,天空倒显得别样开阔。
西北风呼呼吹着,枝条颤抖,空气冰冷。百花凋落时,独有腊梅悄然绽放,暗香浮动,幽幽扑鼻。
到了夜里,寒暖交汇,气温几度升降沉落。翌日清晨出门,只见枯草、落叶、灌木、建筑物上,到处被皑皑白霜粉饰得一片银色。霜与雪相比,只是少了那份厚重,多了些轻盈。霜所到之处,给万物平添了几分轻灵。停在室外的汽车冻了一夜,上头落满了霜。车窗上、车身上,晶莹的霜花,凝结成了冰花,纵横交错,形成了各种图案,在阳光的微微反射下,就像一幅幅冰雕工艺品,就像一幅幅山水画。伸手抚过,触感冰冷,戴著手套也觉得寒气丝丝往里渗透。
冬月的早晨,到底是冷飕飕的。路上,行人戴着绒帽,竖起领子、缩着脖子、裹紧了衣服;有的穿上厚厚的羽绒服,足踏雪地靴,行色匆匆;只有美丽冻(动)人的女孩,不愿穿厚重的衣服,她们穿戴着靓丽的风衣、帽子,飞舞的彩色围巾,给惨淡的冬季增添了斑斓的色彩。
如今的冬天,保暖取暖方式各种各样,出行再也不用担心会冻得瑟瑟发抖。就说北方吧,由于特定条件,决定了那里很多年前就有了供暖设备,不管是自制的热炕头,还是政府的集中供暖,家家户户的屋内暖气充盈,坑头上暖得有些烤人。屋外冰天雪地,屋内其乐融融,喝喝酒,聊聊天,谈笑风生,一派冬天里的春天气息。
而南方,特别是苏南地区,虽说温度相对高些,但湿度大,体感比北方还冷许多。早先防冬保暖的条件可远不如北方,屋里屋外一样的冷。睡在被窝里捂着铜制的“汤婆子”,还是觉得冷。那时,苏南人非常羡慕新疆人的“围着火炉吃西瓜”。
如今的苏南,岂止是围着火炉吃西瓜?防冻保暖的措施那是一套一套的。中央空调、单体空调、地暖、电热器、暖宝宝……应有尽有,那都是高科技的产品。现在政府又给百姓们在各小区搞集中供暖工程,你说这个冬天还冷吗?
人们也不再羡慕围着火炉吃西瓜了,家家都有电暖锅、火锅,想怎么吃就这么吃。大街小巷,市区乡村,火锅店遍地开花,每天都是人声鼎沸,雾气腾腾 ……如今南方、北方都一个样了。
老爸看着生活日新月异,便会想起自己的童年,常常会叨叨,给我们讲些他童年冬日难捱的故事:
每年冬天,老爸兄弟几个,老棉袄、老棉裤,从大到小,一个接着一个穿下去,衣服上的补丁就不用说了。棉衣没了保暖功能,室内又异常寒冷,每天做作业时,手都冻得失去了知觉,也只能在铜制的圆形手炉上烘一烘。兄弟几个耳朵上、手上、脚上的冻疮都破裂流血了,疼得直掉眼泪。脚上穿的是用稻草和芦苇花编织成的“芦花靴筒”或形似河蚌的“蚌壳棉鞋”。这也挡不住寒冷,只能轮流在铜制的脚炉上暖一暖脚。
唯一高兴的是冬闲晒太阳。特别是乡镇、农村的孩子,喜欢围坐在老人们身边,捧着个铜制脚炉,一边烘手取暖,一边晒着太阳,一边打闹玩耍。老人们打开脚炉盖,撒一把黄豆进炉,片刻后只听噼噼啪啪作响,黄豆熟了。老人便用筷子夹起,分给馋嘴的孩子。那黄豆是香香的,脆脆的。这算是那时过冬的美好回忆。
如今的冬天,温暖无时无刻不在身边。无论是围着火炉吃西瓜,还是围着火锅吃冰棍,温暖总是底色。是的,有了温暖就有活力,有了温暖就有团聚,有了温暖就有欢乐,有了温暖,人间亲情就繁殖成斑斓多彩的春天。
(指导教师 李 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