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
《瑞雪图》是一篇传统课文,在老教材中也叫做《第一场雪》,现为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12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在整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使整堂课在学生的一次又一次的感情朗读中向前推进。下面来看几个教学片段:
[片段一]
师:通过上节课对课文的初步学习,这场雪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1:这场雪很美。
生2:这场雪下了很久。
生3:这场雪把世界都变白了。
生4:这场雪下得很大,也很稳。
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4:我是从第三自然段看出来的。
师: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那你能为我们读一读第三自然段吗?
生4:能!(学生自信地回答)
师:她的读又给你们怎样的感受呢?
生齐:读得很好!
师:老师也觉得你读得很好,因为我似乎都看到雪花飘飞的过程了,你能说说你是怎样读出这种味道的吗?
生:我就是把开始下小雨读得轻快,把大片大片的雪花读得语气加重,然后彤云密布的意思是下雪前阴云笼罩,我就读出一种厚重的感觉。
师:哦,你真会感觉,还能结合词语的意思指导自己朗读。那我们学着她的样子一起读一读这句好不好?
这一片段是第二课时开课的时候引入第三自然段教学,并开始做诵读指导的实录。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其中对第二学段的要求是“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優美的语言,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这一片段的展示也可以算是对课标这一要求的具体体现。
[片段二]
师:上节课我们理解到万籁俱寂的意思是形容四周非常寂静,没有一点声音。对吗?
生齐:对!
师:那老师就不明白了,既然是一点儿声音也没有,那为什么后面又写道还能听见“沙沙声”和“咯吱声”呢?
生1:因为夜里在下雪,“沙沙声”是模拟大雪飘落的声音,又因为雪下得很大,所以雪积压在树木的枯枝上就把枯枝压断了,“咯吱声”就是模拟枯枝被压断的声音。
这一片段展示的是讲解“以动写静”这个知识点的实录。我采用的正是这种方法,挑起静与动的矛盾,引导学生思考写作方法,由此在学生脑中形成更加深刻的动与静的强烈对比,讲到这里,已经不需要再做专门的朗读指导了,学生自身感受到的动静对比已经可以指导他们读好这句话了。这样既节约了课堂教学时间,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片段三]
师:那么现在就请孩子们默读第四自然段,边读边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师:……首先请孩子们自由练读你勾出的句子,注意要边读边体会,然后带着你的体会多读几遍。
师:我看见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喜欢的句子,这样吧,给你们一次交流的机会,赶快找到自己的小伙伴,把你喜欢的句子读给你的小伙伴听,想想怎样读才能让你的小伙伴都喜欢上它。
师:谁愿意先来向我们展示一下你喜欢的句子呢?
生1:我喜欢这句:那山川、河流、树木、房屋,都笼罩上一层白茫茫的厚雪。
师:山川、河流、树木、房屋你们见过没有?
生齐:见过。
师:那它们都笼罩上一层白茫茫的厚雪的样子你们又见过没有呢?
生齐:没有。
师:想不想让老师带你们去看看呢?
生齐:想!(学生眼睛里都流露出向往的目光,兴致勃勃)
师:想看的孩子坐直了。好,那下雪后的世界来啦!(多媒体出示配乐雪景图片播放)
(学生充满好奇地观看)
师:感受到了什么?
生齐:美!
师:好!那就带着你们美的感受来美美地读一读第四自然段。
第四自然段是我教学本篇文章的重点,所以也综合运用了多种阅读教学基本原理。让学生对雪景有直观的感受,然后再带入课文,这样学生学起来就容易多了。在最后学生齐读第四自然段时,我们已经能够从学生的读书声中听到他们心中对美的感受与领悟了。
[片段四]
师:你体会出孩子们在雪地上玩雪时是怎样的心情了吗?
生1:高兴,快乐。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1:我从这一句看出来的:那欢乐的叫喊声、嬉闹声,把树枝上的雪都震落下来了。
师:他读得快乐吗?
生齐:不快乐!(有的回答不够快乐)
师:那谁再来做个快乐的孩子?
生2:(快乐地朗读第五自然段)
师:他快乐了吗?
生3:比第一位同学快乐了,但还不够快乐。
师:那你来做快乐小孩。
师:要想做好这群快乐小孩,老师有一个方法,想知道吗?
生齐:想(充满期待)
师:我们有些孩子玩过打雪仗,玩雪球这些游戏,有些孩子没有玩过,但是我们玩过好多好多令我们开心愉快的游戏,只要我们想着玩这些游戏时的快乐心情,我们就能读好这一段了。不信,你们一起试一试!
(齐读第五自然段)
[总评]
将孩子们身边的事情融入语文教学是最易操作的一种方法。但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我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如,引导学生阅读时引导的语言、方式不到位,学生的阅读时间不够充分……
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及课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学生体验、感悟的内容,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体验的环境,积极参与对话,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探究过程的体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让学生从心底爱上语文,使学生切身感受到:“书本是甜的”。能从小体味到阅读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从而培养学生终生阅读的好习惯。
《瑞雪图》是一篇传统课文,在老教材中也叫做《第一场雪》,现为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12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在整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使整堂课在学生的一次又一次的感情朗读中向前推进。下面来看几个教学片段:
[片段一]
师:通过上节课对课文的初步学习,这场雪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1:这场雪很美。
生2:这场雪下了很久。
生3:这场雪把世界都变白了。
生4:这场雪下得很大,也很稳。
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4:我是从第三自然段看出来的。
师: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那你能为我们读一读第三自然段吗?
生4:能!(学生自信地回答)
师:她的读又给你们怎样的感受呢?
生齐:读得很好!
师:老师也觉得你读得很好,因为我似乎都看到雪花飘飞的过程了,你能说说你是怎样读出这种味道的吗?
生:我就是把开始下小雨读得轻快,把大片大片的雪花读得语气加重,然后彤云密布的意思是下雪前阴云笼罩,我就读出一种厚重的感觉。
师:哦,你真会感觉,还能结合词语的意思指导自己朗读。那我们学着她的样子一起读一读这句好不好?
这一片段是第二课时开课的时候引入第三自然段教学,并开始做诵读指导的实录。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其中对第二学段的要求是“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優美的语言,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这一片段的展示也可以算是对课标这一要求的具体体现。
[片段二]
师:上节课我们理解到万籁俱寂的意思是形容四周非常寂静,没有一点声音。对吗?
生齐:对!
师:那老师就不明白了,既然是一点儿声音也没有,那为什么后面又写道还能听见“沙沙声”和“咯吱声”呢?
生1:因为夜里在下雪,“沙沙声”是模拟大雪飘落的声音,又因为雪下得很大,所以雪积压在树木的枯枝上就把枯枝压断了,“咯吱声”就是模拟枯枝被压断的声音。
这一片段展示的是讲解“以动写静”这个知识点的实录。我采用的正是这种方法,挑起静与动的矛盾,引导学生思考写作方法,由此在学生脑中形成更加深刻的动与静的强烈对比,讲到这里,已经不需要再做专门的朗读指导了,学生自身感受到的动静对比已经可以指导他们读好这句话了。这样既节约了课堂教学时间,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片段三]
师:那么现在就请孩子们默读第四自然段,边读边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师:……首先请孩子们自由练读你勾出的句子,注意要边读边体会,然后带着你的体会多读几遍。
师:我看见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喜欢的句子,这样吧,给你们一次交流的机会,赶快找到自己的小伙伴,把你喜欢的句子读给你的小伙伴听,想想怎样读才能让你的小伙伴都喜欢上它。
师:谁愿意先来向我们展示一下你喜欢的句子呢?
生1:我喜欢这句:那山川、河流、树木、房屋,都笼罩上一层白茫茫的厚雪。
师:山川、河流、树木、房屋你们见过没有?
生齐:见过。
师:那它们都笼罩上一层白茫茫的厚雪的样子你们又见过没有呢?
生齐:没有。
师:想不想让老师带你们去看看呢?
生齐:想!(学生眼睛里都流露出向往的目光,兴致勃勃)
师:想看的孩子坐直了。好,那下雪后的世界来啦!(多媒体出示配乐雪景图片播放)
(学生充满好奇地观看)
师:感受到了什么?
生齐:美!
师:好!那就带着你们美的感受来美美地读一读第四自然段。
第四自然段是我教学本篇文章的重点,所以也综合运用了多种阅读教学基本原理。让学生对雪景有直观的感受,然后再带入课文,这样学生学起来就容易多了。在最后学生齐读第四自然段时,我们已经能够从学生的读书声中听到他们心中对美的感受与领悟了。
[片段四]
师:你体会出孩子们在雪地上玩雪时是怎样的心情了吗?
生1:高兴,快乐。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1:我从这一句看出来的:那欢乐的叫喊声、嬉闹声,把树枝上的雪都震落下来了。
师:他读得快乐吗?
生齐:不快乐!(有的回答不够快乐)
师:那谁再来做个快乐的孩子?
生2:(快乐地朗读第五自然段)
师:他快乐了吗?
生3:比第一位同学快乐了,但还不够快乐。
师:那你来做快乐小孩。
师:要想做好这群快乐小孩,老师有一个方法,想知道吗?
生齐:想(充满期待)
师:我们有些孩子玩过打雪仗,玩雪球这些游戏,有些孩子没有玩过,但是我们玩过好多好多令我们开心愉快的游戏,只要我们想着玩这些游戏时的快乐心情,我们就能读好这一段了。不信,你们一起试一试!
(齐读第五自然段)
[总评]
将孩子们身边的事情融入语文教学是最易操作的一种方法。但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我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如,引导学生阅读时引导的语言、方式不到位,学生的阅读时间不够充分……
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及课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学生体验、感悟的内容,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体验的环境,积极参与对话,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探究过程的体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让学生从心底爱上语文,使学生切身感受到:“书本是甜的”。能从小体味到阅读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从而培养学生终生阅读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