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中学生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已是当今人们的共识,但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较稳定的教育内容和方式,如何展开工作还需要多方面的探索,需要各学科的努力。本文结合笔者的多年教学实践,对高中思想政治课如何进行心理教育问题,谈谈自己的粗略看法。笔者认为,要使高中思想政治课对中学生实施行之有效的心理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主动渗透,全盘计划
主动安排与被动施行孰为主次,这是首要问题,其解决需全盘考虑。主动安排指教学中制定目标计划,安排心理教育内容;被动施行指学生出现心理偏差再进行调适疏导。后者显然是各学科的责任,但两者结合,施行较全面的心理教育,政治科则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从教学目标看,它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渠道之一,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这就决定了教学目标需要体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提高觉悟”的任务。而能力一般指个人能胜任、完成某种活动所具有的心理特征,培养能力既是教学任务,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范畴。对于学生来说,政治科学习是学习素质、品德素质、心理素质三位一体的发展过程。所以,渗透心理教育,本身就属于政治教学的目标和特点。
(二)从教学内容看,它涉及的社会背景十分宽泛,又直接反映社会要求。社会对青年人的思想政治素质要求,也必然反映到心理素质要求上。首先,现代社会新知识新科技不断涌现、应用,既加速了人们改造世界的进程,又加剧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矛盾,二者都对社会成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客观外部压力需要一代新人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其次,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进入快速发展期,物质极快丰富、文化多元撞击、信息大量涌现,对青年一代来说,充满着魅力和机会:这又是促进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强大外部动力。再者,我国独生子女的成长环境使其心理特质更为鲜明。一方面,他们不断学习、享用高科技带来的物质精神文化成果,心态更为开放乐观;另一方面,家庭长辈宠爱呵护、缺少玩伴等因素使“小皇帝”们惟我独尊,较冷漠脆弱。而他们也意识到这些反差,也明白保持优势地位成为社会主流的不易:自我发展完善的追求是形成良好心理素质的内在动力。
所以,在由青少年转入成年人的高中阶段,政治教学要体现社会发展要求,就要主动安排心理教育,培养出心理健康、关系和谐的新社会成员,心理教育就必然成为政治教学的内容和任务之一。
(三)从教学计划看,既然心理教育是教学目标和内容,那么,结合教材,主动安排三年的计划,有目标有步骤地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政治科也是可以做到的。
所以,政治教学把主动渗透和安排放在心理教育的主要地位,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主动与否,效果不一。
二、循序渐进,把握关键
心理教育的关键期是高一、高二、高三还是高考前?对于这个问题,学者、专家们说法不一。但许多人认为是高考前。诚然高考是人生“第一大博”,高考前的心理不适普遍存在,此时就像季节性疾病流行,治病救人是最要紧的。但平时注重增强机体免疫力,做好保健预防工作,则可减轻或避免高考压力带来的心理病症。而加强锻炼、增强“心质”既要靠平时积累,又要把握关键。多数学校在高考前都设置心理辅导讲座或咨询室,这只是疏导关键而非培养关键。若培养关键期设在高三下学期,不仅来不及,还会让各科学习上的矛盾和心理矛盾交错复杂,加重负担。所以,应该分学年进行序列心理品质教育活动,把培养关键期放在高二学年,才能和学生心智发育过程相适应,循序渐进,收到较佳效果。
(一)高一起始,学生处于少年后期青年初期,开始“长大”:感情丰富,追求独立,心态不稳,可塑性较强;主要思维方式由形象思维转向抽象思维。学习政治又要求分析大量的社会现象,初步探讨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律。因而在教学中,要注意新鲜事物的刺激,拓宽视野,举一反三,以提高学习兴趣,形成持续思考学习的动力。心理上应以肯定、鼓励、赏识教育为主,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提取信息的能力,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生活的主人、社会的主人,以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增强自我意识和思辨能力。
(二)高二阶段,学生进入青年期,全面成长:情感丰富而复杂,情绪变化急剧而强烈,所谓多愁善感;自我意识凸显,思维活跃,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开始形成,这是独立人格、思维能力、心理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学中要注意“反思”,刺激学生全面思考自己和外部世界的关系,选择人生定位,提高思维能力。心理教育上要制定明确的目标,采取多种教育训练手段,全面培育良好的心理素质。如:
1.成功教育与挫折教育相结合,培养坚韧、弹性的心理素质。比如,设计的测验、考试要难易程度交替进行,让每个学生都体验成功与挫折,该喜则喜,该悲则悲,释放情绪,体会悲喜都是暂时的,学习道路还很长,人生道路更漫长,重要的是坚持和奋斗。这样,使学生在“抗压”、“耐顺”的环境中反复锻炼自己,学会较理性地调节心理情绪,乐观豁达,积极向上。
2.个人发展与集体发展相结合,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性。比如,引导学生进行循环竞赛型的团体活动,组织时政评论、社会热点辩论、社会公益活动、文体活动等竞赛。这样,可促使学生在多次的竞争与合作中,既独立思考敢于创新,又维护发展集体利益,逐步学会沟通理解、团结友爱、关心他人、协调人际关系,建设和谐集体。从而为适应将来的社会大集体做好心态准备。
3.教师教育与学生调节相结合,培养自主完善、自主发展的品质。比如,在学年中期、学年末期安排两次心理测试,教师要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变化,及时协调教学教育目标、教育方式。同时,要及时与学生沟通,创设条件,启发其调适情绪,引导其追求真善美的独立人生。第一次测试,主要了解学生心理雏形,以逐步调整教学。第二次测试,则可观察前效,分析成败,以便高三上学期进一步调整,避免高三下学期问题扎堆。
当然,方法很多,不一而足。高二阶段的学生有时间、有能力接受全面心理教育训练,是毫无疑问的,教学实践也证实了这一点。据调查反馈,许多学生认为,经过高二学年就像一次飞跃,自己和从前大不相同,像个“新的人”。
(三)高三学年,学生的生理、心理开始成熟稳定,进入成年。由于升学和就业压力越来越明朗化,学习越来越紧张,心理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对“终身学习能力”及“良好的社会适应性”等素质的进一步培养。
教学中,要十分注意指导学生了解社会,观察分析重要的社会现象,评价常涉及的各种社会思想,尽可能多地介绍、对比各国、各地区的发展道路及其实践效果。了解社会背景,理解各方利益,预见发展趋势,这是适应社会的前提;不了解,则惶恐疑虑丛生。通过学习分析,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立场来进入社会,接受社会选择,顺应社会发展趋势而自强自立,积极进取,实现自我发展。
在高考前的拼搏、冲刺阶段,学生过度焦虑时有发生,心理教育重在调适,以疏导调节为主。若之前经过较全面的培养训练,学生已初步具备自我调节能力,保持良好心理状况也就事半功倍、水到渠成了。
总之,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过程,高一是铺垫,高二是关键,高三是收获。既要分年分段设定不同的目标和方法,又要抓住关键期,才有利于教师主动教育,学生主动调节发展。
一、主动渗透,全盘计划
主动安排与被动施行孰为主次,这是首要问题,其解决需全盘考虑。主动安排指教学中制定目标计划,安排心理教育内容;被动施行指学生出现心理偏差再进行调适疏导。后者显然是各学科的责任,但两者结合,施行较全面的心理教育,政治科则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从教学目标看,它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渠道之一,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这就决定了教学目标需要体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提高觉悟”的任务。而能力一般指个人能胜任、完成某种活动所具有的心理特征,培养能力既是教学任务,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范畴。对于学生来说,政治科学习是学习素质、品德素质、心理素质三位一体的发展过程。所以,渗透心理教育,本身就属于政治教学的目标和特点。
(二)从教学内容看,它涉及的社会背景十分宽泛,又直接反映社会要求。社会对青年人的思想政治素质要求,也必然反映到心理素质要求上。首先,现代社会新知识新科技不断涌现、应用,既加速了人们改造世界的进程,又加剧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矛盾,二者都对社会成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客观外部压力需要一代新人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其次,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进入快速发展期,物质极快丰富、文化多元撞击、信息大量涌现,对青年一代来说,充满着魅力和机会:这又是促进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强大外部动力。再者,我国独生子女的成长环境使其心理特质更为鲜明。一方面,他们不断学习、享用高科技带来的物质精神文化成果,心态更为开放乐观;另一方面,家庭长辈宠爱呵护、缺少玩伴等因素使“小皇帝”们惟我独尊,较冷漠脆弱。而他们也意识到这些反差,也明白保持优势地位成为社会主流的不易:自我发展完善的追求是形成良好心理素质的内在动力。
所以,在由青少年转入成年人的高中阶段,政治教学要体现社会发展要求,就要主动安排心理教育,培养出心理健康、关系和谐的新社会成员,心理教育就必然成为政治教学的内容和任务之一。
(三)从教学计划看,既然心理教育是教学目标和内容,那么,结合教材,主动安排三年的计划,有目标有步骤地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政治科也是可以做到的。
所以,政治教学把主动渗透和安排放在心理教育的主要地位,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主动与否,效果不一。
二、循序渐进,把握关键
心理教育的关键期是高一、高二、高三还是高考前?对于这个问题,学者、专家们说法不一。但许多人认为是高考前。诚然高考是人生“第一大博”,高考前的心理不适普遍存在,此时就像季节性疾病流行,治病救人是最要紧的。但平时注重增强机体免疫力,做好保健预防工作,则可减轻或避免高考压力带来的心理病症。而加强锻炼、增强“心质”既要靠平时积累,又要把握关键。多数学校在高考前都设置心理辅导讲座或咨询室,这只是疏导关键而非培养关键。若培养关键期设在高三下学期,不仅来不及,还会让各科学习上的矛盾和心理矛盾交错复杂,加重负担。所以,应该分学年进行序列心理品质教育活动,把培养关键期放在高二学年,才能和学生心智发育过程相适应,循序渐进,收到较佳效果。
(一)高一起始,学生处于少年后期青年初期,开始“长大”:感情丰富,追求独立,心态不稳,可塑性较强;主要思维方式由形象思维转向抽象思维。学习政治又要求分析大量的社会现象,初步探讨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律。因而在教学中,要注意新鲜事物的刺激,拓宽视野,举一反三,以提高学习兴趣,形成持续思考学习的动力。心理上应以肯定、鼓励、赏识教育为主,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提取信息的能力,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生活的主人、社会的主人,以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增强自我意识和思辨能力。
(二)高二阶段,学生进入青年期,全面成长:情感丰富而复杂,情绪变化急剧而强烈,所谓多愁善感;自我意识凸显,思维活跃,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开始形成,这是独立人格、思维能力、心理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学中要注意“反思”,刺激学生全面思考自己和外部世界的关系,选择人生定位,提高思维能力。心理教育上要制定明确的目标,采取多种教育训练手段,全面培育良好的心理素质。如:
1.成功教育与挫折教育相结合,培养坚韧、弹性的心理素质。比如,设计的测验、考试要难易程度交替进行,让每个学生都体验成功与挫折,该喜则喜,该悲则悲,释放情绪,体会悲喜都是暂时的,学习道路还很长,人生道路更漫长,重要的是坚持和奋斗。这样,使学生在“抗压”、“耐顺”的环境中反复锻炼自己,学会较理性地调节心理情绪,乐观豁达,积极向上。
2.个人发展与集体发展相结合,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性。比如,引导学生进行循环竞赛型的团体活动,组织时政评论、社会热点辩论、社会公益活动、文体活动等竞赛。这样,可促使学生在多次的竞争与合作中,既独立思考敢于创新,又维护发展集体利益,逐步学会沟通理解、团结友爱、关心他人、协调人际关系,建设和谐集体。从而为适应将来的社会大集体做好心态准备。
3.教师教育与学生调节相结合,培养自主完善、自主发展的品质。比如,在学年中期、学年末期安排两次心理测试,教师要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变化,及时协调教学教育目标、教育方式。同时,要及时与学生沟通,创设条件,启发其调适情绪,引导其追求真善美的独立人生。第一次测试,主要了解学生心理雏形,以逐步调整教学。第二次测试,则可观察前效,分析成败,以便高三上学期进一步调整,避免高三下学期问题扎堆。
当然,方法很多,不一而足。高二阶段的学生有时间、有能力接受全面心理教育训练,是毫无疑问的,教学实践也证实了这一点。据调查反馈,许多学生认为,经过高二学年就像一次飞跃,自己和从前大不相同,像个“新的人”。
(三)高三学年,学生的生理、心理开始成熟稳定,进入成年。由于升学和就业压力越来越明朗化,学习越来越紧张,心理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对“终身学习能力”及“良好的社会适应性”等素质的进一步培养。
教学中,要十分注意指导学生了解社会,观察分析重要的社会现象,评价常涉及的各种社会思想,尽可能多地介绍、对比各国、各地区的发展道路及其实践效果。了解社会背景,理解各方利益,预见发展趋势,这是适应社会的前提;不了解,则惶恐疑虑丛生。通过学习分析,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立场来进入社会,接受社会选择,顺应社会发展趋势而自强自立,积极进取,实现自我发展。
在高考前的拼搏、冲刺阶段,学生过度焦虑时有发生,心理教育重在调适,以疏导调节为主。若之前经过较全面的培养训练,学生已初步具备自我调节能力,保持良好心理状况也就事半功倍、水到渠成了。
总之,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过程,高一是铺垫,高二是关键,高三是收获。既要分年分段设定不同的目标和方法,又要抓住关键期,才有利于教师主动教育,学生主动调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