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间金融改革的五项任务

来源 :清华金融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rus_R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四五”期间的金融发展与改革应该达到如下目的:利用货币政策手段有效进行逆周期调节,保证宏观经济稳定;防范、化解由于杠桿率过高和监管缺失所导致的金融风险;支持实体经济向绿色低碳转型,强化科技创新能力,助力中小企业发展;加快金融开放的步伐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完善国有金融机构的机制,提升竞争力。围绕上述目标,笔者认为,应该在“十四五”期间重点推进如下改革。
  构建现代货币政策框架。建立以专业化管理为基础的、符合市场经济原则的央行决策体系,修改《中国人民银行法》,保证央行有设定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和货币政策工具的决策权。将货币政策目标收敛至通胀、就业和金融稳定三个内容。取消存款基准利率,代之以某个政策利率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避免多重政策利率导致市场信号混乱,建立有可信度的利率走廊机制。明确放弃汇率水平作为货币政策目标。强化前瞻性指引作为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提升通过利率传导效率,进一步对外资开放境内资本市场,完善国内信用评级体系。
  建立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及其与货币政策的协调机制。建立包括逆周期资本缓冲、系统重要性附加资本、动态拨备计提等资本管理要求,金融机构杠杆率等资产管理要求,以及流动性覆盖比例等流动性管理要求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货币政策决策部门和宏观审慎政策决策部门需要在一个统一的宏观经济分析框架下识别宏观冲击的类型和来源,设计最佳的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配合模式,对政策效果进行定量评估。建立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协调流程与机制。
  建立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服务体系。一是以碳中和为目标完善绿色金融体系。以碳中和为约束条件,修订绿色金融界定标准;应要求金融机构对高碳资产的敞口进行计算和披露;明确鼓励金融机构开展环境和气候风险分析;设立较大规模的支持低碳项目的再贷款机制,将较低风险的绿色资产纳入商业银行向央行借款的合格抵押品;研究降低绿色资产风险权重,提高高碳资产风险权重。 二是建立支持科技创新的金融服务体系。着力发展投贷联动,支持银行通过“认股期权贷款”模式参与支持科技产业发展,以《巴塞尔协议Ⅲ》允许银行使用250%400%的风险权重条款为基础开展银行投资股权基金的试点,鼓励保险和银行资管子公司参与发起私募股权投资(PE)/风险投资(VC)基金,鼓励保险公司开发支持技术创新的保险产品。三是打造供应链金融创新服务模式。构建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金融体系,有效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以汽车制造业、家电、绿色建筑等行业的龙头企业为核心,鼓励金融机构、金融科技公司共同打造供应链金融创新服务试点示范项目。
  改革国际收支管理,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简化对个人换汇、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在境外留存外汇的外汇管理方法,取消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ualified Domestic Institutional Investor,简称QDII)的额度限制,加快“债券通”框架下境内投资者投资海外债市的通道建设,支持某些领域(如人民币绿色资产)跨境交易。支持双边货币互换的具体商业运用,为离岸人民币市场提供有效的流动性补充机制,在境内外建立人民币计价的大宗商品、衍生品交易平台,支持国内机构在人民币离岸市场发行更多的债券。解决中资企业在“一带一路”地区使用人民币进行跨境投资的具体障碍。
  改革国有金融机构。借鉴淡马锡模式,对国有金融机构实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取消对国有金融机构多数高管的限薪制度,实行市场化的人才引进,建立股权激励机制;杜绝政府对国有金融机构在具体业务层面的干预;对标国际金控集团的最佳实践,组建一批以市场化为核心、数字化为骨架、多元化为目标的领先性金融控股集团。
其他文献
我国商业银行对实体经济的服务稳步向好,但仍需对民营企业、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等领域进一步提升金融支持力度。本文通过构建服务能力测评指标体系,综合评估商业银行服务能力,建议我国商业银行通过数字化赋能、持续发展绿色金融等手段,助力民营企业、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等领域发展。  从2015年开始,中国银行业协会通过“陀螺”(GYROSCOPE)评价体系,定期向社会公众发布商业银行在公司治理能力、收益可持续能力
期刊
新冠疫情暴发以来,美联储通过多种政策措施,直接向实体经济部门提供信贷救助,向金融市场提供流动支持,有力地推动了美国经济恢复。2020年下半年,美聯储首次完成了对货币政策战略和货币政策工具等的公开审查和评估,以建立货币政策新框架。其中,货币政策目标的变化之一是追求在一段时间内实现2%的平均通胀率。  美联储货币政策新框架:“平均通胀目标”  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是美国国会赋予我们的使命,为了实现货币政
期刊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将“数据”列为生产要素,在我国经济活动数字化转型加快的大背景下,数据已成为最具时代特征的新生产要素。数据价值在金融领域被发现、证实和运用,不断推动金融业务运行逻辑、经营模式、管理方式的变革和优化,但数据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数据泄露、隐私侵权等问题。鉴于此,做好数据治理、强化信息保护、破解数据安全之困是金融科技发展过程中亟待解決的关键课题。在此背景下,本刊邀请政府官员、行业领
期刊
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提出要“推动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加强个人信息保护”。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是强调“要完善平台企业垄断认定、数据收集使用管理、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法律规范”。这些会议精神为金融业全面做好数据工作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数字经济兴起重新定义数据价值、改变数据管理方式,数据已成为驱动创新发展的关键生产要素。金融是数据密集型行业,生产经营过
期刊
2020年以来,我国首次将数据纳入生产要素后,数据要素市场化进程开始加速。2021年两会后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将发展数据要素市场作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任务,正式提出迎接数字时代,激活数据要素潜能。通过加快数据要素市场培育,充分发挥数据要素对其他要素效率的倍增作用,將有望盘活整个要素市场,进而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数据要素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催化剂”,有助于实现各类生产要素的网络化共享、集约化整合、协作式开发和高效化利用,对提升生产效率具有突出的乘数倍增效应。为此,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将发展数据要素市场作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任务,并重点就建立健全数据要素市场规则进行了规划部署,为“十四五”期间乃至更长时期内我国促进数据要素市场改革发展、充分激发数据要素潜能指明了方
期刊
秉持专业主义,加强违法惩戒力度,压实中介机构责任是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以“五洋债”欺诈发行案为例,提出既要加强对中介机构的全程监管,加大违法处罚力度,督促其履职尽责;也要合理确定其履职边界及责任边界,审慎界定其连带赔偿责任的承担,确保权责相当。  2020年12月31日,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对“五洋债”欺诈发行案进行一审判决。该案系我国首例公司债券欺诈发行连带赔偿案,也是我国第一起证券诉
期刊
◎ 中共中央印发《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  2021年1月10日,中共中央印发了《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要不断提高立法质量和效率,以高质量立法保障高质量发展、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规划》指出,要推动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完善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创新驱动发展、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等急需的法
期刊
近年来,一些大型互联网企业依托互联网电商平台,在线提供小额信贷业务。随着规模快速增长,需要明确此类业务属性并将其纳入监管范围,以推动其合规发展。本文以“花呗”为例,在分析其信贷资金供给与风险管理、交易结算过程、盈利模式及收益分配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剖析了其产品内在特征和法律属性。  近年来,一些大型互联网企业如阿里巴巴集团(以下简称“阿里”)、京东、腾讯等依托互联网电商平台,在线提供小额信贷业务,
期刊
企业和资产的碳排放核算是转型风险分析和环境信息披露的重要组成部分,厘清企业和资产的碳核算方法和数据来源是金融业开展气候转型风险分析和环境信息披露的重要前提。本文介绍了碳排放指标和金融风险之间的关系,就碳核算国际和国内相关的标准、方法和数据等内容进行了梳理总结,并就如何更好地推进国内金融相关的碳核算相关工作提出了政策建议。  2030年前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的气候目标,将驱动我国经济结构和能源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