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潘璆拥有很多套房子。地段好的房子,纯属商业投资;亲自设计的老家大宅,承载那个属于“故乡”的情结;常居的住宅,简约宜居就已足够;而在珠海海岛上花两百块租来的那栋老房子,留下一片空白,仅供“发呆”。
我们难免猜想,一个副总裁的家该是多么富丽堂皇,而她的乡间别墅也至少应该大气磅礴。可是潘璆颠覆了我们的预设立场。
仅仅三十出头的她,却似历经千帆,已经提前到达为人生做减法的阶段。
她和她从事工业设计的丈夫吴欢龙,信仰“少就是多”的人生哲学,轻松,简单,才是他们追求的境界。
而这样的理念,同样注入他们的各套宅子设计。
回到家,希望看到一片空白
踏进潘璆家的第一感觉,是扑面而来的白色素净。正对着门的,是搭配圆形锅盖般白色大灯的白色餐桌。这也让白色隔墙上的大红中国结,显得格外抢眼。
而环顾四周,高度统一的白色调透露出一种宁静致远的气息。从白色的长条沙发,白色的鞋柜到电视柜,将主人对于白色的偏好表露无遗。
虽然白色的装修会带来一些问题,比如容易脏污,显旧,但是潘璆说,如果再让她选择一次,她还是会选择自己喜欢的白色。当初也正因为要装修成一套白色调的宅子,才把原本精装修的深色调木质装潢全部拆掉重建。
而也再没有另一种颜色,比白色更能表达他们夫妻俩所追求的简约之美。“现在的人都很浮躁,喜欢给生活做很多加法,而且永不满足。但是其实无论是生活,还是设计,做加法容易,做减法难。”
因此,他们将“做减法”的理念运用到所有的家居选择上。比如进门的鞋柜,比普通鞋柜要薄上一半以上,甚至你会觉得它不像鞋柜。
而书柜,因为在市面上找不到他们想要的“简约版”,设计师丈夫甚至自己画了图纸量身定做。“市面上的书柜都是玻璃面为主,然后还要有把手。但是我们就是要普通的白色木板面,不要任何把手,但是通过柜门门缝处凹凸的设计让它不难开关。这和我们家的整体气质才更搭。”
“自家设计”的还有卧室里面的电脑桌。普通的桌子都在座位正对着的面上加设抽屉,而潘璆他们则把抽屉设计在了侧面。“平常我们坐着的时候其实拉开正面的抽屉并不方便,侧面会更方便一些。”
简约而高度实用,是他们对家居的一贯原则。也正是因为遵循这一原则,虽然家中也有朋友送的好画,但是他们从来不挂,只是低调地放在某一墙角。
家中潘璆最爱的是书房的空间。舒适的沙发椅,满满当当的书柜,是她的阅读天地。喜欢阅读的她已有近千本藏书,而终极理想就是回老家开一个免费对公众开放的图书馆,自己当图书管理员。“连馆名我都想好了,就叫‘解放图书馆’。”
一半是城市,一半是农村
潘璆说,其实房子就是一个容器,关键看你装什么。“装粮食就是一个粮仓,装艺术品就是一个艺术空间,而装人,才成为家居。”
因此,即使在房子设计上颇费心思,但是潘璆从来不会本末倒置。和江西老家来的公婆一起生活的她,尊重老人的生活习惯,不仅让老人对自己的房间充分做主,其他空间也因为老人的到来而改变。“老人家习惯了,你还是要让他们怎么舒服怎么来。”因此,你也不用稀奇为什么这么素净的家中,会在洗手间里暂养着一只老家抓来的母鸡了。
他们自嘲:“现在我们家一半是城市,一半是农村。”
老人的到来,最大的好处是改善了他们的饮食。不仅每天回家就可以“饭来张口”,而且吃的都是老人自己种的“有机蔬菜”。
有一段时间,他们发现父亲总是扛着锄头早出晚归,不知道上哪去了。后来他们才知道,父亲竟然把附近公园后山人迹罕至且杂草丛生的一块隐蔽死角生生开垦成了一小片菜园,撒种浇水,种起了青菜。现在,青菜已经多得自家都吃不完了。
而毕竟是在可随意进入的地方,有时候也会有偷菜贼光顾。于是潘璆曾经帮老人写了块牌子立在园子里:“我已是七十老汉,种点菜不容易,请别偷取。”
采访的空隙,老人还热情拿出了自己腌制的江西菜梗让我们品尝。同为江西人的潘璆和丈夫,不用回老家就能吃上最正宗的“家乡味”。
每年春节,潘璆还有一个延续传统的习惯,会自己亲自挑选好看的利是封,装上钱,贴在家中的某个角落,每年如是,代表着对自己过往一年的总结,对未来的祝福,也是一份幸福的延续。“中国人不能少了传统的仪式感。你看,这里贴了三个红包,代表着我们已经在这个家里过了三个春节了。”她还会把每年收到的所有利是封收藏起来,已有足足四大盒,每每翻看,便觉得心存欢喜。
给自己一个精神出逃的空间
也许是平时的工作过于忙碌,也许是现实生活无法给予潘璆最完美状态的“空”与“白”,两年前的一天,潘璆来到了离家驾车不过半小时的淇澳岛,挨家挨户地敲门,问:“你们这里有老房子出租吗?”
后来,她终于找到了一套屋主迁居澳门的空置老房子,并以月租两百的超低价签下了十年的长约。可是,她并没有急着装修房子,而是让破旧的老房子一直空着。而且有一段时间因为忙碌而没有常来。
有一天,长居澳门的屋主也发现自己这位租客的“无为”,并将原因理所当然地归结为“自己的房子太破旧了”。于是,好心的屋主自己花钱大致粉刷了屋子,还把厨房里的烧柴火炉灶等等旧物一并清掉。
殊不知潘璆得知后,不但不感激他,还大为懊恼。那些旧物,在她眼中其实是有历史有故事的宝贝,而房子的新旧,不是她关心的重点。
后来,房东又观察了这位“奇怪租客”一段时间,恍然大悟,对潘璆说:“我总算明白你了。你就是匆匆地来,坐在地板上发发呆,然后拍拍屁股走人,这里其实是你精神出逃的地方。”那一刻,潘璆笑了,说:“你还是挺懂我的嘛。”
她说,城市里面的生活和家居已经足够精致了。而这里,就是用来发呆、精神抽离的地方。“很多时候人需要靠‘在别处’认清自己,反观自己。这里就像是一个加油站,加满油后重新上路。没时间走太远,就来这离家半小时的岛上走一走,吃点农家菜,发发呆,感觉便会不一样。”
房子的形式感,为潘璆轻易营造了“在别处”的精神空间。但随着年龄增长,日趋成熟,她对于建筑和生活的理解其实也在不停变化。
潘璆在老家还刚刚自建了一套六百多平方米的独栋房子,同样尚未装修。“今年过年回去,我躺在那间空荡荡的水泥房,发现其实那样也可以生活。人其实不需要太多要求,最重要的是‘身心同处’。你在哪里,就用什么样的相应心境去面对它,这样就会很舒服自在。”
因此,打算“十年后退休”的潘璆,并不计划用更多的房子装载自己。“我喜欢写字,画漫画,丈夫喜欢摄影,我想十年后我们会一起去旅行,然后一起记录旅程。”
到那时,也许“四海为家”也无妨。
潘璆的“出逃”空间
并不想让你了解的淇澳岛
潘璆“精神出逃”的淇澳岛,虽然是珠海市的生态旅游区,但是可以“租老房子”这件事情并不为人们所知。而潘缪自称是她和朋友们开了先例,也炒高了这里的租金,如今已从两年前的200元月租上涨到800元了。因此,从私心上讲,潘璆并不希望太多人知道这一秘密。
两年多前,自从潘璆来到了这里,成为“淇澳村民”,便不经意间带动了一批画家、媒体人、设计师扎堆于此。而这群外来村民间的暗号是互称“大妈”,平时来到村子便四处串门,甚至会把自家钥匙交由淳朴的村民保管,若谁有需要,借出房子也是一句话的事情。
除了带我们感受自家的“空荡”老屋,潘璆也借来了朋友花十万元装修的另一套老房子,供我们参观休憩所用。“凡夫俗子”们看着这套装扮成奢华度假村一般的老房子,开始挪不开脚步。
我们难免猜想,一个副总裁的家该是多么富丽堂皇,而她的乡间别墅也至少应该大气磅礴。可是潘璆颠覆了我们的预设立场。
仅仅三十出头的她,却似历经千帆,已经提前到达为人生做减法的阶段。
她和她从事工业设计的丈夫吴欢龙,信仰“少就是多”的人生哲学,轻松,简单,才是他们追求的境界。
而这样的理念,同样注入他们的各套宅子设计。
回到家,希望看到一片空白
踏进潘璆家的第一感觉,是扑面而来的白色素净。正对着门的,是搭配圆形锅盖般白色大灯的白色餐桌。这也让白色隔墙上的大红中国结,显得格外抢眼。
而环顾四周,高度统一的白色调透露出一种宁静致远的气息。从白色的长条沙发,白色的鞋柜到电视柜,将主人对于白色的偏好表露无遗。
虽然白色的装修会带来一些问题,比如容易脏污,显旧,但是潘璆说,如果再让她选择一次,她还是会选择自己喜欢的白色。当初也正因为要装修成一套白色调的宅子,才把原本精装修的深色调木质装潢全部拆掉重建。
而也再没有另一种颜色,比白色更能表达他们夫妻俩所追求的简约之美。“现在的人都很浮躁,喜欢给生活做很多加法,而且永不满足。但是其实无论是生活,还是设计,做加法容易,做减法难。”
因此,他们将“做减法”的理念运用到所有的家居选择上。比如进门的鞋柜,比普通鞋柜要薄上一半以上,甚至你会觉得它不像鞋柜。
而书柜,因为在市面上找不到他们想要的“简约版”,设计师丈夫甚至自己画了图纸量身定做。“市面上的书柜都是玻璃面为主,然后还要有把手。但是我们就是要普通的白色木板面,不要任何把手,但是通过柜门门缝处凹凸的设计让它不难开关。这和我们家的整体气质才更搭。”
“自家设计”的还有卧室里面的电脑桌。普通的桌子都在座位正对着的面上加设抽屉,而潘璆他们则把抽屉设计在了侧面。“平常我们坐着的时候其实拉开正面的抽屉并不方便,侧面会更方便一些。”
简约而高度实用,是他们对家居的一贯原则。也正是因为遵循这一原则,虽然家中也有朋友送的好画,但是他们从来不挂,只是低调地放在某一墙角。
家中潘璆最爱的是书房的空间。舒适的沙发椅,满满当当的书柜,是她的阅读天地。喜欢阅读的她已有近千本藏书,而终极理想就是回老家开一个免费对公众开放的图书馆,自己当图书管理员。“连馆名我都想好了,就叫‘解放图书馆’。”
一半是城市,一半是农村
潘璆说,其实房子就是一个容器,关键看你装什么。“装粮食就是一个粮仓,装艺术品就是一个艺术空间,而装人,才成为家居。”
因此,即使在房子设计上颇费心思,但是潘璆从来不会本末倒置。和江西老家来的公婆一起生活的她,尊重老人的生活习惯,不仅让老人对自己的房间充分做主,其他空间也因为老人的到来而改变。“老人家习惯了,你还是要让他们怎么舒服怎么来。”因此,你也不用稀奇为什么这么素净的家中,会在洗手间里暂养着一只老家抓来的母鸡了。
他们自嘲:“现在我们家一半是城市,一半是农村。”
老人的到来,最大的好处是改善了他们的饮食。不仅每天回家就可以“饭来张口”,而且吃的都是老人自己种的“有机蔬菜”。
有一段时间,他们发现父亲总是扛着锄头早出晚归,不知道上哪去了。后来他们才知道,父亲竟然把附近公园后山人迹罕至且杂草丛生的一块隐蔽死角生生开垦成了一小片菜园,撒种浇水,种起了青菜。现在,青菜已经多得自家都吃不完了。
而毕竟是在可随意进入的地方,有时候也会有偷菜贼光顾。于是潘璆曾经帮老人写了块牌子立在园子里:“我已是七十老汉,种点菜不容易,请别偷取。”
采访的空隙,老人还热情拿出了自己腌制的江西菜梗让我们品尝。同为江西人的潘璆和丈夫,不用回老家就能吃上最正宗的“家乡味”。
每年春节,潘璆还有一个延续传统的习惯,会自己亲自挑选好看的利是封,装上钱,贴在家中的某个角落,每年如是,代表着对自己过往一年的总结,对未来的祝福,也是一份幸福的延续。“中国人不能少了传统的仪式感。你看,这里贴了三个红包,代表着我们已经在这个家里过了三个春节了。”她还会把每年收到的所有利是封收藏起来,已有足足四大盒,每每翻看,便觉得心存欢喜。
给自己一个精神出逃的空间
也许是平时的工作过于忙碌,也许是现实生活无法给予潘璆最完美状态的“空”与“白”,两年前的一天,潘璆来到了离家驾车不过半小时的淇澳岛,挨家挨户地敲门,问:“你们这里有老房子出租吗?”
后来,她终于找到了一套屋主迁居澳门的空置老房子,并以月租两百的超低价签下了十年的长约。可是,她并没有急着装修房子,而是让破旧的老房子一直空着。而且有一段时间因为忙碌而没有常来。
有一天,长居澳门的屋主也发现自己这位租客的“无为”,并将原因理所当然地归结为“自己的房子太破旧了”。于是,好心的屋主自己花钱大致粉刷了屋子,还把厨房里的烧柴火炉灶等等旧物一并清掉。
殊不知潘璆得知后,不但不感激他,还大为懊恼。那些旧物,在她眼中其实是有历史有故事的宝贝,而房子的新旧,不是她关心的重点。
后来,房东又观察了这位“奇怪租客”一段时间,恍然大悟,对潘璆说:“我总算明白你了。你就是匆匆地来,坐在地板上发发呆,然后拍拍屁股走人,这里其实是你精神出逃的地方。”那一刻,潘璆笑了,说:“你还是挺懂我的嘛。”
她说,城市里面的生活和家居已经足够精致了。而这里,就是用来发呆、精神抽离的地方。“很多时候人需要靠‘在别处’认清自己,反观自己。这里就像是一个加油站,加满油后重新上路。没时间走太远,就来这离家半小时的岛上走一走,吃点农家菜,发发呆,感觉便会不一样。”
房子的形式感,为潘璆轻易营造了“在别处”的精神空间。但随着年龄增长,日趋成熟,她对于建筑和生活的理解其实也在不停变化。
潘璆在老家还刚刚自建了一套六百多平方米的独栋房子,同样尚未装修。“今年过年回去,我躺在那间空荡荡的水泥房,发现其实那样也可以生活。人其实不需要太多要求,最重要的是‘身心同处’。你在哪里,就用什么样的相应心境去面对它,这样就会很舒服自在。”
因此,打算“十年后退休”的潘璆,并不计划用更多的房子装载自己。“我喜欢写字,画漫画,丈夫喜欢摄影,我想十年后我们会一起去旅行,然后一起记录旅程。”
到那时,也许“四海为家”也无妨。
潘璆的“出逃”空间
并不想让你了解的淇澳岛
潘璆“精神出逃”的淇澳岛,虽然是珠海市的生态旅游区,但是可以“租老房子”这件事情并不为人们所知。而潘缪自称是她和朋友们开了先例,也炒高了这里的租金,如今已从两年前的200元月租上涨到800元了。因此,从私心上讲,潘璆并不希望太多人知道这一秘密。
两年多前,自从潘璆来到了这里,成为“淇澳村民”,便不经意间带动了一批画家、媒体人、设计师扎堆于此。而这群外来村民间的暗号是互称“大妈”,平时来到村子便四处串门,甚至会把自家钥匙交由淳朴的村民保管,若谁有需要,借出房子也是一句话的事情。
除了带我们感受自家的“空荡”老屋,潘璆也借来了朋友花十万元装修的另一套老房子,供我们参观休憩所用。“凡夫俗子”们看着这套装扮成奢华度假村一般的老房子,开始挪不开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