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绿色教育”源于对现代社会与教育的反思,“绿色教育”本质上是指尊重生命和生命的价值,遵循人的身心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坚持自然与社会、科学与人文有机联系,运用科学的教育行为和方法,促进师生生命价值共同提升,实现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其核心要素包括科学、人文、健康、可持续发展。科学主要是指教育要遵循人的身心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人文强调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体现对生命和生命价值的尊重,具备人文精神;健康突出强调要关注师生的身心健康,关怀每一个生命个体的成长;可持续发展是指教育要关注多元的发展主体,努力实现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并要以当前发展为后续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石景山区“绿色教育发展实验区”项目是石景山区联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在全区范围内开展的一项具有重要时代意义的教育综合改革实验,通过绿色课堂改进、学校文化与品牌建设、师德建设、基本理论研究、学前教育、学生领导力培养(飞翔计划)、黄庄职业高中品牌校建设等七个项目组进行重点推进。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大学学术资源和区域教育发展实践资源紧密结合,以尊重、理解与关怀每一个生命个体,尊重生命、尊重规律、尊重差异,唤醒与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与潜能,促进每一名学生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理念,统领区域教育改革发展,将“三个尊重”真正融入到各个中小学校(幼儿园)的办学理念中,使之逐渐成为石景山区教育人共同遵循的价值观,打造石景山绿色教育品牌,构建和谐、民主、生动、活泼的教育生态环境,引领区域教育走上一条内涵发展、品质提升的绿色教育行动之路。
“绿色教育”体现对生命的尊重
“绿色教育”是尊重、理解与关怀每一个生命个体的教育。“绿色教育”指出:学生是具有生命意义的人,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有思想、有感情、有人格,教育者要真正将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一个人来看待,用心、用情感呵护生命的健康成长;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生命个体,不是他人的附属,具有独立的人格,教育者要深刻认识学生人格的独立性,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每一个生命都有其成长的环境、经验、个人历史、独特的个性特质等,教育者要在充分了解学生背景与特点的基础上,怀着同理心真正去理解学生,真心去接纳学生。
“绿色教育”是充满人性关怀的教育,要求教育者发自内心地爱每一个孩子,关怀每一个孩子,让孩子能够在校园里沐浴人性的光辉。“绿色教育”促进学生精神生命的成长,注重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要求教育者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培养学生人性、善良、友爱、尊严、自信、进取、乐观、理性、自立、自制、自省、自觉、毅力、勤劳等品质。“绿色教育”发展学生生命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要求教育者充分认识学生的智力类型、个性特质、爱好特长等,以更好地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促进学生的特长发展,促进学生生命潜能的开发;“绿色教育”充分认识生命的超越性,注重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绿色教育”要求教育者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深刻理解学生是不断发展与超越的人,激励学生不断进取,不断超越自我,走向完善。
案例一:生命因我而动听
在北师大专家的指导帮助下,2010年,石景山区爱乐小学提出爱乐教育理念,以“追求真、善、美的幸福人生”作为学生培养目标,以“幸福起点,美好家园”作为学校的发展目标,将“生命因我而动听”作为学校的校训,希望每个生命都在这里精彩怒放,每个生命都能享受幸福,传递幸福,创造幸福。
由于先天的小儿麻痹症,李慕瑶同学不能像别的孩子一样跑跳嬉戏。在刚刚踏入爱乐实验小学的第一天,李慕瑶妈妈流露出对于孩子能上学的欣喜,同时也有对于孩子能否适应学校生活的担忧。
但入学后,老师们鼓励李慕瑶和同学们一起在音乐课上学习唱歌和音乐知识。她听得比别的同学更专心,唱得比别的同学更卖力,动听的歌声感动着老师和同学们。可遇到演出她总会遗憾地说:“我还是别去了,老师带着我太麻烦了!演出服装我也穿不了!”每到这时,老师都会鼓励她:“没关系,你可以的!”演出路上,老师格外照顾她,扶她上下车,为她找残疾人洗手间。穿不了裙子没关系,穿男生的裤子。正是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关心、照顾下,她自信地走上了舞台,和同学们一起感受音乐带来的快乐和掌声。经过三年的音乐学习,李慕瑶对音乐充满兴趣,歌声动听的她还能自信地和同学们一起站在舞台上展现自己。李妈妈看到这一切,喜悦溢于言表。音乐带给了孩子自信,同时也给了家长信心。
“爱育智识,乐纳人生”是爱乐实验小学办学理念的核心。爱是教育的起点,爱乐实验小学的老师用真诚的爱教育李慕瑶;以音乐为载体,老师帮助李慕瑶形成了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在学习的过程中,她不仅悦纳自己,而且悦纳他人。
案例二:生命因灵动而精彩
2010年,石景山区八角北路小学成为“石景山绿色教育发展实验区”学校文化与品牌建设项目学校。在教委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北师大专家团队的指导下,学校逐步形成了以“灵动教育”为核心的办学理念,秉承“生命因灵动而精彩”的教育思想,倡导在教育的引领下人人慧心灵气、个个创造精彩的学校文化体系。为了清晰地明确学校文化系统,学校随着北师大的专家走进每一个项目学校,每次活动反复研究专家的点评,广泛查阅资料,力求能从中得到启发。同时结合学校实际不断思考、提炼、构建,在不断否定中反思、改进。在不断思想碰撞中,学校提炼出“灵动教育”作为学校的文化符号,进一步挖掘“灵动”的内涵:“灵”主要指“灵魂”“心灵”,“动”主要指“触动”“感动”。灵动教育是指触动灵魂或心灵的教育。它要唤醒学生灵动的生命意识,培养学生灵动的思维品质,在灵气跃动的集体中,培养充满智慧、富有活力、生命灵动的学生。
学校确立“一样的生命,不一样的精彩”为精神价值引领,着重体现“尊重差异,开启灵性,走出精彩”的教育理念,并以此确定了学校的办学目标——创建灵动飞扬的校园、灵气跃动的学园、温馨和谐的家园,寓意是:在八角北路小学这片沃土中,教师、学生、学校会洋溢着蓬勃的朝气,神采飞扬的灵气,融洽温馨的和气。 在此基础上,学校确立了育人目标,即:培养内涵灵秀、创意灵活、身手灵敏的北路人。具体包括灵活、智慧、创新、超越四个要素,重点以灵动教育的特色理念引领学生自主发展,在丰富的教育活动中激发、挖掘、培养灵性与智慧,让每一个生命在八角北路小学都充满智慧、富有朝气,走出精彩!学校文化核心已经明确,学校依据“灵动教育”将工作划分为五个部分,初步确立了学校文化体系,即:校园有灵气,师生有灵性,家校有灵犀的灵动管理文化;激活灵性、滋养灵慧、彰显灵气的教学文化;内涵灵秀,创意灵活,身手灵敏的育人文化;滋养创造的灵性的课程文化;境显灵韵,构思灵活的环境文化。
随着对学校文化与学校发展的理解更加深入,学校把“灵动教育”内涵归纳为慧心灵性的教师、个性灵气的学生、内涵灵秀的教学、境显灵韵的环境,不仅使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有了清晰明确的方向,也使学校发展的脉络逐步清晰。同时,“灵动教育”的思想对教师的教育理念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学校确定了“灵动教育”思想后,教师们都有了一个共同的教育理念,做慧心灵性的教师,培养内涵灵秀、创意灵活、身手灵敏的学生,是全校教师的目标。学校文化使得教师们的努力形成一股合力,进而更有效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而学生无疑是最大的受益者。
“绿色教育”体现对规律的尊重
“绿色教育”是认识、理解与遵循生命成长规律、认知规律和教学规律的教育。
“绿色教育”要求了解与遵循生命成长的规律,要求认识和遵循知识本身的规律,深刻理解每个学科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跳出应试教育的惯性思维,真正回归学科教学的本质:文科类重视人文性,注重感知、理解、体验、情感等,提高学生的人文、文化素养;理科类重视科学性,注重思维、质疑、理解、探究、联系实际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绿色教育”要求理解和遵循教学的规律。要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要注重帮助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让学生在已有认知经验的基础上生长出新的知识;要注重学生的理解性学习,指导学生理解知识背后隐含的原理或模式,有效进行知识的迁移;要注重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学会自主阅读、自主思考、自主探究、自主归纳、分析和总结。
“绿色教育”要求课堂以思维建构为核心。课堂始终以学习者为中心,围绕学科教学目标、学生特点等,将教学目标问题化,循序渐进,通过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多样的教学方式,切实提升每一个学习者的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满足不同智力类型、学习风格学生的不同需要,让课堂充满思维活力。
案例三:构建中小幼一体化的课程文化
京源学校是一所集中学、小学、幼儿园于一体的十五年一贯制学校,许多学生要在这里度过从幼儿到儿童、少年直到青年的人生成长的最重要的阶段,在这里初步形成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奠定他们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品德、情感、知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基础。这要求学校必须本着对学生终身发展和一生幸福负责的态度,着眼于整个基础教育阶段,高度关注学生成长的连续性与系统性,关注各学段的相互联系,整体设计学校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实现各学段人才培养的有效衔接。同时,充分考虑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和认知规律,着眼于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长,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适合个性发展需要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和实践活动。据此,学校开展了创建“纵向有效衔接,横向丰富多元”京源学校育人模式的探索工作。
“纵向有效衔接”指通过系统设计并实施中、小、幼一体化的培养目标体系与课程体系和教育活动,克服各学段相互割裂、缺少联系的弊病,把整个基础教育阶段有效衔接起来,实现人才培养的连续与高效。纵向衔接课程关注的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性与连续性,课程内容和结构强调连续、系统和完整。京源学校从人文基础素养、科学基础素养和身心健康与生涯发展三个领域建设开发了中、小、幼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在人文基础素养培养方面,重点开发了中、小、幼一体化的系列经典阅读课程和系列美育课程,阅读课程规定了幼儿园小班(3岁)至高中年级(18岁)各学段的阅读书目,编印国学经典课本中、小、幼各一册,制定了《中、小、幼一体化阅读课程实施纲要》。美育课程从音乐和美术两个方面开发了系列课程,与中央音乐学院合作,在中、小、幼同时开设了以音乐促进学生发展的实验课程,在北京教科院和北师大、首师大专家指导下开展了生态式艺术教育实验。
在科学素养培养方面,学校开发了中、小、幼一体化科学素质培养课程,依照自然科学六大主题,精选了450个京源学生从幼儿至高中要做的科学实验和科学活动。学校还开设电影课堂,通过让学生观看精彩纷呈的科教电影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带领孩子们走进自然世界,学习、观察、了解和研究自然现象。在身心健康与生涯发展方面,开发了中、小幼连续进行的心理成长辅导课程、生涯规划课程,学习能力培养课程等。
为了加强初高中教育衔接的研究,学校整合了初高中主要课程,制定实施了六年一贯制的课程试验方案,为志愿参加此项试验的同学成立了试验班,2013年9月第一个试验班的同学已经升入高中。
学校尝试建立中小学一体化大教研机制,整合中小学课程,尝试九年一贯制课程体系的建设研究和学制实验。开展小学低年段与学前教育的衔接试验,进行由幼儿以游戏活动为主的学习方式向课堂方式转变的研究,研究如何建立过渡期,帮助学生适应课堂学习的要求,顺利完成由“小朋友”向“小学生”的转变。
“纵向衔接课程”将中、小、幼各段的学习活动串在一起,使学生得到更加完整、连续、系统的培养,使学生的成长成为了一个不间断的完整过程。
案例四:用社会性发展引领园所发展
2010年1月,石景山区师范学校附属幼儿园作为区第一批“绿色教育发展实验园”,将“社会性发展”作为亮点,与北师大专家团队一起努力打造品牌幼儿园,推进区域学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三年来,借助区“课程建构与教师专业发展一体化”的课题研究平台,借助北师大专家的引领,师附幼在园所管理、课程建构、教师专业发展等工作中取得了成效,园所发展呈现积极向上的态势。 明确方向,融理念于管理,构筑园所文化。2013年,师附幼成为“绿色教育”品牌园建设试点园。园领导认为“品牌园”必须具有自身的特色,既能体现对优秀积淀的传承,又能体现出探索创新。2010年明确了发展方向:“以德为基 以乐为本”作为办园理念,“环境育人”作为办园特色,以打造“环境文化”品牌园为主线,以“低成本环境创设”为切入点,通过一系列的园本课程,形成环境育人文化特色的品牌园。理念的刷新,“品牌园”的设计勾勒出师附幼的发展方向,与园所各项工作相互整合,推进园所发展。
培养教师专业发展自觉性,形成教师专业成长内驱力。教师的专业成长,仅仅依靠外部激励难以获取长远效果,只有激发教师的内驱力才能使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提高。幼儿园以师德建设为本,将教师的专业成长与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进行对接,通过师德演讲、团队拓展、专家讲座等活动,结合完善的奖励评价机制,让教师在专业成长中更加积极进取。园所借助绿色项目的推进,一方面将北师大的专家和区教研员请进幼儿园,指导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另一方面,通过开展形式多样、贴近实践的园本教研,提高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此外,幼儿园还多次组织教师到姐妹园参观观摩、参加市区级培训,搭建起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
尊重幼儿发展规律,在传承和创新中构建绿色园本课程。基于传承和创新,幼儿园继续推进已有低成本研究,与绿色教育中“尊重生命”的理念相结合,成为“品牌园”建设中物质环境建设的一个亮点。同时将社会领域作为课程建构的重点,与绿色教育中“尊重规律、尊重差异”的理念相结合,成为“品牌园”建设中人文环境建设的重要途径和载体。
绿色教育中提倡的“尊重生命”在师附幼的课程中集中体现为低成本材料的研究。幼儿园继续发挥在低成本材料研究中累积的优势,形成低成本构建绿色环境的经验与园本课程,梳理总结出低成本材料研究的思路框架。在低成本材料研究思路框架的引导下,幼儿园在实践中研究摸索,形成了许多优秀的活动案例。例如:结合小班幼儿特点利用袜子开展低成本材料研究;中班美劳区对各种瓶子、报纸、纸盒等材料进行美工创造;大班的“石头吧”、纸浆画、服装设计等活动运用多种废旧材料进行表达创造;艺术长廊利用各种废旧材料开展特色活动。
同时,“绿色教育”倡导“尊重规律、尊重差异、尊重生命”,体现了人文关怀的内涵。在构建绿色园本课程时,师附幼将社会领域教育作为切入点,将促进幼儿在社会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和谐发展作为建设重点,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探讨幼儿园社会性教育的有效教学途径与方法。各年龄段教师对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展开了研究:小班何静老师开展了托班规则意识培养的行动研究;中班刘薇老师开展了“运用冲突解决六步法”——提高中班幼儿解决冲突能力的研究;大班周玉红老师开展了青花瓷主题活动研究。此后,幼儿园对案例进行整理,与云南教育出版社合作编写并于2013年出版了《幼儿园快乐活动》。
“绿色教育”体现对差异的尊重
“绿色教育”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学生的差异性体现在多方面,包括家庭背景、知识基础、知识准备、年龄、性别、个性特征、智力类型、认知风格、学习风格、思维风格等。“绿色教育”要求教育者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认识学生的差异性,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手段满足学生认知差异性的需要,因材施教、长善救失。
“绿色教育”在尊重差异性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多种发展途径,为学习困难学生提供额外的辅导、支持和帮助,为人际关系及智力突出、学习成绩优异、创新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领导力方面的培养。“绿色教育”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兴趣的引领下充满热情、全身心投入地学习。“绿色教育”注重学生兴趣发展和特长培养,要求学校为学生开设多种多样的兴趣小组、社团活动等,提供给学生多种选择的机会,让学生充分认识、发展自己的爱好特长。“绿色教育”要求学校为学生提供多种展示平台和锻炼机会,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展示自己,体验成功,体会成就感,建立自信心。“绿色教育”注重学生的生涯教育,让学生充分认识和了解自己的智力类型、个性特质和爱好特长等,认识和了解各种职业、生活、人生,让学生有个人发展的目标、规划和梦想,为未来的完美生活做准备。
案例五:系统培养 多样成才
2010年,在“石景山区绿色教育发展实验区”项目总体框架下,黄庄职业高中成为“北京市黄庄职业高中绿色教育品牌学校建设项目”的实验学校,该项目旨在形成产学研有机合作机制,将绿色教育融入职业高中办学理念中,探索职业教育良性互动发展模式,拓展“绿色教育”实验领域,激发中等职业教育活力。
黄庄职业高中在实施“绿色教育”品牌学校建设项目过程中,从学校育人目标入手,依次开展职业教育发展历史、发展现状、地区和国家差异、行业人才需求、职业岗位群发展、中高职衔接等系列研究工作,以探寻培养什么样的人为前提,逐步展开对职业高中教育规律的完整探寻,最终确立了“培养有尊严的成功职业人,负责任的幸福社会人”的育人目标,从“尊严”“成功”“责任”“幸福”四个维度定位了黄庄职业高中的育人目标体系。为落实育人目标,黄庄职高以量身定制的干部系列培训、学校综合调研以及学校办学理念和文化的全面梳理为基础,以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改革和课程开发的完整推进等项目为重点突破领域,深入探寻黄庄职业高中的教育本质规律,力争使项目实现实质推进。
黄庄职业高中以人才培养模式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总结和提炼出了基于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以美容美发专业集团化建设为抓手,通过“主动融入、全面汇集、有效整合”三个阶段,探索出独特的“大师引领、名师指导、企业专家特训”三段阶梯式实训模式,形成了“三阶六层”教学模式。专业汇集了社会、行业、企业优质资源,初步构建了专业集团,形成了互动多赢的合作发展机制。同时,学校系统搭建了“理论实践相融合、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并探索形成了符合各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课程体系。一是学校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相吻合;二是课程制定与实施相配套;三是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四是教师与课堂迸发活力。 学校以校园文化项目建设为抓手,探索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有效途径,实现了学校特色化和内涵式发展需要。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职业学校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出发,学校进一步明确了德育工作思路:以培养“有尊严的成功职业人,负责任的幸福社会人”的育人目标为引领,从寓德育于活动、寓德育于技能培养两个途径入手,开展“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自我超越”三个能力实践课程,丰富“尊严”“责任”“成功”“幸福”四个维度方面的德育内容,形成学校“学生会竞选、仿奥运运动会、黄职春晚元旦联欢会、技能大赛、社会实践”五大育人品牌。推行“厚德班”和“实训管理委员会”两个管理模式,重在渗透职业意识,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效果较好。
“绿色教育”体现可持续
发展教育核心理念
“绿色教育”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自我定向、自我规划、自我调控、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绿色教育注重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认识自然界生命的多样性、生命间相互的依存性、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情感,以及环境保护的意识和习惯。“绿色教育”重视学校文化建设,用共同的价值观引领学校、教师和学生发展,让学生心中有信念、有追求,内心有根基,有归属感。“绿色教育”要求学校建设温馨校园,让每个孩子在校园中感觉安全、舒适、心情愉悦。“绿色教育”要求学校为学生营造一种泛在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潜意识中学习,在润物细无声中成长。
案例六:提升领导力,塑造幸福人生
苹果园中学认为:中学生领导力,不等同于权力或管理能力,而是个体的基本素质,其中核心价值观处于统领地位。对内能够自我管理,有正确清晰的自我意识,集道德、美德和公德于一身,自我激励,做负责任的决定,成为一个自信的个体,自主的学习者,塑造自己完美人生;对外能有正确清晰的社会意识,会管理社会关系,成为一个积极的贡献者,有关爱心的公民,积极沟通协调,统一行动目标,点燃团队智慧,实现团队使命。由此我们整合出了学生领导力的培养框架。
在中学生领导力培养框架和行动框架的指导下,苹果园中学以创设生物技术学生公司为主要平台,培养中学生领导力。2009年下半年由政治学科与生物学科教师联合开设了生物技术学生公司课程,由学生团队开办与运营,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亲历产品的设计、生产、改良、营销、公司建构、职业角色履职和利润分配等一系列经营实践活动。学生作为公司经理、部门主管、员工等不同角色,直面公司经营的实际问题,并在问题的探究与解决中灵活运用经济学知识。本课程的核心理念是“我的公司我做主”,强调通过实践以获得直接感受和体验为主,实践性、亲历性是其本质的要求和特点。
在学生公司,学生是产品开发者和生产者,以此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公司每位员工都要认真学习生产和经营知识,充分挖掘创新能力,积极参与产品生产,根据市场需求开发、改良产品。学生是公司的管理者和决策者,以此培养学生组织管理、协调沟通的能力。学生通过参与公司管理获得了一定的管理者的角色体验。学生是产品销售者,以此培养学生合作沟通、参与社会的能力。学生在经营中深刻体会到企业的经营目的是要盈利,产品只有销售出去才能为公司带来盈利。因此,学生要抓住各种商机积极开展展销活动,学习制作营销方案,为公司取得经济效益。学生是公益活动实施者,以此培养学生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学生在公司的生产和营销的过程中,社会责任感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知道回馈社会。生物技术学生公司课程是苹果园中学开发的中学生领导力培养项目的成功课例,为中学生领导力课程发展开辟了有效途径,积累了一定经验。
案例七:培养积极而负责的公民
古城中学在“绿色教育”理念引导下,遵循尊重生命、尊重规律、尊重差异的原则,将育人目标细化为:培养人格自强、行为自律、学习自主、管理自治,积极而负责的优秀公民。这样的德育目标就包含了学生领导力项目力图培养学生的自我领导力和组织领导力的理念,因此学生领导力培养是德育课程的一部分。在“绿色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学校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德育课程,将学生领导力培养渗透其中。
古城中学认为学生领导力培养的目标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也包括积极人生态度、主动学习、主动帮助他人的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等。只有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学生,才具备领导力,才能引领自己和他人共同改善自我、团队与社会。为此,古城中学在德育课程中渗透学生领导力培养,具体途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从生涯教育开始拓展领导力的培养,包括生涯课、生涯体验、生涯人物访谈——采访领导;
领导力的培养采用任务驱动的模式,包括学生代表大会、班长大会;
主题活动锻炼和提升学生的领导力,包括模拟联合国、模拟法庭;
社会综合实践活动,包括设计路线、设计方案、设计学案,海南、西班牙游学;
通过让学生参与学校的日常管理中,让学生受到锻炼,包括学生会、班委会;
导师制促进学生领导力提升,包括翱翔活动,对草原植被的探究,内蒙古科学探索之旅;
学生领导力培养的学科渗透,包括学科的研究性学习、学科课程的渗透。
石景山区“绿色教育发展实验区”项目实施以来,在北京师范大学专家组的悉心指导与各个项目学校的大力配合下,区域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推进,绿色教育理念建构日益清晰,行动改进更加聚焦,学校活力竞相迸发,教育内在品质不断提升,“三个尊重”的绿色教育价值追求已经成为全区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共识。全区超过60%的中小学积极参与到各个项目组改革实践中,一批学校在成长,广大教师在进步,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得到切实的关注,区域教育品质不断提升。三年内,7个项目组共计举办活动超过800次,其中项目整体交流和总结会16次,小型研讨会90余次,大型研讨会6次,大型讲座40余次,专家集体或单独下校指导500余次,听评课(录课)800余节;形成各项记录、总结、报告160余万字;访谈了石景山区260余名教师和学生,发放4300余份问卷;组织来访和对外交流40余次,拓展了视野,提升了区域教育国际化水平;通过教育家书院、培训学院以及各项目组组织了20余次专题培训,累计培训石景山区教师学生超过1.3万人次;出版著作(译著)18部,提交各类报告、案例集、手册等51部,正式发表学术论文103篇,《光明日报》《现代教育报》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媒体报道6篇次。未来,石景山区将立足第一期“绿色教育发展实验区”项目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积极借助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专家团队资源,持续推进区域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模式,完善“绿色教育”理论与制度体系构建,深入推动各项改革实践,加强成果总结与推广,提升每一所学校的教育品质,努力实现石景山区教育“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奋斗目标!
■
石景山区“绿色教育发展实验区”项目是石景山区联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在全区范围内开展的一项具有重要时代意义的教育综合改革实验,通过绿色课堂改进、学校文化与品牌建设、师德建设、基本理论研究、学前教育、学生领导力培养(飞翔计划)、黄庄职业高中品牌校建设等七个项目组进行重点推进。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大学学术资源和区域教育发展实践资源紧密结合,以尊重、理解与关怀每一个生命个体,尊重生命、尊重规律、尊重差异,唤醒与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与潜能,促进每一名学生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理念,统领区域教育改革发展,将“三个尊重”真正融入到各个中小学校(幼儿园)的办学理念中,使之逐渐成为石景山区教育人共同遵循的价值观,打造石景山绿色教育品牌,构建和谐、民主、生动、活泼的教育生态环境,引领区域教育走上一条内涵发展、品质提升的绿色教育行动之路。
“绿色教育”体现对生命的尊重
“绿色教育”是尊重、理解与关怀每一个生命个体的教育。“绿色教育”指出:学生是具有生命意义的人,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有思想、有感情、有人格,教育者要真正将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一个人来看待,用心、用情感呵护生命的健康成长;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生命个体,不是他人的附属,具有独立的人格,教育者要深刻认识学生人格的独立性,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每一个生命都有其成长的环境、经验、个人历史、独特的个性特质等,教育者要在充分了解学生背景与特点的基础上,怀着同理心真正去理解学生,真心去接纳学生。
“绿色教育”是充满人性关怀的教育,要求教育者发自内心地爱每一个孩子,关怀每一个孩子,让孩子能够在校园里沐浴人性的光辉。“绿色教育”促进学生精神生命的成长,注重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要求教育者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培养学生人性、善良、友爱、尊严、自信、进取、乐观、理性、自立、自制、自省、自觉、毅力、勤劳等品质。“绿色教育”发展学生生命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要求教育者充分认识学生的智力类型、个性特质、爱好特长等,以更好地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促进学生的特长发展,促进学生生命潜能的开发;“绿色教育”充分认识生命的超越性,注重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绿色教育”要求教育者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深刻理解学生是不断发展与超越的人,激励学生不断进取,不断超越自我,走向完善。
案例一:生命因我而动听
在北师大专家的指导帮助下,2010年,石景山区爱乐小学提出爱乐教育理念,以“追求真、善、美的幸福人生”作为学生培养目标,以“幸福起点,美好家园”作为学校的发展目标,将“生命因我而动听”作为学校的校训,希望每个生命都在这里精彩怒放,每个生命都能享受幸福,传递幸福,创造幸福。
由于先天的小儿麻痹症,李慕瑶同学不能像别的孩子一样跑跳嬉戏。在刚刚踏入爱乐实验小学的第一天,李慕瑶妈妈流露出对于孩子能上学的欣喜,同时也有对于孩子能否适应学校生活的担忧。
但入学后,老师们鼓励李慕瑶和同学们一起在音乐课上学习唱歌和音乐知识。她听得比别的同学更专心,唱得比别的同学更卖力,动听的歌声感动着老师和同学们。可遇到演出她总会遗憾地说:“我还是别去了,老师带着我太麻烦了!演出服装我也穿不了!”每到这时,老师都会鼓励她:“没关系,你可以的!”演出路上,老师格外照顾她,扶她上下车,为她找残疾人洗手间。穿不了裙子没关系,穿男生的裤子。正是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关心、照顾下,她自信地走上了舞台,和同学们一起感受音乐带来的快乐和掌声。经过三年的音乐学习,李慕瑶对音乐充满兴趣,歌声动听的她还能自信地和同学们一起站在舞台上展现自己。李妈妈看到这一切,喜悦溢于言表。音乐带给了孩子自信,同时也给了家长信心。
“爱育智识,乐纳人生”是爱乐实验小学办学理念的核心。爱是教育的起点,爱乐实验小学的老师用真诚的爱教育李慕瑶;以音乐为载体,老师帮助李慕瑶形成了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在学习的过程中,她不仅悦纳自己,而且悦纳他人。
案例二:生命因灵动而精彩
2010年,石景山区八角北路小学成为“石景山绿色教育发展实验区”学校文化与品牌建设项目学校。在教委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北师大专家团队的指导下,学校逐步形成了以“灵动教育”为核心的办学理念,秉承“生命因灵动而精彩”的教育思想,倡导在教育的引领下人人慧心灵气、个个创造精彩的学校文化体系。为了清晰地明确学校文化系统,学校随着北师大的专家走进每一个项目学校,每次活动反复研究专家的点评,广泛查阅资料,力求能从中得到启发。同时结合学校实际不断思考、提炼、构建,在不断否定中反思、改进。在不断思想碰撞中,学校提炼出“灵动教育”作为学校的文化符号,进一步挖掘“灵动”的内涵:“灵”主要指“灵魂”“心灵”,“动”主要指“触动”“感动”。灵动教育是指触动灵魂或心灵的教育。它要唤醒学生灵动的生命意识,培养学生灵动的思维品质,在灵气跃动的集体中,培养充满智慧、富有活力、生命灵动的学生。
学校确立“一样的生命,不一样的精彩”为精神价值引领,着重体现“尊重差异,开启灵性,走出精彩”的教育理念,并以此确定了学校的办学目标——创建灵动飞扬的校园、灵气跃动的学园、温馨和谐的家园,寓意是:在八角北路小学这片沃土中,教师、学生、学校会洋溢着蓬勃的朝气,神采飞扬的灵气,融洽温馨的和气。 在此基础上,学校确立了育人目标,即:培养内涵灵秀、创意灵活、身手灵敏的北路人。具体包括灵活、智慧、创新、超越四个要素,重点以灵动教育的特色理念引领学生自主发展,在丰富的教育活动中激发、挖掘、培养灵性与智慧,让每一个生命在八角北路小学都充满智慧、富有朝气,走出精彩!学校文化核心已经明确,学校依据“灵动教育”将工作划分为五个部分,初步确立了学校文化体系,即:校园有灵气,师生有灵性,家校有灵犀的灵动管理文化;激活灵性、滋养灵慧、彰显灵气的教学文化;内涵灵秀,创意灵活,身手灵敏的育人文化;滋养创造的灵性的课程文化;境显灵韵,构思灵活的环境文化。
随着对学校文化与学校发展的理解更加深入,学校把“灵动教育”内涵归纳为慧心灵性的教师、个性灵气的学生、内涵灵秀的教学、境显灵韵的环境,不仅使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有了清晰明确的方向,也使学校发展的脉络逐步清晰。同时,“灵动教育”的思想对教师的教育理念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学校确定了“灵动教育”思想后,教师们都有了一个共同的教育理念,做慧心灵性的教师,培养内涵灵秀、创意灵活、身手灵敏的学生,是全校教师的目标。学校文化使得教师们的努力形成一股合力,进而更有效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而学生无疑是最大的受益者。
“绿色教育”体现对规律的尊重
“绿色教育”是认识、理解与遵循生命成长规律、认知规律和教学规律的教育。
“绿色教育”要求了解与遵循生命成长的规律,要求认识和遵循知识本身的规律,深刻理解每个学科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跳出应试教育的惯性思维,真正回归学科教学的本质:文科类重视人文性,注重感知、理解、体验、情感等,提高学生的人文、文化素养;理科类重视科学性,注重思维、质疑、理解、探究、联系实际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绿色教育”要求理解和遵循教学的规律。要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要注重帮助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让学生在已有认知经验的基础上生长出新的知识;要注重学生的理解性学习,指导学生理解知识背后隐含的原理或模式,有效进行知识的迁移;要注重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学会自主阅读、自主思考、自主探究、自主归纳、分析和总结。
“绿色教育”要求课堂以思维建构为核心。课堂始终以学习者为中心,围绕学科教学目标、学生特点等,将教学目标问题化,循序渐进,通过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多样的教学方式,切实提升每一个学习者的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满足不同智力类型、学习风格学生的不同需要,让课堂充满思维活力。
案例三:构建中小幼一体化的课程文化
京源学校是一所集中学、小学、幼儿园于一体的十五年一贯制学校,许多学生要在这里度过从幼儿到儿童、少年直到青年的人生成长的最重要的阶段,在这里初步形成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奠定他们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品德、情感、知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基础。这要求学校必须本着对学生终身发展和一生幸福负责的态度,着眼于整个基础教育阶段,高度关注学生成长的连续性与系统性,关注各学段的相互联系,整体设计学校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实现各学段人才培养的有效衔接。同时,充分考虑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和认知规律,着眼于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长,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适合个性发展需要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和实践活动。据此,学校开展了创建“纵向有效衔接,横向丰富多元”京源学校育人模式的探索工作。
“纵向有效衔接”指通过系统设计并实施中、小、幼一体化的培养目标体系与课程体系和教育活动,克服各学段相互割裂、缺少联系的弊病,把整个基础教育阶段有效衔接起来,实现人才培养的连续与高效。纵向衔接课程关注的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性与连续性,课程内容和结构强调连续、系统和完整。京源学校从人文基础素养、科学基础素养和身心健康与生涯发展三个领域建设开发了中、小、幼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在人文基础素养培养方面,重点开发了中、小、幼一体化的系列经典阅读课程和系列美育课程,阅读课程规定了幼儿园小班(3岁)至高中年级(18岁)各学段的阅读书目,编印国学经典课本中、小、幼各一册,制定了《中、小、幼一体化阅读课程实施纲要》。美育课程从音乐和美术两个方面开发了系列课程,与中央音乐学院合作,在中、小、幼同时开设了以音乐促进学生发展的实验课程,在北京教科院和北师大、首师大专家指导下开展了生态式艺术教育实验。
在科学素养培养方面,学校开发了中、小、幼一体化科学素质培养课程,依照自然科学六大主题,精选了450个京源学生从幼儿至高中要做的科学实验和科学活动。学校还开设电影课堂,通过让学生观看精彩纷呈的科教电影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带领孩子们走进自然世界,学习、观察、了解和研究自然现象。在身心健康与生涯发展方面,开发了中、小幼连续进行的心理成长辅导课程、生涯规划课程,学习能力培养课程等。
为了加强初高中教育衔接的研究,学校整合了初高中主要课程,制定实施了六年一贯制的课程试验方案,为志愿参加此项试验的同学成立了试验班,2013年9月第一个试验班的同学已经升入高中。
学校尝试建立中小学一体化大教研机制,整合中小学课程,尝试九年一贯制课程体系的建设研究和学制实验。开展小学低年段与学前教育的衔接试验,进行由幼儿以游戏活动为主的学习方式向课堂方式转变的研究,研究如何建立过渡期,帮助学生适应课堂学习的要求,顺利完成由“小朋友”向“小学生”的转变。
“纵向衔接课程”将中、小、幼各段的学习活动串在一起,使学生得到更加完整、连续、系统的培养,使学生的成长成为了一个不间断的完整过程。
案例四:用社会性发展引领园所发展
2010年1月,石景山区师范学校附属幼儿园作为区第一批“绿色教育发展实验园”,将“社会性发展”作为亮点,与北师大专家团队一起努力打造品牌幼儿园,推进区域学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三年来,借助区“课程建构与教师专业发展一体化”的课题研究平台,借助北师大专家的引领,师附幼在园所管理、课程建构、教师专业发展等工作中取得了成效,园所发展呈现积极向上的态势。 明确方向,融理念于管理,构筑园所文化。2013年,师附幼成为“绿色教育”品牌园建设试点园。园领导认为“品牌园”必须具有自身的特色,既能体现对优秀积淀的传承,又能体现出探索创新。2010年明确了发展方向:“以德为基 以乐为本”作为办园理念,“环境育人”作为办园特色,以打造“环境文化”品牌园为主线,以“低成本环境创设”为切入点,通过一系列的园本课程,形成环境育人文化特色的品牌园。理念的刷新,“品牌园”的设计勾勒出师附幼的发展方向,与园所各项工作相互整合,推进园所发展。
培养教师专业发展自觉性,形成教师专业成长内驱力。教师的专业成长,仅仅依靠外部激励难以获取长远效果,只有激发教师的内驱力才能使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提高。幼儿园以师德建设为本,将教师的专业成长与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进行对接,通过师德演讲、团队拓展、专家讲座等活动,结合完善的奖励评价机制,让教师在专业成长中更加积极进取。园所借助绿色项目的推进,一方面将北师大的专家和区教研员请进幼儿园,指导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另一方面,通过开展形式多样、贴近实践的园本教研,提高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此外,幼儿园还多次组织教师到姐妹园参观观摩、参加市区级培训,搭建起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
尊重幼儿发展规律,在传承和创新中构建绿色园本课程。基于传承和创新,幼儿园继续推进已有低成本研究,与绿色教育中“尊重生命”的理念相结合,成为“品牌园”建设中物质环境建设的一个亮点。同时将社会领域作为课程建构的重点,与绿色教育中“尊重规律、尊重差异”的理念相结合,成为“品牌园”建设中人文环境建设的重要途径和载体。
绿色教育中提倡的“尊重生命”在师附幼的课程中集中体现为低成本材料的研究。幼儿园继续发挥在低成本材料研究中累积的优势,形成低成本构建绿色环境的经验与园本课程,梳理总结出低成本材料研究的思路框架。在低成本材料研究思路框架的引导下,幼儿园在实践中研究摸索,形成了许多优秀的活动案例。例如:结合小班幼儿特点利用袜子开展低成本材料研究;中班美劳区对各种瓶子、报纸、纸盒等材料进行美工创造;大班的“石头吧”、纸浆画、服装设计等活动运用多种废旧材料进行表达创造;艺术长廊利用各种废旧材料开展特色活动。
同时,“绿色教育”倡导“尊重规律、尊重差异、尊重生命”,体现了人文关怀的内涵。在构建绿色园本课程时,师附幼将社会领域教育作为切入点,将促进幼儿在社会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和谐发展作为建设重点,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探讨幼儿园社会性教育的有效教学途径与方法。各年龄段教师对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展开了研究:小班何静老师开展了托班规则意识培养的行动研究;中班刘薇老师开展了“运用冲突解决六步法”——提高中班幼儿解决冲突能力的研究;大班周玉红老师开展了青花瓷主题活动研究。此后,幼儿园对案例进行整理,与云南教育出版社合作编写并于2013年出版了《幼儿园快乐活动》。
“绿色教育”体现对差异的尊重
“绿色教育”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学生的差异性体现在多方面,包括家庭背景、知识基础、知识准备、年龄、性别、个性特征、智力类型、认知风格、学习风格、思维风格等。“绿色教育”要求教育者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认识学生的差异性,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手段满足学生认知差异性的需要,因材施教、长善救失。
“绿色教育”在尊重差异性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多种发展途径,为学习困难学生提供额外的辅导、支持和帮助,为人际关系及智力突出、学习成绩优异、创新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领导力方面的培养。“绿色教育”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兴趣的引领下充满热情、全身心投入地学习。“绿色教育”注重学生兴趣发展和特长培养,要求学校为学生开设多种多样的兴趣小组、社团活动等,提供给学生多种选择的机会,让学生充分认识、发展自己的爱好特长。“绿色教育”要求学校为学生提供多种展示平台和锻炼机会,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展示自己,体验成功,体会成就感,建立自信心。“绿色教育”注重学生的生涯教育,让学生充分认识和了解自己的智力类型、个性特质和爱好特长等,认识和了解各种职业、生活、人生,让学生有个人发展的目标、规划和梦想,为未来的完美生活做准备。
案例五:系统培养 多样成才
2010年,在“石景山区绿色教育发展实验区”项目总体框架下,黄庄职业高中成为“北京市黄庄职业高中绿色教育品牌学校建设项目”的实验学校,该项目旨在形成产学研有机合作机制,将绿色教育融入职业高中办学理念中,探索职业教育良性互动发展模式,拓展“绿色教育”实验领域,激发中等职业教育活力。
黄庄职业高中在实施“绿色教育”品牌学校建设项目过程中,从学校育人目标入手,依次开展职业教育发展历史、发展现状、地区和国家差异、行业人才需求、职业岗位群发展、中高职衔接等系列研究工作,以探寻培养什么样的人为前提,逐步展开对职业高中教育规律的完整探寻,最终确立了“培养有尊严的成功职业人,负责任的幸福社会人”的育人目标,从“尊严”“成功”“责任”“幸福”四个维度定位了黄庄职业高中的育人目标体系。为落实育人目标,黄庄职高以量身定制的干部系列培训、学校综合调研以及学校办学理念和文化的全面梳理为基础,以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改革和课程开发的完整推进等项目为重点突破领域,深入探寻黄庄职业高中的教育本质规律,力争使项目实现实质推进。
黄庄职业高中以人才培养模式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总结和提炼出了基于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以美容美发专业集团化建设为抓手,通过“主动融入、全面汇集、有效整合”三个阶段,探索出独特的“大师引领、名师指导、企业专家特训”三段阶梯式实训模式,形成了“三阶六层”教学模式。专业汇集了社会、行业、企业优质资源,初步构建了专业集团,形成了互动多赢的合作发展机制。同时,学校系统搭建了“理论实践相融合、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并探索形成了符合各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课程体系。一是学校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相吻合;二是课程制定与实施相配套;三是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四是教师与课堂迸发活力。 学校以校园文化项目建设为抓手,探索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有效途径,实现了学校特色化和内涵式发展需要。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职业学校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出发,学校进一步明确了德育工作思路:以培养“有尊严的成功职业人,负责任的幸福社会人”的育人目标为引领,从寓德育于活动、寓德育于技能培养两个途径入手,开展“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自我超越”三个能力实践课程,丰富“尊严”“责任”“成功”“幸福”四个维度方面的德育内容,形成学校“学生会竞选、仿奥运运动会、黄职春晚元旦联欢会、技能大赛、社会实践”五大育人品牌。推行“厚德班”和“实训管理委员会”两个管理模式,重在渗透职业意识,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效果较好。
“绿色教育”体现可持续
发展教育核心理念
“绿色教育”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自我定向、自我规划、自我调控、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绿色教育注重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认识自然界生命的多样性、生命间相互的依存性、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情感,以及环境保护的意识和习惯。“绿色教育”重视学校文化建设,用共同的价值观引领学校、教师和学生发展,让学生心中有信念、有追求,内心有根基,有归属感。“绿色教育”要求学校建设温馨校园,让每个孩子在校园中感觉安全、舒适、心情愉悦。“绿色教育”要求学校为学生营造一种泛在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潜意识中学习,在润物细无声中成长。
案例六:提升领导力,塑造幸福人生
苹果园中学认为:中学生领导力,不等同于权力或管理能力,而是个体的基本素质,其中核心价值观处于统领地位。对内能够自我管理,有正确清晰的自我意识,集道德、美德和公德于一身,自我激励,做负责任的决定,成为一个自信的个体,自主的学习者,塑造自己完美人生;对外能有正确清晰的社会意识,会管理社会关系,成为一个积极的贡献者,有关爱心的公民,积极沟通协调,统一行动目标,点燃团队智慧,实现团队使命。由此我们整合出了学生领导力的培养框架。
在中学生领导力培养框架和行动框架的指导下,苹果园中学以创设生物技术学生公司为主要平台,培养中学生领导力。2009年下半年由政治学科与生物学科教师联合开设了生物技术学生公司课程,由学生团队开办与运营,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亲历产品的设计、生产、改良、营销、公司建构、职业角色履职和利润分配等一系列经营实践活动。学生作为公司经理、部门主管、员工等不同角色,直面公司经营的实际问题,并在问题的探究与解决中灵活运用经济学知识。本课程的核心理念是“我的公司我做主”,强调通过实践以获得直接感受和体验为主,实践性、亲历性是其本质的要求和特点。
在学生公司,学生是产品开发者和生产者,以此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公司每位员工都要认真学习生产和经营知识,充分挖掘创新能力,积极参与产品生产,根据市场需求开发、改良产品。学生是公司的管理者和决策者,以此培养学生组织管理、协调沟通的能力。学生通过参与公司管理获得了一定的管理者的角色体验。学生是产品销售者,以此培养学生合作沟通、参与社会的能力。学生在经营中深刻体会到企业的经营目的是要盈利,产品只有销售出去才能为公司带来盈利。因此,学生要抓住各种商机积极开展展销活动,学习制作营销方案,为公司取得经济效益。学生是公益活动实施者,以此培养学生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学生在公司的生产和营销的过程中,社会责任感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知道回馈社会。生物技术学生公司课程是苹果园中学开发的中学生领导力培养项目的成功课例,为中学生领导力课程发展开辟了有效途径,积累了一定经验。
案例七:培养积极而负责的公民
古城中学在“绿色教育”理念引导下,遵循尊重生命、尊重规律、尊重差异的原则,将育人目标细化为:培养人格自强、行为自律、学习自主、管理自治,积极而负责的优秀公民。这样的德育目标就包含了学生领导力项目力图培养学生的自我领导力和组织领导力的理念,因此学生领导力培养是德育课程的一部分。在“绿色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学校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德育课程,将学生领导力培养渗透其中。
古城中学认为学生领导力培养的目标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也包括积极人生态度、主动学习、主动帮助他人的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等。只有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学生,才具备领导力,才能引领自己和他人共同改善自我、团队与社会。为此,古城中学在德育课程中渗透学生领导力培养,具体途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从生涯教育开始拓展领导力的培养,包括生涯课、生涯体验、生涯人物访谈——采访领导;
领导力的培养采用任务驱动的模式,包括学生代表大会、班长大会;
主题活动锻炼和提升学生的领导力,包括模拟联合国、模拟法庭;
社会综合实践活动,包括设计路线、设计方案、设计学案,海南、西班牙游学;
通过让学生参与学校的日常管理中,让学生受到锻炼,包括学生会、班委会;
导师制促进学生领导力提升,包括翱翔活动,对草原植被的探究,内蒙古科学探索之旅;
学生领导力培养的学科渗透,包括学科的研究性学习、学科课程的渗透。
石景山区“绿色教育发展实验区”项目实施以来,在北京师范大学专家组的悉心指导与各个项目学校的大力配合下,区域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推进,绿色教育理念建构日益清晰,行动改进更加聚焦,学校活力竞相迸发,教育内在品质不断提升,“三个尊重”的绿色教育价值追求已经成为全区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共识。全区超过60%的中小学积极参与到各个项目组改革实践中,一批学校在成长,广大教师在进步,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得到切实的关注,区域教育品质不断提升。三年内,7个项目组共计举办活动超过800次,其中项目整体交流和总结会16次,小型研讨会90余次,大型研讨会6次,大型讲座40余次,专家集体或单独下校指导500余次,听评课(录课)800余节;形成各项记录、总结、报告160余万字;访谈了石景山区260余名教师和学生,发放4300余份问卷;组织来访和对外交流40余次,拓展了视野,提升了区域教育国际化水平;通过教育家书院、培训学院以及各项目组组织了20余次专题培训,累计培训石景山区教师学生超过1.3万人次;出版著作(译著)18部,提交各类报告、案例集、手册等51部,正式发表学术论文103篇,《光明日报》《现代教育报》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媒体报道6篇次。未来,石景山区将立足第一期“绿色教育发展实验区”项目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积极借助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专家团队资源,持续推进区域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模式,完善“绿色教育”理论与制度体系构建,深入推动各项改革实践,加强成果总结与推广,提升每一所学校的教育品质,努力实现石景山区教育“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奋斗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