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感.美感.新感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maa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文是中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凝结着古人的智慧,承载着文化的精华。有效传承和挖掘古诗文中的“瑰宝”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而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三感”应是教学古诗文的有效途径。
  一、培养学生的语感
  所谓语感,就是主体对语言文字具有的一种灵敏的感觉。它是在感知、感悟的基础上对语言的迅速理解、丰富积淀及熟练运用。由于知识水平、生活经验及气质修养的差异,不同的人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都不同。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这种感受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更丰富的内容,是语文教学努力的方向。中学教材中入选的古诗文几乎都是意蕴丰富、千古流传的精品,可为什么有些学生学习时总感觉味同嚼蜡呢,关键原因就是他们缺少语感,无法突破文字外壳进入思想内容深层。所以,培养文言语感对古诗文教学十分重要。
  重视诵读是培养语感的有效途径。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前三句全是景观景物的排列,在此教师不必急于分析,可先让学生投入地诵读几遍,他们就会或多或少地感受到诗歌中所渲染出的萧瑟、悲凉的秋天的意境。
  语感培养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了解词句大意、读准字音、掌握节奏是培养语感的第一步;读出文章的思想感情是第二步;在诵读中逐渐融入自己的感受领悟是最高境界。教学中,教师只有把古诗文的诵读与内容理解结合起来,才能引导学生渐入佳境,步步提升。
  二、调动学生的新感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学生最感兴趣、最容易接受的内容是富有时代气息的东西。在古诗文教学中,想方设法地赋予其时代内容,拉近时空距离,增强学生的“亲近”感,应成为教学的努力方向。学习古诗文,一方面要用古代的文化思想观照当代现实,使学生从中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顽强的生命力和重要的现实意义,体会文化的博大精深;另一方面也要用当代思想观念解读古代文学作品,从而给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赋予新的生命。前者如《鱼我所欲也》,教学中可启发学生思考:孟子提倡舍生取义,否定为“万钟之禄”而丢弃礼义的思想观点在当今时代的意义。学生通过思考,必然能联想到当今的拜金主义和少数腐败分子的不法行为,从而丰富“礼义”的内涵。后者如《五柳先生传》的教学,可让学生以现代观念评价五柳先生,用“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来否定其性格中不思进取的消极方面,用“个性自由”、“个性解放”肯定其性格中追求自由、解放的一面,从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三、唤醒学生的美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审美的教育,就不会有完整意义的教育。”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选入教材的古诗文,集思想性、艺术性、人文性为一体,具有很高的美育价值。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载体,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示文字符号美的内涵,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得良好的审美体验和创造美的乐趣。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思想感情美,也可引导学生在想象中感悟意境美。
  朗读是学习古诗文的传统方法,也是传送情意的极好手段。它是视觉、听觉、思维的全方位投入,通过各种朗读技巧产生旋律,能使人体会到优美的意境,把握到流动的气息,产生妙不可言的感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超时空感受,“夕阳西下”时分游子的天涯断肠,“行路难”的无奈悲叹等,皆需要朗读才能体味到作者的思想感情美。还有“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反复朗读能使朗读者与诗人产生共鸣,产生欣喜之情和爱春、惜春之感,获得美的享受,受到美的熏陶。
  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学大都十分重视意境创造,追求意境美。所谓意境,就是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达的思想感情融合在一起构成的一种境界,是由一系列意象组合而成的。只有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把有限的意象在大脑中扩展补充,进而组合成一幅完整的画面,才能使他们感受到古诗文的意境美。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一词,词中有景,景中有情,展现了一种苍莽悲凉的意境。边塞的秋天分外荒凉,目送大雁南归,激起驻守边防将士心中多少难言的辛酸。“四面边声连角起”从听觉上进一步加深了悲凉的感受,“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则从视觉上把塞外荒凉的景象生动地描画出来。教学时,教师应采用各种手段促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心中描绘出一幅有声、有色、有情的深秋戍边图,体会该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美。
  总之,“三感”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责任编辑刘宇帆)
其他文献
<正>新日铁公司在光厂与三菱重工共同开发成功双筒薄带连铸机,可直接生产厚2.0~5.0毫米、宽760~1330毫米薄带钢,而无须热轧.投资110亿日元,1997年9月份将投入工业化生产.月产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