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教学大纲》的颁布实施和新教材的推广使用引发了基础英语教育领域的革命,传统外语教学中的保守教学思想、落后教学方法以及陈旧教学内容逐渐被抛弃,取而代之的是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开始得到重视。但是,我国在职的大部分英语教师是由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式方法在他们思想中有较深的烙印。因此,在现代外语教学中,他们的一定程度上会不自觉地走入误区,对新课改的要求存在一定的误解,对新观念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
误区一:语言准确性与流利性是一对矛盾。
在日常英语教学中,许多教师认为:过分关注语言使用的准确性会妨碍有成效的语言发展,而过分强调语言的“流利教学”,忽视语言形式的多样化,也会影响语言能力质的方面的提高。由此他们断定:语言的准确性与流利性是一对矛盾。其实,这是对于语言流利性的误解。
在语言学上,“流利”是指“一个人如果能准确地使用某种语言的各种结构,同时在他集中考虑内容而不考虑形式的时候,还能以正常谈话的速度,完全不假思索地运用所需要的语言单位和句型”。事实上,以英语为母语者和英语熟练掌握者完全能准确而又流利地使用英语。因此,在心理学和语言学上,语言的准确性与流利性并非是一对矛盾,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准确性只是流利性的组成部分,它们之间是“形式与意义的关系”,形式为意义服务,意义是形式的目的。这种辩证统一关系并非简单的机械相加,而是一种动态的统一。当然,在语言教学中,“准确教学”的作用与“流利教学”的作用是有差异的,前者注重语言用法的操练,后者集中于语音自然使用的训练。但是这种差异只是技术上的,不是理论上的,因此,教师一开始就要注意对语言输入材料的选择,使准确性和流利性共同提高。
误区二:“分角色表演课文”就是运用语言进行交际。
在课堂教学中由若干学生分角色表演课文是英语教师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活动。这种方法对于学生操练已学的语言知识、复习课文内容等方面十分有效,尤其是在学习的初级阶段。但把它看作是在运用语言进行交际,则是一个错误,用它训练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其效果是难尽人意的,因为这种“角色表演”不是一种有效交际活动。表演的内容来自课文,信息是公知的,在表演技巧上,学生更多的是机械背诵“台词”。缺少信息差距。其次,表演的内容和使用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受课文限制,学生说什么和怎么说的选择余地不大。另外,学生经过一定时间的排练,对语言材料已十分熟悉,表演时各自背自己的台词,基本上不存在根据实际反馈信息调整交际策略的过程,其本质上仍然属于句型操练的范畴。
基于这个认识,教师不应把“角色表演”只局限于课文范围,而应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创造、设计真实或半真实的语言交际环境,让学生在“表演”中试着独立,自由地运用语言谈论自己和自己熟悉的人和事。最新版Go for it 教材安排了很多这类交际活动的题材,值得借鉴。
误区三:“背诵课文”是课文教学一个单元的最后要求。
背诵是我国传统的学习方法,它主要借助记忆的手段,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准确性、顺序性、长期性等特点,适用于知识的积累、记忆力的锻炼。传统的外语教学思想把外语看作一门知识,记住语言知识,并通过相应的考试,就算掌握了语言。因此在很长时间内,“背诵课文”这一教学手段被广泛应用于外语教学活动之中,学一课背一课,背完一课就算学完一课。
现代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一种社会规约。人们学英语并不是为了了解英语是什么,而是为了运用英语进行交际。在具体交际情景中,除了少数的套语(如Hi,Bye?鄄bye等)被不断重复使用外,人们还需要创造和解释无数的新句子。现代语言学认为,“语言具有创造性”,它是指人们有能力构建和理解母语里的句子,包括我们从没听过和说过的。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包括“感觉、知觉、记忆、归纳、演绎、创造”等认识形式在内的一个复杂的“内在化”的过程。记忆只是其中的一个低级认识形式,单靠“课文背诵”学生是不可能掌握、运用英语的。所以,在以培养语言运用能力为目的的现代外语教学中,“背诵课文”可以用作教学活动的一种手段,但不是主要的、唯一的或最终的手段。我们不否认通过背诵学生可以积累一定的语言知识,增强语感,但也不能夸大其作用,认为教学活动应以此为终结点。更重要的是要在此基础上创造更多的、更具有实践性的教学活动,如“语言操练”、“语言运用”、“情景交际”等,更深入有效地训练学生巩固和掌握知识,灵活地运用语言,不断地发展能力。
误区四:以笔带口,检查学生发音、会话能力。
从考试所采取的手段来看,有口试和笔试两种。在各级各类考试中,常常有“单词辨音”、“情景反应”、“补全对话”等题型,其目的据说是检查考生的发音、辨音的准确程度和会话能力的强弱。这种以笔带口,在笔试中检查学生的发音和会话能力的方法只是纸上谈兵,所得到的反馈信息也是无信度或信度很低的。口语是一种有声语言,它可以表现出言语的重音、语调、停顿、发音上的变化和说话者个人的语音特色等特点,还利用身姿、手势、面部表情等非语言手段来补充口语表达,言语形式和非言语形式是构成交际过程必不可少的两种媒介。在测试手段上,应采用听说方法(即口试),体现口语特点。笔试只能测试学生口语中的语音和语法知识,体现不出声音、情感。语言使用是“语言在一定的语境使用中体现出来的具体的意义”,缺少交际的语境因素,试卷中的“情景反应”、“补全对话”只能陷入语义生成的困境,“口头”交际成为书面交际。从考试对教学活动的影响来说,以笔代口是利少而弊多,它会引导师生只注重语言知识和注重书面语言,这不符合基础英语教育的特点和目的。
《新大纲》的实施吹响了英语基础教育改革的号角,必将带来教育观念乃至人的培养观念的重大变革。面对英语教学的种种误区,只要从思想认识上入手,以科学的语言教学理论为指南,彻底转变陈旧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法,就能一步步走出因扰中学英语教学多年的误区,最终提高中学英语教学效果。
误区一:语言准确性与流利性是一对矛盾。
在日常英语教学中,许多教师认为:过分关注语言使用的准确性会妨碍有成效的语言发展,而过分强调语言的“流利教学”,忽视语言形式的多样化,也会影响语言能力质的方面的提高。由此他们断定:语言的准确性与流利性是一对矛盾。其实,这是对于语言流利性的误解。
在语言学上,“流利”是指“一个人如果能准确地使用某种语言的各种结构,同时在他集中考虑内容而不考虑形式的时候,还能以正常谈话的速度,完全不假思索地运用所需要的语言单位和句型”。事实上,以英语为母语者和英语熟练掌握者完全能准确而又流利地使用英语。因此,在心理学和语言学上,语言的准确性与流利性并非是一对矛盾,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准确性只是流利性的组成部分,它们之间是“形式与意义的关系”,形式为意义服务,意义是形式的目的。这种辩证统一关系并非简单的机械相加,而是一种动态的统一。当然,在语言教学中,“准确教学”的作用与“流利教学”的作用是有差异的,前者注重语言用法的操练,后者集中于语音自然使用的训练。但是这种差异只是技术上的,不是理论上的,因此,教师一开始就要注意对语言输入材料的选择,使准确性和流利性共同提高。
误区二:“分角色表演课文”就是运用语言进行交际。
在课堂教学中由若干学生分角色表演课文是英语教师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活动。这种方法对于学生操练已学的语言知识、复习课文内容等方面十分有效,尤其是在学习的初级阶段。但把它看作是在运用语言进行交际,则是一个错误,用它训练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其效果是难尽人意的,因为这种“角色表演”不是一种有效交际活动。表演的内容来自课文,信息是公知的,在表演技巧上,学生更多的是机械背诵“台词”。缺少信息差距。其次,表演的内容和使用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受课文限制,学生说什么和怎么说的选择余地不大。另外,学生经过一定时间的排练,对语言材料已十分熟悉,表演时各自背自己的台词,基本上不存在根据实际反馈信息调整交际策略的过程,其本质上仍然属于句型操练的范畴。
基于这个认识,教师不应把“角色表演”只局限于课文范围,而应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创造、设计真实或半真实的语言交际环境,让学生在“表演”中试着独立,自由地运用语言谈论自己和自己熟悉的人和事。最新版Go for it 教材安排了很多这类交际活动的题材,值得借鉴。
误区三:“背诵课文”是课文教学一个单元的最后要求。
背诵是我国传统的学习方法,它主要借助记忆的手段,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准确性、顺序性、长期性等特点,适用于知识的积累、记忆力的锻炼。传统的外语教学思想把外语看作一门知识,记住语言知识,并通过相应的考试,就算掌握了语言。因此在很长时间内,“背诵课文”这一教学手段被广泛应用于外语教学活动之中,学一课背一课,背完一课就算学完一课。
现代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一种社会规约。人们学英语并不是为了了解英语是什么,而是为了运用英语进行交际。在具体交际情景中,除了少数的套语(如Hi,Bye?鄄bye等)被不断重复使用外,人们还需要创造和解释无数的新句子。现代语言学认为,“语言具有创造性”,它是指人们有能力构建和理解母语里的句子,包括我们从没听过和说过的。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包括“感觉、知觉、记忆、归纳、演绎、创造”等认识形式在内的一个复杂的“内在化”的过程。记忆只是其中的一个低级认识形式,单靠“课文背诵”学生是不可能掌握、运用英语的。所以,在以培养语言运用能力为目的的现代外语教学中,“背诵课文”可以用作教学活动的一种手段,但不是主要的、唯一的或最终的手段。我们不否认通过背诵学生可以积累一定的语言知识,增强语感,但也不能夸大其作用,认为教学活动应以此为终结点。更重要的是要在此基础上创造更多的、更具有实践性的教学活动,如“语言操练”、“语言运用”、“情景交际”等,更深入有效地训练学生巩固和掌握知识,灵活地运用语言,不断地发展能力。
误区四:以笔带口,检查学生发音、会话能力。
从考试所采取的手段来看,有口试和笔试两种。在各级各类考试中,常常有“单词辨音”、“情景反应”、“补全对话”等题型,其目的据说是检查考生的发音、辨音的准确程度和会话能力的强弱。这种以笔带口,在笔试中检查学生的发音和会话能力的方法只是纸上谈兵,所得到的反馈信息也是无信度或信度很低的。口语是一种有声语言,它可以表现出言语的重音、语调、停顿、发音上的变化和说话者个人的语音特色等特点,还利用身姿、手势、面部表情等非语言手段来补充口语表达,言语形式和非言语形式是构成交际过程必不可少的两种媒介。在测试手段上,应采用听说方法(即口试),体现口语特点。笔试只能测试学生口语中的语音和语法知识,体现不出声音、情感。语言使用是“语言在一定的语境使用中体现出来的具体的意义”,缺少交际的语境因素,试卷中的“情景反应”、“补全对话”只能陷入语义生成的困境,“口头”交际成为书面交际。从考试对教学活动的影响来说,以笔代口是利少而弊多,它会引导师生只注重语言知识和注重书面语言,这不符合基础英语教育的特点和目的。
《新大纲》的实施吹响了英语基础教育改革的号角,必将带来教育观念乃至人的培养观念的重大变革。面对英语教学的种种误区,只要从思想认识上入手,以科学的语言教学理论为指南,彻底转变陈旧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法,就能一步步走出因扰中学英语教学多年的误区,最终提高中学英语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