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初中语文教学和初中阶段古诗文学习提出的要求,笔者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导学式教学模式进行古诗文教学,通过“设置预习导引,在诵读积累中夯实基础”“找准切入口,在课堂探究中深入主题”“巧设拓展延伸,在文本阅读中领悟真谛”三个方面进行实践探索和研究,以期让学生真正学好语文,提高语文素养。
【关键词】导学式;教学模式;初中语文;古诗文;主题学习
导学式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导为主线,学为主体,强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渐进自主学习的模式。其源于“启发式”教学模式,但与“启发式”教学模式相比,导学式教学更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思考、求知、探究、应用、创新,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这一点就需要一线的语文教师能在语文教学之路中不断探索与研究,形成一套真正适合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初中阶段的古诗文是我国语文教育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点内容之一,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初中阶段的古诗文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诵读古代诗文,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据此,笔者在初中语文古诗词主题学习中运用导学式教学模式进行了相关的实践探索与研究。
一、设置预习导引,在诵读积累中夯实基础
传统的古诗文教学基本上是串讲,学生难以表达自己的理解和观点,或者是教师拔高讲解,学生云里雾里,不懂装懂,许多教师让学生靠死记硬背来记忆。这种教学现状,使古诗文教学越来越背离了传统,陷入越来越深的困境。“理解文义,应对考试”这样的教学形式,导致了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不高、窄化古诗文教学的内容、古诗文教学陷入以知识为中心的怪圈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笔者采用“高效的单元诗歌整合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课前进行预习导引,让学生在诵读积累中夯实基础。例如,在教学诗词《关雎》《蒹葭》时,由于两首诗都选自《诗经》,笔者先设计了一份导学案(《诗经》的相关资料、阅读《诗经》的方法、布置閱读任务及补充资料——“牛郎织女”“嫦娥奔月”的动人爱情故事索引介绍等),其中,学生在了解《诗经》相关资料中得知《诗经》的爱情诗主要集中于《国风》部分,是当时最流行的民间歌谣。因此,在诵读任务中笔者提示学生在朗读诗歌时,可以用歌唱形式进行,并且在课堂上特意让学生用读唱的形式表演。学生在课堂上兴致勃勃,精彩的诵唱方式让学生们赞不绝口。同时,这一环节让学生熟读成唱,感受我国民间诗歌中的美好情感。另外,在导学案设计中补充我国古代动人浪漫的爱情故事——“牛郎织女”“嫦娥奔月”,让学生在了解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的基础上进一步品析诗歌《关雎》《蒹葭》中真挚的爱情。在布置诵读任务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了解古代动人浪漫的爱情故事的同时,你会用什么情感方式去诵读《关雎》《蒹葭》呢?为什么?”教师通过这一环节,在课堂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发挥合理的想象,体会诗歌中的优美意境,感悟诗歌中的爱情真谛。
通过上述导学引导实践,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学习热情得到提升。在预习课堂上不仅使学生熟练掌握诗歌内容夯实诵读基础,还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及人文素养。
二、找准切入口,在课堂探究中深入主题
全国中语会学术委员陈成龙教授说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应找到切入口突破阅读教学,切入口设计是保证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如何选择准确的教学切入口呢?笔者在教学李煜的《相见欢》时,以“离愁之情”为切入口,引领学生具体研读,品字析句鉴赏词作。教学中,围绕“离愁”主题设计以下几个问题:①请找出词中表现“离愁”的景物(意象),如何理解作者采用这一意象的作用?课上学生经过了解作者的背景及词的内容探讨得出:西楼——表达一种离别之愁;残月——表达人事的缺憾;梧桐——隐含家国之悲;深院——体现寂寞、孤单之身世。②除了词中意象之外,还有哪些字词有助于表现主旨“离愁”的?学生补充回答:“无言”“独”(看出南唐后主孤独、寂寞的身影);“寂寞”“锁”(寂寞的并非梧桐,而是人;被锁者并非清秋,而是人,运用移用修辞更突出作者悲愁无尽)。③“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这两句被誉为“千古名句”,它们有什么特点?它们是怎样表现词人的“离愁”的?最后小结:这两句运用比喻手法将抽象的“离愁”写得生动、形象、具体化了。
此课的教学,笔者以一个典型主题——“离愁”为切入口设计三个问题,并借此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在课堂中探究。在教学中,学生不仅能熟练、深入理解词的内容及情感,还能联系分析快速识记本词,牢牢地把握住词人的心境及写法。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以好的“突破口”贯穿课堂教学,并将每一个问题运用得顺应,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现一课一得。
三、巧设拓展延伸,在文本阅读中领悟真谛
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课程资源有两大核心组成部分,即教材文本资源和课外文本资源。语文教师要想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单靠教材文本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大量扩充课外文本资源,增加课外阅读量。而“语文主题学习”教学背景下,语文教师又应如何树立“大语文观”呢?
在教学中,笔者在遵循“绝不缺失语文味”原则的前提下,精巧设计教学中的拓展延伸,注重培养学生感受、品味、领悟、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寻到知识的真谛。
例如在教学柳宗元的《小石潭记》,首先,笔者以“赏石潭美景,品悲凄之情”为主题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感知作者通过“寻潭—观潭—望潭源—感受潭气氛”的顺序游小石潭,并引领学生赏析“先声夺人”的开头,体会作者运用移步换景、动静结合、对比衬托等手法写小石潭之美;其次,让学生理解既然小石潭风景如此之美,为何作者仍然感到孤寂凄凉?(这是因为作者感受到小石潭周围环境的“悄怆幽邃”与作者的境遇相似令作者感到孤寂凄凉。)通过上述的教与学,教学内容及重点已经解决了。最后,笔者在拓展环节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文末段交代有亲朋好友陪伴作者一同游小石潭,作者为何还会感到孤独呢?那最后一段会不会显得多余?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在课堂思考探讨过程中,学生发现文章末尾段“交代同游者”并不是多余的,这更能突现作者孤寂悲凉的心境,因此,这一段是点明文章主旨必不可少的内容,是决不能删去的。这一环节很好地带领学生突破“品悲凄之美”这一主题设计。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精巧地设计拓展延伸问题能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层面上更深入地了解作者及作品,也能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了解作品相关的人文知识,这才算真正让学生收获了学习。
如今,素质教育要返璞归真,语文教学要回归本位。这就是要塑造心灵的阅读。一个主题就是一个真理;一个主题就是一种情感;一个主题就是学生的一个智慧世界。“不求知识同一,力求自主创新”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理念,也是语文教师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李东辉.浅谈初中语文古诗词新课导入方向[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7(10).
[3]程洪.初中古诗词“主题式”亮化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7(16).
【关键词】导学式;教学模式;初中语文;古诗文;主题学习
导学式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导为主线,学为主体,强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渐进自主学习的模式。其源于“启发式”教学模式,但与“启发式”教学模式相比,导学式教学更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思考、求知、探究、应用、创新,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这一点就需要一线的语文教师能在语文教学之路中不断探索与研究,形成一套真正适合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初中阶段的古诗文是我国语文教育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点内容之一,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初中阶段的古诗文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诵读古代诗文,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据此,笔者在初中语文古诗词主题学习中运用导学式教学模式进行了相关的实践探索与研究。
一、设置预习导引,在诵读积累中夯实基础
传统的古诗文教学基本上是串讲,学生难以表达自己的理解和观点,或者是教师拔高讲解,学生云里雾里,不懂装懂,许多教师让学生靠死记硬背来记忆。这种教学现状,使古诗文教学越来越背离了传统,陷入越来越深的困境。“理解文义,应对考试”这样的教学形式,导致了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不高、窄化古诗文教学的内容、古诗文教学陷入以知识为中心的怪圈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笔者采用“高效的单元诗歌整合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课前进行预习导引,让学生在诵读积累中夯实基础。例如,在教学诗词《关雎》《蒹葭》时,由于两首诗都选自《诗经》,笔者先设计了一份导学案(《诗经》的相关资料、阅读《诗经》的方法、布置閱读任务及补充资料——“牛郎织女”“嫦娥奔月”的动人爱情故事索引介绍等),其中,学生在了解《诗经》相关资料中得知《诗经》的爱情诗主要集中于《国风》部分,是当时最流行的民间歌谣。因此,在诵读任务中笔者提示学生在朗读诗歌时,可以用歌唱形式进行,并且在课堂上特意让学生用读唱的形式表演。学生在课堂上兴致勃勃,精彩的诵唱方式让学生们赞不绝口。同时,这一环节让学生熟读成唱,感受我国民间诗歌中的美好情感。另外,在导学案设计中补充我国古代动人浪漫的爱情故事——“牛郎织女”“嫦娥奔月”,让学生在了解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的基础上进一步品析诗歌《关雎》《蒹葭》中真挚的爱情。在布置诵读任务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了解古代动人浪漫的爱情故事的同时,你会用什么情感方式去诵读《关雎》《蒹葭》呢?为什么?”教师通过这一环节,在课堂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发挥合理的想象,体会诗歌中的优美意境,感悟诗歌中的爱情真谛。
通过上述导学引导实践,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学习热情得到提升。在预习课堂上不仅使学生熟练掌握诗歌内容夯实诵读基础,还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及人文素养。
二、找准切入口,在课堂探究中深入主题
全国中语会学术委员陈成龙教授说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应找到切入口突破阅读教学,切入口设计是保证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如何选择准确的教学切入口呢?笔者在教学李煜的《相见欢》时,以“离愁之情”为切入口,引领学生具体研读,品字析句鉴赏词作。教学中,围绕“离愁”主题设计以下几个问题:①请找出词中表现“离愁”的景物(意象),如何理解作者采用这一意象的作用?课上学生经过了解作者的背景及词的内容探讨得出:西楼——表达一种离别之愁;残月——表达人事的缺憾;梧桐——隐含家国之悲;深院——体现寂寞、孤单之身世。②除了词中意象之外,还有哪些字词有助于表现主旨“离愁”的?学生补充回答:“无言”“独”(看出南唐后主孤独、寂寞的身影);“寂寞”“锁”(寂寞的并非梧桐,而是人;被锁者并非清秋,而是人,运用移用修辞更突出作者悲愁无尽)。③“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这两句被誉为“千古名句”,它们有什么特点?它们是怎样表现词人的“离愁”的?最后小结:这两句运用比喻手法将抽象的“离愁”写得生动、形象、具体化了。
此课的教学,笔者以一个典型主题——“离愁”为切入口设计三个问题,并借此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在课堂中探究。在教学中,学生不仅能熟练、深入理解词的内容及情感,还能联系分析快速识记本词,牢牢地把握住词人的心境及写法。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以好的“突破口”贯穿课堂教学,并将每一个问题运用得顺应,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现一课一得。
三、巧设拓展延伸,在文本阅读中领悟真谛
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课程资源有两大核心组成部分,即教材文本资源和课外文本资源。语文教师要想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单靠教材文本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大量扩充课外文本资源,增加课外阅读量。而“语文主题学习”教学背景下,语文教师又应如何树立“大语文观”呢?
在教学中,笔者在遵循“绝不缺失语文味”原则的前提下,精巧设计教学中的拓展延伸,注重培养学生感受、品味、领悟、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寻到知识的真谛。
例如在教学柳宗元的《小石潭记》,首先,笔者以“赏石潭美景,品悲凄之情”为主题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感知作者通过“寻潭—观潭—望潭源—感受潭气氛”的顺序游小石潭,并引领学生赏析“先声夺人”的开头,体会作者运用移步换景、动静结合、对比衬托等手法写小石潭之美;其次,让学生理解既然小石潭风景如此之美,为何作者仍然感到孤寂凄凉?(这是因为作者感受到小石潭周围环境的“悄怆幽邃”与作者的境遇相似令作者感到孤寂凄凉。)通过上述的教与学,教学内容及重点已经解决了。最后,笔者在拓展环节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文末段交代有亲朋好友陪伴作者一同游小石潭,作者为何还会感到孤独呢?那最后一段会不会显得多余?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在课堂思考探讨过程中,学生发现文章末尾段“交代同游者”并不是多余的,这更能突现作者孤寂悲凉的心境,因此,这一段是点明文章主旨必不可少的内容,是决不能删去的。这一环节很好地带领学生突破“品悲凄之美”这一主题设计。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精巧地设计拓展延伸问题能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层面上更深入地了解作者及作品,也能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了解作品相关的人文知识,这才算真正让学生收获了学习。
如今,素质教育要返璞归真,语文教学要回归本位。这就是要塑造心灵的阅读。一个主题就是一个真理;一个主题就是一种情感;一个主题就是学生的一个智慧世界。“不求知识同一,力求自主创新”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理念,也是语文教师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李东辉.浅谈初中语文古诗词新课导入方向[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7(10).
[3]程洪.初中古诗词“主题式”亮化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