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的自行车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ss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百强,笔名关村,陕西眉县人。中国煤矿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首届煤矿作家高研班学员。曾在《延安文学》《阳光》《橄榄绿》《延河》《西安晚报》《厦门文学》《牡丹》等报刊发表小说60余万字。著有中短篇小说集《梦中的格桑花》。
  三舅来信提出要我们家为他购买一辆自行车,这可让父亲犯难了。父亲老百姓一个,和吃公家饭的人没有任何交往,让他去哪儿弄辆自行车啊!
  那是初春的一个晌午,我们全家人坐在院子杏树下的石头上,听父亲读三舅的来信。树上花蕾初绽,香气扑鼻,透过树枝的缝隙,能看到湛蓝的天空。像往常一样,三舅在信中除过询问我们家的生活情况,特意提出可否找门子给他买辆自行车,要飞鸽牌的。不过他知道父亲肯定办不了这件事,可以让我姐夫帮帮忙,是有明确指向的。其实,三舅在先前的来信中也曾透露出欲买自行车的想法,他称调到邻村的小学教书后,离家有五里地,往返全凭一双腿。他常看到有人骑自行车,车铃摁得丁当响在乡村的道路上飞驰而過,很是羡慕,自己很想拥有一辆自行车,但是上有老下有小,挣的工资养不了家。对于他来说,骑自行车只是一种奢望。几年来,他节衣缩食,终于攒够了车钱,却没门子,弄不到购买自行车的票。他得知姐夫在县上的鞋厂当采购员,神通广大,希望姐夫能托关系给他买辆自行车。可以说,舅父是给我们家安排了一项任务,这个任务既光荣又艰巨,能不能完成,就要看姐夫的本事了。父母的职责只是督促落实。三舅还在信上说,买自行车的钱他会及时汇来,不会让我们家为难的。父亲把念信到这儿,顿住了,嘴唇哆嗦,双手颤抖的差点把信纸都要扯烂了。他埋怨母亲说:你嘴长,非要在娘家人面前显摆,这下看这事咋办?我问父亲:信上还说了啥?因为我知道,三舅每次来信,几乎把我们全家人都要问候到,似乎生怕遗漏了谁,谁会有意见。甚至要问问我和弟弟妺妺考试的分数有多少。父亲每次读三舅情意深长的来信,都读的津津有味,连信末尾的年月日都要读一遍。而那天,父亲却没有回答我,把信扔在了旁边的小饭桌上,转过头望着院门发呆。院门夹在低矮的土墙中间,那只叫鸣的红公鸡伸长脖子在地上啄食,一副悠闲自在的样子。阳光照在鸡冠上泛着金光,金光在空中闪烁,梦幻似的。我忙起身拿起信看,只见信的后面写道:另外,家中有什么困难及时来信,我们共渡难关。祝外甥学习进步,全家一切都好!此致!1981年3月25日。看着印有红格子的纸上舅父刚劲有力的字迹,我激动地念出了声。好像只有念出声,才能证明问候是真实的,才能证实舅父没有忘记我们,在时刻牵挂着我们。妺妹似乎有些不相信,也要把信读一遍,我把信藏在了身后说,你上小学,能认得几个字,狗看星星一片白。
  母亲见父亲眉头皱起疙瘩,尴尬地笑笑,说:怕啥,我下来给女儿说说,让她男人争取给他舅买辆自行车。父亲似乎有些不相信姐夫的能力,说他有这本事?我听吴满奎说,他想买辆自行车,把公社孔主任找了几次,都没买下呢。吴满奎是我们队的队长,村里人都知道他和公社孔主任走得近,吴家一直放出风要买自行车,可至今也没见吴满奎骑上自行车。母亲说:我先说说试试看吧。父亲说:我听女儿说,她家买自行车都费了不少事呢,我可不愿意腆着老脸给她说,叫她左右为难。母亲却显得颇为自信,她拢了拢前额散落的头发,语气坚定地说:别人家的忙可以不帮,他舅家的事,他就是跑断腿也得办。
  是啊,母亲是1942年河南遭遇大饥荒被人贩子贩到陕西宝鸡的,在姊妹七个中,她离娘家最远。当初外公扒着陇海线上的火车,找了半年才找到杳无音信的母亲。打那以后,我们和舅舅家一直通过书信保持联系,而代表娘家给我们写信的就是三舅,三舅就是母亲娘家的代言人。舅舅家远在天边,只有一封封的信像线绳把我们彼此连接在一起,我们时刻能感受到舅舅就在身边,也能感受到舅舅的鼓励和温暖。这些年来,三舅在物质上无私地援助我们,给我们邮钱、邮书籍、作业本,邮衣裳,就连父亲穿的鞋袜都是三舅花钱买的。总之,只要我们家遇到过不去的坎儿,就会给舅父写信,三舅总会想尽一切办法帮助我们解决困难。可以说,在我们的心目中,三舅就是我们家依赖的靠山。所以长期以来,母亲觉得亏欠娘家的太多太多,常告诫我们,要好好读书,长大报答舅父的恩情。现在我们终于有了机会,咋能不知图报帮助给舅父买辆自行车,况且买车的钱又不让我们出,不过是让姐夫跑个腿、磨个嘴皮子罢了。以母亲的意思,我们家就是无偿给舅父家买辆自行车,也是理所当然的。父亲说:我愁的是买不到自行车啊!
  当然父亲的担心不是没有来由,那些年买布有布证,购买缝纫机、自行车凭票,外出吃饭要粮票,买糖凭票、买肥皂凭票,就连买只灯泡也凭票,农民要想弄张国家计划内的票证,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尽管姐夫是采购员,走南闯北,和各行各业的人打交道,但要购买一辆自行车,也得找门子。不过我坚信,姐夫能给自己家买辆自行车,也能给舅舅家买辆自行车。我认为姐夫经见的世面大,认识有头有脸的人也多,特别有本事。我们崇拜他像崇拜电影明星一样,好像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他办不成的事。真买到自行车,母亲就可以扬眉吐气,在娘家人面前说句硬气话了。
  果然不久,舅父把购买自行车的款项就汇过来了。父亲给舅父写信说明了情况,让舅父不要着急,并称求人办事,什么时间能买到自行车说不准。父亲从邮电所把钱取回来的当天,就让母亲把钱送姐姐家了。因为依他的想法,这是买自行车的专款,专款就要专用,交给姐姐,姐姐转交给姐夫,一旦自行车的事落实下来,随时可以付款,就不会为难姐夫,影响事情的进展了。
  那时候农业社没有解散,社员还指靠挣工分的多少分粮分钱。在以后的日子里,母亲找各种借口,先后去了姐姐家几次,让姐姐给姐夫捎话说给三舅家购买自行车的事。从母亲给父亲的转述中我们知道,姐姐骑自行车专门去了县城两次,把这件事给姐夫说了,姐夫听说是河南的舅父买自行车,没有丝毫犹豫就答应了,说他抽空去找找五金公司的张经理。五金公司不但管控自行车供应票的发放,也销售自行车,张经理虽然只是副经理,但张经理手中有机动票,要弄辆自行车不是什么难事。他家的自行车就是托张经理买的。姐姐郑重其事地对姐夫说:考验你的时候到了,你可不能给陕西人丢脸。姐夫说:你放心,如果给舅家买不下,就把咱家的车子送河南去。姐姐家的自行车是两年前买的,姐姐轻易不骑,也是飞鸽牌,八成新。父亲紧锁的眉头舒展了,说看来女婿夸下海口了,这件事是有指望的。母亲说:女儿告诉女婿,说这是牵扯到陕豫两省的大事,女婿能不卖力跑。父亲夸奖道:对呀,我女儿都上纲上线了,女婿敢不执行。又说:车子买到手,我就给他舅家写信。   姐姐回娘家的时候,父母又给姐姐强调了给三舅家购买自行车的重要性,姐姐只是点头说,我知道、我知道,都显得有些不耐烦了。有一次,父亲去姐姐家,母亲让父亲逮了那只红公鸡带去,说让送给五金公司的张经理。母亲还一再嘱咐父亲:你告诉她,一只鸡不够,再捉一只。
  后来听母亲说,姐夫把红公鸡给张经理送去了。父亲嘿嘿笑了,说:张经理只要把公鸡吃了,事情就好办了。
  尽管我们都满怀信心,然而一天天过去,还没有给舅父家买下自行车的消息传来,父母不免有些焦灼不安。期间母亲曾去姐姐家几次,既有催促的意思,也有监督的成分,想看看事情进展到哪一步了。询问了几次,姐姐都说姐夫出差了,至于去了哪儿她也不知道,她联系不上啊。姐夫是采购员,天南地北跑,不可能天天去五金公司催,张经理管的事情多,也不可能只操心咱买自行车的事吧。不过她安慰母亲,张经理已经答应了,估计事情黄不了的。既然姐姐把话说到这个份上,母亲就不好再说什么了。那是一个黄昏,母亲走进院子,把在路上拣的柴火扔在灶间,拍打过身上的灰尘,便急不可待地给父亲说了她去姐姐家获得的情况。我们焦急地问:自行车啥时能买回来呀?母亲说:等吧,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从此后,我每每在上学的路上,在镇街上看见有自行车飞驰而过,有自行车的铃声响起,都会想到买自行车的事。尽管自行车终归要送到舅舅家,不是我们家的,但它能出现在我们家,也是我们家的光荣啊!灰暗、贫困的日子太需要令人高兴的事发生了。在我的想象中,只要能骑上自行车,我就可以随心所欲去世界上任何地方,当然第一站就是舅舅家所在的河南许昌,第二站就是首都北京,我要在天安门前留个影,然后像鸟儿一样去自己向往的地方。我急切地盼望着姐夫能早日出现在我们村,出现在我们家的院子。有一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梦见姐夫骑着崭新的自行车出现在村外的土路上,向我招手,我飞跑着迎上前去,结果扑通一声从炕上掉到了地上。有一次放学我往家走,碰见一个人骑着自行车,车铃响个不停,我竟跟着自行车跑了几百米。
  在一天天的盼望中,好消息终于来了。记得那是苞谷施肥时节,喜鹊在院子里树上喳喳叫,另一只红公鸡领着一群母鸡在村街上玩耍,我从学校回来,忽然听到嘀嘀的车铃声,跑出院门,只见姐夫喜笑颜开,推着车梁被硬纸包裹的自行车正要进门。我上前抢过车把说:我来、我来!从屋里跑出来的母亲在围裙上擦着手说:小心车子撞在门上。我说不会的,不会的,急着摁车铃,手一松,车子差点倒在地上。好在有姐夫在旁边,他忙帮我扶起自行车。父亲撵上前问:买下了?姐夫说:买下了。母亲脸上呈现出少有的笑容,对姐夫说:这回你立大功了。姐夫手在头上挠了挠,说您下了命令,我千方百计也要把这事办好呀。弟弟妺妺冲了上来,帮着我推自行车,我们把自行车推在了屋门前,我学着姐夫的样,打起了车撑,只把车铃摁的丁当响。我想让清脆的铃声传出院子,让邻居们都知道,给舅舅买的自行车送来了。父亲发现自行车连车锁都配上了,直夸姐夫心细,想得周全。
  姐夫坐在杏树下,接过母亲递上去的茶缸,咕咚咕咚喝了几口水,这才说了买自行车的过程。原来,早在三个月前,他就给张经理说了这件事,张经理也答应了,可就是上半年的自行车供应票已分配完了。没有供应票,就等于没有自行车,供销社没有,就连五金公司库房里也没有。这就意味着,省上给我们县下拨的自行车指标已经完成了。前几天,下半年的首批自行车运到县上,张经理当即就给在四川成都出差的姐夫打电话,姐夫知道父母着急,昨天夜里回到县上,今天就把自行车送家了。父亲高兴地说,我这下就可以给你舅回信了。母亲先给姐夫打了荷包蛋吃了,又做了碗面条犒劳姐夫,姐夫俨然就是大功臣。弟弟妺妺看着姐夫扑噜扑噜吃白生生的面条,碗里飘着一层油花,直流口水。姐夫把碗递上前让他们吃,母亲从窗户里看见,跑出来拉着弟弟妹妺的手便往厨房走,对姐夫说:你快吃、你快吃。弟弟妺妺看见锅里没有面条了,撅起了嘴,母亲给他们一人递了馒头说:先垫个底,等会给你们捞面条。其实我知道锅里没有几根面条了,姐夫吃的是过年姐姐家拜年送的挂面。每年母亲都要把亲戚家送的挂面留着,接待嫡亲的时候应急。
  买到自行车的消息传出去,姐夫刚走,邻居们就来我们家看自行车了,他们个个脸上呈现嫉慕的神情。我知道,邻居们之所以对自行车稀罕,不是说他们没见过自行车,对自行车本身好奇,而是对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我们家竟然能买下自行车感到惊奇。因为我们村子穷,统共只有三辆自行车,而且都是有头有脸的人家才有。村里小伙子订婚的时候,几乎都要借一辆自行车,推着装有布料的包袱去丈母娘家。好像只有这样,脸上才有光,心里才有底气,才能被对方瞧得起。当天,乡亲们围住自行车,你伸手摸摸,他摁摁车铃,有人还手摇脚踏板,让自行车轮子转动起来,说听听响声对不对。有人和父母拉着话,问长问短,似乎在探究着什么,纷纷感叹即使家中攒够了车钱,没关系弄不来供应票,也不定能买回一辆自行车。父亲只是嘿嘿笑,母亲则借此要显摆一番,说这是女婿的功劳,仿佛当采购员的女婿能通天。
  队长吴满奎闻讯也来了,他兴冲冲地试骑了自行车,手在弹性十足的车座上一拍说:好使、好使,干脆,转手卖给我算了,我加三十块钱。父亲瘦长的脸变得煞白,甚至双手都颤抖起来,说那不行,这是给河南他舅家买的,人家来信都催几次了。实际上舅舅自打汇来买自行车的钱,并没有催过一次,他可能知道要骑上飞鸽牌自行车,必然有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父亲用这样的话敷衍队长。
  吴满奎被胡楂包围的大嘴咧开,哈哈笑了,说:我不会夺人所爱,我不要!跟你开个玩笑,看把你要吓死了,好像我要割你身上的肉呢。
  父亲忙给自己的烟锅装上烟沬,殷勤地递给队长,好像队长把烟锅噙在嘴里,就不开这吓人的玩笑了。吴满奎点燃烟锅狠抽一口,吐出一股青烟,蹲在树下抱怨:孔主任說帮我买自行车,应承半年了,连个车铃也没买下。看来,他的本事也就指甲盖大,比不过你女婿,哼!
  大家轰地笑了起来。
  半个月里,我们家都荡漾着喜气。   自行车买下了,可怎么平安地运送到舅舅家又成了问题。晚上,坐在院子里,父母又商量起这件事。因为我们县地处西安宝鸡两座城市之间,和舅舅居住的河南许昌相距千里,只能选择乘坐火车。虽然陇海铁路从县境通过,但在西安要倒一次车,不方便。可要直接到西安乘火车,离西安有二百多里地,这段路的运输问题又无法解决。我曾提出由我骑自行车去西安搭火车,说这样既节省费用又省事。父亲否定了我的想法,父亲说:就你那骑车的技艺,在乡间路上还凑合,到了省城西安,满大街都是自行车,万一你撞上别人或别人撞上你,那可就惨了。母亲也附和说:那不行,我们不放心。后来,父母几经商议决定,等学校放暑假了,由我专程去河南送自行车。所以这样决定,一是我上中学了,还从未去过舅舅家,二是为让我见见世面,坐一次火车。至于自行车怎么去西安,瞅机会再说。于是,父亲给三舅写了封信,把这些意思表明了,让我第二天上学时去邮电所投了。母亲说:先让你舅舅高兴高兴!似乎及时给舅家报了喜讯,喜气如同吹拂而去的风,就由陕西传到河南了。我激动地跳了起来,说我能坐火车去舅舅家了,我能坐火车了!弟弟妹妺一人拽着我的一只手,嚷嚷他们也要跟我坐火车去舅舅家,母亲说:你们还小,等你们长大了,跟哥哥一块儿去。那天晚上,我们欢天喜地,闹腾了好长时间,直到月亮挂在树梢上才睡去。
  三舅很快就回信了,他很高兴。并在信中说,等我们把时间决定后,通知他们,到时候他去火车站接我。
  从此后,我就扳着指头计算着天数,盼着暑假的到来,而且把父母的决定告诉了同学们。有位同学不屑地说:你都没去过你舅家,还敢带自行车去?那么远,把你丢了事小,丢了自行车事就大了。我说:我都十六岁了,丢不了。鼻子下面是嘴,找不着不会问吗。但是暑假真的来了,家中依然没有为我启程做准备的迹象。我问了母亲几次,母亲说:你爸正为这事熬煎呢,你催啥,我们记着哩。
  一个晌午,父亲放工回家说,这下好了!母亲问,怎么好了?父亲说:他听队长吴满奎说,五天后,公社的汽车要到西安拉货,可以把自行车捎到西安了。母亲说:真的,你问司机了?父亲说:你忘了,司机就是咱村的王德玉啊。母亲说:我记得他从部队复员,给公社开小车,咋又开上大卡车了?父亲说:公社刚买的解放牌卡车。母亲说,这真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他舅能早点骑上自行车了。
  第二天一早,父亲专门去了趟公社和王德玉见了一面,再次核实了去西安的时间,便去邮电所拍了电报,告诉了三舅我到达许昌的准确时间。回家后父亲说给了母亲,母亲问自行车在哪儿装?父亲说,他和王德玉商量好了,当天王德玉开车回村里拉自行车。又狡黠地笑笑,说本来公社不允许驾驶员私自捎人捎货,他给王德玉说了不少好话,买了包香烟,王德玉才答应偷偷开车回村上的。
  启程去河南的头天下午,父亲把自行车从屋里推出来撑在院子,用一个新毛巾反复擦。尽管自行车一直用床单覆盖,几乎没有什么灰尘,但他还是把车头、车座、甚至车轮的瓦圈、辐条擦来拭去,擦得明晃晃的。他时而弯腰低头,时而蹲下仰脸,擦得很认真、很仔细,好像要把自行车的每个部位都过一次手才放心。与其说他是擦车上的灰尘,倒不如说是在搞一种神圣的仪式。我想,自打姐夫把自行车送来,没人骑过,车把发着亮光,轮胎几乎都没挨地,有什么擦的?但父亲依然一副专注的样子。我想表现表现,说我来,就要从他手中接过毛巾,他却不给,说你毛手毛脚的,把漆擦去咋办。我就手握车把摁车铃,清脆的铃声在院子里回荡。父亲不悦地说:恁大了,还淘气。弟弟妹妺嚷嚷着也要摁车铃,见父亲黑脸呵斥我,便不再嚷嚷了。他们又学着父亲的样儿,用脏兮兮的手擦自行车,结果把自行车擦得污浊不堪。父亲说,你们这是在帮倒忙,滚!我们赶紧跑开了。
  次日,我们早早吃过饭,把一切都安排妥帖,便一心一意等着汽车的到来。因为母亲说了,既然王德玉是瞒着公社领导把汽车开回村专门为拉自行车的,就不能让人家等,只能我们等。母亲放着锅不洗、碗不刷,手在围裙上擦着来到自行车前,手拿着枕巾,学着父亲的样子又擦起了自行车。她发现包裹车梁的硬纸裂开了,还喊着让父亲用糨糊沾上,说车梁要保护好。
  半天不见汽车来,我们跟随父亲甚至跑到村口的老槐树下,父亲站在碌碡上翘首朝公社的方向张望,惹得邻居们哈哈笑,大家说你怕王德玉骗你吗,他来了会摁喇叭的。父亲说:瞅瞅好,瞅瞅好!
  后来,父亲还让我把自行车推到老槐树下,说汽车一来,装上就可以走,不耽搁时间。
  忽然,一辆绿色的汽车朝我们村驶来,眨眼间就停在了树下,正是王德玉开的解放牌大卡车。我像猴子样先扒上汽车厢,众人帮着抬起自行车递了上去。随后,父亲也上车,用一根绳子把自行车五花大绑,拴在了汽车上。有人说,那样就行,不用人扶了。有人说不行,万一绳子摇松了,车子碰在汽车上咋办?固定好自行车,我想着父亲该下车了,他却赶我下车,让我坐到驾驶室去。我问谁来扶自行车?父亲说:我扶着送到西安。不放心你小兔崽子。
  汽车很快驶出村子,驶上了通往省城西安的公路。车速越来越快,我通過后视镜看不到车厢里的父亲,只能看见他白衣裳的下摆被风吹得漂起来,像旗帜哗啦啦响。我能想象到,父亲一定一手握着左车把,一手抓着车梁,靠着驾驶室,抿紧嘴,忍受着一路颠簸和扑面的灰尘保护着自行车。他无论干什么都是那么认真,一丝不苟。
  上午12时左右,汽车停在了西安火车站,父亲帮我卸下自行车,买好火车票、办好货运手续,并看着火车站的工人师傅对自行车进行了包装,才坐上汽车放心地走了。
  我乘坐的这趟绿皮火车是次日凌晨五时三十分抵达许昌的。那时候车站的人并不多,我推着自行车走向出站口,蓦然看见外面站着一伙人,他们打着条幅似的红纸,上面写着“接陕西外甥朱百强”的白色字样,如同在迎接凯旋而归的大英雄。站在前面的正是我日思夜想的三舅,他那一张粗糙黝黑的脸上呈现出笑容。因为三舅曾来过陕西三次,我一眼就能认得他。
  原来,陕西外甥买到自行车的消息在三舅的村子引起轰动,一位邻居开四轮拖拉机拉着舅舅、表兄表弟们来接我了。大家把自行车抬上拖拉机,表兄变魔术似的拿出一个大红的被面就披在了自行车上,似乎它是刚接回的新媳妇。拖拉机驶到三舅家门口,村里人不知怎么的都从大街小巷冒了出来,他们看到表兄表弟从拖拉机上抬下自行车,发出了阵阵欢呼声。好像村里过喜事一样。
  我是第一次去舅舅家,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三舅带我去大姨、二姨家走亲戚,还骑着崭新的自行车驮着我去许昌市区逛了一趟,返回的时候,特意带我去郊区一军用机场看了飞机。他说:飞机就是从这儿冲向蓝天的。我看到,飞机像大鸟停在绿色的草坪上,它的机翼就像鸟的翅膀,在太阳的照射下,发出金灿灿的亮光。我惊喜地欢呼起来,仿佛自己也变成了一只大鸟,翱翔于蓝天之上。
  后来,三舅每次来信都要提到那辆自行车,说有了自行车,他出行方便多了,更重要的是,自行车给他长了脸,他说话的底气似乎都足了许多。
  一晃多少年过去,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交通的便利前所未有,人们再也不会为买辆自行车而犯愁了。母亲八十寿辰的那一年,早已退休的三舅执意要来陕西为母亲祝寿。我说:您年纪大了,没有人陪着,怎么来呀?三舅在电话里说:我坐高铁,既舒适又快捷!我恍然大悟,从许昌到宝鸡乘高铁也就是几个小时的事。我说:好、好!我驾车去车站接您。
  几个小时后,像三舅当年给我接站一样,我在高铁站看见了三舅,他留着平头、穿着休闲服,拉着皮箱向我走来。记忆中的三舅已年近八旬了,但看上去红光满面,神采奕奕,精神头依然不减当年。他站在花园似的广场眺望了半天,才坐进漂亮的小轿车。可能是感受颇多,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竟唱起豫剧《朝阳沟》的戏词:祖国的大建设一日千里,看不完数不尽胜利的消息、胜利的消息……
  三舅在我家的那几天里,母亲当向导,领着三舅看村子的变化,看地里种植的猕猴桃,看我家窗明几净的房子,看她炕上铺的盖的,看立柜里给她买的新衣裳,似乎有晒不完的幸福。一天晌午,我看见老姐弟俩坐在杏树下的藤椅上,手拉着手,像孩子似的一会儿哭,一会儿笑,抚今追昔,感慨万千。我禁不住问起了那辆费尽周折购买的自行车,舅舅说:我把它骑了几十年,现在它成了老古董,早被村史馆收藏了。
  责任编辑   婧   婷
其他文献
乡愁是一坛陈年老酒,我在经年远离的故乡里常饮常醉。  城愁也是一坛陈年老酒,但于乡愁而言是新酿,历史没有乡愁悠久,牌子没有乡愁叫得响,喝起来没有乡愁醇厚、绵长,有些烧心、刺喉、五味杂陈。  但它们仿佛一条藤上的两个苦瓜,愁对愁。更像夜泊枫桥的船客,在“月落乌啼霜满天”里,喝醉了,“江风渔火对愁眠”。而我,站在乡愁与城愁浸染得像一幅水墨画的氛围里,发呆……  一  如果追溯,城愁也早,但它是紧紧尾随
期刊
谷穗儿  金子似的  为我的骨骼注入  七月、八月的钙质  云一白,风吹去灰尘  我是我的谷穗兒  疑问被当做莠子拔去  剩下的紫花苜蓿、红菇娘  像是有意留下的秋膘  甜脆的口感、柔软的手感一定会  待到露水拔凉拔凉的时候  因为露水  一些事物被淡化了  也因为过于炎热,高温无雨  一些蝗虫选择了弥漫天际  我是你的,也是我的谷穗儿  有人烟的地方,白桦树  会告诉你  我的一匹蒙古马  鬃毛
期刊
修辞学  在修辞中,万物都有虚茫之美  也有空悬之毒。绿草如茵,是灰烬成谶  为大地坚守着最后的传说  当你刻意为一种事物命名或立传  修辞就会暴露你的情绪、偏颇与无知  并丢失掉事物本来的属性  嫁接在乡愁上的月亮  让诗者的欲望消逝在绵延的高岗上  只有他的悲伤活在修辞之外  万物自有途径。在修辞的转换中  世界已为我们准备了一座废弃的花园  最终,我们都会成为花园的一部分  秋樱  在鸟鸣中
期刊
吴远道,1965年生于湖北英山。作品散见于《小说选刊》《中华辞赋》《北方文学》《长江文艺》《青岛文学》《芒种》《牡丹》《红豆》等,著有中短篇小说集《哦,纯姐》等。  1  “這个月的支部主题党日,把全体党员拉出去开。”  文学院的党支部书记高飞对老张说。  老张在支部党员中资格最老,再干一年就要离开光荣的工作岗位了。上几届支部书记都是老张担任,这一届大家再次推选他,他一百二十个拒绝,并提名由年轻有
期刊
打滑  昨天北方大面积降温后,月亮  便结冰了  我看见了雪白的冰花。我看见  有影子在上面打滑  我担心,他会不会滑出月亮之外  ——外面,是黑漆漆的深渊  还好,星星点着灯盏  还好,月亮是个吊床  我在人间打滑。我许是  风起时,或星星打盹的某个瞬间  那个滑出月亮的人  许多次,我被黑夜绊倒  又被曙光扶起,这样滑着滑着  就把自己滑到了老年  我和对面月亮里打滑的那个人  相互打量了一眼
期刊
野径彼岸花  末节卷了边,细枝的暴力纤亳毕现  多么醒目的美,具体到一管绽血  刚刚钻出地面  涛声从那骇形挣裂,风也是  她吹动丝丝触须,令人毛发贲张  合手捧举的样子,孤勇虔诚  一团心思,织得疏密有致  哪一条是你打开的主诉  一方口罩的过滤,丝音格外轻  曼珠莎华,多么好听的名字  岸是偶数,彼处早已无法扺达初衷  那些途中落下的误诊  等着怀抱石头的人就范  铁坚杉之王  他在宗庙的高端
期刊
欢乐颂  爱垂直漫游  感到锁子甲的忧伤  星星在沉默中砌筑屋宇  注定中的反讽缘于传说  在面具和超验之间  夜晚有两副面孔  一块鹅卵石停留在回声中  它有一副铁打的身心  神的睿智在扩展中  形成凝固的塔碉  自由的红枫与不自由的荷叶  托起糖果般的长调  那一刻是新的一天  走来失聪的巴赫  小幅唐卡:描述一只蚂蚁  一只蚂蚁对人语置若罔聞  它不关注“信是所望之事的实底,  是未见之事的
期刊
你说到夏至,夏天已起身离开。  你读到雨荷,那些水珠便滚落下来。  人生没有如此精致的纹理。你苦苦守候  也不过是朱砂痣,映衬着一缕月光白。  万物之间,隔着深壑。荷花与莲叶  相望,却无法渡过一片生死之海。  我坚持用文字编织月色,编织荷塘。哪怕  盛大的秋天,把我的浩荡绵延  逐一掩埋。  平衡术  看你凌云高蹈。有鸟声破空而来。  眼里有远方,心中有大海。  一根细线,连着荆棘与黑暗。人在世
期刊
都启鼓,湖北襄阳市南潭县人。南潭县作协主席。曾在《长江日报》《解放军生活》发表作品。  莽莽昆仑山,冰雪唐古拉。千曲百弯的青藏公路高耸入云端,冰封逶迤的天路在云雾间盘旋,被誉为“死亡之路”。  三十七年前,这条两千多公里的青藏公路上,常年奔跑着一支支军人组成的运输队。他们是来自祖国各地操着南腔北调的青藏高原汽车运输兵。他们无需操枪弄炮,长年累月手握方向盘,身穿羊皮大衣,脚蹬大头鞋,在冰雪覆盖的青藏
期刊
小女四岁生日那天,送了她一套《大自然的秘密》丛书作为礼物,其中一本是讲各种昆虫的,我一一给她讲解,小女听得盎然,为了更形象地让她知道何谓蟋蟀,就在晚间拿了一只饮料瓶,带她到小区公园里去捉。原以为,活捉一两只蟋蟀是很轻松的事情,谁想,在公园路灯下转悠了一个晚上,却一只未见。  诧异得很。  年少时期,我居住在鲁西北一个三线城市的某工厂里。每到夏日的晚上,厂区的路灯下到处都是蹦跳的蟋蟀,圆头的,方头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