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udouaimangg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历史难教难学,一直是困扰着教师和学生的问题,尤其是刚进入高中的学生反映高一历史很难。其实难就难在初高中历史衔接出现的“台阶”。如何搞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化“台阶”为坦途,渡过学习历史的难关,就成为初高中历史教师的首要任务。本文从初中角度着眼,分析了“台阶”产生的原因,并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实现初高中历史学习的顺利过渡。
  关键词:初高中历史教学 课程标准 衔接 过渡
  
  我国建国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展开。新的高中课程改革不仅是教科书的改朝换代,更是教育理念、教学体系、学校资源利用开发的整体变革。譬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设计是由三类必修课和六门选修课构成的。课程改革浪潮正猛烈地冲击着中学校园,初中课改试点也正在全面推广。这就要求加强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连贯性以共同推进和顺应课程改革。如何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工作,帮助学生比较快地渡过适应期,成为当前初高中历史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课程设计思路”规定:“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根据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任务及课程目标和基本要求,遵循时代性、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原则,规定适合高中学生学习的课程目标和学习内容,为其进入社会和高一级学校奠定基础。”由此可见,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编制是以初中历史课程为基础的,是与初中历史课程相衔接的。但是,目前初中部分没有很好地兼顾中学历史教学的知识教学、思想教育、能力培养这三大功能,使学生忽视了对知识的全面掌握,淡化了能力的培养,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不能作出简要的评价,只会识记现成的结论,知识不扎实,方法很机械,有的甚至对书本上的历史知识掌握不牢,史实混淆,基本历史概念理解不清,对学过的历史知识形不成体系和结构。显然这样的基础无法适应高中历史学习。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把历史课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在高一年级开设。这实际上使大多数学生只有一年的时间学习历史。要想使学生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掌握好历史知识,必须打好初中历史学习的基础。可见,加强和改进初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历史情结,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是抓好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关键环节。
  
  一、知识体系的完整性
  
  从初高中历史教材内容来看,初中教材重在史料的叙述,高中教材重在理论的归纳。所以,要建立完整的知识体
  系,首先,必须对初高中教材进行有机结合。初中历史教师可在备课中把高中教材作为第二参考书,讲授初中历史基本知识时可适当引用高中教材的理论观点,做到史论结合,让学生把握教材的灵魂。其次,引导学生以线索串联内容要点,形成基本历史知识的“经纬网”。初中学生有一个通病,知识点掌握的较零散,在记忆方法上多采用机械记忆,弄不清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因而识记效果很差。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讲授新课时,一方面要教会学生看目录,勾勒内容框架;另一方面要提醒学生注意内容的横向联系。这样到高中时,学生就能自己构建知识框架了。再次,要教育学生注意知识的分类和分层。在初中学生掌握大量的史实后,要让他们进行初步的
  整理,按方面归类,按级分层,在归类的过程中,了解某一历史发展阶段各个方面的联系。
  
  二、能力培养的连贯性
  
  第一,记忆能力,也就是把所学的知识能再认或再现出来。这种能力培养一方面取决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另一方面也要借助于一定的记忆方法,如“整体法”、“联想法”、“规律法”、“谐音法”等等。再就是教师要加强检查督促,比如用上课提问、课堂默写的方法检查学生的记忆情况督促学生花时间去记忆。第二,理解能力,它包括三部分,一是“是什么”, 二是“为什么”, 三是“怎么样”。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关键在讲解,也就是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把内容讲透、讲全,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比较能力,即将一些相近的历史现象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找出相同点或不同点,提高学生区分历史知识的能力。第四,分析能力,即运用历史的、辩证的、阶级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和理解历史现象,从而认识事物本质。第五,论述能力。提高学生的论述能力应从阅读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和书写能力入手。通过培养阅读能力,使学生能抓住材料或题目的中心,从而准确地分析论述。通过培养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史论结合,使学生能在分析过程中持之有理、论之有据。通过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使学生能字迹清晰,层次分明,逻辑严密。
  
  三、教学内容的一体性
  
  在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树立初高中历史教学“一盘棋”思想,不仅搞清自己所教学科的知识体系,而且要弄懂各年级之间历史教学内容的逻辑关系和要求上的连续性,把初高中历史教学作为一个整体来设计,准确把握初高中两个阶段、六个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并以此为基础来制定对不同年级、不同学段学生的不同内容目标要求,使学生通过三年初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能逐渐达到一个总的初中历史课程内容目标,再通过三年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能逐渐达到一个总的高中历史课程的内容指标,由此实现初高中历史课程的内容及其目标要求的过渡式提高。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通过重大的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展现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 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这就要求初中历史教学,在重视历史课程的基础上,根据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任务以及课程目标和基本要求,遵循时代性、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原则,化难为易降,低初高中历史学习的台阶,为学生进入高一级学校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燕慧,《新课程改革中高中历史与初中历史的断层问题》[J],《教学与管理》,2007(9)
  [2]林春连,《改进初中历史教学做好初高中衔接》[J],《经验》,2006(7)
  [3]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 黄慧虹,《对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的认识与思考》[J],福建教育学院报,2004(2)
其他文献
人人都喜欢被别人赞美,因为这是一种精神享受,尊重和荣誉是人的第二生命。中学生更喜欢得到老师的赞美,或者说就是得到老师的表扬,表扬能使他们的自尊心得到满足,使他们更加专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自尊是健全人格的一个重要方面,缺乏自尊心的孩子很容易形成自卑心理,面对困难极易退缩,人际交往中产生不合群等性格特点;相反自尊强的孩子是富有朝气的,是机智的,是善于与人交往的。中学生从一入学开始,就表现出强烈的“自我
由国务院签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特别强调了加强和改进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学校,作为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更应发挥其在教育上的主导性。那么,如何依托校园这个主渠道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呢?笔者认为,合理利用校园资源,重视校园文化的构建,是提高德育工作实效的一个好方法。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一个学校的文化氛
目前,高考的方向主要转向综合能力测试,其最大特点是在同一时间内,要求学生处于最佳的思维状态,综合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概括、运用知识的能力。新课程的教学改革代表着中国二十一世纪教育发展的方向,且已在福建省全面推行。在具体的实践研究中,我对新课改理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与把握,并把这些新的教学理念运用到了教学实践中。下面我就针对高三文综历史学科复习提出几点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单科综合复习时要突出对知
摘要: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手段。优化教学方法不仅能促进课堂的有效互动,激起思维的涟漪,更能撞击出创新的火花,提高课堂效率。为了实现课堂互动,促进其有效性,不同的语文互动课型,应根据不同的重点来优化课堂教学。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思考:首先,在启发性互动中注重触发和点拨,关注“触发”的课堂生成和设疑析疑的追问点拨;其次,在合作性互动中注重开放与规范,开放是思维的“放飞”,规范是能力的提升;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