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导入原则;导入方法
导入环节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课堂教学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注意课堂教学导入环节的设计,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进入最佳的学习与思维状态,以提高学生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一、小学语文教学的导入原则
(1)求准,突出针对性。教学目标即是教学的出发点,又是教学的归宿,它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因此导入也必须针对教学目标的要求来设计。准确地选择导入方法,使导入有助于学生初步明确学什么、怎么学和为什么学。求思,突出启发性。新课伊始,如果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启迪,这无疑将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领悟能力。这就要求导入语必须注重启发思维。一般而言导入语的启发性多体现在“疑”上,多疑才能多思。只有多思,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
(2)求简,突出概括性。导入要精心设计,短小精悍,力争用最少的话语、最短的时间集中学生的注意,使其迅速进入学习情境。一般来说,导入语应控制在2-4分钟,不能太长,否则,就会挤占教学时间,错过学生记忆的最佳时间,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3)求精,突出科学性。教学必须具有科学性。导入的设计也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做到思想观点正确,论证合乎逻辑,举例可靠确切,方法严格规范,符号客观实际。违背科学性的导入,尽管非常生动精彩,也不足取。
(4)求新,突出创新性。人得大脑皮层对外界刺激有强烈反应。多变性,新奇性是引起大脑皮层快速反应的强刺激特质。所以,教师针对每篇课文都要精心准备,巧妙设计导入语及导入方式,使学生课课都有“新感觉”,这将会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
二、小学语文教学导入方法
(1)开门见山导入法。开门见山直接导入是最简单、最常用的导入新课的方法,它是教师直接点出课题,点明学习目的的方法。它具有简洁明快的特点,能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帮助学生把握学习方向。现行语文教材字字珠玑,篇篇佳妙,不仅文质兼美,且文题高妙,题目是文章的旗帜和眼睛,一个好的文题对作品有着统帅灵魂之功,有着画龙点睛之妙。我们透过一些文章的题目就可以窥见全文的奥秘所在,领悟到作者的良苦用心和精巧的构思意图。开门见山就是直接阐明学习目标和要求,说明新课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程序。
(2)激趣导入法。只有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才会积极主动进行学习,并把学习当作一种享受。结合所授课文的内容及特点,用谜语或儿歌等形式激趣导入新课,既活跃课堂气氛,拓宽学生视野,发展想象力,又寓教于乐。如教学《太阳》,老师先营造一种竞争的氛围,让学生猜一个与“太阳”有关的谜语:不是吃的,比吃的更重要,不是穿的,比穿的更重要;眼睛能看见,手却摸不到,实际上很大很大,看上去很小很小,没有它就没有世界,有了它就万物欢笑。由谜语导入对课文的学习,过渡自然,学生兴趣浓厚,都积极思考想第一个得出谜底,在争猜谜底的过程中,学习的积极性潜意识地被调动起来。
(3)质疑导入法。巧妙的导语如果蕴藏着丰富的问题情境,往往还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能让学生处于欲答而难以言表的着急之态。如教学《三个小伙伴》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小朋友们知道种树时需要些什么工具吗?老师看见三个小伙伴去种树,可他们扛着树,手里却没什么工具,但是他们还是把树种好了。你们想不想知道他们是怎样种树的呀?请打开课文——《三个小伙伴》。”这一导语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急于弄清问题的心情驱使他们认真学习课文。
(4)故事导入法。“故事是儿童的一大需要”,学习的最好刺激又乃是对所要学的教材的兴趣。兴趣可以孕育愿望,可以滋生动力。在新课教学中就是要利用儿童喜闻乐见的事例,激发他们求知的情趣,引导他们在欢乐中进入学习。如教学《骄傲的孔雀》一课,老师先给大家讲绿孔雀帮助橄榄坝人致富的故事。让学生议一议,故事中的孔雀是一只怎样的孔雀?然后很快转入课题:“大家可知道我们今天在新课中要了解的孔雀却不是这样的,它是一只——《骄傲的孔雀》!”同学们脱口而出,这样又进入到新课的学习之中。
(5)谈话导入法。教学《桂林山水》时,教师先描述:“我们的祖国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她有连绵起伏的崇山峻岭,有白浪滔天的万里大川,有一望无际的良田沃野,有星罗棋布的岛屿和湖泊……特别是在我们伟大祖国的西南方,更有一处因山清水秀的风景而闻名于世界的地方,那就是山水甲天下的桂林。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会把我们带到那驰名天下的桂林,去领略那桂林山水秀丽多姿的风景。”这样使学生迫切想了解桂林的山水,增加了对课文的学习兴趣。
(6)多媒体导入法。多媒体教学可以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化无形为有形,将平面的文字立体化,使静止的画面动态化,这样的教学方式更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特点,为学生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更易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浓厚的学习兴趣,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的改变。如《桂林山水》是一篇优美写景文,但由于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学生对此景较为陌生,单凭静态的文本学生很难看到桂林山水之美。我运用多媒体在课前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课上向学生播放,学生在优美的画面中欣赏到了桂林的山之奇、险、秀,水之清、绿、静,学生仿佛置身于桂林山水的美景中,为桂林山水的美妙所吸引,对桂林山水的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这样学生就会对文中所描绘的境界有更深的见解。
总之,课文导入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堂课的成败。实践证明,一个精彩而成功的导语确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因此导语的设计不能流于形式,陷入机械呆板的地步,在教语文时,我们应瞄准教材的重点、难点的情况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学内容灵活设计、巧妙运用,也只有这样,才能第一锤就敲在学生心灵上,迸发出迷人的智慧之花。
关键词:小学语文;导入原则;导入方法
导入环节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课堂教学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注意课堂教学导入环节的设计,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进入最佳的学习与思维状态,以提高学生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一、小学语文教学的导入原则
(1)求准,突出针对性。教学目标即是教学的出发点,又是教学的归宿,它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因此导入也必须针对教学目标的要求来设计。准确地选择导入方法,使导入有助于学生初步明确学什么、怎么学和为什么学。求思,突出启发性。新课伊始,如果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启迪,这无疑将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领悟能力。这就要求导入语必须注重启发思维。一般而言导入语的启发性多体现在“疑”上,多疑才能多思。只有多思,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
(2)求简,突出概括性。导入要精心设计,短小精悍,力争用最少的话语、最短的时间集中学生的注意,使其迅速进入学习情境。一般来说,导入语应控制在2-4分钟,不能太长,否则,就会挤占教学时间,错过学生记忆的最佳时间,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3)求精,突出科学性。教学必须具有科学性。导入的设计也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做到思想观点正确,论证合乎逻辑,举例可靠确切,方法严格规范,符号客观实际。违背科学性的导入,尽管非常生动精彩,也不足取。
(4)求新,突出创新性。人得大脑皮层对外界刺激有强烈反应。多变性,新奇性是引起大脑皮层快速反应的强刺激特质。所以,教师针对每篇课文都要精心准备,巧妙设计导入语及导入方式,使学生课课都有“新感觉”,这将会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
二、小学语文教学导入方法
(1)开门见山导入法。开门见山直接导入是最简单、最常用的导入新课的方法,它是教师直接点出课题,点明学习目的的方法。它具有简洁明快的特点,能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帮助学生把握学习方向。现行语文教材字字珠玑,篇篇佳妙,不仅文质兼美,且文题高妙,题目是文章的旗帜和眼睛,一个好的文题对作品有着统帅灵魂之功,有着画龙点睛之妙。我们透过一些文章的题目就可以窥见全文的奥秘所在,领悟到作者的良苦用心和精巧的构思意图。开门见山就是直接阐明学习目标和要求,说明新课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程序。
(2)激趣导入法。只有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才会积极主动进行学习,并把学习当作一种享受。结合所授课文的内容及特点,用谜语或儿歌等形式激趣导入新课,既活跃课堂气氛,拓宽学生视野,发展想象力,又寓教于乐。如教学《太阳》,老师先营造一种竞争的氛围,让学生猜一个与“太阳”有关的谜语:不是吃的,比吃的更重要,不是穿的,比穿的更重要;眼睛能看见,手却摸不到,实际上很大很大,看上去很小很小,没有它就没有世界,有了它就万物欢笑。由谜语导入对课文的学习,过渡自然,学生兴趣浓厚,都积极思考想第一个得出谜底,在争猜谜底的过程中,学习的积极性潜意识地被调动起来。
(3)质疑导入法。巧妙的导语如果蕴藏着丰富的问题情境,往往还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能让学生处于欲答而难以言表的着急之态。如教学《三个小伙伴》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小朋友们知道种树时需要些什么工具吗?老师看见三个小伙伴去种树,可他们扛着树,手里却没什么工具,但是他们还是把树种好了。你们想不想知道他们是怎样种树的呀?请打开课文——《三个小伙伴》。”这一导语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急于弄清问题的心情驱使他们认真学习课文。
(4)故事导入法。“故事是儿童的一大需要”,学习的最好刺激又乃是对所要学的教材的兴趣。兴趣可以孕育愿望,可以滋生动力。在新课教学中就是要利用儿童喜闻乐见的事例,激发他们求知的情趣,引导他们在欢乐中进入学习。如教学《骄傲的孔雀》一课,老师先给大家讲绿孔雀帮助橄榄坝人致富的故事。让学生议一议,故事中的孔雀是一只怎样的孔雀?然后很快转入课题:“大家可知道我们今天在新课中要了解的孔雀却不是这样的,它是一只——《骄傲的孔雀》!”同学们脱口而出,这样又进入到新课的学习之中。
(5)谈话导入法。教学《桂林山水》时,教师先描述:“我们的祖国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她有连绵起伏的崇山峻岭,有白浪滔天的万里大川,有一望无际的良田沃野,有星罗棋布的岛屿和湖泊……特别是在我们伟大祖国的西南方,更有一处因山清水秀的风景而闻名于世界的地方,那就是山水甲天下的桂林。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会把我们带到那驰名天下的桂林,去领略那桂林山水秀丽多姿的风景。”这样使学生迫切想了解桂林的山水,增加了对课文的学习兴趣。
(6)多媒体导入法。多媒体教学可以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化无形为有形,将平面的文字立体化,使静止的画面动态化,这样的教学方式更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特点,为学生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更易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浓厚的学习兴趣,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的改变。如《桂林山水》是一篇优美写景文,但由于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学生对此景较为陌生,单凭静态的文本学生很难看到桂林山水之美。我运用多媒体在课前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课上向学生播放,学生在优美的画面中欣赏到了桂林的山之奇、险、秀,水之清、绿、静,学生仿佛置身于桂林山水的美景中,为桂林山水的美妙所吸引,对桂林山水的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这样学生就会对文中所描绘的境界有更深的见解。
总之,课文导入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堂课的成败。实践证明,一个精彩而成功的导语确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因此导语的设计不能流于形式,陷入机械呆板的地步,在教语文时,我们应瞄准教材的重点、难点的情况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学内容灵活设计、巧妙运用,也只有这样,才能第一锤就敲在学生心灵上,迸发出迷人的智慧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