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介绍了在医学有机化学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性,并从课堂设计(知识点的设计、学生参与讲课、教学素材的合理使用)和教师的语言艺术等方面详细探讨了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学习积极性 课堂设计 语言艺术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7(a)-0087-01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是贯穿于教学活动中的根本原则,其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医学有机化学在医学院校是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对于医学生而言,学好有机化学对他们后续课程如分子生物学、药理学、生物化学等都具有重要作用。但是许多医学院校都面临着所学的内容多而学时少的矛盾,而且有机化学毕竟是公共基础学科,不受到部分学生的重视。要在课时少、学生不重视的情况下保质保量地完成好有机化学教学,教与学都存在很大困难。因此,很有必要采用合适的教学教法[1~2],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有机化学这门课程,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本文从课堂设计和教师的语言艺术等方面介绍了如何在医学有机化学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 课堂设计
要上好一堂课,必须要有好的课堂设计。课堂设计中就要考虑到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须从知识点的设计、学生参与讲课及教学素材的合理使用等方面来考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1 知识点的设计
一门课程,由许多章节构成,而若干个知识点则构成了一堂课。因此,要设计好一堂课,则需对每个知识点进行精心设计。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则需在每个知识点上下功夫。举个简单例子:在烯烃和炔烃这一章的教学中,有的院校安排的是两学时,这样就显得教学内容多,时间紧凑。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们可以对某些知识点进行合理设计,主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讲解烯烃和炔烃的命名时,就可以先让学生复习烷烃命名规则,然后再简要介绍烯烃与烷烃命名规则的异同,再设计出练习题让学生用系统命名法进行命名,最后再提问有顺反异构的怎么命名,引出顺反命名法和Z/E命名法。这样就可以通过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用较少的时间,掌握较多的知识点。
1.2 让学生当小教员
在我们的多年教学中发现:大多数学生有展现自我才华的愿望,而且有很多新颖的想法。因此,我们思考是否在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可以试着让学生当小教员,由学生来讲解,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也会积极主动的搜集教学素材,认真准备上课要讲的内容。但是毕竟有机化学学时少,讲的内容多,而且学生对部分重点内容不是很熟悉。因此我们设计在部分课次中,老师对重点内容进行讲解,然后安排学生讲解有机化合物在医学中的应用。比如在讲胺和生物碱这部分内容时,老师就可以先对胺和生物碱的命名及化学性质进行讲解,然后剩余部分时间,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准备幻灯片,讲解胺及生物碱在医学中的应用。这样就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1.3 教学素材的合理使用
在有机化学的教學中,如果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容易产生疲劳感,这样就达不到预期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手段的采用给我们提供了展示丰富教学内容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插入图片、动画、典故等能明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讲解杂化轨道理论的时候,杂化轨道理论比较抽象和枯燥,但是如果用动画演示杂化轨道的形成过程,就能使抽象问题变得更生动、形象。医学有机化学毕竟是为医学服务的,所以在教学中展示一些化合物在医学中应用的图片,比如讲酮这章就用图片展示临床用亚硝酰铁氰化钠溶液+氨水来检测丙酮,从而定性分析糖尿病的图片,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再者,适当的应用典故,也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比如在讲解糖这一章内容时,就可以简要介绍2009年三位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在研究“核糖体结构和功能”方面的贡献,这样也可以和医学结合,又能展示学术研究动态,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 教师的语言艺术
教师讲课的语言艺术,不只是在中学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大学的有机化学课堂上同样起着重要作用。比如抑扬顿挫的讲课风格,风趣幽默的语言构造,或者在讲课过程中适当的进行停顿,这些方式方法明显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这就使得一堂有机化学课不这么枯燥无味,而是比较生动有趣。
总之,医学有机化学在医学院校中面临学时少、教学任务重、不受学生重视等问题。如果采用合适的教学教法,对课堂进行精心设计,多种手段并用,能明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定林,杨玲,李瑞林.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版),2006(4):372~374.
[2] 季卫刚,杨旭,赵华文,等.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574):142~144.
[3] 杨新玲.化学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探讨[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6,10:52~53.
关键词:学习积极性 课堂设计 语言艺术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7(a)-0087-01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是贯穿于教学活动中的根本原则,其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医学有机化学在医学院校是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对于医学生而言,学好有机化学对他们后续课程如分子生物学、药理学、生物化学等都具有重要作用。但是许多医学院校都面临着所学的内容多而学时少的矛盾,而且有机化学毕竟是公共基础学科,不受到部分学生的重视。要在课时少、学生不重视的情况下保质保量地完成好有机化学教学,教与学都存在很大困难。因此,很有必要采用合适的教学教法[1~2],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有机化学这门课程,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本文从课堂设计和教师的语言艺术等方面介绍了如何在医学有机化学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 课堂设计
要上好一堂课,必须要有好的课堂设计。课堂设计中就要考虑到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须从知识点的设计、学生参与讲课及教学素材的合理使用等方面来考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1 知识点的设计
一门课程,由许多章节构成,而若干个知识点则构成了一堂课。因此,要设计好一堂课,则需对每个知识点进行精心设计。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则需在每个知识点上下功夫。举个简单例子:在烯烃和炔烃这一章的教学中,有的院校安排的是两学时,这样就显得教学内容多,时间紧凑。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们可以对某些知识点进行合理设计,主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讲解烯烃和炔烃的命名时,就可以先让学生复习烷烃命名规则,然后再简要介绍烯烃与烷烃命名规则的异同,再设计出练习题让学生用系统命名法进行命名,最后再提问有顺反异构的怎么命名,引出顺反命名法和Z/E命名法。这样就可以通过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用较少的时间,掌握较多的知识点。
1.2 让学生当小教员
在我们的多年教学中发现:大多数学生有展现自我才华的愿望,而且有很多新颖的想法。因此,我们思考是否在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可以试着让学生当小教员,由学生来讲解,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也会积极主动的搜集教学素材,认真准备上课要讲的内容。但是毕竟有机化学学时少,讲的内容多,而且学生对部分重点内容不是很熟悉。因此我们设计在部分课次中,老师对重点内容进行讲解,然后安排学生讲解有机化合物在医学中的应用。比如在讲胺和生物碱这部分内容时,老师就可以先对胺和生物碱的命名及化学性质进行讲解,然后剩余部分时间,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准备幻灯片,讲解胺及生物碱在医学中的应用。这样就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1.3 教学素材的合理使用
在有机化学的教學中,如果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容易产生疲劳感,这样就达不到预期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手段的采用给我们提供了展示丰富教学内容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插入图片、动画、典故等能明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讲解杂化轨道理论的时候,杂化轨道理论比较抽象和枯燥,但是如果用动画演示杂化轨道的形成过程,就能使抽象问题变得更生动、形象。医学有机化学毕竟是为医学服务的,所以在教学中展示一些化合物在医学中应用的图片,比如讲酮这章就用图片展示临床用亚硝酰铁氰化钠溶液+氨水来检测丙酮,从而定性分析糖尿病的图片,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再者,适当的应用典故,也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比如在讲解糖这一章内容时,就可以简要介绍2009年三位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在研究“核糖体结构和功能”方面的贡献,这样也可以和医学结合,又能展示学术研究动态,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 教师的语言艺术
教师讲课的语言艺术,不只是在中学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大学的有机化学课堂上同样起着重要作用。比如抑扬顿挫的讲课风格,风趣幽默的语言构造,或者在讲课过程中适当的进行停顿,这些方式方法明显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这就使得一堂有机化学课不这么枯燥无味,而是比较生动有趣。
总之,医学有机化学在医学院校中面临学时少、教学任务重、不受学生重视等问题。如果采用合适的教学教法,对课堂进行精心设计,多种手段并用,能明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定林,杨玲,李瑞林.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版),2006(4):372~374.
[2] 季卫刚,杨旭,赵华文,等.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574):142~144.
[3] 杨新玲.化学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探讨[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6,10: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