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一个舞台,两个剧组,三方干扰,层层推进情节的发展。《暗恋桃花源》在两百多分钟内上演了人一生中的各种常态与矛盾,如追寻与等待、得到与失去、梦想与现实等等。本文在此主要探究剧中的“遗忘与铭记”主题。
◆关键词:《暗恋桃花源》;遗忘;铭记
1986年,《暗恋桃花源》于台北首次上演,一经演出便引起岛内轰动。该剧采用戏中戏的手法,既穿插又交合地讲述着《暗恋》和《桃花源》两个剧组在场地分配的矛盾下而上演的故事。《暗恋》是一出现代悲剧:上世纪40年代,由于时局的关系,东北流亡学生江滨柳在上海与恋人云之凡分离。然而,在命运的戏弄下,两人流落台北却始终不得相见。40多年后的一个机会,他们得以重逢,但却也无法改变什么。而《桃花源》则是一出在解构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基础上的古代喜剧:武陵渔夫老陶与春花是一对夫妻,但婚姻生活不和,再加上袁老板的插入,他们的家庭彻底破裂。后来,老陶在上游打渔时误闯桃花源。从此,他在这里过上了“无忧无虑”的生活。不知过了多久,老陶从桃花源回到武陵,这时春花和袁老板已结婚生子,但生活却比之前更加衰败。面对这混乱的一切,老陶只能无奈地出走。当这两个剧组在排演时,一个戏外的陌生女子穿插进来,她失恋了,要找一个名叫刘子骥的男子。整一出戏在这三方的相互干扰下碰撞、交织,焕发出奇妙的魅力。
在剧本中,反复出现忘记、等待、追寻等字眼,而这些词语所指向一个共同的对象,那就是“回忆”。江滨柳的回忆是故乡与云之凡;《暗恋》导演的回忆是无疾而终的初恋;老陶的回忆是春花;陌生女子的回忆是刘子骥;整部《暗恋桃花源》和赖声川的回忆则是中国的历史以及两岸的关系。而关于这部戏剧的所有人,都围绕着这些“回忆”展开了遗忘与铭记的纠缠。而且,这个纠缠从戏内延续到戏外,从现实延续到幻想,也从过去延续到现在到未来。
一、忘与记的普遍
从戏内到戏外,大概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是戏中戏里的江滨柳与云之凡。在这两人之间,我很难去评判哪一个人记得更深、爱得更多。但从剧本所展现的来看,江滨柳更多的是活在回忆里,而云之凡则更多的活在当下。对于年轻时的江滨柳而言,东北故乡的人和事是他最重要的回忆。而对于年老的江滨柳而言,忘不掉的除了故乡,还有那贯穿大半辈子的遗憾——和云之凡纯美的初恋。对待回忆,江滨柳是执拗的——“有些事情,不是说完就能忘的!”“有些画面,有些情景是我们一辈子没有办法忘得掉的。”他心甘情愿地沉在过往中。相比之下,云之凡比他看得更通透些,也更现实些,也可能更隐忍些——“可是你一定要忘掉呀!你看我们周围的人,哪一个不是千疮百孔?”“你一定要忘掉,一定要学着去忘掉!”在他们久别重逢之时,江滨柳的谈话更多的是指向回忆以及自己多年来的相思之苦,而云之凡的话语都是淡淡地说着现今的生活。就算最后两人都动情了,云之凡也比江滨柳更快地抽离出来,只轻声地说句:“我真的要走了。”时代容易把人抛,混没江涛,草草终老。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断掉了通信大多意味着一生的分离。人被抛进时代的洪流中,命运就不归自己掌控了,只剩下那些若即若离似真似假的往事可供自己随时抱紧或随时丢弃。
第二层是戏中的《暗恋》导演和陌生女子。这两人的回憶已从具体的人与事上升到近乎抽象的符号上了。在导演的记忆里,江滨柳不仅仅代表着自己,还是一个“世纪的孤儿”;云之凡也不仅是他的初恋,还是一朵美丽的白色山茶花。对于陌生女子来说的,她的刘子骥与恋爱也已经幻化成一碗“酸酸辣辣的酸辣粉”了。有时候,记忆很奇怪,它会自动把一些东西“删除”,但又会把一些东西施以强化、增加,甚至变形。木心先生说:“凡事到了回忆的时候,真实得像假的一样。”无论是导演,还是那位陌生女子,他们铭记的都在捉摸不定的幻象中。
第三层是戏外的我们这些真实的观众以及演员们。那些刻骨铭心的种种往事,遗落在所有人的体内,无法拒绝、在所难免。“我以为我偏离了13年前演出《暗恋桃花源》的激情心态,看来我还是在它庞大的主题中载浮载沉。”金士杰如是说。
二、忘与记的交替
从时间的推移来看,忘与记的矛盾是不断延续、交替与继承的,个人与时代都如此。江滨柳代表着过去,小护士代表着现在。前者的念念不忘与后者的转眼既忘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但这都是由时代的变迁造成的。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战火未灭,造成生离的强大动力是大时代,小人物在里面根本无法自主选择。那时候虽然通讯很落后,但也创造了“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的条件。而到了80年代,社会和平,通讯技术大大发展,个人性开始强大、自由起来。谈恋爱不稀罕,分手也并不可惜,闪婚闪离是常事。顺眼就在一起,不合适就分开,没有那么多的爱恨情仇和难舍难分。
三、忘与记的幻灭
从现实到幻想,则跨越了戏中的两个剧组。到戏剧的高潮,《暗恋》和《桃花源》里的人物都历经了忘与记的幻灭。《暗恋》中的江滨柳,在现实中遭受回忆的折磨,纵使在生命尽头再次见到了云之凡,但也无法扭转错过的一切,只能无可奈何地让生命的流逝带走美好与痛苦的回忆。《桃花源》里的老陶,在理想世界里忘我得道。老陶因为一个急流得以进入了与世无争且无忧无虑的桃花源。在这个一切都怡然自乐的地方,他学会了“放轻松”,再也不神经兮兮地纠结着婚姻问题,渐渐地,也就“忘记”了春花和袁老板。但他的“忘记”,不是所谓生理上的失忆,而是近乎彻底的“放下”,即当他再想到看到春花与袁老板时,内心不会再泛起任何波澜。但有意思的是,老陶虽然不再在乎春花与袁老板的关系,但是他还是执意要离开桃花源去寻找春花。也正因为他还对春花存在着那么一点挂念,所以在最后他不能寻回桃花源的路。桃花源,至美极乐之境,是容不得一丝执念的。那些真正彻底的“忘我”只可能是一个理想的境界,而具有七情六欲的凡人只能是在各种牵扯中默默仰望它。
四、结语
究竟是念念不忘,等待回响,还是继续相忘于江湖,但无论是哪一个选择,人都必定伴随着无尽的遗憾。在1999年版《暗恋桃花源》的剧尾,陌生女子把手上捡起来的纸钱一把撒向空中,又脱掉假发和外衣,然后头也不回地走了,这像一场祭奠,也像一个告别——为了更好地纪念,也为了更好地忘记。
◆关键词:《暗恋桃花源》;遗忘;铭记
1986年,《暗恋桃花源》于台北首次上演,一经演出便引起岛内轰动。该剧采用戏中戏的手法,既穿插又交合地讲述着《暗恋》和《桃花源》两个剧组在场地分配的矛盾下而上演的故事。《暗恋》是一出现代悲剧:上世纪40年代,由于时局的关系,东北流亡学生江滨柳在上海与恋人云之凡分离。然而,在命运的戏弄下,两人流落台北却始终不得相见。40多年后的一个机会,他们得以重逢,但却也无法改变什么。而《桃花源》则是一出在解构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基础上的古代喜剧:武陵渔夫老陶与春花是一对夫妻,但婚姻生活不和,再加上袁老板的插入,他们的家庭彻底破裂。后来,老陶在上游打渔时误闯桃花源。从此,他在这里过上了“无忧无虑”的生活。不知过了多久,老陶从桃花源回到武陵,这时春花和袁老板已结婚生子,但生活却比之前更加衰败。面对这混乱的一切,老陶只能无奈地出走。当这两个剧组在排演时,一个戏外的陌生女子穿插进来,她失恋了,要找一个名叫刘子骥的男子。整一出戏在这三方的相互干扰下碰撞、交织,焕发出奇妙的魅力。
在剧本中,反复出现忘记、等待、追寻等字眼,而这些词语所指向一个共同的对象,那就是“回忆”。江滨柳的回忆是故乡与云之凡;《暗恋》导演的回忆是无疾而终的初恋;老陶的回忆是春花;陌生女子的回忆是刘子骥;整部《暗恋桃花源》和赖声川的回忆则是中国的历史以及两岸的关系。而关于这部戏剧的所有人,都围绕着这些“回忆”展开了遗忘与铭记的纠缠。而且,这个纠缠从戏内延续到戏外,从现实延续到幻想,也从过去延续到现在到未来。
一、忘与记的普遍
从戏内到戏外,大概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是戏中戏里的江滨柳与云之凡。在这两人之间,我很难去评判哪一个人记得更深、爱得更多。但从剧本所展现的来看,江滨柳更多的是活在回忆里,而云之凡则更多的活在当下。对于年轻时的江滨柳而言,东北故乡的人和事是他最重要的回忆。而对于年老的江滨柳而言,忘不掉的除了故乡,还有那贯穿大半辈子的遗憾——和云之凡纯美的初恋。对待回忆,江滨柳是执拗的——“有些事情,不是说完就能忘的!”“有些画面,有些情景是我们一辈子没有办法忘得掉的。”他心甘情愿地沉在过往中。相比之下,云之凡比他看得更通透些,也更现实些,也可能更隐忍些——“可是你一定要忘掉呀!你看我们周围的人,哪一个不是千疮百孔?”“你一定要忘掉,一定要学着去忘掉!”在他们久别重逢之时,江滨柳的谈话更多的是指向回忆以及自己多年来的相思之苦,而云之凡的话语都是淡淡地说着现今的生活。就算最后两人都动情了,云之凡也比江滨柳更快地抽离出来,只轻声地说句:“我真的要走了。”时代容易把人抛,混没江涛,草草终老。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断掉了通信大多意味着一生的分离。人被抛进时代的洪流中,命运就不归自己掌控了,只剩下那些若即若离似真似假的往事可供自己随时抱紧或随时丢弃。
第二层是戏中的《暗恋》导演和陌生女子。这两人的回憶已从具体的人与事上升到近乎抽象的符号上了。在导演的记忆里,江滨柳不仅仅代表着自己,还是一个“世纪的孤儿”;云之凡也不仅是他的初恋,还是一朵美丽的白色山茶花。对于陌生女子来说的,她的刘子骥与恋爱也已经幻化成一碗“酸酸辣辣的酸辣粉”了。有时候,记忆很奇怪,它会自动把一些东西“删除”,但又会把一些东西施以强化、增加,甚至变形。木心先生说:“凡事到了回忆的时候,真实得像假的一样。”无论是导演,还是那位陌生女子,他们铭记的都在捉摸不定的幻象中。
第三层是戏外的我们这些真实的观众以及演员们。那些刻骨铭心的种种往事,遗落在所有人的体内,无法拒绝、在所难免。“我以为我偏离了13年前演出《暗恋桃花源》的激情心态,看来我还是在它庞大的主题中载浮载沉。”金士杰如是说。
二、忘与记的交替
从时间的推移来看,忘与记的矛盾是不断延续、交替与继承的,个人与时代都如此。江滨柳代表着过去,小护士代表着现在。前者的念念不忘与后者的转眼既忘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但这都是由时代的变迁造成的。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战火未灭,造成生离的强大动力是大时代,小人物在里面根本无法自主选择。那时候虽然通讯很落后,但也创造了“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的条件。而到了80年代,社会和平,通讯技术大大发展,个人性开始强大、自由起来。谈恋爱不稀罕,分手也并不可惜,闪婚闪离是常事。顺眼就在一起,不合适就分开,没有那么多的爱恨情仇和难舍难分。
三、忘与记的幻灭
从现实到幻想,则跨越了戏中的两个剧组。到戏剧的高潮,《暗恋》和《桃花源》里的人物都历经了忘与记的幻灭。《暗恋》中的江滨柳,在现实中遭受回忆的折磨,纵使在生命尽头再次见到了云之凡,但也无法扭转错过的一切,只能无可奈何地让生命的流逝带走美好与痛苦的回忆。《桃花源》里的老陶,在理想世界里忘我得道。老陶因为一个急流得以进入了与世无争且无忧无虑的桃花源。在这个一切都怡然自乐的地方,他学会了“放轻松”,再也不神经兮兮地纠结着婚姻问题,渐渐地,也就“忘记”了春花和袁老板。但他的“忘记”,不是所谓生理上的失忆,而是近乎彻底的“放下”,即当他再想到看到春花与袁老板时,内心不会再泛起任何波澜。但有意思的是,老陶虽然不再在乎春花与袁老板的关系,但是他还是执意要离开桃花源去寻找春花。也正因为他还对春花存在着那么一点挂念,所以在最后他不能寻回桃花源的路。桃花源,至美极乐之境,是容不得一丝执念的。那些真正彻底的“忘我”只可能是一个理想的境界,而具有七情六欲的凡人只能是在各种牵扯中默默仰望它。
四、结语
究竟是念念不忘,等待回响,还是继续相忘于江湖,但无论是哪一个选择,人都必定伴随着无尽的遗憾。在1999年版《暗恋桃花源》的剧尾,陌生女子把手上捡起来的纸钱一把撒向空中,又脱掉假发和外衣,然后头也不回地走了,这像一场祭奠,也像一个告别——为了更好地纪念,也为了更好地忘记。